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律解辩疑》版刻考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伯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71,共6页
法史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律解辩疑》作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作者是明初的何广。但是,检阅该书的作者、版本、体例乃至律文及其引注内容,文章认为多有不合情理处,它并非洪武原刻。文章认为国图本《律解辩疑》是后人的重编重刻本,署名为... 法史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律解辩疑》作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作者是明初的何广。但是,检阅该书的作者、版本、体例乃至律文及其引注内容,文章认为多有不合情理处,它并非洪武原刻。文章认为国图本《律解辩疑》是后人的重编重刻本,署名为"何广"实际是杨简或魏铭所编;此重编本出现的时间不是在明初而是在明代的中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律解辩疑 作者 版本
下载PDF
水斗式水轮机辩疑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晓泉 周文桐 《大电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47,共7页
本文作为水斗式水轮机系列研究论文之一,继续就水斗式水轮机的基础理论及实用技术等诸多问题阐述不同认识。
关键词 水斗式水轮机 辩疑
下载PDF
赵岐《孟子章句》释义辩疑
3
作者 郭伟宏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46-50,89,共6页
东汉末年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孟子》注本,对孟子及《孟子》领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其中也有解释不准确的地方,容易造成对原文的误读和误解。本文主要针对赵岐在解读《孟子》过程中在基本语言文字信息方面的不... 东汉末年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孟子》注本,对孟子及《孟子》领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其中也有解释不准确的地方,容易造成对原文的误读和误解。本文主要针对赵岐在解读《孟子》过程中在基本语言文字信息方面的不当之处予以分析,以正视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章句》 注释 辩疑
下载PDF
质疑、辩疑、释疑——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4
作者 陈萍萍 《西部素质教育》 2017年第2期215-215,共1页
文章结合教学实例,探讨课堂教学当中如何利用课堂情境去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教师、学生的交谈中辩疑,在师生互动中逐渐释疑,进而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数学能力。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辩疑
下载PDF
质疑、辩疑、释疑——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构建小学数学创新课堂
5
作者 赵玉洁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年第31期130-130,共1页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做好课堂教学创新,采取有效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十分重要。通...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做好课堂教学创新,采取有效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质疑、辩疑、释疑的有效引导,能够推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思维创新,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就小学数学创新课堂的开展进行分析,将质疑、辩疑、释疑作为入手点,希望能够推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全面提升,为小学数学创新课堂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课堂 学习热情 辩疑、释
下载PDF
孤本医籍《新锲家传诸症虚实辩疑示儿仙方总论》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寅 竹剑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8-211,共4页
《新锲家传诸症虚实辩疑示儿仙方总论》为孤本医籍,共十卷,作者姓名及成书年代均不详。通过书中作者对自身医事活动的散在记载,结合引用他著的情况,对作者身份和成书年代作了考证,初步推测本书成于13世纪后期,作者应为南宋末年民间世医... 《新锲家传诸症虚实辩疑示儿仙方总论》为孤本医籍,共十卷,作者姓名及成书年代均不详。通过书中作者对自身医事活动的散在记载,结合引用他著的情况,对作者身份和成书年代作了考证,初步推测本书成于13世纪后期,作者应为南宋末年民间世医。全书以病证为纲,从病因、病候、脉象着手;首辨虚实,分层施治,成方活用,用药灵便。全书内容可见其深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影响,但同时立足实践,重视疗效,突出实用,不乏学术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锲家传诸症虚实辩疑示儿仙方总论》 孤本 版本 文献考证
原文传递
明代律学的开山之作——何广撰《律解辩疑》简介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勤华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37-140,共4页
关键词 明朝 律学 书评 何广 <<律角辩疑>> 法制史
原文传递
构建质疑、辩疑、释疑的数学课堂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玉洁 《宁夏教育》 2020年第3期56-57,共2页
通过质疑、辩疑、释疑的引导,能够推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全面地分析,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章就小学数学如何开展质疑、辩疑、释疑创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创新课堂 辩疑
原文传递
《本草纲目》辨疑正误发微
9
作者 莫亮波 王平 蔡晓英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第5期10-13,共4页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结合自身的实践,并批判性继承前人的著述下完成的,最能体现其批判性继承态度的是他的辨疑思想。他运用辨音析字、探本求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大量药物的名称、药性、结构、外形、用法、功效等进行辨疑、正误;同时...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结合自身的实践,并批判性继承前人的著述下完成的,最能体现其批判性继承态度的是他的辨疑思想。他运用辨音析字、探本求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大量药物的名称、药性、结构、外形、用法、功效等进行辨疑、正误;同时,他的辨疑思想又体现了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实事求是和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对其辨疑思想的研究和梳理可以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李时珍的整个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辩疑
下载PDF
《大明律》体例变化原因辩证 被引量:4
10
作者 钟子龙 《南大法学》 2020年第3期54-74,共21页
关于《大明律》体例变化的原因,学界一直存在很多不同主张。本文将以洪武九年(1376)修律这一被人忽视的修律过程出发,探究促使《大明律》体例转变背后的立法技术动因。文章首先从辨析“普法说”这一原因入手,围绕唐律与明律律文本身的... 关于《大明律》体例变化的原因,学界一直存在很多不同主张。本文将以洪武九年(1376)修律这一被人忽视的修律过程出发,探究促使《大明律》体例转变背后的立法技术动因。文章首先从辨析“普法说”这一原因入手,围绕唐律与明律律文本身的特点以及洪武年间的断狱实践分析这一原因的不合理之处。进而以《律解辩疑》与《大明律直解》两部明初律学著作所载明律为对象,指出“六部体例”的具体成型时间为洪武九年修律时,从而排除关于明律体例变化是由于“政治斗争说”此一原因。最后,文章将以“杂犯”的演变为切入点,以明律体例变化中所运用的“化约”的立法技术为中心,阐明七篇体例形成的立法过程和它背后最直接的立法技术选择。这一过程表明《大明律》体例变化是律典结构合理化与分类精细化的必然结果,是古代律典修撰技术在明初的一次系统检验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明律》 《律解辩疑 《大明律直解》 杂犯 化约
下载PDF
孝武李夫人的心态史学分析与史事辨疑
11
作者 张雯迪 《德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3-87,93,共6页
汉武帝本性风流,围绕在他身边的后妃也极具传奇色彩,孝武李夫人于其中脱颖而出,出身贫贱的她以倾城倾国的登场、至死不见的辞世赢得了武帝深刻的思念,留下了千古绝唱。然而这份被后人传颂的帝妃绝恋究其本质而言却是一场致命的较量,是... 汉武帝本性风流,围绕在他身边的后妃也极具传奇色彩,孝武李夫人于其中脱颖而出,出身贫贱的她以倾城倾国的登场、至死不见的辞世赢得了武帝深刻的思念,留下了千古绝唱。然而这份被后人传颂的帝妃绝恋究其本质而言却是一场致命的较量,是一份畸变的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夫人 心态史学 史事辩疑
下载PDF
任伯年画作鉴定中的“诗词疑窦”——以《淡黄杨柳带栖鸦》《关河一望萧索》为例
12
作者 郑志刚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80-83,共4页
对“题画诗词”展开毫发入微的“超细读”分析,围绕“掘”自字缝词隙间的疑点进行充分考辨,从而为判定作品真伪提供臂助。于书画鉴定而言,这或许是一条“新径”。通过寻究任伯年《淡黄杨柳带栖鸦》与《关河一望萧索》两件画作,发现前者... 对“题画诗词”展开毫发入微的“超细读”分析,围绕“掘”自字缝词隙间的疑点进行充分考辨,从而为判定作品真伪提供臂助。于书画鉴定而言,这或许是一条“新径”。通过寻究任伯年《淡黄杨柳带栖鸦》与《关河一望萧索》两件画作,发现前者在画题词句的用字、画中禽鸟的类别等方面存在疑义,而后者的题画词句也暴露出不止一处破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伯年 题画诗词 书画鉴定 超细读 辩疑
下载PDF
《伤寒论》辨疑法探微
13
作者 田发益 李顺瑜 《国医论坛》 1996年第5期7-7,共1页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辩疑 误治
下载PDF
《孟子章句》文献解读
14
作者 郭伟宏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57-160,共4页
东汉末年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孟子》注本,在孟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后代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然而赵岐对《孟子》原文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古书引用等背景材料方面信息解读存在不当之处,应加以... 东汉末年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孟子》注本,在孟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后代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然而赵岐对《孟子》原文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古书引用等背景材料方面信息解读存在不当之处,应加以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章句》 注释 辩疑
下载PDF
小学数学问题导引式复习课的实践与反思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桂玲 曾继耘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60,共3页
数学问题导引式复习课是以师生共同设计的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主线,通过自主生疑、合作辩疑、高位设疑进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疏理、迁移和提升的复习课型。相对于传统复习课,问题导引式复习课秉持"质疑为魂""自主探... 数学问题导引式复习课是以师生共同设计的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主线,通过自主生疑、合作辩疑、高位设疑进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疏理、迁移和提升的复习课型。相对于传统复习课,问题导引式复习课秉持"质疑为魂""自主探究""尊重差异""高位提升"的基本理念,包括"自主疏理、补漏生疑""合作辩疑、知思并重""高位设疑、引领提升"三个基本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课堂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发展的专业性"等关乎问题导引式复习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导引式 数学复习课 自主生 合作辩疑 高位设
下载PDF
论《失乐园》里的撒旦式雄辩与文艺复兴疑辩传统 被引量:1
16
作者 易鸣 吴玲英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2年第2期41-49,共9页
撒旦式雄辩是弥尔顿史诗《失乐园》的宏伟体风格之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诗人为史诗人物撒旦设计的诗段以及其他史诗人物受撒旦影响后的模仿之作。其典型特点包括歪曲的思维定式,复合词、复杂句、祈使句、排比句的妙用,及雄辩者夸张... 撒旦式雄辩是弥尔顿史诗《失乐园》的宏伟体风格之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诗人为史诗人物撒旦设计的诗段以及其他史诗人物受撒旦影响后的模仿之作。其典型特点包括歪曲的思维定式,复合词、复杂句、祈使句、排比句的妙用,及雄辩者夸张的肢体表演。本文将从《失乐园》中分别甄选撒旦与夏娃两个范例,从言语和非言语不同层面分析撒旦式雄辩,以透视文艺复兴疑辩传统对弥尔顿史诗创作的影响,方便读者更深刻地把握撒旦式雄辩之本质及弥尔顿宏伟体之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乐园》 撒旦式雄 英国文艺复兴 传统 弥尔顿宏伟体
原文传递
情绪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7
作者 欧阳淑芝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96-98,共3页
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课堂教学中如何诱发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如何把英语课上得“活”,教得“趣味盎然”,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关键词 情绪 兴趣 诱发 控制 思维动向 点拔联想
下载PDF
近代中国有关“国际公法”中文名称之辨疑
18
作者 刘畅 《前沿》 2012年第9期72-73,共2页
本文对近代中国的国际法学者们探寻欧洲国际法用名演变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在对国际法名称的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更为妥帖的中文表达的主张。
关键词 国际法 近代中国 名称辩疑
原文传递
中日两国在古史研讨上的政治扰动--20世纪前期疑古史学及其背景的审思 被引量:1
19
作者 乔治忠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2-209,共8页
日本的史学因中国传统史学传入而产生,所以同样具备将政治与史学捆绑在一起的政治历史观,中日两国在近代转型中都没有改变这种状况。20世纪初,日本疑古史学指向了中国的上古史,适合扩张主义势力蔑视中国的需求,形成日本政治对史学的一... 日本的史学因中国传统史学传入而产生,所以同样具备将政治与史学捆绑在一起的政治历史观,中日两国在近代转型中都没有改变这种状况。20世纪初,日本疑古史学指向了中国的上古史,适合扩张主义势力蔑视中国的需求,形成日本政治对史学的一种扰动,东京学派的疑古史学得以壮大。这却对中国后起的古史辨派形成了不利的政治环境。中日两国的上古史研讨竟然很受近代政治的各种扰动,是很不合理的现象,应当解开政治与史学的纠葛,只将学术求真、求是与求新作为历史学的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扰动 古考 东京学派 古史辨派
原文传递
不疑处有疑——陈多先生学术思想摭评
20
作者 刘庆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5-32,共8页
本文对陈多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评议,认为陈多先生理论研究的精义可以归纳为:“疑”、“思”、“辩”三字,并贯穿于三个主要论题中:“演剧”、“文学”与戏剧的关系;“舞台性”与戏剧作品批评;“民众化”与戏剧的命运。... 本文对陈多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评议,认为陈多先生理论研究的精义可以归纳为:“疑”、“思”、“辩”三字,并贯穿于三个主要论题中:“演剧”、“文学”与戏剧的关系;“舞台性”与戏剧作品批评;“民众化”与戏剧的命运。对于戏曲的演剧以及歌舞表演特性的重视是陈多先生学术研究的基础,并以此线索来书写中国戏剧的演进历史。从这种演剧本性出发,陈先生将是否适应舞台演出作为对历代戏剧作品展开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尺,并强调戏剧不应脱离民众的审美趣味,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 演剧 文学 舞台性 戏剧作品批评 民众化 戏剧的命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