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辐照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输血反应的影响
1
作者 李继东 夏和凤 +3 位作者 韩霜 袁圆 李婷 纪蓉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2期32-35,共4页
目的研究辐照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东台市人民医院输血的105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保存时间分组,n1组(35例)保存时间1 d,n2组(35例)保存时间3 d,n3组(35例)保存时间5 d,比... 目的研究辐照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东台市人民医院输血的105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保存时间分组,n1组(35例)保存时间1 d,n2组(35例)保存时间3 d,n3组(35例)保存时间5 d,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结果n1组输血后的有效率为90.77%(59/65),高于n2组的84.13%(53/63)和n3组的74.60%(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4,P<0.05)。n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35),低于n2组的14.29%(5/35)和n3组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1,P<0.05)。输血前,3组IgG、IgM、IgA、CR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输血后,3组IgG、IgM、IgA、CRP均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免疫及炎症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辐照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储存时间越短,效果越好,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血小板 保存时间 输血反应 治疗效果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输注辐照血小板后血液病患者免疫参数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曾学平 《中国医药导刊》 2014年第1期156-157,159,共3页
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运用输注辐照血小板后免疫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进行多次输血的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32例患者输入普通机血小板,观察组的106... 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运用输注辐照血小板后免疫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进行多次输血的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32例患者输入普通机血小板,观察组的106例患者输入r辐照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输注血液后的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输血前后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 G、Ig M、IgA )、循环免疫复合体( CIC )、C反应蛋白的变化进行检测。对无效输注患者的免疫参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的变化不大(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进行输血后CRP均显著升高,而IgA均未见明显改变。观察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达到84.9%,而对照组的输注有效率为56.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显著的降低。同时分析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存在异常的患者数量较多,PTR患者在进行输血后体液免疫指标升高的更加显著(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及CRP都有可能对血小板的无效输注产生影响,输注r辐照机采血小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有效的提高输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血小板 血液病 免疫参数 临床观察
下载PDF
辐照血小板和非辐照血小板输注的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泽芝 贲燕华 《系统医学》 2019年第18期41-43,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辐照血小板以及非辐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短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在该院输注血小板的8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42例,给予辐照血小板(经HK-II型医用血液辐照系统辐照)输注)和对照组(42例,给... 目的对比分析辐照血小板以及非辐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短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在该院输注血小板的8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42例,给予辐照血小板(经HK-II型医用血液辐照系统辐照)输注)和对照组(42例,给予非辐照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24 h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总输入65次,对照组患者总输入63次,实验组患者输注24 h有效率87.7%和对照组85.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05)。实验组患者出现输血后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8%显著低于对照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1,P<0.05)。结论辐照血小板不会对血小板输注疗效造成很大影响,但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辐照血小板 辐照血小板 短期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辐照血小板和非辐照血小板输注的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季丽丽 赵宏祥 沈志云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6期85-87,共3页
目的比较辐照血小板和非辐照血小板输注的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2月-2016年2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输注血小板的16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输注经过HK-Ⅱ型医用血液辐照系统辐照的血小板,另一组输注非辐照血小板... 目的比较辐照血小板和非辐照血小板输注的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2月-2016年2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输注血小板的16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输注经过HK-Ⅱ型医用血液辐照系统辐照的血小板,另一组输注非辐照血小板,比较两组输注血小板24 h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输注血小板24 h后疗效(辐照组有效率87.1%,非辐照组有效率8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3),但是辐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辐照组不良反应率5.0%;非辐照组不良反应率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辐照血小板不会影响输血小板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K-Ⅱ型医用血液辐照系统 辐照血小板 输注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输注辐照血小板后血液病患者免疫参数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一琼 杨晨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2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研究输注辐照血小板后患者体液免疫参数的变化以及这些免疫参数与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多次输血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输注γ辐照机采血小板和普通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输注的有效率和输血... 目的研究输注辐照血小板后患者体液免疫参数的变化以及这些免疫参数与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多次输血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输注γ辐照机采血小板和普通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输注的有效率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检测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循环免疫复合体(CIC)、C反应蛋白的变化。分析发生无效输注患者的免疫参数特点。结果输注机采血小板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在观察组变化差异不大(P>0.05);在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输血后CRP均明显升高,IgA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的输注有效率84.9%,与对照组5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减低。对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患者进行分析,输血前其血清(IgG、IgM)、补体C3、CIC水平异常者比例较高,PTR患者在输血后体液免疫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C4)、CIC、CRP可能参与了血小板无效输注,输注γ辐照机采血小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提高输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机采血小板 血小板无效输注 免疫球蛋白 补体
下载PDF
输注辐照血小板后患者体液免疫参数的变化及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杨丽萍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18期2779-2781,共3页
目的研究输注辐照血小板后患者体液中各项免疫参数的变化及其变化情况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两次以上输血的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的患者126例,采用随机单盲的分配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患者... 目的研究输注辐照血小板后患者体液中各项免疫参数的变化及其变化情况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两次以上输血的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的患者126例,采用随机单盲的分配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输注1辐照机采血小板,对照组患者采用输注普通机采血小板。分别检测患者输血前后机体内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反应蛋白(CRP)和循环免疫复合体(CIC)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并分析免疫参数变化情况与发生无效输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患者c3、CA、IgG、IgM以及CIC均较观察组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患者在输血后IgA无明显变化,但CRP有明显升高趋势;观察组的输注有效率为8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X^2=8.92,P〈0.05);输血后胛R患者免疫参数C3、C4、IgG、IgM、CRP以及CIC较输血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患者机体中相关免疫参数与frrR密切相关,输注1辐照血小板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体液免疫相关参数的反应情况,进一步提高临床输注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注辐照血小板 体液免疫参数 血小板无效输注
原文传递
时间序列在辐照单采血小板供应管理上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永鹏 席光湘 +3 位作者 洪缨 万浬科 陈迎春 赵玉伟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975-977,共3页
目的根据成都地区辐照单采血小板临床月使用量,应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预测临床辐照单采血小板月使用量,为单采血小板采集和献血者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9年6月辐照单采血小板的月供应量,用eviews9.0统计... 目的根据成都地区辐照单采血小板临床月使用量,应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预测临床辐照单采血小板月使用量,为单采血小板采集和献血者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9年6月辐照单采血小板的月供应量,用eviews9.0统计分析软件对该时间段的临床用量数据建立ARIMA模型,预测2019年7—12月成都地区临床辐照单采血小板的月供应量,与实际值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结果临床辐照单采血小板供应量模型构建为ARIMA(1,1,1)×(1,1,1)12,2019年7—12月相对误差分别为1.08%,4.49%,0.98%,2.80%,3.84%和5.80%;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3.17%,相对误差均基本上在6%以内,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ARIMA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成都地区临床辐照血小板供应量变化趋势,适用于临床辐照血小板供应量的短期预测,为血小板采集和献血者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单采血小板 ARIMA模型 供应量预测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期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8
作者 艾燕 杨洪霞 周虹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5期38-40,共3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期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59例(394例次)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期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对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导致的不良反应给予个性化护理。结果辐... 目的总结原发性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期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59例(394例次)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期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对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导致的不良反应给予个性化护理。结果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导致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发生率0.25%)、过敏反应(发生率6.09%),经对症治疗好转;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3.14%。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本组均造血重建,白细胞植入时间(+9.0±1.9)d,血小板植入时间(+11.0±2.9)d。结论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可有效降低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其他输血相关不良反应,护理中严格按照血小板输注要求,保证血小板输注效果,可提高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期患者临床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辐照单采血小板 骨髓抑制 不良反应 发热 过敏 护理
下载PDF
小儿患者输注γ-辐照单采血小板的不良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晓艳 王雅茹 +2 位作者 王星 李萌 王晓卫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4期77-79,共3页
目的调查小儿患儿输注γ-辐照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预防和治疗输血不良反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 890例次γ-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结果 5 890例次γ-辐照... 目的调查小儿患儿输注γ-辐照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预防和治疗输血不良反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 890例次γ-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结果 5 890例次γ-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患儿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87例次(4.87%),排名前四位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分别为荨麻疹(199例次)、发热(57例次)、皮肤瘙痒(24例次)、皮疹(22例次)。287例次输血不良反应中,诊断为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58例次(0.98%),过敏性输血反应(ATR)245例次(4.16%),FNHTR伴ATRs 16例次。输注不同存储天数的γ-辐照单采血小板与FNHTR发生率呈正相关(Z=2.649,P=0.008),与ATR无关(P>0.05)。结论患儿输注γ-辐照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常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皮肤瘙痒、皮疹,主要类型为FNHTR和ATR,随着γ-辐照单采血小板储存时间延长,FNHTR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辐照单采血小板 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过敏性输血反应
下载PDF
儿童输注机采血小板与辐照机采血小板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莉 尚楠 陈真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8期3324-3326,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输注机采血小板与辐照机采血小板的效果,比较二者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开封市某医院120例行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输注的血小板制备方式分为A组和B组,将其中59例输注辐照机... 目的探讨儿童输注机采血小板与辐照机采血小板的效果,比较二者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开封市某医院120例行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输注的血小板制备方式分为A组和B组,将其中59例输注辐照机采血小板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A组,将61例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B组。比较两组输注血小板前、输注血小板后24 h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比较两组患儿输注血小板后24 h的临床疗效[采用校正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估];统计两组血小板输注期间及输注后72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血小板输注后24 h,两组PLT均较输注血小板前上升(P<0.05),两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于CCI和PPR测定的血小板输注后24 h的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小板输注期间及输注后72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输注辐照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儿效果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小板输注 机采血小板 辐照机采血小板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