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机缘与岑隆业的边界写作 被引量:1
1
作者 韦德强 黄雪婷 《百色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8-63,共6页
岑隆业的小说创作固守桂西这一得天独厚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典型的边界写作。文章主要分析岑隆业"边界"写作的现实机缘、作品中"边界"空间的具体表现、"边界"意象的表达策略,以及桂西边界书写的意... 岑隆业的小说创作固守桂西这一得天独厚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典型的边界写作。文章主要分析岑隆业"边界"写作的现实机缘、作品中"边界"空间的具体表现、"边界"意象的表达策略,以及桂西边界书写的意义,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岑隆业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加深对滇、黔、桂三省交界区域文学的认识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岑隆业 地理机缘 边界写作 文学地理学
下载PDF
他者的“边界写作”——萨尔曼·鲁西迪的混杂身份与小说创作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静 石云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25-127,共3页
交错混杂的移民体验和因此产生的混杂性文化身份使鲁西迪这位移民作家永远徘徊在东方与西方的边陲上,成为不被任何一方完全接受的"他者"。而这位站在东西方边陲上的"他者"却一反移民作家普遍因无根而产生的焦虑与彷... 交错混杂的移民体验和因此产生的混杂性文化身份使鲁西迪这位移民作家永远徘徊在东方与西方的边陲上,成为不被任何一方完全接受的"他者"。而这位站在东西方边陲上的"他者"却一反移民作家普遍因无根而产生的焦虑与彷徨,用小说展开对家园的"边界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写作 他者 鲁西迪
下载PDF
龙骨·记忆·第三空间——《接骨师之女》的“边界写作”策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福江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年第2期194-196,共3页
谭恩美在《接骨师之女》中利用"边界写作"策略,用"龙骨"等意象渲染东方文化气场,在记忆和现实交错中展现了三代女性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血脉关联。作品在探讨母女冲突与融合、散居与寻根这些问题的同时,为多元文... 谭恩美在《接骨师之女》中利用"边界写作"策略,用"龙骨"等意象渲染东方文化气场,在记忆和现实交错中展现了三代女性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血脉关联。作品在探讨母女冲突与融合、散居与寻根这些问题的同时,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人勾勒出超越种族边界的第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骨 记忆 第三空间 边界写作
下载PDF
边界写作与文本建构——张翎的《劳燕》论说
4
作者 钟梦姣 沈思涵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第11期96-98,共3页
作家张翎多年来旅居加拿大多伦多,但她一直"坚强地抵抗着用英语写作的诱惑"。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给她提供了独特的"他者"视角和异质想象的可能。长篇小说《劳燕》可以看作是张翎的华丽转身:一是作者在小说中尝试... 作家张翎多年来旅居加拿大多伦多,但她一直"坚强地抵抗着用英语写作的诱惑"。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给她提供了独特的"他者"视角和异质想象的可能。长篇小说《劳燕》可以看作是张翎的华丽转身:一是作者在小说中尝试着,将书信、报纸新闻、日记、历史记载等有机地揉入小说之中,使得小说在虚构的背景下予人以"真实"的感觉;二是进行"亡灵叙事",以探讨战争灾难带给人性的裂变与创伤,并由此引发对战争的深层次思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翎 《劳燕》 文化冲突 边界写作
下载PDF
边界写作中的东方形象——以《午夜之子》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齐园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2-146,共5页
边界写作中的东方形象是指东方裔的移民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母国形象,反映的是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和矛盾性。《午夜之子》中的主人公形象萨里姆与印度形象相互交织,纠结为一体,是印度形象的隐喻性描写,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解读出... 边界写作中的东方形象是指东方裔的移民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母国形象,反映的是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和矛盾性。《午夜之子》中的主人公形象萨里姆与印度形象相互交织,纠结为一体,是印度形象的隐喻性描写,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解读出作者对后殖民印度文化的理解:多面性、矛盾性、分裂性、不确定性。这种"边界写作"的意义在于作家利用自己的两重文化身份制造了超越出二元对立之外的第三个角度即对立身份、对立文化和对立立场的和解地带,更大程度地接受多重自我和多重身份的概念,在跨越民族界限的基础上化解认同危机与文化隔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写作 后殖民 东方形象 印度文化 《午夜之子》
下载PDF
"边界写作"与"第三空间"的构建:扎西达娃和拉什迪的跨文化"对话" 被引量:17
6
作者 史安斌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1,共7页
通过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骚动的香巴拉》和"边界写作"的命名者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们》的比较研究,本文在主题、体裁和语言上对"边界写作"乃至"第三空间"勾画出一个简要的轮廓。从"边界写作"... 通过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骚动的香巴拉》和"边界写作"的命名者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们》的比较研究,本文在主题、体裁和语言上对"边界写作"乃至"第三空间"勾画出一个简要的轮廓。从"边界写作"的主题和美学特征来看,它们都表现出了家国文化和宿主文化之间的冲突、对话与调和的过程。从身份政治的角度说,它们在阶级、种族、性别方面表现出了与主流文化完全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达娃 拉什迪 边界写作 文学理论 《骚动的香巴拉》 《午夜的孩子们》
原文传递
多模态边界写作中的三维翻译与文化杂糅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悦晨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80,共7页
本文以美国华裔作家杨瑾伦的漫画小说《美生中国人》为切入点,探讨边界写作中写作与翻译的关系,聚焦文本中的三维翻译表征,以及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变形与杂合。由于作家本人就是一位"美生中国人",同时在创作中采用... 本文以美国华裔作家杨瑾伦的漫画小说《美生中国人》为切入点,探讨边界写作中写作与翻译的关系,聚焦文本中的三维翻译表征,以及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变形与杂合。由于作家本人就是一位"美生中国人",同时在创作中采用了漫画这种多模态的表现方式,因此其写作过程就始终处于一种三维翻译的认知模式,即英语写作中的由汉语到英语的语际翻译模式,由英语到英语的语内翻译模式,以及由文字到漫画的符际翻译模式。在这特定的边界写作之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杂糅和变形。本文将聚焦这些杂糅和变形,并从描写翻译学的角度,对其文化价值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写作 三维翻译 变形 杂糅
原文传递
图像小说中的边界写作:多元文化身份与翻译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悦晨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10,共12页
本文拟从边界写作的视角,分析杨谨伦的图像小说《美生中国人》如何通过多维翻译来体现多元身份。边界写作关注的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族裔如何在作品之中展现多元身份的跨界现象,主要的操作手段是翻译并杂糅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符号;... 本文拟从边界写作的视角,分析杨谨伦的图像小说《美生中国人》如何通过多维翻译来体现多元身份。边界写作关注的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族裔如何在作品之中展现多元身份的跨界现象,主要的操作手段是翻译并杂糅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符号;而图像小说则在纯文本的边界写作基础上加上了图像和文字之间的跨界。在这种多维跨界的背景之下,该作品从东西方文化经典之中汲取养分,在叙述的时候杂糅了东西方的语言和图像符号,展现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诗学效果和文化色彩。本文将分析该作品中对中西方经典文本和图像符号的翻译和杂糅,并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探讨身份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生中国人》 边界写作 图像小说 身份 解构主义
原文传递
新时期以来蒙古族作家的“边界写作”特征
9
作者 南丁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7-18,共2页
新时期以来成为蒙古族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使一直以史诗、诗歌见长的蒙古民族文学开拓了多元的创作领域。蒙古族文学由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家群体组成,他们共同见证着蒙古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内核。蒙古族汉语小说的创作者正... 新时期以来成为蒙古族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使一直以史诗、诗歌见长的蒙古民族文学开拓了多元的创作领域。蒙古族文学由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家群体组成,他们共同见证着蒙古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内核。蒙古族汉语小说的创作者正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及文化融合的背景中,在跨民族、跨文化,甚至跨语言的创作中产生了与主体汉民族文学和所属蒙古族文学不同的异质性。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心理的漂泊状态下,这种在多元文化中"流浪",汲取多种文化营养的"边界写作"形态正逐渐成为民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生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文学 民族意识 边界写作
原文传递
“边缘”的表达——论冯艺的散文创作与文化身份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国威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41-144,共4页
冯艺的写作具有边界写作的意义。其散文创作体现了鲜明的壮民族文化身份,在当代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视野下审视壮族文化和文明,融合异质文化,建构跨文化身份,对于壮族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 冯艺 散文 边界写作 文化身份
下载PDF
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变异——论壮族作家凡一平的小说创作及其影视改编
11
作者 胡国威 《黑河学刊》 2016年第6期56-58,共3页
壮族作家凡一平的小说按题材可分为两类:城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前者以反映城市生活和人物为主,体现了作者与主流文化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后者以描写乡土乡情为主,是作家壮民族文化身份意识的觉醒与强化。文化身份意识的复杂多变同样体现在... 壮族作家凡一平的小说按题材可分为两类:城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前者以反映城市生活和人物为主,体现了作者与主流文化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后者以描写乡土乡情为主,是作家壮民族文化身份意识的觉醒与强化。文化身份意识的复杂多变同样体现在由凡一平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凡一平及其创作富有代表性地体现了当代壮族作家在进行边界写作时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一平 小说 边界写作 影视改编 文化身份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的青海藏族作家双语创作生态调查研究
12
作者 丁琼 《青藏高原论坛》 2015年第4期123-127,共5页
青海藏族作家的双语创作大多发生在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杂糅的交叉过渡地带。笔者以青藏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借助人类学族群理论,在比较文学学科的框架内对藏族作家双语创作生态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采取作家访谈、文... 青海藏族作家的双语创作大多发生在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杂糅的交叉过渡地带。笔者以青藏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借助人类学族群理论,在比较文学学科的框架内对藏族作家双语创作生态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采取作家访谈、文献整理、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青海藏族作家汉藏双语文学创作的多元文化背景,民族书写与边界写作的双重特征等文学流变现象,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藏族双语创作在21世纪发展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双语写作 民族书写 边界写作
下载PDF
异质与边缘的表达——论赫特·米勒创作的跨文化视野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4,共5页
赫塔·米勒的创作是一种边缘人的"边界写作",不确定的种族/文化身份使她具备了一个有别于主流作家的视角。这种视角跨越了族群、文化和语际的界限,呈现给读者的是杂糅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图景,同时也契合了诺贝尔文学奖在21... 赫塔·米勒的创作是一种边缘人的"边界写作",不确定的种族/文化身份使她具备了一个有别于主流作家的视角。这种视角跨越了族群、文化和语际的界限,呈现给读者的是杂糅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图景,同时也契合了诺贝尔文学奖在21世纪开始后所呈现出来的日渐多元化和跨文化的趋向,体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新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边界写作 跨文化 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