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源外隆起区输导脊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大庆长垣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同文 付广 +3 位作者 王芳 张鲁庭 席国兴 吕延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308-4316,共9页
大庆长垣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是源外油气运聚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查明其成藏规律,可以为区域油气勘探部署服务和国内外同类研究参考。通过综合分析油气来源、构造特征及断裂-砂体匹配的关系,并应用地层原油高压物性数据和井壁取心等资料进... 大庆长垣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是源外油气运聚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查明其成藏规律,可以为区域油气勘探部署服务和国内外同类研究参考。通过综合分析油气来源、构造特征及断裂-砂体匹配的关系,并应用地层原油高压物性数据和井壁取心等资料进行运移示踪。结果表明:输导脊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区油气来自西侧齐家凹陷南部青山口组一段源岩,生、排油高值区分别位于西北和西南部;油气运移共存在3类优势通道,分别是西北斜坡区断层-岩性输导脊、中央背斜轴部背斜-岩性输导脊和西南斜坡区岩性输导脊,其中,中央背斜轴部的输导脊是最优越的油气运移通道。受输导脊控制,油气主要在背斜轴部附近及西部陡坡带发生运移,而东部缓坡带不发生运移;油气主要沿输导脊富集成藏,背斜轴部局部构造高点和西南斜坡区反向断层下盘是油气富集的主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脊 油气运移通道 扶余油层 杏北地区 大庆长垣
下载PDF
输导脊中转能力定量表征及在渤海东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宏国 徐长贵 +3 位作者 官大勇 刘朋波 苏凯 程燕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9,共9页
通过对渤海东部油气运移条件的研究,建立潜山不整合面、新近系馆陶组底部骨架砂体两种输导脊横向聚油和垂向中转模型,并对输导脊中转能力进行定量化表征。结果表明:潜山不整合面输导脊横向聚油能力与输导脊-烃源岩接触程度、输导脊倾角... 通过对渤海东部油气运移条件的研究,建立潜山不整合面、新近系馆陶组底部骨架砂体两种输导脊横向聚油和垂向中转模型,并对输导脊中转能力进行定量化表征。结果表明:潜山不整合面输导脊横向聚油能力与输导脊-烃源岩接触程度、输导脊倾角及输导脊顶部圈闭面积有关,在已发现油田数据的基础上创建聚油系数Ia,当Ia>30 km·km2时,潜山上覆新近系具备形成千万吨级油田的潜力;馆陶组底部骨架砂体输导脊中转能力受控于输导脊顶面圈闭面积、输导脊倾角、输导脊-断层配置、断层活动性等方面,结合已成藏井区建立骨架砂体输导脊无量纲的偏差系数Id和中转系数It,当Id<0.5且It>100时,骨架砂体之上浅层成藏可能性较高;研究提供了输导脊中转能力的定量评价思路与方法,在渤海东部斜坡带新近系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东部新近系 潜山不整合面 骨架砂体 输导脊中转能力 定量表征
下载PDF
渤海海域蓬莱9-A油田输导脊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宏国 王昕 +1 位作者 官大勇 刘朋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57,共7页
根据三维地震、钻井、测井、薄片、包裹体资料及骨架砂体输导脊对比分析,对蓬莱9-A油田潜山不整合面输导脊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表明,潜山不整合面输导脊的形成主要与潜山的物性和岩性有关,输导脊与构造脊不一定叠合,其中半风... 根据三维地震、钻井、测井、薄片、包裹体资料及骨架砂体输导脊对比分析,对蓬莱9-A油田潜山不整合面输导脊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表明,潜山不整合面输导脊的形成主要与潜山的物性和岩性有关,输导脊与构造脊不一定叠合,其中半风化岩石中裂缝发育是横向输导的关键;骨架砂体输导脊受控于高差和浮力,输导脊与构造脊是叠合的;潜山不整合面输导脊可以作为浅层成藏的油气中转站,输导脊圈闭面积、断层与输导脊的配置控制了浅层油藏丰度,输导脊汇油面积越大,断层切至输导脊汇油圈闭的高部位,对应浅层圈闭油藏丰度较高,并在已钻井获得证实。研究表明在无烃源岩覆盖的斜坡区与凸起区输导脊具有重要的控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脊 形成机制 蓬莱9-A油田 不整合面 骨架砂体 浅层油藏
下载PDF
渤东地区新近系“脊-断”耦合控藏模式与定量表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朋波 官大勇 +3 位作者 王昕 王广源 张宏国 赵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0-477,共8页
利用渤东地区丰富的钻探资料,开展油气横向与垂向运移路径研究,总结远源型凸起区和斜坡带的油气运聚规律。研究表明,潜山不整合面和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是输导脊的2种通道类型。输导脊是浅层新近系油气富集的基础,它与断层耦合程度控制... 利用渤东地区丰富的钻探资料,开展油气横向与垂向运移路径研究,总结远源型凸起区和斜坡带的油气运聚规律。研究表明,潜山不整合面和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是输导脊的2种通道类型。输导脊是浅层新近系油气富集的基础,它与断层耦合程度控制浅层油气运移。根据输导脊上圈闭与断层的接触方式,"脊-断"耦合关系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进一步细分为控圈式和非控圈式。只有接触式的"脊-断"耦合关系才利于浅层油气运移,其中控圈式的接触关系浅层运移条件最优越。综合考虑输导脊规模及其与有效烃源岩的接触范围、输导脊上圈闭面积及其与有效烃源岩之间的压差等参数,构建的输导脊油气运聚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输导脊的运聚能力。油气富集层系受断层活动强度与区域盖层厚度综合控制,利用断盖比参数可以定量判断,断盖比值0.25和1分别是深层东营组、浅层明下段底部区域盖层遮挡的临界值。输导脊分布的区域是远源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带,"脊-断"耦合好的构造是浅层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东地区 远源 输导脊 -断”耦合 区域盖层 断盖比
下载PDF
断裂输导油气优势通道发育部位预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峻桥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15,20,共7页
为了准确识别油源断裂优势输导通道发育部位,在考虑断裂形成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断裂输导能力的不均衡性,认为成藏期前断裂古转换带发育部位、成藏期断裂活动强度高值区和断裂输导脊发育部位三者叠合的部位为油源断裂优势输导通... 为了准确识别油源断裂优势输导通道发育部位,在考虑断裂形成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断裂输导能力的不均衡性,认为成藏期前断裂古转换带发育部位、成藏期断裂活动强度高值区和断裂输导脊发育部位三者叠合的部位为油源断裂优势输导通道发育部位。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优势输导通道发育部位的预测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在廊固凹陷大柳泉构造带旧州断裂优势输导通道发育部位的预测上,结果表明:旧州断裂发育4处优势输导通道,优势输导通道发育部位与目前旧州断裂附近油气分布之间吻合关系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优势输导通道 转换带 断裂活动强度 输导脊
下载PDF
南阳凹陷油气运移输导条件分析
6
作者 肖自歉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8年第9期104-104,共1页
南阳凹陷每个局部构造具有各自不尽相同的油气输导方式,本文通过对南阳凹陷南部多口探井资料的分析,研究油气主运移时期输导脊特征,在此基础上判别南阳凹陷油气运移的主输导指向和路径。对南阳凹陷各构造输导脊的发育类型、发育特征... 南阳凹陷每个局部构造具有各自不尽相同的油气输导方式,本文通过对南阳凹陷南部多口探井资料的分析,研究油气主运移时期输导脊特征,在此基础上判别南阳凹陷油气运移的主输导指向和路径。对南阳凹陷各构造输导脊的发育类型、发育特征进行了总结,这些认识提供了对本区已发现油气运聚场所和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的新解释,对指导本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凹陷 油气运移 输导条件 输导脊 关键时期 发育特征
下载PDF
南苏丹境内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7
作者 马峰 庞文珠 +5 位作者 赵文光 张斌 赵艳军 薛罗 郑茜 陈彬滔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105,共14页
以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连井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地震反演及多信息叠合等方法,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3个方面对南苏丹境内Melut和Muglad 2个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连井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地震反演及多信息叠合等方法,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3个方面对南苏丹境内Melut和Muglad 2个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Melut和Muglad盆地均发育早白垩世第Ⅰ裂陷期优质烃源岩,厚度大、面积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Melut盆地古近系Yabus组、新近系Jimidi组和Muglad盆地白垩系Aradeiba组发育三角洲相和河流相沉积,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的含砂率、砂岩厚度均适中,且不同层序内河道的河型存在垂向演化,发育泛滥平原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局部封隔带,形成多套源上砂泥互层储-盖组合,为形成规模构造-岩性圈闭提供了条件;边界控盆断裂与盆缘斜坡区控凹断裂是沟通主力烃源岩与源上目的层的主要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源上层段发育的多期不整合面和富砂地层形成了多个侧向优势运移路径(输导脊),油源断裂与输导脊耦合控制Melut和Muglad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区带。②Melut盆地Yabus组、Jimidi组以及Muglad盆地Aradeiba组具备形成源上规模构造-岩性油藏的石油地质条件,成藏模式可分为“断裂垂向运移型”、“断裂垂向运移-不整合面侧向输导型”和“断裂垂向运移-连通砂体侧向输导型”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控盆断裂 控凹断裂 输导脊 构造-岩性油藏 成藏模式 Melut盆地 Muglad盆地 南苏丹
下载PDF
油气沿断裂走向运移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伟 吴智平 +2 位作者 侯峰 李伟 侯旭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30,共6页
依据断层活动性、断裂走向联井测线资料、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与砂体的匹配关系、油藏分布特征等对惠民凹陷唐庄-肖庄地区油气沿断裂走向运移进行研究,并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对运移路径的评价结果进行佐证。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是具有一定体... 依据断层活动性、断裂走向联井测线资料、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与砂体的匹配关系、油藏分布特征等对惠民凹陷唐庄-肖庄地区油气沿断裂走向运移进行研究,并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对运移路径的评价结果进行佐证。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是具有一定体积和复杂内部结构的三维地质体,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在断裂纵向、横向和走向上均具有运移分量;油气沿断裂走向运移方式可分为断裂内部输导脊运移和砂体-断裂输导脊运移;断裂活动的不同时期,油气沿断裂走向运移分别以不同的输导方式为主且是逐渐过渡的,断层活动期、静止初期或短暂静止期以断裂内部输导脊运移为主,长期静止时通过砂体-断裂输导脊运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断层走向 输导脊 运移条件 断层活动性
下载PDF
渤海东部凸起区与斜坡区油气勘探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8
9
作者 吕丁友 张宏国 +2 位作者 麻旭刚 官大勇 张参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89,共6页
通过对渤海东部凸起区与斜坡区探井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油气横向与垂向运移条件的控藏作用。分析表明,渤海东部凸起区与斜坡区属于输导脊-运移断层-目标圈闭的成藏模式,潜山不整合面输导脊与运移断层的配置、运移断层与区域盖层的配... 通过对渤海东部凸起区与斜坡区探井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油气横向与垂向运移条件的控藏作用。分析表明,渤海东部凸起区与斜坡区属于输导脊-运移断层-目标圈闭的成藏模式,潜山不整合面输导脊与运移断层的配置、运移断层与区域盖层的配置是控制油气成藏层位及油气丰度的主要因素。输导脊-断层的配置样式与较小的深层断接厚度是浅层成藏的关键,凸起区深层断接厚度大于450m时,潜山是主要含油层系,反之潜山与新近系为含油层系,且断接厚度越大,新近系成藏概率越大;斜坡区东营组泥岩断接厚度普遍大于700m,潜山为主要含油层系。上述研究结果与已钻井吻合程度较高,对"他源型"区域勘探目的层系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起区与斜坡区 输导脊 断接厚度 区域泥岩盖层 输导脊-断层配置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海底扇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7
10
作者 甘军 梁刚 +2 位作者 李兴 詹冶萍 郑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9-1078,共10页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海底扇勘探面临烃源、运移通道及圈闭有效性评价等难题。通过开展区域油-气-岩地球化学指标对比、源-汇-岩性圈闭描述及成藏动力学分析,明确了梅山组海底扇优势运聚区及有利勘探目标。研究表明,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发...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海底扇勘探面临烃源、运移通道及圈闭有效性评价等难题。通过开展区域油-气-岩地球化学指标对比、源-汇-岩性圈闭描述及成藏动力学分析,明确了梅山组海底扇优势运聚区及有利勘探目标。研究表明,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发现的天然气主要来自近凹斜坡区崖城组陆源海相烃源岩;梅山组一段海底扇储层发育规模大,扇的远端及浊积砂砂泥比适中,利于形成岩性圈闭;基于不同区带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运聚条件差异性,建立了梅山组天然气“高效聚集”“有限聚集”两种成藏模式,明确了“源内输导脊+高压裂隙耦合”是形成梅山组大气田的必要条件,提出X25区峡谷周缘梅山组海底扇、莺歌海组海底扇是下步勘探的有利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扇 天然气成因 岩性圈闭 源内输导脊 高压裂隙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规律
11
作者 徐长敏 刘朋波 +2 位作者 任健 刘娟霞 刘晓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2期50-57,共8页
针对庙西南凸起馆陶组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分析油气运聚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差异成藏规律。研究表明,油田区为多断阶"脊—断"接力式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先沿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输导脊向高部位断阶... 针对庙西南凸起馆陶组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分析油气运聚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差异成藏规律。研究表明,油田区为多断阶"脊—断"接力式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先沿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输导脊向高部位断阶区横向运移,再由"通脊"断裂将油气分配至浅层聚集成藏。增压应力的分布与强度是影响油气运移与保存的关键,控制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增压区利于油气保存而不利于油气运移,以厚砂体成藏为主;弱增压区、亚增压区利于油气运移但不利于油气保存,主要为薄砂体成藏。构造低部位弱增压与高部位增压型断块运移与保存条件最优,油气最为富集。同一断块内部,"脊—断"条件控制不同井区的油气丰度,"通脊"断裂切至输导脊的构造位置越高、在输导脊上累计错动面积越大,该区域的油气丰度也越高。这种油气差异成藏规律有效指导了庙西南凸起馆陶组的高效评价,同时为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西南凸起 馆陶组 差异成藏 输导脊 增压区 释压区 渤海
下载PDF
油气立体输导能力定量表征及应用——以惠州凹陷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鑫 蔡俊杰 +3 位作者 刘杰 徐乐意 高翔 陈玲玲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2年第4期148-152,155,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勘探成熟区油气运聚规律,从惠州凹陷西南部富油构造带入手,依托油田、已钻井、地震等资料,定性-定量化研究影响油气输导的主控因素,建立研究区油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惠州凹陷油气垂向输导的主控因素包括油源... 为进一步研究勘探成熟区油气运聚规律,从惠州凹陷西南部富油构造带入手,依托油田、已钻井、地震等资料,定性-定量化研究影响油气输导的主控因素,建立研究区油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惠州凹陷油气垂向输导的主控因素包括油源断裂活动速率、断面脊宽度、源-断接触面积及排烃强度;侧向输导条件则主要受控于构造脊发育条件和构造倾角大小。以此建立惠州凹陷油气垂向输导指数和运移脊输导指数,从定量角度预测油气富集规律。H构造西南侧油源断层F1,东西段油气垂向输导能力差异大,西段垂向输导指数是东段的5倍,油气可沿构造层向西北、西南东三个方向侧向输导,其中西北、西南两个方向的运移脊输导指数为东侧的3.4倍,最终导致H构造和M构造成藏差异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油源断裂 构造 垂向输导指数 运移输导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