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中京城的形制与沿革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任冠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4-68,共5页
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古城遗址。中京城包括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呈以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回"字形结构,形制介于唐宋之间,并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城址始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历经金、... 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古城遗址。中京城包括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呈以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回"字形结构,形制介于唐宋之间,并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城址始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历经金、元、明三代沿用改建,至明代永乐年间逐渐废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 大明镇城址 营建形制 历史沿革
下载PDF
辽中京大塔基座覆土发掘简报 被引量:5
2
作者 吉平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1年第1期58-63,共6页
位于辽中京城址内的辽中京大塔(图一),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建筑在直径约80、高7米的丘状夯土基础之上。1986、198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宁城县博物馆分别对大塔基座覆土进行过试掘,在大塔的正南和正东各开一条宽4~5米,长25米的探沟... 位于辽中京城址内的辽中京大塔(图一),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建筑在直径约80、高7米的丘状夯土基础之上。1986、198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宁城县博物馆分别对大塔基座覆土进行过试掘,在大塔的正南和正东各开一条宽4~5米,长25米的探沟。试掘结果表明,大塔基座为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塔 辽中京 探沟 内蒙古文物 发掘简报 南和 圈足 陶质 建筑形态 砖结构
下载PDF
西辽河流域的古代都市——辽中京大定府(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禹浪 刘加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1-5,共5页
构成西辽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共有两条,一是西拉木伦河,另一是老哈河,两河相汇处就是西辽河的干流。按照流域源头划分,老哈河应该是西辽河的南源。老哈河发源于燕山山麓的北侧,一直是古老的山戎、东胡和奚族的活动中心。辽王朝与北宋签订了... 构成西辽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共有两条,一是西拉木伦河,另一是老哈河,两河相汇处就是西辽河的干流。按照流域源头划分,老哈河应该是西辽河的南源。老哈河发源于燕山山麓的北侧,一直是古老的山戎、东胡和奚族的活动中心。辽王朝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终结了无休止的征战状态。于是,辽圣宗将其统治中心从西拉木伦河的左岸南徙,并在原奚族故地老哈河畔修建了辽中京大定府,老哈河流域便成为辽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因此,辽中京成为有辽一代西辽河上的两大都市文明的中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 老哈河 辽中京
下载PDF
辽中京遗址采集细白瓷的成分分析及年代问题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吉 李义 +3 位作者 韩爽 俞莉娜 崔剑锋 徐怡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69,共7页
为合理编制《辽中京遗址保护规划》,规划课题组对辽中京的历史沿革和遗址遗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评估。为此,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分析方法,对采集自内蒙古宁城县辽中京遗址的细白瓷进行了主量元素测定。所测数据与定窑... 为合理编制《辽中京遗址保护规划》,规划课题组对辽中京的历史沿革和遗址遗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评估。为此,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分析方法,对采集自内蒙古宁城县辽中京遗址的细白瓷进行了主量元素测定。所测数据与定窑、龙泉务窑细白瓷文献数据进行比较。统计显示所采细白瓷中67%落在定窑五代至北宋产品主成分区域内,说明遗址内细白瓷主要为辽代遗存,多产自北宋的定窑,充分反映了宋辽之间的密切交流。结合科技分析结果,推断城址内部分夯土遗存可以早至辽代晚期或金初。研究结果有助于确定辽中京遗址的辽代遗存,为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遗址 细白瓷 成分分析
下载PDF
辽上京、辽中京遗址述略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瑞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8-19,共2页
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辽上京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遗址之一,其文化价值极其重要,1961年3月辽上京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 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辽上京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遗址之一,其文化价值极其重要,1961年3月辽上京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物重点保护项目。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大明城,始筑于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号大定府,是辽圣宗以后的统治中心,历辽、金、元代延用至明初废弃。1959-1960年调查发掘了该遗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上 辽中京 城址 城墙 发掘 遗址保护 博物馆
下载PDF
辽中京衰落的过程及原因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永胜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1-3,共3页
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政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辽代时,契丹人实行五都制,相比较其他四都,辽中京作为新建的草原之城很好地代表了辽代历史发展的水平与特色。辽中京自辽中期兴建之后,到明朝永乐年间消亡,其经历了一个由兴建、... 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政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辽代时,契丹人实行五都制,相比较其他四都,辽中京作为新建的草原之城很好地代表了辽代历史发展的水平与特色。辽中京自辽中期兴建之后,到明朝永乐年间消亡,其经历了一个由兴建、繁盛到逐渐衰败的过程。辽中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地位的发展变化相应地引起城市形态和建筑形制的变化。本文论述了辽中京在金、元、明这段时期内的变化,阐述其衰落的表现并分析了辽中京衰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 辽中京 五都制 政治中心
下载PDF
辽中京半截塔建筑形制复原研究刍议 被引量:1
7
作者 宋鸽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5,共5页
赤峰地区是辽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境内现存砖石佛塔九座,多始建于辽。辽中京城遗址处有三座塔,其中有一座塔因塔身一层檐部之上的结构残损殆尽,故称半截塔。通过对半截塔塔身进行数据采集,并与其他砖石塔做比较分析,可以推断该... 赤峰地区是辽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境内现存砖石佛塔九座,多始建于辽。辽中京城遗址处有三座塔,其中有一座塔因塔身一层檐部之上的结构残损殆尽,故称半截塔。通过对半截塔塔身进行数据采集,并与其他砖石塔做比较分析,可以推断该塔完整时期的大致建筑形制。该研究可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提供复原推想理论,使辽塔完整地展现于公众视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峰地区 辽中京 半截塔 建筑形制
下载PDF
试论辽代都城之朝向——以辽上京和辽中京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6期28-30,共3页
辽上京的朝向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坐北朝南"说和"先东后南"说影响较大。文章在近几年来辽上京考古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对辽上京的结构分析认为其朝向为"坐西朝东",并将其与辽中京进行对比,分析其朝向的差... 辽上京的朝向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坐北朝南"说和"先东后南"说影响较大。文章在近几年来辽上京考古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对辽上京的结构分析认为其朝向为"坐西朝东",并将其与辽中京进行对比,分析其朝向的差异并探索成因,认为辽代都城朝向的转变与契丹的汉化、辽宋关系的转变、辽代统治重心的南移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上 辽中京 朝向
下载PDF
辽中京地区墓葬壁画人物服饰解析
9
作者 王春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29-36,共8页
辽中京地区作为长城以北重要的汉人聚居区,这一地区的壁画墓主要集中在辽代武安州所在的敖汉旗和辽代兴中府所在的朝阳一带,这批材料内容丰富、绘制入微,引人注目,已有学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但是以服饰为视角的讨论还比较鲜见。本... 辽中京地区作为长城以北重要的汉人聚居区,这一地区的壁画墓主要集中在辽代武安州所在的敖汉旗和辽代兴中府所在的朝阳一带,这批材料内容丰富、绘制入微,引人注目,已有学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但是以服饰为视角的讨论还比较鲜见。本文拟以服饰为切入点,以辽墓壁画为载体,考察整个中京地区在服饰上的面貌特征、组合分期、社会属性,进而探析与契丹国国都毗邻的汉人聚居区的服饰融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地区壁画墓 民族性 等级性 文化融合
下载PDF
辽中京道城址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冠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6-76,161,共11页
本文将中京道地区发现的78处城址以城墙周长3600米和1000米为界,分为大、中、小三类,并由此分析了府、方州、县、头下州等各等第城址在规模上的差异,提出政治因素自上而下的作用,经济因素自下而上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共同... 本文将中京道地区发现的78处城址以城墙周长3600米和1000米为界,分为大、中、小三类,并由此分析了府、方州、县、头下州等各等第城址在规模上的差异,提出政治因素自上而下的作用,经济因素自下而上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共同影响了中京道内城址规模的大小。在城址分布与选址方面,大型城址的营建选址主要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型城址在各区域均匀散布,便于自身行政管理职能的实施;小型城址主要沿中京道边缘,特别是西部和东南部交通要道分布,凸显了交通枢纽及军事障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 城址 等第 规模 分布 选址
原文传递
考古学视角下的辽中京道建置考补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冠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史料,分析城址的规格和位置等信息,对辽中京道内恩州、临都馆、黔州、闾山县、头下穆州、隰州、头下和州、南和州、兰州、回纥城的地望和性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辽中京 城址 建置 地望
原文传递
宋使所记辽中京形制小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常钰熙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2-96,共5页
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也是宋辽交聘的重要地点。对辽中京形制的研究,除已进行的考古工作外,学界历来重视历史文献尤其是使辽宋人的记载,但对这些文献彼此矛盾或与考古发现相左处仍需详加考辨。本文试结合考古材料对文献予以辨析,从而... 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也是宋辽交聘的重要地点。对辽中京形制的研究,除已进行的考古工作外,学界历来重视历史文献尤其是使辽宋人的记载,但对这些文献彼此矛盾或与考古发现相左处仍需详加考辨。本文试结合考古材料对文献予以辨析,从而对辽中京营建初期的形制做进一步考察,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 宋辽 考古材料 辽代 交聘 考古发现 历史文献 辽宋
原文传递
由“像”及“象”——辽中京大塔装饰意象探析
13
作者 徐然 崔华春 《艺术教育》 2022年第7期204-208,共5页
作为辽中京地区的宗教象征性建筑,辽中京大塔的装饰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文章指出,密宗图像和世俗装饰的物态形象富有清晰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还创造出秩序与自由的艺术意象、神秘与世俗的文化意象,以及使信众认同与归附的空间意... 作为辽中京地区的宗教象征性建筑,辽中京大塔的装饰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文章指出,密宗图像和世俗装饰的物态形象富有清晰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还创造出秩序与自由的艺术意象、神秘与世俗的文化意象,以及使信众认同与归附的空间意象。人们在对辽中京大塔装饰的体认和感悟中完成了由物象到表象、从理性表达到感性认知的意象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大塔 佛塔装饰 装饰意象
原文传递
辽中京大明塔的年代、形制、佛像布置新探
14
作者 郎智明 王玉亭 《辽金历史与考古》 2021年第1期171-190,共20页
本文根据辽中京“大明塔”的建造特点与墨书题记,通过分析辽代建塔的时间轴,推断其起工时间为1092~1093年。结合大明塔塔身特征及雕饰,指出其并非一座常规的辽式密檐塔,以塔身是否存在砖仿木构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塔身形制的来源,并为其... 本文根据辽中京“大明塔”的建造特点与墨书题记,通过分析辽代建塔的时间轴,推断其起工时间为1092~1093年。结合大明塔塔身特征及雕饰,指出其并非一座常规的辽式密檐塔,以塔身是否存在砖仿木构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塔身形制的来源,并为其基座下部的复原研究提供了依据。大明塔集辽代佛教文化内涵之大成,本文重新梳理了其第一层塔身砖雕佛教造像的分布,说明并推断佛像布置的依据及成因,同时探讨了后世维修时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 大明塔 砖仿木构 覆钵式辽塔 八大菩萨
原文传递
赤峰市历史文化普及系列之三 辽中京等四则
15
《松州学刊》 2010年第4期61-61,共1页
辽中京辽中京是辽朝鼎盛时期建立的一座都城,是辽重要的陪都。辽中京遗址位于宁城县大明镇。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始建于1002年,1007年竣工,后又逐年增建。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分外城... 辽中京辽中京是辽朝鼎盛时期建立的一座都城,是辽重要的陪都。辽中京遗址位于宁城县大明镇。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始建于1002年,1007年竣工,后又逐年增建。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 文化普及 缸瓦窑遗址 武平路 行都指挥使司 猴头沟乡 辽朝 金界壕 总管府 金政权
原文传递
赤峰市历史文化普及系列之五 辽中京大塔等四则
16
《松州学刊》 2010年第6期60-60,共1页
辽中京大塔辽中京大塔位于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遗址内,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80.22米,塔基底径48.6米,塔体直径34米,在现存辽塔中雄居魁首,在国内现存古塔中体积第一,高度第二。因辽中京城沿用到明而仅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之为大明塔... 辽中京大塔辽中京大塔位于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遗址内,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80.22米,塔基底径48.6米,塔体直径34米,在现存辽塔中雄居魁首,在国内现存古塔中体积第一,高度第二。因辽中京城沿用到明而仅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之为大明塔。此塔建筑年代不详,据《元一统志》载,可能建于辽重熙四年(1036年)。清代、民国均有维修。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拨款50多万元对大塔进行了全面维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 大塔 文化普及 耶律阿保机 耶律宗真 耶律隆绪 耶律德光 大明塔 庆陵 耶律洪基
原文传递
辽代中京大定府述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宏北 树林娜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83,共4页
自"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宋之间结束了无休止的征战。辽圣宗将统治中心南徙,在原奚族故地修建中京大定府,新的都城建成以后,便成为辽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关键词 辽中京 大定府 新都 大明城
下载PDF
辽代中京道的城市聚落系统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3-100,共8页
城市聚落系统是指由城址、聚落遗址、墓葬、宗教遗存等各类遗存构成的集合,辽代中京道范围内的城市聚落系统包括"同心圆"和"线性"两种不同的模式。前者遗址围绕中心城市分布,由中心向外沿呈"城址——宗教遗存... 城市聚落系统是指由城址、聚落遗址、墓葬、宗教遗存等各类遗存构成的集合,辽代中京道范围内的城市聚落系统包括"同心圆"和"线性"两种不同的模式。前者遗址围绕中心城市分布,由中心向外沿呈"城址——宗教遗存——聚落遗址——墓葬"的构成形式,多见于东部和中部偏东地区,即农业经济的主要分布区;后者各类遗址沿山川河流或交通道路呈线性分布,主要集中于中部偏西、西南部和东南部等地,为牧业、手工业经济的主要分布区。辽中京道内农业经济以努鲁儿虎山一带和大凌河中上游最为集中,老哈河流域更多的依赖牧业与手工业生产,东部大小凌河流域是辽代中京道地区以农业为主、同时兼有多种手工业生产方式的经济重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 城址 聚落 生业经济
下载PDF
论辽代中京地区的开发 被引量:1
19
作者 申友良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46-49,共4页
辽中京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和利用,是从辽代后期(1007年)开始的。由于辽代的都城南迁到辽中京地区境内,使辽中京地区一跃成为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金代初期。因此,辽中京地区在辽代后期的150多... 辽中京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和利用,是从辽代后期(1007年)开始的。由于辽代的都城南迁到辽中京地区境内,使辽中京地区一跃成为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金代初期。因此,辽中京地区在辽代后期的150多年中得到了空前的开发和利用,也是辽中京地区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京地区 辽代后期 开发利用 历史繁荣期
下载PDF
宋人“中京诗”地理景观意象及地方意义研究
20
作者 秦兆祥 《历史学研究》 2021年第4期73-79,共9页
“中京诗”是北宋以后历代使臣、皇帝、文人到访或途径中京地区,创作的诗词作品的统称。该类诗作题材广泛,举凡旅途感受、风物景观、文化交流、边塞风情、个人情绪等均有涉及,是诗人对辽代中京城景观形象和地理环境认知的必然产物。“... “中京诗”是北宋以后历代使臣、皇帝、文人到访或途径中京地区,创作的诗词作品的统称。该类诗作题材广泛,举凡旅途感受、风物景观、文化交流、边塞风情、个人情绪等均有涉及,是诗人对辽代中京城景观形象和地理环境认知的必然产物。“中京诗”中夹杂了诗人的主观感知和文化表达,是探索中京地区景观意义的有效载体。本文以宋人“中京诗”为素材,通过内容分析探讨诗作中所蕴含的景观意象和地方意义。研究发现,“中京诗”沙碛、风雪等地理景观受作者关注较多,同时被赋予了孤寂、苦闷、抵触等主观情绪,形成了主客交融的复杂意象。另外,通过地理景观描写和情感表达,凸显出中京地区“绝域”“苦寒”“风沙”等地方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诗” 辽中京 景观意象 地方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