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构·荒诞·隐喻:当下边缘人物题材电影表达特征研究
1
作者 蒋黎明 《东南传播》 2022年第2期79-83,共5页
在后现代视域下,各种艺术类型在表达上都开始消除传统的美学特性,追逐一种无深度、无内涵、无规范式的美学新追求。在电影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表达。强调主题深度的现实主义风格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 在后现代视域下,各种艺术类型在表达上都开始消除传统的美学特性,追逐一种无深度、无内涵、无规范式的美学新追求。在电影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表达。强调主题深度的现实主义风格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因此近年来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同表达风格边缘人物生活题材电影:例如《一个勺子》《一出好戏》《无名之辈》《人潮汹涌》《第十一回》《同学麦娜丝》等,这些电影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中失语的“边缘人”群体,但是又并没有进行传统的现实主义式刻画,反而以一种解构式、荒诞式、隐喻式的后现代主义电影表达特征重新获得了市场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人物题材电影 后现代主义 表达转型
下载PDF
再生繁花:视听·境界(下)——20世纪国产文艺电影纵论
2
作者 李志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4,共2页
自上世纪初中国电影诞生始直至70年代末,国内电影创作一直为“故事”或“理念”所统摄;相形之下,以心灵驿动、情绪演进为骨血的文艺电影创作则一直游走于影坛边缘。可以这么说,文革前的文艺电影创作属个体零星创作,文革后的属群体创作... 自上世纪初中国电影诞生始直至70年代末,国内电影创作一直为“故事”或“理念”所统摄;相形之下,以心灵驿动、情绪演进为骨血的文艺电影创作则一直游走于影坛边缘。可以这么说,文革前的文艺电影创作属个体零星创作,文革后的属群体创作——发轫于78年思想解放运动之后,受惠于特定时代的中外文艺思潮,有着文学、美术等艺术部类的从旁帮衬与支援;且国内头三拨学院派电影人——第四、五、六代群体亮相,大气候之渲染与庇护,使每一创作个体皆大胆地将舆论顾虑弃之脑后,将一己感受于银幕上尽情宣泄与抒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电影 探索电影 边缘电影
下载PDF
日本边缘题材电影的隐喻式表达——以《美好的世界》为例
3
作者 张丽 郑守艳 《艺术教育》 2023年第11期180-183,共4页
日本边缘题材电影数量众多、视角独特。2021年上映的《美好的世界》将镜头聚焦边缘的刑释人员—三上正夫,从出狱到死亡的显性叙事逻辑下隐喻着三上身份重构的生命体验:三上试图对罪犯身份进行自我解构,但媒介霸权使其身份危机难以解除,... 日本边缘题材电影数量众多、视角独特。2021年上映的《美好的世界》将镜头聚焦边缘的刑释人员—三上正夫,从出狱到死亡的显性叙事逻辑下隐喻着三上身份重构的生命体验:三上试图对罪犯身份进行自我解构,但媒介霸权使其身份危机难以解除,寻母未果,身份认同遭遇受情感断裂,最终的死亡表明了身份重构导致的精神失语。文章指出,《美好的世界》以温和的目光凝视罪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刻画边缘人物形象,呈现出隐喻式的表达特征,凸显出边缘人物的精神底色与人性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边缘题材电影 《美好的世界》 边缘人物 身份书写 隐喻式表达
原文传递
独立精神的特行风格
4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B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58,共1页
美国的独立精神制片奖(Incoponcent Spirit Awards)如它的名字一样,追逐着独立制作和个性彰显,作为有别于奥斯卡大电影工业的边缘电影奖项.独立精神制片奖拥有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和个性。
关键词 独立精神制片奖 特行风格 美国 边缘电影奖项
下载PDF
民族文化视野中的异类风景——中、韩边缘人电影比较
5
作者 杨雪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4-174,共1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边缘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不断进入电影创作者的观照视野,在中国和韩国都出现了大量表现边缘人的影片,边缘人作为以往在电影中被忽视、被遮蔽的群体由边缘走向中心。由于中、韩两国有着既相似又存在较大差异的社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边缘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不断进入电影创作者的观照视野,在中国和韩国都出现了大量表现边缘人的影片,边缘人作为以往在电影中被忽视、被遮蔽的群体由边缘走向中心。由于中、韩两国有着既相似又存在较大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两国边缘人电影在表现对象、内容及风格上呈现出既相似又互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电影 对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