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翻译主体对文本性审美辩证关系的操纵
1
作者 陈凌 《英语研究》 2009年第2期61-69,共9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无之境",能够派生出其它辩证组合并揭示出辩证各方之存在特征,用其来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在翻译的审美过程中,无论是原文文本还是译文文本,其构成都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在"有无"这个审美起始性...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无之境",能够派生出其它辩证组合并揭示出辩证各方之存在特征,用其来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在翻译的审美过程中,无论是原文文本还是译文文本,其构成都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在"有无"这个审美起始性的元辩证对子中,处于"有"端的实、显、露、言(象)、明、动、密、直等,其客体性特征比较强烈,而处于"无"端的虚、隐、藏、意、暗、静、疏、曲等,其主体性特征则较为明显。前者的确定性、在场性,不需要主体去把握,而后者的不确定性、不在场性,则要求主体去认知体会。本文指出,这些审美辩证对子,辩证的双方并不彼此独立,而是互动互生,其各方所具有的客体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从而供给了文本以文学性。具体到诗歌,就是为诗歌提供了诗性、诗质和诗意。这种动态的辩证运动关系允许翻译审美主体的经验介入。文本原有的,处于"无"端的主体不定性,加上翻译主体不定经验的介入,加大了原文中文本性审美辩证关系的嬗变。这种嬗变,给译文带来的是量与质上的审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境 辩证对子 翻译主体审美 文本性审美辩证 跨语性审美辩证
下载PDF
论诗歌翻译的审美辩证
2
作者 陈凌 《外语与翻译》 2009年第4期6-14,共9页
在诗歌翻译的审美过程中,无论是原文文本还是译文文本,其构成都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在“有无”这个审美起始性的元辩证对子中,处于“有”端的实、显、露、言(象)、明、动、密、直等,其客体性特征比较强烈,而处于“无”端的虚、... 在诗歌翻译的审美过程中,无论是原文文本还是译文文本,其构成都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在“有无”这个审美起始性的元辩证对子中,处于“有”端的实、显、露、言(象)、明、动、密、直等,其客体性特征比较强烈,而处于“无”端的虚、隐、藏、意、暗、静、疏、曲等,其主体性特征则较为明显。前者的确定性、在场性,不需要主体去把握,而后者的不确定性、不在场性,则要求主体去认知体会。本文指出,这些审美辩证对子,辩证的双方并不彼此独立,而是互动互生,其各方所具有的客体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从而供给了文本以文学性。这种动态的辩证运动关系允许翻译审美主体的经验介入。文本原有的,处于“无”端的主体不定性,加上翻译主体不定经验的介入,加大了原文中文本性审美辩证关系的嬗变。这种嬗变,给译文带来的是量与质上的审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对子 翻译主体 文本性审美辩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