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海亮 张瑞波 +2 位作者 侯渊博 张超红 陈爱侠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1115-1119,共5页
目的比较简单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边支球囊保护技术与边支导丝保护技术的临床效果,为分叉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入选接受简单策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分叉病变分型为Duke D或Duke F型,边支血管直径&g... 目的比较简单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边支球囊保护技术与边支导丝保护技术的临床效果,为分叉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入选接受简单策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分叉病变分型为Duke D或Duke F型,边支血管直径>2.0 mm,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边支球囊保护组(48例)及边支导丝组(42例),观察2组手术成功率、边支受累及并发症情况,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2组间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分叉病变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主支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97.6%,P>0.05),边支球囊保护组边支无复流发生率(1.0%vs.19.0%)、边支对吻率(4.2%vs.23.8%)、手术时间[(56.40±11.71)s vs.(72.60±10.62)s)]、曝光时间[(9.86±1.82)s vs.(12.24±2.32)s]、对比剂用量[(90.54±15.26)m L vs.(118.16±18.64)m L)]均低于边支导丝组(P<0.05)。术后随访12个月,边支球囊保护组MACE发生率低于边支导丝组(16.7%vs.38.1%)。2组主支血管再狭窄率(2.1%vs.4.8%)、最大狭窄程度[(19.24±4.43)%vs.(21.46±5.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边支血管开口最大狭窄程度小于边支导丝组[(51.20±4.52)%vs.(72.46±8.64)%,P<0.01]。结论简单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应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较边支导丝技术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MACE发生率低及对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影响小等优点,是临床实践中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再灌注 心肌再灌注损伤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
下载PDF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甘剑挺 李平 +1 位作者 王正东 梁祥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5期355-357,共3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领域的一个难点,其策略的选择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对于边支供血范围较小、开口狭窄程度较轻的分叉病变,循证医学证据更支持主支单支架,必要时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领域的一个难点,其策略的选择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对于边支供血范围较小、开口狭窄程度较轻的分叉病变,循证医学证据更支持主支单支架,必要时再对边支置入支架,即必要时支架(provisional ste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再灌注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
下载PDF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龙梅 曹雪滨 +5 位作者 李俊峡 田新利 崔振双 石宇杰 孙家安 韩运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1050-1052,1055,共4页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9例患者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边支直径小于2.5 mm,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采用钢丝保护技术。...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9例患者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边支直径小于2.5 mm,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采用钢丝保护技术。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两组PCI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边支受累情况及边支血管支架置入数量、术中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结论边支球囊保护技术简单、方便,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 分叉病变
下载PDF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徐谭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8期1141-1142,共2页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3例给予单导丝保护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33例给予边支球囊保护技术进行治疗,分...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3例给予单导丝保护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33例给予边支球囊保护技术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手术成功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对照组术后8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不仅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建议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玉良 王伟民 +3 位作者 刘健 赵红 卢明瑜 李琪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置入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顺序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的患者32例,共涉及分叉病变32处,... 目的探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置入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顺序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的患者32例,共涉及分叉病变32处,均为Medina分型分支开口病变,其中Medina 1,1,1有25例(78.1%)、Medina 0,1,1有5例(15.6%)、Medina 1,0,1有2例(6.2%);分支血管直径≥2.5 mm,采用的切割球囊与分支血管直径比为1∶1。观察患者采取该方法治疗后,主支置入支架过程中分支保护的造影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前血管造影检查示:主支血管直径为(2.9±0.3)mm,狭窄程度为(82.5±8.0)%,病变长度为(19.8±12.8)mm;分支血管直径为(2.5±0.1)mm,开口狭窄程度为(84.5±7.8)%,开口病变长度(4.6±1.1)mm。32例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手术造影成功率为100%,未见心肌梗死、分支导丝或球囊断裂、分支夹层和分支丢失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期间未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策略中,应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可有效保护分支血管,且操作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切割球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