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镇西堡西烽火台、边墙发掘报告及铁岭境内的明代辽东长城
1
作者 裴耀军 王琦 +1 位作者 许志国 杨丽敏 《博物馆研究》 2011年第2期55-60,97,共6页
通过对镇西堡西烽火台、边墙的发掘,明确了其形制、结构和具体的规格尺寸,为了解、研究明代辽东长城河套段的构筑方法和走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代辽东长城在铁岭境内全长约220余公里,大致呈"∩"形走向,其间有卫、所等驻军... 通过对镇西堡西烽火台、边墙的发掘,明确了其形制、结构和具体的规格尺寸,为了解、研究明代辽东长城河套段的构筑方法和走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代辽东长城在铁岭境内全长约220余公里,大致呈"∩"形走向,其间有卫、所等驻军城5座;所辖边堡18座;关隘4座;调查发现了沿边、腹里烽燧254个;还有驿站、递运所等配套设施。并由此构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在维护明代东北疆域的安宁、沟通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辽东长城 镇西堡 烽火台 边墙
下载PDF
辽东长城沿线城邑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2
作者 李佳玲 刘东 《城市地理┿城乡规划》 2018年第6期42-49,共8页
辽东长城沿线城邑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并具有线性分布的特征。本文在对辽东长城沿线城邑遗产资源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分析城邑遗产构成及空分布特点,提出构建辽东长城沿线城邑遗产廊道的构想。同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探... 辽东长城沿线城邑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并具有线性分布的特征。本文在对辽东长城沿线城邑遗产资源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分析城邑遗产构成及空分布特点,提出构建辽东长城沿线城邑遗产廊道的构想。同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探讨遗产廊道的空间建构与保护构架,为本地区文化遗产的区域性保护提供基础性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长城 城邑 ArcGIS空间分析 遗产廊道
下载PDF
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遗址的量化统计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树林 李妍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43,共16页
近30年间,中国辽吉两省、朝鲜西北地区相继发现了"列燧"遗址,主体性军事类障塞、中枢性行政类城址和附属性保障类遗址等重要的长城障塞遗址,累计调查发现的障塞数量规模已相当可观,为我们进行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量化统计分析... 近30年间,中国辽吉两省、朝鲜西北地区相继发现了"列燧"遗址,主体性军事类障塞、中枢性行政类城址和附属性保障类遗址等重要的长城障塞遗址,累计调查发现的障塞数量规模已相当可观,为我们进行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量化统计分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本文通过量化统计得出:目前在总长约1081公里的辽东长城障塞线上,共发现"点线式"障塞结构、"线段式"短垣结构和"线条式"长垣结构三种构筑形式;其中障塞结构遗址162座;"线段式"短垣结构遗址3道8段;"线条式"长垣结构长120公里。使我们对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的地理分布、障塞类型、设置规律、建筑特征、历史分期等方面,初步有了一个理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秦汉 辽东长城 田野调查 障塞遗存 首次统计
原文传递
通化浑江流域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调查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树林 李妍 《东北史地》 2012年第2期9-15,I0001,I0002,共9页
经过二十年田野考古调查与研究,相继在通化市浑江中段及其支流富尔江、蝲蛄河、大罗圈沟河两岸崇山峻岭上和沟谷隘口间,发现和确认了一批战国、西汉时期烽堠、障候城堡、关隘等建筑群,这些建筑群连同通化县赤柏松、通化市治安山和平岗... 经过二十年田野考古调查与研究,相继在通化市浑江中段及其支流富尔江、蝲蛄河、大罗圈沟河两岸崇山峻岭上和沟谷隘口间,发现和确认了一批战国、西汉时期烽堠、障候城堡、关隘等建筑群,这些建筑群连同通化县赤柏松、通化市治安山和平岗山三座大型郡县城址,构成了一条呈连线分布、高度密集、关系紧凑的军事防御线。考证《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认为这些建筑群址应为走向不明的燕秦汉辽东障塞长城遗迹中的一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化 浑江 燕秦汉 障塞群址 田野调查 辽东长城
原文传递
明辽东长城与清柳条边 被引量:1
5
作者 邸永君 《寻根》 2004年第2期128-130,共3页
关键词 历史建筑 清朝 辽东长城 柳条边 明朝
原文传递
浅析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辽宁省明长城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双琳 范熙晅 周嘉珺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12期126-127,共2页
得利于独厚的历史积淀,多样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遗产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体系。然而,由于经济变化和文化趋同趋势的冲击,历史遗产承受着保护与发展关系失衡的压力,问题迭出。文章以辽宁省明长城为例,结合... 得利于独厚的历史积淀,多样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遗产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体系。然而,由于经济变化和文化趋同趋势的冲击,历史遗产承受着保护与发展关系失衡的压力,问题迭出。文章以辽宁省明长城为例,结合遗址现状,梳理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脉络,挖掘传统文化和地域特点,追寻人们的需求,强化区域的固有价值,拓展古建保护的设计思路,增加实施的可能性,探讨建筑遗址的发展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为学 明辽东长城 遗产保护 乡村文化遗产
下载PDF
明长城辽宁段走向
7
作者 李宝库 《上海集邮》 2004年第3期12-13,共2页
《明史》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系地守御。”《辽东志》和《清代柳条边》载: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至宪宗成化三年(1467),朝廷采纳辽东指挥史毕恭的建议,建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边虎山关的辽... 《明史》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系地守御。”《辽东志》和《清代柳条边》载: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至宪宗成化三年(1467),朝廷采纳辽东指挥史毕恭的建议,建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边虎山关的辽东长城,城墙为夯土、石砌、劈山、木板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辽东长城 行经路线 集邮 《世界文化遗产》
下载PDF
论“高丽乐舞”产生的历史条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作东 李树林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0-152,共3页
当今中外音乐史家们一致认为"高丽乐舞"产生于中国的辽东地区,但对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却鲜见论述。本文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学的调查、梳理、整合与分析,并充分吸收最新燕秦汉辽东长城考古发现成果,提出"高丽乐舞"产... 当今中外音乐史家们一致认为"高丽乐舞"产生于中国的辽东地区,但对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却鲜见论述。本文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学的调查、梳理、整合与分析,并充分吸收最新燕秦汉辽东长城考古发现成果,提出"高丽乐舞"产生的内因是生活在边塞地区的貊夷、高夷、高句丽民族天性具有"喜好歌舞"的传统习俗,外因则是在高句丽建国后,随着西汉王朝所赐宫庭乐舞、歌舞伎人的传入,两种文化不断融合、衍进、创新,约在公元三世纪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高丽乐舞",是中国长城塞内的一朵少数民族艺术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丽乐舞 辽东障塞长城 西汉玄菟郡 鼓吹伎人 文化融合
下载PDF
明长城攻防战--平定纳哈出筑辽东边墙
9
作者 张松 《今日辽宁》 2020年第5期45-47,共3页
讲到明代的长城防线,涉及两个人:纳哈出与毕恭,一位是蒙元帝国的“开原王”,一位是修筑辽东长城西段边墙的明朝镇将。平定纳哈出,明军跨过长城防线,主动进击,出手即攻;修筑千里边墙,毕恭等明将以守代攻,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这一攻... 讲到明代的长城防线,涉及两个人:纳哈出与毕恭,一位是蒙元帝国的“开原王”,一位是修筑辽东长城西段边墙的明朝镇将。平定纳哈出,明军跨过长城防线,主动进击,出手即攻;修筑千里边墙,毕恭等明将以守代攻,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这一攻一守,时代不同、形势不同、宗旨不同、运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哈出 战略防御 明长城 辽东长城 毕恭 攻防战
原文传递
明代边将毕恭筑辽东边墙
10
作者 张松 《侨园》 2023年第10期26-27,共2页
关于明代长城防线,有两个重要人物:纳哈出与毕恭.他们一位是元朝的"开原王",一位是修筑辽东长城西段边墙的明朝镇将.平定纳哈出,明军跨过长城防线,主动进击;毕恭等明将修筑千里边墙,以守代攻,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这一攻一... 关于明代长城防线,有两个重要人物:纳哈出与毕恭.他们一位是元朝的"开原王",一位是修筑辽东长城西段边墙的明朝镇将.平定纳哈出,明军跨过长城防线,主动进击;毕恭等明将修筑千里边墙,以守代攻,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这一攻一守,时代不同、形势不同、宗旨不同、运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哈出 战略防御 毕恭 辽东长城 防线
原文传递
“秦开却胡”与东北的文化开发
11
作者 武斌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18年第4期47-50,共4页
我国东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被纳入中华文明的大系统中。燕国对东北的开发与管辖,尤其是燕将"秦开却胡"及修建辽东长城,对东北和辽沈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东北地区文化开发的开始。
关键词 文化开发 我国东北地区 秦开却胡 东胡 辽东燕长城 沈阳城
下载PDF
明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大揭秘 被引量:2
12
作者 岑沫 《文史春秋》 2008年第1期26-43,共18页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以一名文士身份请缨抗敌,督师辽东,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屡败强敌于边关,被誉为"辽东长城"。最...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以一名文士身份请缨抗敌,督师辽东,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屡败强敌于边关,被誉为"辽东长城"。最后,却因阉宦谗言,被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惨无人道的"磔刑",酿成一桩千古奇冤。袁崇焕死后,留下了诸多让世人难以明了的历史之谜与悬案,诸如他究竟死于何人之手?他的尸骸葬于何处?他是否有后代留下?他出生于哪里?400多年来,这些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对袁崇焕从出生到考中进士的36年时间里,史书的记载几乎是空白的,野史笔记也各执一说,莫衷一是。至于他为官10年的历史与死后亲属去向,也语焉不详,说法不一。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所取得的资料,结合正史、野史、名人传记以及流传于袁崇焕故里藤县的民间传说,撰成此文,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崇焕 冤案 大将 后金 辽东长城 内忧外患 崇祯皇帝 政治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