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佛教中的“边地情结”:论圣地及祖谱的建构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金华 《佛学研究》 2012年第1期22-41,共20页
本文以"边地情结"为核心,以圣迹和祖谱为例,探讨边地情结对佛教在中世纪东亚的传播与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理解驱动源于南亚、中亚、以及东亚的各种佛教传统的交互作用。"边地情结"凸显来自"边远"对&q... 本文以"边地情结"为核心,以圣迹和祖谱为例,探讨边地情结对佛教在中世纪东亚的传播与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理解驱动源于南亚、中亚、以及东亚的各种佛教传统的交互作用。"边地情结"凸显来自"边远"对"中心"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时同来自"中心"加诸"边远"的影响同样有意义。中国佛教的发展,就是不断克服"边地情结",通过圣迹、祖谱等种种建构,从而最后回归"中国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佛教边地情结 圣迹 祖谱 中国中心
下载PDF
“马上功名”与“林间身世”:从身份转换看刘克庄的边地情结
2
作者 程海伦 《励耘学刊》 2022年第1期133-154,M0008,共23页
边幕之幕僚与乡居之退士,是刘克庄的两个重要身份。贯穿于其两个身份的对效力边地的渴望以及对边事问题的关切,可用“边地情结”概括。早年任江淮制阃幕僚的经历,奠定了刘克庄此后关注与讨论边事问题的基础,而这段经历中包含的诸多负面... 边幕之幕僚与乡居之退士,是刘克庄的两个重要身份。贯穿于其两个身份的对效力边地的渴望以及对边事问题的关切,可用“边地情结”概括。早年任江淮制阃幕僚的经历,奠定了刘克庄此后关注与讨论边事问题的基础,而这段经历中包含的诸多负面因素,也使刘克庄在回忆边幕往事之时流露出悔与忆并存的矛盾情绪。通过聚焦具有文化意涵的代表性地理景观,刘克庄展现了晚宋“国势愈蹙”与文明毁灭的残酷现实。刘克庄的边地情结使我们得以窥探时代巨变到来之际士人精神世界的复杂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克庄 边地情结 晚宋 身份转换
下载PDF
东亚宗教多媒质资料与跨学科研究刍议
3
作者 陈金华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2-67,共6页
佛学研究者多奉刊本《大藏经》为圭臬,而忽略写本《大藏经》以及碑铭、摩崖、图像、族谱、方志等藏外文献,此外诸藏中晚出文献征引早出文献的丰富资料也未受到足够重视。东亚宗教文本的载体形式,从写本到刊本的嬗变,不啻传播媒质的一场... 佛学研究者多奉刊本《大藏经》为圭臬,而忽略写本《大藏经》以及碑铭、摩崖、图像、族谱、方志等藏外文献,此外诸藏中晚出文献征引早出文献的丰富资料也未受到足够重视。东亚宗教文本的载体形式,从写本到刊本的嬗变,不啻传播媒质的一场真正的革命。与写本相比,刊本可以让无数人随时、随机地获取存储于一种简易的、廉价的载体中标准化了的知识;其影响所及,不仅改变了宗教观念和实践的网络,甚至会冲击社会的制度性结构以及文化知识体系。伴随互联网诞生的数码载体,是传播媒质的又一次大跃进;对人文科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不但要研究东亚宗教对技术的影响,也应考察后者如何影响前者的发展。新媒质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媒质的灭绝,写本的生命力在于读者、抄写者、编者无休止的"协商"中推陈出新;宗教文本在多媒质并存的网络中流通,形成独特的"书业市场"——即王勇教授所倡导的"书籍之路"。在这一流变多元的网络中,"中心"与"边地"的关系并非人们所想象得那么单纯,二者的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同时也是文化上;而"边地"的后发优势,体现在经过尊崇、追随、模仿"中心"之后,给文化及宗教范式带来了一些创造性的形塑与重塑,从而变得比中心更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藏经》 宗教写本 印刷术 书籍之路 边地情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