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涂颉洪 李顺辉 +3 位作者 颜友良 陈晖 童一帆 李军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28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观察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TAP)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并与双对吻挤压支架技术(DK-Crush)作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3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一科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作... 目的探讨观察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TAP)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并与双对吻挤压支架技术(DK-Crush)作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3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一科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TAP组(40例)和DK-Crush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即刻的手术成功率、分叉病变情况、术中使用器械情况(支架数量,球囊数量)、手术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使用量、住院期间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CI手术即刻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组患者的使用球囊数量、造影剂量少于DK-Cru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组患者的手术X线曝光时间短于DK-Cru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6~12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临床近期及远期疗效与DK-Crush技术相当,但明显缩短了手术曝光时间,减少了造影剂使用量,减少了手术器械的使用数量,降低了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K-Crush 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肖寒 谭亚军 +4 位作者 王玉清 包庞 李佑美 周登禄 赵晓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71-976,共6页
目的建立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兔5只(体质量3.0~3.5 kg),麻醉消毒后,经颈动脉途径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血管分叉处采用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T-stenting and small protrusion,TAP)实施双支架植入术,利用数字减影... 目的建立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兔5只(体质量3.0~3.5 kg),麻醉消毒后,经颈动脉途径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血管分叉处采用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T-stenting and small protrusion,TAP)实施双支架植入术,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和显微CT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进行术后即刻评价及术后6个月复查。结果可通过兔颈动脉放置6F鞘管,于腹主动脉分叉处成功实施TAP双支架术,术后即刻DSA提示支架位置满意,血流TIMI 3级,IVUS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无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血流TIMI 3级,IVUS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无支架内再狭窄,micro-CT可见边支开口处支架覆盖完全,无支架内血栓,右侧髂动脉支架下缘微突入腹主动脉管腔[(0.49±0.08)mm]。结论成功建立了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为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前期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支架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 腹主动脉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