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湾北部浅海区海洋工程地质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龚旭东 魏宏伟 亓发庆 《海岸工程》 2006年第2期47-54,共8页
通过对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纳和海底取样等实测资料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辽东湾北部浅海区的自然地质状况和复杂的海洋工程地质特征。该海区海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存在海底冲刷深槽、埋藏古河道、浅层气、潮流沙脊与潮沟、埋藏古陡坡、软... 通过对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纳和海底取样等实测资料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辽东湾北部浅海区的自然地质状况和复杂的海洋工程地质特征。该海区海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存在海底冲刷深槽、埋藏古河道、浅层气、潮流沙脊与潮沟、埋藏古陡坡、软弱土层及可能的砂土液化层等潜在灾害地质因素,对海上构筑物存在直接或潜在的危险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北部浅海 工程地质 灾害地质因素
下载PDF
走滑断裂识别技术在辽东探区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才巨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60,共3页
与复杂走滑断裂带相伴生的断鼻、断块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走滑断层两侧地层结构变化大,垂向断距小或无断距,断层识别和组合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在对胜利油区辽东探区构造和断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多尺度相干技术、... 与复杂走滑断裂带相伴生的断鼻、断块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走滑断层两侧地层结构变化大,垂向断距小或无断距,断层识别和组合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在对胜利油区辽东探区构造和断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多尺度相干技术、边缘检测技术和多信息叠合相干技术等地球物理方法对走滑断裂带的断层进行了识别。结合地质分析认为新的断层组合更加合理,解释精度明显提高。应用新解释成果重新评价了研究区的含油气规模,其中胜顺1块的石油地质储量达557×10^4t,其南部断块的石油地质储量为133×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断层 多尺度相干 分频 边缘检测 多信息相干 辽东
下载PDF
辽东湾北区油气藏特征、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廷海 王应斌 +2 位作者 陈国童 韦忠花 柏春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6期372-376,共5页
辽东湾北区已发现3个油气田和十几个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辽西低凸起及其两侧,油气藏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主要产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和前第三系潜山,储层类型多样,油藏多为常压,油气藏以气为主且主要为凝析气,多为超压,油气... 辽东湾北区已发现3个油气田和十几个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辽西低凸起及其两侧,油气藏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主要产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和前第三系潜山,储层类型多样,油藏多为常压,油气藏以气为主且主要为凝析气,多为超压,油气成藏较晚(主要在12.2~2.6Ma);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储层和超压,油气藏横向分布主要受储层控制,油气藏纵向分布主要受超压控制;辽东湾北区油气成藏具“凹中隆”型复式成藏特征,“潜山+披覆块状超压油气藏”和“潜山+披覆常压油气藏”是区内主要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北 油气藏特征 成藏主控因素“凹中隆”复式成藏模式
下载PDF
近40年辽东湾北部围垦区内外滨海湿地景观演替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闫晓露 钟敬秋 +2 位作者 韩增林 孙才志 刘淼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55-1165,共11页
以辽东湾北部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77~2014年Landsat卫星的5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区海岸线空间格局变化以及围垦区内外滨海湿地景观的演替路径与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海岸线长度呈波动增长且整体表现为向... 以辽东湾北部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77~2014年Landsat卫星的5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区海岸线空间格局变化以及围垦区内外滨海湿地景观的演替路径与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海岸线长度呈波动增长且整体表现为向海扩张趋势。1985~1993年和2002~2014年是辽东湾北部区海岸带显著发生向陆侵蚀和向海扩张时期,大凌河河口西岸和大辽河河口西岸的自然岸线大量转为人工岸线。②围垦活动已经使研究区85%的自然滨海湿地转为人工滨海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破碎度不断增强,但在2002~2014年,芦苇、潮间带盐沼植被在围垦区外围逐渐生长,景观多样性持续增加。③在围垦区内部,传统的景观演替路径是自然滨海湿地-内陆盐植/芦苇-水产养殖/耕地-建设用地。然而,由于先进的围垦和快速脱盐技术,滨海湿地景观演替的路径不仅简化而且时间缩短。④不同的围垦强度和方式显著地影响区域景观格局的演变。加强保护大辽河西岸由水产养殖到内陆盐植的逆向演替以及双台子河河口两岸的湿地区域,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围垦 景观演替 辽东湾北部
下载PDF
LUCC影响下辽东湾北部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闫晓露 郑欢 李洪飞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381-391,共11页
基于辽东湾北部区1985、1993、2002、201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并与相应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遥感解译数据相联系,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较明显,湿地和水系的面积不断减少,而水... 基于辽东湾北部区1985、1993、2002、201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并与相应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遥感解译数据相联系,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较明显,湿地和水系的面积不断减少,而水产养殖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2)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其中,湿地和水系为主要代表的自然滨海湿地退化状况较明显;(3)研究区平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等级差别较大,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海岸滨海湿地及河流沿岸向内陆减少的趋势;(4)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动态演化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具有较强的高/低值聚集现象,但是自相关性与聚集程度均在弱化,即其空间分布正趋向于破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辽东湾北部
下载PDF
辽东湾探区古近系浊积体针对性地震处理与识别技术 被引量:9
6
作者 姚健 郑敬贵 +1 位作者 杜晓峰 孙和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1期69-73,共5页
浊积岩油气藏具有分布广、埋藏深、隐蔽性强等特点,常规勘探技术往往难以有效识别。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在小波分频成像、构造约束保边滤波、井控提高分辨率等地球物理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有色反演、地层倾角、方位角与相干分析等技... 浊积岩油气藏具有分布广、埋藏深、隐蔽性强等特点,常规勘探技术往往难以有效识别。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在小波分频成像、构造约束保边滤波、井控提高分辨率等地球物理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有色反演、地层倾角、方位角与相干分析等技术来描述浊积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开展对浊积岩油气藏有效勘探方法的研究,并有效指导浊积岩体隐蔽油气藏勘探工作,总结出一套适合辽东湾探区浊积体识别的地球物理技术流程,对指导该区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小波分频成像 有色反演 相干分析 辽东湾探
下载PDF
辽东裂谷中部多金属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被引量:9
7
作者 孙文涛 孙吉国 刘志远 《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第6期77-79,共3页
本文以辽东裂谷中部青城子矿集区为基础,探讨岩相、矿源层、构造、岩浆岩及变质作用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总结矿床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建立辽东中部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为区域成矿靶区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辽东裂谷中部 控矿条件分析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下载PDF
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辽东湾滩海深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东坡 曾效箴 +6 位作者 薛林福 李桐林 刘立 陈义贤 廖兴明 孟卫工 李真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3-299,共7页
在对辽东湾滩海地区的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地质、地震、重磁以及测井资料 ,利用二维有限元法对该区地质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对该区影响深远。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在辽东湾地区有 4... 在对辽东湾滩海地区的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地质、地震、重磁以及测井资料 ,利用二维有限元法对该区地质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对该区影响深远。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在辽东湾地区有 4条大断裂 ,其中二界沟盖州滩断裂分割了该区古老的结晶基底 ,以东为鞍山群 ,以西为建平群 ;大洼海南断裂则控制了中上元古界的分布 ,中上元古界仅分布在该断裂西侧。郯庐断裂作为一整体又控制了中生界火山岩的分布 ,断裂西侧火山岩发育程度高于东侧。另外 ,利用电磁测深技术的勘探深度大这一优势 ,对该区进行了深部层圈结构的研究 ,幔内高导层的深度约为 6 0km ,是软流圈的反映 ,软流圈的起伏与该区的隆凹呈明显的镜相关系 ;壳内高导层的深度约为 2 0k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深法 辽东湾滩海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围垦对辽东湾北部滨海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9
9
作者 闫晓露 孙才志 +1 位作者 胡远满 钟敬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5-1067,共13页
围垦历史与围垦方式被认为是人类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干扰的主要因素。选取辽东湾北部区作为研究区,采集129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盐分、pH、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速效磷)和重金属元素(Fe、Mn、Cu、Cr... 围垦历史与围垦方式被认为是人类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干扰的主要因素。选取辽东湾北部区作为研究区,采集129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盐分、pH、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速效磷)和重金属元素(Fe、Mn、Cu、Cr、Cd、Ni、Zn、Pb)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揭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与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6种重金属表现为彼此的显著正相关(P<0.01)。除Pb外,Cd、Cr、Cu、Ni和Zn的浓度与土壤有机碳、黏粒、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化工、造纸、石油开采及加工等工业活动可能引起Cr、Cu、Ni和Zn的富集,持续的农业施肥和农药使用可能会增加土壤中Cd、Pb的含量。(3)围垦初期(1990s),土壤侵蚀和淋洗脱盐对土壤重金属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1960s),持续的农业施肥、工业活动(如造纸、石油开采)和城市扩建,都大大增加了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累积。(4)不同的围垦方式影响下,除Fe标准化的Cd和Pb在水产养殖区有较高的浓度外,Fe标准化的Cr、Ni、Cu和Zn的浓度均在自然区域(滩地和芦苇)高于人类活动区域(水产养殖、耕地、建设用地)。(5)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325.69,表现为极强的生态风险程度,其中Cd表现为极高生态风险的采样点比例为46.51%,是造成区域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贡献元素,特别是在水产养殖和农业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资源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 来源解析 潜在生态风险 辽东湾北部
下载PDF
宁波市江东区1996~2000年居民伤害死亡资料分析
10
作者 卓祥和 陈建军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3年第3期F002-F002,共1页
关键词 宁波市 辽东区 居民 伤害死亡 资料分析
下载PDF
辽东湾古近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牛成民 金强 +3 位作者 李培培 张如才 程付启 吴奎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6,共6页
辽东湾海域勘探面积超过1.5×104 km2,200余口探井集中在构造高部位,洼陷部位烃源岩样品很少,这给油气资源评价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查明不同洼陷、不同层位、不同性质烃源岩的油气生成情况,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得到了定量评价油气... 辽东湾海域勘探面积超过1.5×104 km2,200余口探井集中在构造高部位,洼陷部位烃源岩样品很少,这给油气资源评价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查明不同洼陷、不同层位、不同性质烃源岩的油气生成情况,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得到了定量评价油气生成的效果。首先根据地球化学分析,选出不同类型的未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生烃热模拟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一级平行生烃反应的活化能计算,得到不同母质类型烃源岩活化能分布模型;再根据不同洼陷、不同层位烃源岩热演化历史和生烃动力学特征,计算了它们的油气生成率,再现了各个洼陷和层位烃源岩的油气生成过程。这为辽东湾烃源岩评价和油气资源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动力学 活化能 油气生成率 辽东湾探 古近纪
下载PDF
EH4音频大地电磁方法在辽东五龙金矿控矿构造及成矿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俞炳 邱海成 +5 位作者 于昌明 曾庆栋 杜琴 叶杰 李建平 陈海涛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1年第5期637-646,共10页
五龙金矿是辽东金矿集区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已累计探明金资源量大于80 t,作为一个开采多年的老矿山,当前面临着矿山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亟需寻找深部隐伏资源。通过应用EH4音频大地电磁方法,在五龙金矿的东西两侧分别布设了100线... 五龙金矿是辽东金矿集区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已累计探明金资源量大于80 t,作为一个开采多年的老矿山,当前面临着矿山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亟需寻找深部隐伏资源。通过应用EH4音频大地电磁方法,在五龙金矿的东西两侧分别布设了100线、1000线和1050线3条EH4测量线,采用标量TM模式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收集并复核,经计算机处理后绘制出EH4二维反演剖面图。在EH4二维反演剖面图上成功识别出了分别位于矿区东西两侧的100#断裂和鸡心沟断裂,其垂向延深均超过1000 m。经过地质观察和坑道钻孔工程揭露,断裂带地表和浅部均存在着明显的金矿化,表明这些断裂在五龙金矿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EH4音频大地电磁方法应用于五龙金矿控矿构造及成矿预测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矿区东、西部和深部均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为矿区下一步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4音频大地电磁方法 控矿构造 成矿预测 石英脉型金矿床 深部隐伏资源 五龙金矿 辽东金矿集
下载PDF
从海域-陆地石油地质条件类比分析探索辽河滩海西部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光达 邹丙方 +2 位作者 王树昆 王淳 韩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30-1041,共12页
滩海区指辽河盆地向辽东湾延伸被≤5m海水覆盖的浅水区域,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探区。由于矿权和环保等条件限制,长期以来该类油气区勘探和研究进展迟缓。本次把滩海-陆地作为整体,从构造、地层格架、烃源岩、储层及油藏特征等方面系统... 滩海区指辽河盆地向辽东湾延伸被≤5m海水覆盖的浅水区域,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探区。由于矿权和环保等条件限制,长期以来该类油气区勘探和研究进展迟缓。本次把滩海-陆地作为整体,从构造、地层格架、烃源岩、储层及油藏特征等方面系统解剖滩海西部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海陆地质条件差异性,通过油气成藏要素类比从已知到未知,探讨滩海区油气勘探潜力。研究发现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具备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斜坡背景下发育多种类型坡折带构成油气运聚指向区;多方向物源导致储集砂体发育;坡折带对砂体分布和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明显;斜坡带紧邻生烃洼陷,构成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生储盖配置。据此指出,以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岩性油气藏为重点勘探方向,将会在滩海西部勘探中取得新的突破。该成果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渤海湾盆地其他油田滩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辽东湾滩海探 渤海湾盆地 储层 油气 烃源岩 坡折带 斜坡带
下载PD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Quercus liaotungensis, Fraxinus rhynchophylla and Acer mono in Dongling Mountain, Beijing 被引量:48
14
作者 吴晓莆 郑豫 马克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2期212-223,共12页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 and Acer mono Maxim. were studied in three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s in Dongling Mountain, Beij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 and Acer mono Maxim. were studied in three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s in Dongling Mountain, Beijing. Clumped distributions appeared in most seedlings (≤0.4 m), short saplings (0.4-1 m) and tall saplings (1-2 m). Random distributions appeared in adults of Q. liaotungensis in Plot 1, F. rhynchophylla in Plot 3. The LSD method was used to discern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aged population. The class distribution of Q. liaotungensis was nearly a reverse-J shape for Plot 1 and Plot 3, suggesting that the population regenerates continuously. The age-structures of F. rhynchophylla and A. mono in Plot 1 and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y would increase continuously. In Plot 2, the class distribution and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opulations would not regenerate continu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Quercus liaotungensis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区的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晓辉 李日辉 +2 位作者 孙荣涛 王燕 蓝先洪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9-1501,共13页
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区是北黄海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沉积中心之一,末次冰盛期以来,随着海平面的阶梯式上升在该区域形成了特征的沉积地层,这些地层是研究陆架区沉积环境演化与事件沉积的良好载体。本文通过对取自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 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区是北黄海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沉积中心之一,末次冰盛期以来,随着海平面的阶梯式上升在该区域形成了特征的沉积地层,这些地层是研究陆架区沉积环境演化与事件沉积的良好载体。本文通过对取自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区4个柱状岩芯的岩性、微体古生物以及AMS 14C年代学的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表明,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平面变化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末次冰消期至约10396cal.a B.P.期间的低海面沉积阶段对应海水尚未到达研究区的河流沉积环境;海水自约10396cal.a B.P.开始侵入研究区,海平面变化在-43^-47m,海水在此停滞徘徊了近千年,对应代表陆海沉积发生转换的盐沼沉积环境;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形成了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约10369~6778cal.a B.P.海平面上升期间和约6778cal.a B.P.高海面以来两个沉积阶段,分别对应潮流作用下的潮坪-滨海沉积环境和沿岸流及黄海暖流为主的环流体系影响下的浅海沉积环境。研究区泥炭层的AMS 14C日历年龄介于约10396~10369cal.a B.P.之间,与Younger Dryas事件在北黄海响应的泥炭层或硬质粘土层为不同时期的沉积,与发生在末次冰消期以来两次融水脉冲事件MWP-1B(11.6~11.3cal.a B.P.)与MWP-1C(9.9~9.0cal.a B.P.)之间海平面缓慢上升期相吻合,表明北黄海这一时期泥炭层的形成可能与两次融水脉冲事件期间的海平面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可作为这一海平面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而这一时期泥炭层的出现表明北黄海这一海平面缓慢上升过程中存在停滞阶段。截至目前,这一海平面变化过程的响应沉积在中国东部其他陆架海区证据相对较少,有待进步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 泥炭层 融水脉冲事件 沉积环境
原文传递
东北南部的石炭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晓峰 范国清 《国土资源》 1993年第4期289-304,共16页
东北南部的地台型石炭系,按其沉积层型可划分为3个沉积地理区(块),即辽东—吉南沉积地理区(块)、辽南沉积地理区(块)和辽西沉积地理区(块),它们当属于华北型石炭系的次级层型(亚型),是在石炭纪华北总体下沉的条件下各自受不尽相同的古... 东北南部的地台型石炭系,按其沉积层型可划分为3个沉积地理区(块),即辽东—吉南沉积地理区(块)、辽南沉积地理区(块)和辽西沉积地理区(块),它们当属于华北型石炭系的次级层型(亚型),是在石炭纪华北总体下沉的条件下各自受不尽相同的古构造、古地理格局控制的结果。它们既有华北型石炭系的共性,又表现了其个性。现有资料表明,辽东、吉南肯定存在下石炭统,辽南、辽西存在下石炭统也可基本肯定,从而为重新认识华北地质史提供了重要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华北地台 东北南部 辽东—吉南沉积地理 辽南沉积地理 辽西沉积地理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Gold Geochemical Anomalies in the Liaodong Paleorift
17
作者 XU Shan WANG Miao +1 位作者 LIU Changchun LI Shouy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1期124-128,共5页
89 Au geochemical anomalies are delineated by using 1/200000 region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data. By researching region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author p... 89 Au geochemical anomalies are delineated by using 1/200000 region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data. By researching region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high background of Au geochemical anomalies are Gaixian and Dashiqiao formation of Liaohe group, intrusions of Mesozoic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The elements combination types of typical anomalies are determined by using factorial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and other mathematical method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association in typical anomalies:the composite anomaly of Baiyun gold deposits is Au-As-Sb, Maoling gold deposit is Au-As- Bi-Mo, Wulong gold deposits is Au-As-Bi-W, Xiaotongjiapuzi gold deposit is Au-As-Bi-Mo-Sb. By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62 ore-caused anomaly are preferred in 89 Au geochemical anomalies delineated. On this basis, the 62 anomalies are divided into 4 kinds of anomaly types reference to elements combination types of typical anomalies,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ore-caused anomalies are: 4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Baiyun type,36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Maoling type,11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Wulong type, 11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Xiaotongjapuzi typ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prospecting direction is provided for the futme of gold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odong paleofrifta Geochemical Anomaly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re-caused Anomalies
下载PDF
Early Cretaceous extensional structures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Structural associations,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and regional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40
18
作者 LIU JunLai JI Mo +2 位作者 SHEN Liang GUAN HuiMei Gregory A DAVI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823-842,共20页
Various extensional structures,e.g.,half grabens,detachment faults,an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were formed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There are two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mcc'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P... Various extensional structures,e.g.,half grabens,detachment faults,an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were formed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There are two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mcc'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i.e.the Liaonan mcc and the Wanfu mcc.They share the same lower plate and constitute a conjugate mcc pair.The Dayingzi detachment fault system and the three half grabens are exposed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respectively.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syntectonic plutons in the lower plates of the detachment faults and volcanic rocks from half graben basins indicates that their formation spans from 135 to 106 Ma,although the individual structure may be formed at a particular stage.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age of formation,in the regional attitudes,and in rooting depths,the extensional structures have great similarities in their kinematics,geometrical asymmetry,and coeval tectono-magmatic activities etc.Macroscopically,the extensional structures constitute conjugate associations,but a particular one generally has asymmetric patterns.Early Cretaceous extensional structures extend from the Liaodong Peninsula to North China,Northeast China,South China,and eastern Mongolia and Transbaikal area in Russia.The extensional structures from different areas share many common features.The Liaodong Peninsula is the miniature of the East Asia with respect to the formation of extensional structures in Early Cretaceou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zanagi Plate with Eurasia Plat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extension of crust.The structural mobility of the lithosphere,partly attributed to the fluid flow at the depth,and detachment faulting in both the crustal and mantle lithosphere provide important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retaceous extensional structures in the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odong Peninsula Cretaceous extension GEOCHRONOLOGY East Asia the North China Crat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