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37
1
作者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43-1251,共9页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辽河中下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1986年、2000年2个时段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使得辽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2000年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比1986年增加0.08,但是目前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生态较安全区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2.15%,生态预警区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7.85%。影响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但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辽河中下游流域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流域水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殷红 郭瑞 +2 位作者 殷萍萍 胡涛 郭范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397,共4页
选择辽河中下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流域内各月及多年年降水量、蒸散量及水分收支基本情况,应用区域蒸散互补关系模型估算辽河流域实际蒸散量,实现各年实际降水量、蒸散量的空间化。从多个层次分析1956—2000、1970—2000年及1980—... 选择辽河中下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流域内各月及多年年降水量、蒸散量及水分收支基本情况,应用区域蒸散互补关系模型估算辽河流域实际蒸散量,实现各年实际降水量、蒸散量的空间化。从多个层次分析1956—2000、1970—2000年及1980—2000年3个时间序列降水、蒸散量和水分收支的变化趋势及特点。结果表明:20a系列年平均降水量与45a系列比较分析发现,降水量减少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23.08%,降水量增加区域占流域面积的76.92%;辽河中下游流域实际蒸散大部分在600~850mm之间,其分布主要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辽河中下游流域水分收支不平衡,营口—辽阳—铁岭一线地区水分收支相当,此线以西北地区水分收支是负值,占总流域面积的59.73%,这种变化将会使西部干旱地区的旱情进一步增大。此线以东南地区水分收支是正值,占总流域面积的40.37%,当地的湿润程度会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实际蒸散 变化趋势 辽河中下游流域
下载PDF
地表水体中藻类、底栖动物和微生物分布的空间演化及其对流域生态水文格局的响应——以辽河中下游流域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齐红 王红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99-104,共6页
通过1996~2000年对辽河中下游流域地表水体25个断面的连续监测,采用“分布重心”模型,研究了地表水体中藻类、底栖动物和微生物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地表水体尤其是浑河河水的生物污染较为严重;藻类和细菌分布中心... 通过1996~2000年对辽河中下游流域地表水体25个断面的连续监测,采用“分布重心”模型,研究了地表水体中藻类、底栖动物和微生物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地表水体尤其是浑河河水的生物污染较为严重;藻类和细菌分布中心的位置均有向西北方向发生迁移的趋势,大肠杆菌分布中心的位置有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底栖动物的分布中心的位置有向东北发生迁移的趋势,同时,总体平均分布中心的位置有向西北方向迁移的趋势.以1999年为例,通过与林地、耕地、化肥、日照、气温、降雨、径流等生态水文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流域地表水体中藻类、底栖动物和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生态水文格局有较好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体 空间演化 辽河中下游流域 藻类 底栖动物 微生物 生态水文格局 生物分布
下载PDF
辽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潜力分析
4
作者 张桂杰 马传波 《东北水利水电》 2005年第5期52-53,60,共3页
文章介绍了辽宁省现状水平年农业灌溉用水量,并以2000年各项发展指标为基数,对2020年农业灌溉面积、各种作物灌溉定额、灌溉需水量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节水灌溉 节水措施 辽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苏芳莉 赵光辉 +2 位作者 王铁良 李海福 李一鸣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4-931,共8页
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能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反映土壤结构变化趋势。本研究在辽河干流中下游流域主要沙化区分析湿地、林地、农田和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各粒径大团聚体的空间异... 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能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反映土壤结构变化趋势。本研究在辽河干流中下游流域主要沙化区分析湿地、林地、农田和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各粒径大团聚体的空间异质性,并进行空间插值模拟其分布。结果显示,农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大,达到46.98%,林地最小,为26.36%;依据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颗粒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评价土壤结构稳定性强弱为湿地>林地>农田>草地;4种土地利用导致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显著(P<0.05),湿地和草地之间的差异性最显著;湿地土壤结构相对最好,其次是林地和农田,草地相对最差。本研究结果可为辽河干流流域土地沙化程度评价及分区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干流中下游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大团聚体 水稳定性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