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形意之辨”到“气韵生动”——邓以蛰的美术史观与绘画美学理想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2-130,共9页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美学名家邓以蛰因不满于中国现代美术界的创作弊病以及五四以来质疑国画生命力与价值的激进主张,在紧密结合中国画史与画论的基础上,积极借鉴西方近现代哲学与美学理论来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哲理性研究。...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美学名家邓以蛰因不满于中国现代美术界的创作弊病以及五四以来质疑国画生命力与价值的激进主张,在紧密结合中国画史与画论的基础上,积极借鉴西方近现代哲学与美学理论来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哲理性研究。邓以蛰围绕“气韵生动”这一核心范畴,将中国古代绘画概括为“体—形—意—理”的线性发展过程,视“理”(气韵生动)为中国古典绘画的理想境界,并率先建构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系统性绘画美学理论,对于中国现代的美术学研究与美学理论话语建构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以蛰 气韵生动 克罗齐 表现说
下载PDF
从象到意再到言意之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0-46,共7页
象与意的交流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表达手段。因同构关系的存在 ,自然对人的精神品质起到观照的作用。物性的发现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则为深化对物性的理解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知识。率先关注... 象与意的交流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表达手段。因同构关系的存在 ,自然对人的精神品质起到观照的作用。物性的发现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则为深化对物性的理解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知识。率先关注到言与意的关系的是老子。言意之辨对文学艺术以及美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艺家自觉地参加言意之辨 ,不但提高了文学表达的质量、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 ,同时还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文学创作 道家 儒家 物性 "言"
下载PDF
论邓以蛰艺术美学的形意之辨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宗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共5页
形意之辨是邓以蛰艺术美学在研究思路和宏观架构上呈现的一大重要学术特点。这一特点既表现为"意境"阐释时形式(形质、形象)与"意境"关系的论析,又体现于书画艺术发展史上从"形"到"意"的发展趋... 形意之辨是邓以蛰艺术美学在研究思路和宏观架构上呈现的一大重要学术特点。这一特点既表现为"意境"阐释时形式(形质、形象)与"意境"关系的论析,又体现于书画艺术发展史上从"形"到"意"的发展趋势,更在诗画关系、南北宗辨析、中西方绘画对比中呈现出或"形"或"意"的偏重。在形意之辨的思路指引下,邓以蛰艺术美学研究往往从书画艺术的笔法分析切入,最终及于艺术效果,形成从技术到效果、从创作到鉴赏的完整理论体系。而构成这一研究视角和思路的思想资源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的形意理论,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有关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美学思想,二者在邓以蛰的美学世界中互相交融、发明贯通,成就了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国美学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以蛰 艺术美学 形式 艺术史
下载PDF
宋代“尚意”书风的意、法之辨与法度创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祥俊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71-78,共8页
宋代书法以"尚意"为风尚,代表人物为"宋四家"中的苏轼、黄庭坚、米芾,他们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趋向、审美追求出发,强调书法创作中意对法的主宰关系,创作者的素养被提到了书法艺术的中心地位。宋代"尚意&qu... 宋代书法以"尚意"为风尚,代表人物为"宋四家"中的苏轼、黄庭坚、米芾,他们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趋向、审美追求出发,强调书法创作中意对法的主宰关系,创作者的素养被提到了书法艺术的中心地位。宋代"尚意"书风同样重视法度的继承与创新,他们在点画书写笔法、单字结构形态上取法唐人而有新变,更重要的是在整体章法上作出了自觉反思和实践,为中国书法拓展出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书法 、法之 整体章法
下载PDF
从王弼“言意之辨”解析产品设计语言
5
作者 胡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7-350,共4页
“意言之辨”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渗透到美学领域,展现出了东方思维的巧妙和深刻。运用这一理论于产品设计,我们能够超越西方产品语意学把设计的表达与认知割裂开来、只强调“意”与“言”的关系这一局限性,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沟通“意”“... “意言之辨”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渗透到美学领域,展现出了东方思维的巧妙和深刻。运用这一理论于产品设计,我们能够超越西方产品语意学把设计的表达与认知割裂开来、只强调“意”与“言”的关系这一局限性,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沟通“意”“言”的最重要的“象”的研究,通过研究产品存在的环境、社会、条件这一“语境”和不同生活形态、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个人喜好的个体对未知物品的认知差异,来完善设计历程和产品设计所能表达“共同体”的意识或特性的探讨。而这正是目前设计界在设计能力上最值得提升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之 产品设计
下载PDF
论王夫之对人格层级的划分——兼谈中国哲学的志意之辨
6
作者 胡家祥 胡学浩 《船山学刊》 2020年第1期40-46,共7页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一贯重视人格的层级划分,并且从不同角度剖析了人格修养所蕴涵的基本矛盾,如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性与情、义与利等。王夫之采用志、意之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论语》已见尚志而贬意的端倪,张载首辨志、意之异...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一贯重视人格的层级划分,并且从不同角度剖析了人格修养所蕴涵的基本矛盾,如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性与情、义与利等。王夫之采用志、意之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论语》已见尚志而贬意的端倪,张载首辨志、意之异,王夫之基于切身体认详加论述,并据此阐释圣人、君子、中人和庸人之别,蕴含超越前人的深刻思考。志指自由意志,意为意志他律,二者均为人生的动力因素,人格修养的关键是持志以治意。视点的这种转向,客观上对传统哲学重"理"忽"生"的弱项有补弊作用,适应时代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人格
下载PDF
以“味”辨诗与以“意”论诗
7
作者 黎德锐 《梧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2-75,共4页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 辨意 审美 评论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玄言诗
8
作者 孙若风 《天府新论》 1993年第4期64-67,共4页
关键词 玄学 "言" 玄言诗 先秦时期 《庄子·秋水篇》
下载PDF
《文心雕龙》“言意之辨”论 被引量:10
9
作者 贾奋然 《中国文学研究》 2000年第1期23-27,共5页
“言意之辨”是中国古典哲学所关注的论题 ,刘勰的《文心雕龙》完成了“言意之辨”的诗学转换 ,表现为对语言本体价值的关注和对语言诗性特征的挖掘 ,这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言" 关系 <<隐秀>>
下载PDF
象外之象与天地同流——意象思维与艺术世界的诗意之路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忠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23-26,共4页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囤直迭诗意追求.本文通过言意之辩的探寻和艺术与意象思维一致性的研究,指出意象思维与艺术的诗意指向,最后通过对王国维“境界说”的考察,...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囤直迭诗意追求.本文通过言意之辩的探寻和艺术与意象思维一致性的研究,指出意象思维与艺术的诗意指向,最后通过对王国维“境界说”的考察,进一步对诗化世界作出更高层次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思维 "言" 境界 文学理论 诗歌 语言 生命
下载PDF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争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百超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13,共5页
言意关系是语言符号系统和意义系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 ,言意关系一直是文人学者讨论的话题。有赞成言意统一 ,言尽意者 ;有坚信言意不统一 ,言不尽意者。事实上 ,统一是语言达意功能的基础 ,而矛盾... 言意关系是语言符号系统和意义系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 ,言意关系一直是文人学者讨论的话题。有赞成言意统一 ,言尽意者 ;有坚信言意不统一 ,言不尽意者。事实上 ,统一是语言达意功能的基础 ,而矛盾是突破语言自身局限性的前提。正是由于两者既统一又矛盾 ,才使语言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言" 本体论 显性表述 语言符号系统 义系统 语言 言层
下载PDF
Face image 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residual attention mechanism
12
作者 CHE Yali XU Yan +1 位作者 XUE Haili LIU Xuhui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58-465,共8页
Aiming at the problems such as low reconstruction efficiency,fuzzy texture details,and difficult convergence of reconstruction network face image 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a new super-resolution reco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such as low reconstruction efficiency,fuzzy texture details,and difficult convergence of reconstruction network face image 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a new 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with residual concern was proposed.Firstly,to solve the influence of redundant and invalid information about the face image 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network,an attention mechanism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eature extraction module of the network,which improved the featur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overall network.Secondly,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gradient disappearance,the adaptive residual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network to make the network model easier to converge during training,and features were sup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needs during training.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had better reconstruction performance,more facial details,and clearer texture in the reconstructed face image than the comparison algorithm.In objective evaluation,the proposed algorithm's peak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structural similarity were also better than other algori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image 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residual network atten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Accurate analysis of "Chinese New Standard"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mood" Method
13
作者 Tanghua Y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11期28-30,共3页
The mood is intended to send poetry lyric and a form of expressive, while the Chinese have a long attention of the "mood" to convey tradition and from the east, we can see the nation' s awareness of thinking, orien... The mood is intended to send poetry lyric and a form of expressive, while the Chinese have a long attention of the "mood" to convey tradition and from the east, we can see the nation' s awareness of thinking, oriental poet emphasis of things' teaser, expression of mood. Therefor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resolution of the "Chinese New Standard"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pay attention to poetry with the main objective unity, and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Fu poetry "m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u Bi X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