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今文《诗经》之《齐诗》传授考
1
作者 左洪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4-162,共9页
有关《诗经》中《齐诗》的传授情况,前贤今哲的相关著作只是简略地提及,经学专著只有简略的、仅列人名的传授表,俱无考证内容,且彼此说法不一。根据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可以整理出来的《齐诗》传授情况如下:始授者为辕固生;第... 有关《诗经》中《齐诗》的传授情况,前贤今哲的相关著作只是简略地提及,经学专著只有简略的、仅列人名的传授表,俱无考证内容,且彼此说法不一。根据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可以整理出来的《齐诗》传授情况如下:始授者为辕固生;第二代传授者是通五经、明阴阳的夏侯始昌;第三代传授者是开创了用专著来授徒的后苍和孙氏;第四代传人为匡衡、翼奉、萧望之、白奇,他们大都身居高位,使《齐诗》发展达到了最高峰;第五代及以后的传人主要分三个群体:与王莽关系密切的满昌及其弟子张邯、皮容与马援;受到王莽重视的师丹及其弟子班伯、班固;见证《齐诗》由盛至衰的经学世家:伏理及其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齐诗》 辕固 汉代
下载PDF
汉代四家诗首创经师行迹年表
2
作者 胡建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36-39,共4页
辕固生、申公、韩婴、毛公为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创始人,本文认为:辕固生约生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享年约95岁左右;申公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卒于元光元年(前134)... 辕固生、申公、韩婴、毛公为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创始人,本文认为:辕固生约生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享年约95岁左右;申公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卒于元光元年(前134),享年约90岁左右。韩婴、毛公年龄不可确知,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前后,应与辕固生、申公同龄,故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时约70岁左右;韩婴为文帝博士时约40岁左右,为常山王太傅时约80岁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公 辕固 韩婴 毛公 行迹 年表
下载PDF
儒生与猪同栏的由来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玉林 《学习月刊》 2010年第5X期140-142,共3页
西汉初年,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争,社会满目疮痍,经济遭受巨大的破坏,人口锐减,国库空虚,"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关键词 王杖 大饥 国库空虚 辕固 景帝 诸侯王 令民 黄老思想 西汉初期 王臧
下载PDF
汉初道儒融合与相争
4
作者 陈广忠 《船山学刊》 CSSCI 1994年第2期110-121,共12页
汉初统治的七十余年间,是中国道家的辉煌时期,黄老学说成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由于道家学说的博大的包容性,汉初出现了以道为主、战国以后融合各家的又一次百家争鸣,国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这种比较开明的文化开放政策,随着汉武... 汉初统治的七十余年间,是中国道家的辉煌时期,黄老学说成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由于道家学说的博大的包容性,汉初出现了以道为主、战国以后融合各家的又一次百家争鸣,国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这种比较开明的文化开放政策,随着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禁锢政策,而遭到扼杀。并由此而影响中国政治文化二千余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学 中国政治文化 道家文化 道儒 中国道家 罢黜百家 以道 辕固 严君平 王臧
下载PDF
SIR、生、先生
5
作者 马文熙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8-48,共1页
SIR、生、先生马文熙SIR[]在英语中是对人表示敬意的礼貌称呼,现多译为“先生”,有时也译作“阁下”“足下”。书面语中,大写比小写更具敬意。近年来,香港一些电视片中,常以中国姓氏+SIR,来尊称有一定地位的男性,如... SIR、生、先生马文熙SIR[]在英语中是对人表示敬意的礼貌称呼,现多译为“先生”,有时也译作“阁下”“足下”。书面语中,大写比小写更具敬意。近年来,香港一些电视片中,常以中国姓氏+SIR,来尊称有一定地位的男性,如《鬼做你老婆》中的香.港警官“邱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文熙 SIR 辕固 胡毋生 韩婴 东南沿海 司马贞 《黄金时代》 韩生 高堂生
下载PDF
略论两汉经今古文之争
6
作者 李坤 王玉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5期36-39,共4页
在中国历史的两汉期间,几百年中,经生彼此接连不断发生对立和斗争,史称经生经今古文之争,其背景、原由、性质、演变等诸问题,皆需进一步研讨之,廓清之,总结之。两汉之先,秦燔诗书,坑儒士,史称“焚书坑儒”。秦王赢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 在中国历史的两汉期间,几百年中,经生彼此接连不断发生对立和斗争,史称经生经今古文之争,其背景、原由、性质、演变等诸问题,皆需进一步研讨之,廓清之,总结之。两汉之先,秦燔诗书,坑儒士,史称“焚书坑儒”。秦王赢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以“不得挟书,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汉书·董仲舒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古文之争 五经博士 秦王 坑儒 辕固 先王之道 淮南鸿烈 始皇帝 盖公 经生
下载PDF
论汉初的百家争鸣
7
作者 郭兴文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73-81,115,共10页
提起中国历史上学术界的百家争鸣,人们只乐道于春秋战国,至于汉代,就好象完成了一个由“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的演变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对汉初社会思想潮流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就会发现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在汉初仍有强烈的余波。... 提起中国历史上学术界的百家争鸣,人们只乐道于春秋战国,至于汉代,就好象完成了一个由“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的演变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对汉初社会思想潮流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就会发现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在汉初仍有强烈的余波。一、汉初学术界的历史考察当秦始皇焚书坑儒不久,张良在博浪沙行刺未中而逃到乡下邳,在圯桥进履,圯上老人黄石公赠张良《太公兵法》一编。清代诗人陈恭尹《读秦纪》题诗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人 读秦纪 陈恭尹 太公兵法 圯上 思想潮流 博浪沙 辕固 阴阳五行学派 战国诸子
下载PDF
最古的书
8
作者 谈今 《图书馆学刊》 1980年第3期58-,共1页
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著述甚富。古人曾用“浩如烟海”来比喻古书之多,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某处藏书之盛;据有资料可查,古书总数。
关键词 八索 鲁恭王 韩婴 三坟 毛亨 韩诗 辕固 刘余 十三篇 民间口头文学
下载PDF
西汉文学中的汤武受命论争及其演绎
9
作者 杨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西汉文学中的汤武受命论争发轫于景帝时辕固生与黄生就“汤武受命”一事在景帝面前展开的论争,因其在言语交锋中牵引出“高皇帝代秦”之语,因而牵涉到了汉家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并由此衍生出很多有关“受命”的论议、奏疏、记述等。汉代... 西汉文学中的汤武受命论争发轫于景帝时辕固生与黄生就“汤武受命”一事在景帝面前展开的论争,因其在言语交锋中牵引出“高皇帝代秦”之语,因而牵涉到了汉家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并由此衍生出很多有关“受命”的论议、奏疏、记述等。汉代文学在对这一话题的多重阐释中,表现出朝廷最高统治者、朝臣和学者对汉家皇权的理性审视和思想引导,演绎出对君权合法性、君权与天命、君权与民心关系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汤武受命不仅是一个学术话题、历史话题,它还隐含着对现实皇权的关注,演绎出对汉家政权合法性、刘氏历代君主的作为及统治合法性与时效性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辕固 黄生 汉景帝 受命放杀 皇权焦虑
原文传递
齐文化与黄老之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安作璋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6-41,共6页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地域性和时代性,齐文化也不例外。顾名思义,齐文化就是齐国的文化,这种文化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姜太公始建齐国,中经春秋战国之际田氏代齐,而延续到汉代齐的封国。
关键词 黄老之学 春秋战国之际 田氏代齐 姜太公 封国 西周初年 辕固 黄老学 盖公 道家学说
原文传递
民以食为天
11
作者 益中天 《宁夏画报(生活版)》 2012年第5期14-15,共2页
首先,人就是"口",叫人口。人口有时候也叫人丁,或者男人叫丁,女人叫口。但不管女人男人,也都可以叫人口。人既然是口,谋生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也就是"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叫吃什么饭。修鞋补锅是吃... 首先,人就是"口",叫人口。人口有时候也叫人丁,或者男人叫丁,女人叫口。但不管女人男人,也都可以叫人口。人既然是口,谋生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也就是"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叫吃什么饭。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锅 孟子说 辕固 使人 生存状态 空心汤圆 马肝 民间话语 广州话 食谷
原文传递
“家人言”與“司空城旦書”新考
12
作者 王翊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1年第1期43-56,共14页
《史記·儒林列傳》所載轅固生與竇太后對話中有"家人言"和"司空城旦書"二語,自來異説紛紜。分析各種對"家人言"的理解,可知"家人言"是地位較低的平民的言論。從經學史、思想史和《老子》... 《史記·儒林列傳》所載轅固生與竇太后對話中有"家人言"和"司空城旦書"二語,自來異説紛紜。分析各種對"家人言"的理解,可知"家人言"是地位較低的平民的言論。從經學史、思想史和《老子》流傳史的角度可以證明,"司空城旦書"只是單純的詈駡之語,不具備後人附加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人言 司空城旦書 史記 竇太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