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黑海西北部涡旋与环流对跨陆架水交换的影响
1
作者
马梦遥
周锋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共7页
涡旋对海洋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有重要作用。黑海西北部陆坡边缘是长生命周期涡旋经常发生的海域,但涡旋引起的陆架和海盆之间水交换通量的季节性特征,以及海盆边缘环流对跨陆架水交换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本文对黑海西...
涡旋对海洋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有重要作用。黑海西北部陆坡边缘是长生命周期涡旋经常发生的海域,但涡旋引起的陆架和海盆之间水交换通量的季节性特征,以及海盆边缘环流对跨陆架水交换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本文对黑海西北部陆架区与深海盆区间的跨陆架水交换进行了研究,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原始方程模式模拟的温、盐、流等资料,结合涡旋自动探测方法,统计了黑海西北部海域的涡旋活动,研究了涡致跨陆架水交换的季节性特征,计算对比了2002年到2010年间海盆边缘环流与涡旋对跨陆架水交换通量的各自贡献。结果表明:黑海西北部地区海盆边缘环流强度与跨陆架进、出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67,海盆边缘环流位置与跨陆架交换量的相关系数为0.52;海盆边缘环流强度与位置的季节性变化导致了黑海西北部跨陆架通量的季节性变化。黑海西北部地区表层3月到8月之间涡旋所引起跨陆架交换量约占了跨陆架交换总量的16%~31%;涡致跨陆架通量也具有季节性特征。文中对单个涡旋进行了详细研究:2005年5月5日到2005年7月20日之间在黑海西北部存在一个直径最大值时达到120km的反气旋式涡旋,涡旋存在期间完成了从陆架区向深海区的水体传输,相当于黑海西北陆架区水体积的3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陆架交换
边缘环流
涡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被引量:
14
2
作者
魏泽勋
郑全安
+39 位作者
杨永增
刘克修
徐腾飞
王凡
胡石建
谢玲玲
李元龙
杜岩
周磊
林霄沛
胡建宇
朱建荣
李均益
张正光
侯一筠
刘泽
田纪伟
黄晓冬
管玉平
刘志宇
杨庆轩
赵玮
宋振亚
刘海龙
董昌明
于卫东
连涛
陈朝晖
史久新
雷瑞波
刘煜
于福江
尹宝树
陈戈
王岩峰
李整林
熊学军
汪嘉宁
李晓峰
王永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64,共42页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海浪
潮汐
海平面
大洋
环流
水团
陆架与
边缘
海
环流
海洋中尺度过程
湍流与混合
数值模拟与数据同化
实验室模拟
大洋与气候
海冰与极地考察
海洋气象与灾害
海洋物理学
海洋环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海西北部涡旋与环流对跨陆架水交换的影响
1
作者
马梦遥
周锋
机构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出处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2016YFC1401603)
浙江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LR16D060001)
+1 种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资助(JT17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576007)
文摘
涡旋对海洋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有重要作用。黑海西北部陆坡边缘是长生命周期涡旋经常发生的海域,但涡旋引起的陆架和海盆之间水交换通量的季节性特征,以及海盆边缘环流对跨陆架水交换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本文对黑海西北部陆架区与深海盆区间的跨陆架水交换进行了研究,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原始方程模式模拟的温、盐、流等资料,结合涡旋自动探测方法,统计了黑海西北部海域的涡旋活动,研究了涡致跨陆架水交换的季节性特征,计算对比了2002年到2010年间海盆边缘环流与涡旋对跨陆架水交换通量的各自贡献。结果表明:黑海西北部地区海盆边缘环流强度与跨陆架进、出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67,海盆边缘环流位置与跨陆架交换量的相关系数为0.52;海盆边缘环流强度与位置的季节性变化导致了黑海西北部跨陆架通量的季节性变化。黑海西北部地区表层3月到8月之间涡旋所引起跨陆架交换量约占了跨陆架交换总量的16%~31%;涡致跨陆架通量也具有季节性特征。文中对单个涡旋进行了详细研究:2005年5月5日到2005年7月20日之间在黑海西北部存在一个直径最大值时达到120km的反气旋式涡旋,涡旋存在期间完成了从陆架区向深海区的水体传输,相当于黑海西北陆架区水体积的30.9%。
关键词
跨陆架交换
边缘环流
涡旋
Keywords
cross-shelf exchange
Rim Current
eddy
分类号
P731.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被引量:
14
2
作者
魏泽勋
郑全安
杨永增
刘克修
徐腾飞
王凡
胡石建
谢玲玲
李元龙
杜岩
周磊
林霄沛
胡建宇
朱建荣
李均益
张正光
侯一筠
刘泽
田纪伟
黄晓冬
管玉平
刘志宇
杨庆轩
赵玮
宋振亚
刘海龙
董昌明
于卫东
连涛
陈朝晖
史久新
雷瑞波
刘煜
于福江
尹宝树
陈戈
王岩峰
李整林
熊学军
汪嘉宁
李晓峰
王永刚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马里兰大学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广东海洋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厦门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64,共42页
文摘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海浪
潮汐
海平面
大洋
环流
水团
陆架与
边缘
海
环流
海洋中尺度过程
湍流与混合
数值模拟与数据同化
实验室模拟
大洋与气候
海冰与极地考察
海洋气象与灾害
海洋物理学
海洋环境
Keywords
physical oceanography
ocean waves
tides
sea level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water mass
coastal ocean circulation
meso-scale processes
turbulence and mixing
numerical modeling
data assimilation
laboratory simulation
airsea interaction
climate
sea ice
Arctic and Antarctic expeditions
ocean meteorology and disasters
ocean physics
marine environment
分类号
P733 [天文地球—物理海洋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黑海西北部涡旋与环流对跨陆架水交换的影响
马梦遥
周锋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魏泽勋
郑全安
杨永增
刘克修
徐腾飞
王凡
胡石建
谢玲玲
李元龙
杜岩
周磊
林霄沛
胡建宇
朱建荣
李均益
张正光
侯一筠
刘泽
田纪伟
黄晓冬
管玉平
刘志宇
杨庆轩
赵玮
宋振亚
刘海龙
董昌明
于卫东
连涛
陈朝晖
史久新
雷瑞波
刘煜
于福江
尹宝树
陈戈
王岩峰
李整林
熊学军
汪嘉宁
李晓峰
王永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