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劳模群体对边区民众观念更新的示范引领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孟欣 吴玉华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9-24,共6页
劳模群体从群众中产生,在党的培育下成长。他们是时代的先行者,最先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同时在民众中传播着时代最新的思想理念,成为边区风尚的引领者。以李顺达、李马保、孟祥英等为代表的太行劳模群体充分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边区掀... 劳模群体从群众中产生,在党的培育下成长。他们是时代的先行者,最先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同时在民众中传播着时代最新的思想理念,成为边区风尚的引领者。以李顺达、李马保、孟祥英等为代表的太行劳模群体充分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边区掀起一场思想革命,促使民众观念迅速更新,为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积蓄了双重力量。研究太行劳模群体在边区民众观念更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从新的角度丰富根据地史研究;同时对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劳模思想引领作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区 劳模群体 边区民众 观念更新
下载PDF
送戏上门
2
作者 王志学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文艺演出 革命文艺工作 毛泽东文艺思想 艺术形象
下载PDF
新质发于旧胎:秦腔现代戏《血泪仇》革新“经验”略论
3
作者 肖蕾 李有军 《当代戏剧》 2024年第3期14-17,共4页
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后,为适应“人民文艺”的新要求,深受陕甘宁边区民众喜爱的地方戏秦腔,便积极参与到政治文化建设运动中,涌现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与现实动员效果的革命现代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马健翎... 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后,为适应“人民文艺”的新要求,深受陕甘宁边区民众喜爱的地方戏秦腔,便积极参与到政治文化建设运动中,涌现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与现实动员效果的革命现代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马健翎创编的秦腔现代戏《血泪仇》。《血泪仇》用秦腔这一传统戏曲形式承载了全新的革命思想内容,更是在叙事、话语以及情感结构等层面革新传统秦腔艺术,为边区“人民文艺”提供了具有典范意义的艺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泪仇》 马健翎 秦腔现代戏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人民文艺
原文传递
秦腔现代戏《血泪仇》民间伦理与革命叙事“缝合”探论
4
作者 李有军 肖蕾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104,共8页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作为毛泽东亲自指示创立的革命戏曲团体,将《讲话》精神与“人民戏剧”传统相结合,以秦腔、眉户等上演革命现代内容。作为民众剧团秦腔剧作家马健翎创作的经典现代戏,《血泪仇》通过融合革命主体成长与传统戏曲复仇...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作为毛泽东亲自指示创立的革命戏曲团体,将《讲话》精神与“人民戏剧”传统相结合,以秦腔、眉户等上演革命现代内容。作为民众剧团秦腔剧作家马健翎创作的经典现代戏,《血泪仇》通过融合革命主体成长与传统戏曲复仇伦理叙事,揭示了农民由革命同盟者成长为革命主体的政治主题,巧妙实现了民间伦理与革命现代叙事的缝合,使得传统民间伦理资源成为边区现代革命修辞的“合法性”来源之一。秦腔《血泪仇》在延安边区革命主体形象的塑造,民族形式与现代革命内容的结合,以及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建构方面,积淀了颇具典范性的艺术生产经验。重释《血泪仇》民间伦理与革命叙事的文本价值,对综合认知延安文艺戏曲改革理路,乃至考察当前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血泪仇》 革命叙事 民间伦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