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视角下中国志怪新形象及其边缘身份认同研究——以《中国奇谭》之“林林”为例
1
作者 周齐 赵嘉玮 张雯晴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1期988-997,共10页
数智时代下,新媒介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播的现代性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呈现,“边缘文化”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动画作为文化的载体,其价值取向也愈发个性多元。志怪是中国神话的重要题材之一,相对正义角色来说往往是边缘文化的体现。《中国奇... 数智时代下,新媒介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播的现代性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呈现,“边缘文化”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动画作为文化的载体,其价值取向也愈发个性多元。志怪是中国神话的重要题材之一,相对正义角色来说往往是边缘文化的体现。《中国奇谭》之“林林”结合当代价值观塑造出志怪的新形象,通过刻画“他者”视角反观“本我”,以极大的张力展现了边缘人群和主流人群冲突之后的身份认同。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以及表达层面,对动画《中国奇谭–林林》中的志怪形象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观察融入当代审美和意识形态的新志怪背后体现的社会变革,分析新志怪如何打破传统主流与边缘对立的思维,传播“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中国思想,体现新时代的中国人文关怀。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promotes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ropaga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multi-culture, and “Marginal cultures” are gradually stepping into the public view. The animation, as a culture carriers, is showcasing its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value orientations. One significant theme in Chinese mythology is “Zhiguai,” and in relative terms, the role of justice often reflects marginal cultures. The “She wolf” in “Yao-Chinese Folktales” reimagines “Zhiguai” with contemporary values by characterizing the “otherness” to reflect upon the “Id” greatly representing the identity formation of marginalized groups following conflicts with dominant group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analyse the image of “Zhiguai” in the “She wolf” of “Yao-Chinese Folktales” across cultural, contextual, content, and expressive dimensions. We observe the Social Revolution reflected behind the new characters of “Zhiguai” that integrat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ideologies, meanwhile analyze how the new characters of “Zhiguai” step out the box that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is opposed to the marginal culture and disseminate “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 in the spirit of inclusiveness” Chinese ideas embodying Chinese humanistic care in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怪形象 边缘身份认同 多模态话语分析 视觉语法 《中国奇谭》
下载PDF
悲剧的东方蝴蝶 不被认同的边缘身份——论《蝴蝶君》中的宋丽玲一角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晓丽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3-74,共2页
《蝴蝶君》一经发表就受到多方的关注,文中宋丽玲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但是却逃脱不了"东方蝴蝶"的形象,致使其身份认同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与此同时,宋丽玲也对传统性别政治发起挑战。
关键词 同性恋倾向 东方蝴蝶 边缘化身份认同 传统性别政治
下载PDF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3
《科技与企业》 2006年第8期70-70,共1页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族群认同 中国 资源竞争 民族史 人类学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下载PDF
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宏珍 何星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4-156,共3页
关键词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羌族 研究方法 观点 “民族史研究边缘理论”
下载PDF
边缘文本﹕以《川康民俗调查报告》为例
5
作者 王明珂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149,共8页
权威典范知识造成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如一稳定建筑物﹐人们安居其间难以突破此知识造成的思想牢笼。笔者指出,边缘文本可以作为突破此认知障碍的窗口。以写成于1929年﹐因被认为无学术价值而长期未能出版的一本《川康... 权威典范知识造成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如一稳定建筑物﹐人们安居其间难以突破此知识造成的思想牢笼。笔者指出,边缘文本可以作为突破此认知障碍的窗口。以写成于1929年﹐因被认为无学术价值而长期未能出版的一本《川康民俗调查报告》为例﹐说明什么是边缘文本﹐以及阐释它为何可作为反思性研究的重要切入点﹐让我们得以突破权威典范知识的束缚﹐对自己一向熟悉的知识体系与现实世界有崭新而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国民 民族 边缘文本 边缘认同
下载PDF
对杜牧艳情诗的反思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学忠 白锐 《唐都学刊》 2003年第2期5-7,共3页
提到杜牧 ,人们常喜冠之以“风流才子” ,其实在对其艳情诗的解读之后 ,不难发现 ,他并非一味地纵情声色之辈。其艳情类诗歌创作 ,一方面体现了他报国无门的苦闷 ,以期通过爱情得到宣泄 ;
关键词 杜牧 艳情诗 女人 文人 边缘认同
下载PDF
《华夏边缘》前后
7
作者 陈乃华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5,共7页
什么是“中国人”?为何宣称我是“中国人”?这些提问似乎困扰着处于边缘的中国人,尤其在华夏边缘的台湾,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人”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台湾省 族群认同
原文传递
“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英语世界的李劼人研究成果与现象 被引量:2
8
作者 蒋林欣 张叹凤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3年第3期120-139,共20页
近30年来李劫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研究已取得初步成就,《中国文学》杂志及"熊猫丛书"是最早的译介,司昆仑、陈小眉、吴国坤等学者对李动人的历史观、异域体验、地缘诗学等作了宏观视域里的精微阐释,司昆仑、王笛、路... 近30年来李劫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研究已取得初步成就,《中国文学》杂志及"熊猫丛书"是最早的译介,司昆仑、陈小眉、吴国坤等学者对李动人的历史观、异域体验、地缘诗学等作了宏观视域里的精微阐释,司昆仑、王笛、路康乐、戴英聪等"以诗证史",将李劼人笔下的晚清成都社会万象作为史料文献征引入学术专著;马悦然、英丽华、王德威等将李劼人作品编入中国文学"手册"、"辞典"和"文学史"。地方色彩、历史叙事、社会史料等是汉学家特别关注的重点,因跨文化、跨学科的学术背景,这些英语世界中的李劼人研究学术视野开阔,立论高远,解读精细科学,自成一派。在今天多元共生的文学评价环境里,李劫人文学地方书写的价值日益凸显,相关研究渐行丰富,必将呈现出新气象、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劫人 英语世界 地缘诗学 “以诗证史” 边缘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