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濒危马麝迁地保育种群繁殖成效与社会性和社会网络的关系
1
作者 周鑫 吕青昕 +4 位作者 桑珠扎西 扎西 周密 黎勇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17-6423,共7页
麝类驯养是濒危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迁地保育及保障药用麝香安全的重要方式,其前提和基础是深入了解制约迁地保育马麝繁殖成效的关键因素及与社会性和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于2022年7月1日—8月31日期间,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 麝类驯养是濒危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迁地保育及保障药用麝香安全的重要方式,其前提和基础是深入了解制约迁地保育马麝繁殖成效的关键因素及与社会性和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于2022年7月1日—8月31日期间,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平凉马麝繁育中心的21头成年雌麝进行了社会性行为取样,辅以同期粪样类固醇代谢物水平检测,分析了马麝的繁殖成效与社会性、社会网络及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马麝的社会性与繁殖成效间呈显著相关(r=0.551,P<0.05),与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37,P<0.05),与粪样雌二醇代谢物浓度相关不显著(r=0.066,P>0.05);强社会性马麝的皮质醇水平((10.75±0.99)ng/g)和雌二醇代谢物水平((6.61±0.79)ng/g)与弱社会性马麝((13.70±1.68,5.20±0.99)ng/g)无显著差异(P>0.05);繁殖成功雌麝的社会性(19.86±1.88)%)显著高于繁殖失败雌麝(12.38±1.46)%)(P<0.05);圈群社会网络密度与圈群个体的繁殖成效相关显著(r=0.762,P<0.05),与粪样皮质醇、雌二醇代谢物浓度相关不显著(r=-0.355,P>0.05;r=-0.347,P>0.05);繁殖成功雌麝的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浓度((10.31±0.86)ng/g)略低于繁殖失败雌麝((13.98±1.60)ng/g)(r=-0.420,P=0.058),繁殖成功雌麝的粪样雌二醇代谢物浓度((6.63±0.90)ng/g)与繁殖失败雌麝((4.78±0.76)ng/g)无显著相关(r=0.299,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群居性的迁地保育和驯养环境下,雌性马麝的社会性、社会网络属性可以预测个体的繁殖成效,即社会性和社会网络密度较高圈群中的雌麝的繁殖成效相对较高。濒危马麝保育和驯养实践中,可区分麝类驯养为“保育性驯养”和“商业性驯养”。在保育性驯养中,可采用先群居再独居驯养的模式,尽量保持野外放归马麝的自然行为结构;在商业性养殖中,可采用群居驯养模式,提升驯养麝的社会性,实现较高的繁殖成效和驯养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育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平凉马麝繁育中心 社会性和社会网络 繁殖成效
下载PDF
黄杉在秦岭北麓的迁地保育技术
2
作者 魏宁 李亚利 +4 位作者 杨柯 康晓育 陈迪 高龙 朱琳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30-131,142,共3页
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是松科(Pinaceae)黄杉属(Pseudotsuga)常绿乔木,野生资源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给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该珍贵树种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我们在国家秦岭植物园进行了陕西省黄杉资源调... 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是松科(Pinaceae)黄杉属(Pseudotsuga)常绿乔木,野生资源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给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该珍贵树种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我们在国家秦岭植物园进行了陕西省黄杉资源调查和种子育苗技术研究与总结。结果为,镇坪县是黄杉在陕西省的唯一分布点,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栎类等形成混交林,面积约3.3 hm^(2),植株生长健壮,林下幼苗较多,鲜见幼树;种子虫害较重,空瘪率18.1%,种子千粒重51.80 g。在秦岭北麓国家秦岭植物园种子繁殖技术包括采种及处理贮藏,苗圃地基质准备、播种、苗期管理以及栽植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黄杉 资源现状 迁地保育
下载PDF
极小种群植物长序榆的迁地保育技术
3
作者 陈迪 李亚利 +3 位作者 杨柯 高龙 魏宁 康晓育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32-134,共3页
长序榆为榆科榆属落的叶乔木,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亦为国家120种极小种群保护植物之一。该物种为中国特有,天然下种的存活率较低,全国成年树不到100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本研究针对陕西省镇坪县... 长序榆为榆科榆属落的叶乔木,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亦为国家120种极小种群保护植物之一。该物种为中国特有,天然下种的存活率较低,全国成年树不到100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本研究针对陕西省镇坪县仅存的8株野生濒危树种长序榆进行了调查研究,开展了采种和繁育工作,探讨了长序榆的濒危机理及迁地保育技术,为该资源的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序榆 迁地保育 极小种群 濒危机理
下载PDF
迁地保育林麝体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蔡永华 孙军平 +7 位作者 杨营 王静 付文龙 朱萍 郑程莉 李宁 石磊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17-1622,共6页
通过建立基于外貌性状的量化性体况评分标准,于2012年7—10月间对四川马尔康麝场的586头圈养林麝(雌麝299头,雄麝287头)进行了体况评分,并分析了相关变量对林麝体况得分的效应,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的体况评分均值为3.49(±0... 通过建立基于外貌性状的量化性体况评分标准,于2012年7—10月间对四川马尔康麝场的586头圈养林麝(雌麝299头,雄麝287头)进行了体况评分,并分析了相关变量对林麝体况得分的效应,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的体况评分均值为3.49(±0.02,n=586),大部分林麝(59.56%,n=349)的体况评分高于均值。雌麝体况评分均值(3.50±0.02,n=299)略高于雄麝(3.49±0.03,n=287)(P>0.05),成体麝体况评分(3.59±0.02,n=291)极显著地高于老龄林麝(3.38±0.09,n=27)和亚成林麝(3.35±0.03,n=184)(P<0.01)。林麝的体况得分与其年龄相关不显著(r=0.07,P>0.05),但亚成体及成体麝的体况评分与其年龄间的相关极显著(亚成体r=0.19,P<0.01;成体r=-0.16,P<0.01),而老龄麝体况评分与其年龄略呈负相关(r=-0.23,P>0.05)。S模型y=e1.2811-0.0885/a(R2=0.051,df=500,F=26.74,P<0.01)可近似拟合林麝体况得分和年龄的关系。此外,马尔康麝场泥地基底的改装圈舍中的林麝体况(3.52±0.03,n=197)显著优于原装青砖圈舍林麝评分(3.47±0.02,n=389)(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迁地保育 体况评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濒危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迁地保育及分群驯养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洋 康发功 +3 位作者 马泠桃 冯金朝 薛达元 孟秀祥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86,共4页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anicus)驯养。论文总结了濒危马麝的分群驯养,归纳了麝场选址、麝场修建、圈舍设计、分圈分群及日常驯养管理等方法体系,对我国麝类驯养、资源保育及麝香生产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迁地保育 分群驯养 圈舍设计
下载PDF
珍稀濒危树种的迁地保育以及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贾春 刘兴剑 +4 位作者 何树兰 邓飞 周康 黄致远 夏冰 《江苏林业科技》 2002年第4期27-30,共4页
成功地迁地保育了珙桐、夏蜡梅等60种珍稀树种,其中40种已开花结果,占总数的66%。有的树种已形成了自然种群和更新苗。在迁地保育中,一方面应注意观测树种本身的潜在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强越容易成功;同时应注意"引种保育区"... 成功地迁地保育了珙桐、夏蜡梅等60种珍稀树种,其中40种已开花结果,占总数的66%。有的树种已形成了自然种群和更新苗。在迁地保育中,一方面应注意观测树种本身的潜在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强越容易成功;同时应注意"引种保育区"的小生境条件和原产地生境条件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越容易成功。文内还讨论了迁地保育的技术措施和珍稀树种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树种 迁地保育 城市建设 作用
下载PDF
37种杜鹃花属植物在迁地保育下的自然授粉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庄平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47-958,共12页
该文对主要栽培在四川都江堰龙池基地(海拔1 700 m)及玉堂基地(海拔700 m)和峨眉山生物试验站(海拔805 m)的5亚属15亚组37种杜鹃花属植物的自然授粉开展了为期4 a的数据采集与研究。以绿苗率(Gs)为主要指标,绿苗系数(Gc)、坐果率(St)和... 该文对主要栽培在四川都江堰龙池基地(海拔1 700 m)及玉堂基地(海拔700 m)和峨眉山生物试验站(海拔805 m)的5亚属15亚组37种杜鹃花属植物的自然授粉开展了为期4 a的数据采集与研究。以绿苗率(Gs)为主要指标,绿苗系数(Gc)、坐果率(St)和单位可育种子数(Sf)为辅助指标,初步揭示了迁地保育条件下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授粉的育性适应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除黄花杜鹃(Rhododendron lutescens)未形成种子外,受试的其他36个杜鹃花种类均能在其保育地点上不同程度地完成从种子(幼苗)到种子的生命循环,其中高可育型24种、可育型11种、弱育型1种。(2)上述4项指标,尤其是保育条件与原生地条件下同种的绿苗率、绿苗系数和单位能育种子数比较,均能不同程度地反映育性适合度的差异情况。(3)在上述具有不同程度可育性的36种杜鹃花中,有24种有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其成因可能为不同程度的自交和花期重叠的同亚组到不同亚组异种间自然交配所引起的遗传不适,由于遗传选择的限制或胁迫,这种现象在一些开花个体有限的种类中尤为突出,因此保证最小存活种群(the 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MVP)对于该属植物迁地保育至关重要。(4)杜鹃花属的特定种类可能存在一个受种性制约的单位种子数量幅度和上限,即不同的类群与种类的单位种子数量存在差异。(5)为探索自交和种间杂交提供了认识起点和参照,并提出了有关杜鹃花属植物可育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育 自然授粉 可育性 综合评价 杜鹃花属
下载PDF
32种杜鹃花属植物在迁地保育条件下的自交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庄平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59-968,共10页
迁地保育条件下的杜鹃花属植物自交可育性一直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该文对5亚属13亚组32种杜鹃花属植物的自交进行了数据采集与分析,初步揭示了迁地保育条件下杜鹃花属植物自交育性特征。结果表明:(1)自交可育与不育是杜鹃花属植物有性... 迁地保育条件下的杜鹃花属植物自交可育性一直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该文对5亚属13亚组32种杜鹃花属植物的自交进行了数据采集与分析,初步揭示了迁地保育条件下杜鹃花属植物自交育性特征。结果表明:(1)自交可育与不育是杜鹃花属植物有性生殖中的两个并存现象,自交能育型种类或多于不育型。在受试的32种杜鹃花中,自交不育型10种、弱可育型5种、可育型7种、高可育型10种,其中27种的自交育性为首次报道,涵盖包括杜鹃亚属杜鹃组(sect.Rhododendron)和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及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中银叶杜鹃亚组(subsect.Argyrophylla)等5个亚组在内的未被研究的类群。(2)通过与自然授粉有关育性指标的比较,发现不同种类的自交可育性指标有大幅度降低及增高这两类截然不同的现象,从而提出了自交可能是部分杜鹃花属植物的适应策略,或者对不利环境及其媒介条件的主动响应。(3)在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Fortunea)这个被认为最原始的杜鹃花类群中,具备从自交不育到高可育的所有类型,并可能由此奠定整个杜鹃花属的遗传基础,而类群与种类分布的不同区域气候环境长期直接的或通过影响传粉媒介间接的作用,则可能是最终塑造该属植物自交育性多样化的外部动力。(4)该文还依据有关自交的研究结果,对杜鹃花属植物的迁地保育、育种、相关学科发展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后合子期败育的理论不能完美地解释自交不能坐果的现象,而多倍体似不会导致自交不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育 自交 可育性 杜鹃花属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稀有濒危活植物的迁地保育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志斌 陶金川 +2 位作者 黄致远 宗世贤 郝日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43-46,共4页
介绍了小叶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等 45种稀有濒危植物在南京地区迁地保育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南京地区比较适合亚热带分布的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 介绍了小叶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等 45种稀有濒危植物在南京地区迁地保育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南京地区比较适合亚热带分布的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育。在迁地保育中,一方面应注意迁地保护植物引种保护地的小生境条件和原产地生境条件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越容易保育成功。同时应注意观测植物本身的潜在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强,越容易保育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育 稀有濒危植物 南京
下载PDF
苦苣苔科植物在上海植物园的迁地保育和展示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秦佳奇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64-78,共15页
上海植物园的前身"龙华苗圃"(1954—1973年)即已开始培育和生产国外苦苣苔科的大岩桐,后期陆续有少量收集其他苦苣苔科植物,但是没有做系统的收集工作以及详尽的记录。在2015年,上海植物园扩大了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收集工作后... 上海植物园的前身"龙华苗圃"(1954—1973年)即已开始培育和生产国外苦苣苔科的大岩桐,后期陆续有少量收集其他苦苣苔科植物,但是没有做系统的收集工作以及详尽的记录。在2015年,上海植物园扩大了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收集工作后,至今已建成苦苣苔科保种温室2个,收集到涉及34个属,共计202个原生种,600余个园艺品种。每年在上海(国际)花展及植物园秋季花展中都会进行中大型苦苣苔科专类展,并在展览温室内进行造景展示方面的应用。这些工作对苦苣苔科植物在华东地区的迁地保育、展示和科普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苦苣苔科 龙华苗圃 科普 迁地保育 展示
下载PDF
秦岭地区青檀迁地保育技术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亚利 刘军 +1 位作者 樊卫东 邢小宇 《防护林科技》 2019年第10期85-86,共2页
青檀为落叶乔木,作为榆科青檀属唯一的树种,是中国特有、稀有三级保护植物。因青檀在经济、观赏、文化等价值方面丰富,近年来遭到大量砍伐,导致存量稀少,急需人工保育来维持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对秦岭地区青檀资源的现状分析的... 青檀为落叶乔木,作为榆科青檀属唯一的树种,是中国特有、稀有三级保护植物。因青檀在经济、观赏、文化等价值方面丰富,近年来遭到大量砍伐,导致存量稀少,急需人工保育来维持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对秦岭地区青檀资源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了青檀的迁地保育技术,制定了青檀迁地保育的技术路线,以此促进青檀的永续发展,为青檀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青檀 迁地保育
下载PDF
陕西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灰毛岩风的迁地保育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亚利 刘军 樊卫东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第6期108-110,共3页
灰毛岩风(Libanotis spodotrichoma)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岩风属(Libanotis)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为秦岭地区“太白七药”之一,俗称“长春七”。该物种为陕西特有植物,产户县、周至、眉县、佛坪、宁陕、旬阳、山阳,生于海拔1100~1800 ... 灰毛岩风(Libanotis spodotrichoma)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岩风属(Libanotis)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为秦岭地区“太白七药”之一,俗称“长春七”。该物种为陕西特有植物,产户县、周至、眉县、佛坪、宁陕、旬阳、山阳,生于海拔1100~1800 m的山地岩石上。目前关于灰毛岩风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的状态。本研究在广泛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灰毛岩风的习性和迁地保育技术,为下一步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打下了基础,也为其它珍稀濒危岩风属植物的保育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毛岩风 习性 迁地保育技术
下载PDF
荚蒾属植物在杭州地区的迁地保育研究
13
作者 田丽媛 施晓梦 +2 位作者 黄页 翁振兴 王雪芬 《农业科学》 2022年第12期1276-1280,共5页
忍冬科荚蒾属(Viburnum)植物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被誉为“万能灌木”。杭州植物园从2017年起,在华北、华南、西南等地开展种质资源搜集工作,现已保育有荚蒾属植物67种,并建立了华东地区荚蒾属植物种质资源圃。经过近5年的保育,除皱叶... 忍冬科荚蒾属(Viburnum)植物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被誉为“万能灌木”。杭州植物园从2017年起,在华北、华南、西南等地开展种质资源搜集工作,现已保育有荚蒾属植物67种,并建立了华东地区荚蒾属植物种质资源圃。经过近5年的保育,除皱叶荚蒾、香荚蒾、绵毛荚蒾及部分国外引进的品种不适应杭州地区外,其他种类均能安全越冬度夏,并且长势强健,病虫害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蒾属植物 迁地保育 杭州
下载PDF
南宁青秀山风景区苏铁植物迁地保育探讨
14
作者 欧振飞 《绿色科技》 2016年第13期40-41,共2页
指出了苏铁属珍稀濒危物种,是一个古老的植物类群,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园林观赏价值,应积极保护。迁地保育是苏铁保护工作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阐述了青秀山风景区苏铁植物迁地保育的情况,提出了深入开展苏铁植物保育和园林、科普... 指出了苏铁属珍稀濒危物种,是一个古老的植物类群,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园林观赏价值,应积极保护。迁地保育是苏铁保护工作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阐述了青秀山风景区苏铁植物迁地保育的情况,提出了深入开展苏铁植物保育和园林、科普、旅游综合应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铁植物 迁地保育 青秀山风景区
下载PDF
秦岭特有濒危及生境局限性植物迁地保育
15
作者 高龙 李亚利 +4 位作者 康晓育 杨柯 魏宁 陈迪 扈新民 《林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3期5-12,共8页
本研究在广泛收集秦岭山地野生植物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引种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了131种秦岭山地特有、生境局限性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育,同时总结出针对3种类型植物的迁地保育技术要点,为今后繁育、栽培技术研究和生产应用提... 本研究在广泛收集秦岭山地野生植物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引种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了131种秦岭山地特有、生境局限性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育,同时总结出针对3种类型植物的迁地保育技术要点,为今后繁育、栽培技术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保护秦岭植物多样性及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育 特有植物 生境局限性植物 珍稀濒危植物 秦岭山地
原文传递
杜鹃属植物迁地保育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20
16
作者 庄平 郑元润 +1 位作者 邵慧敏 王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5-675,共11页
适应性评价是衡量植物迁地保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采用生长发育、抗逆性与繁殖能力指标,作者评价和研究了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位于四川都江堰海拔1,800m的龙池基地的中国产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中5亚属7组33亚组172种(含17亚种或变种)的... 适应性评价是衡量植物迁地保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采用生长发育、抗逆性与繁殖能力指标,作者评价和研究了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位于四川都江堰海拔1,800m的龙池基地的中国产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中5亚属7组33亚组172种(含17亚种或变种)的迁地保育适应性,计246种次,每种次5-20个个体。结果表明:(1)杜鹃属植物对于保育地的适应性与其区系地理的同质性、海拔的接近度、类群的进化程度和关键功能性状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2)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分布的杜鹃属植物的适应性优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3)与保育地海拔愈接近的类群及种类其适应性愈高,由较高海拔向较低海拔的引种适应性高于反向引种;(4)杜鹃属中的原始类群及以我国东部分布为主的中等进化程度类群的适应性明显高于进化类群,尤其高于向西分化的高山杜鹃类群;(5)具有叶片大型化、无毛或少毛、少鳞片等关键功能性状的杜鹃类群及其种类,更适宜阴湿与低辐射环境。结果表明,有关适应性理论能解释杜鹃属迁地保育适应性,但也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属 迁地保育 引种适应 功能性状 进化类群 区系地理
原文传递
植物迁地保育与土壤生物互作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傅声雷 娄治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年第1期86-92,共7页
植物迁地保育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植物资源保育及合理利用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有效保育是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植物迁地保育中出现的植物生长不良或繁殖障碍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对经济价... 植物迁地保育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植物资源保育及合理利用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有效保育是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植物迁地保育中出现的植物生长不良或繁殖障碍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对经济价值高或者珍稀濒危植物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因此,分析和鉴别影响植物迁地保育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保障植物迁地保育的策略研究。土壤生物群落与植物迁地保育关系密切,而相关研究工作较为薄弱,为此建议加强土壤生物互作机制对植物迁地保育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园 植物迁地保育 土壤生物 互作机制 八角
原文传递
杜鹃属植物种质资源圃建设及迁地保育技术研究
18
作者 张乐华 何浩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5年第11期69-69,共1页
杜鹃属植物(RhododendronL.)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是提炼芳香油、鞣质、杀虫剂的重要材料。全世界约有野生杜鹃10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虽有丰富的杜鹃资源,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多,杜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 杜鹃属植物(RhododendronL.)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是提炼芳香油、鞣质、杀虫剂的重要材料。全世界约有野生杜鹃10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虽有丰富的杜鹃资源,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多,杜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部分物种面临濒危、灭绝,原地保护现状堪忧,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已成为我国植物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圃 杜鹃属 植物界 迁地保育 技术 观赏价值 野生杜鹃 经济活动
原文传递
木兰科植物迁地保育与种质创新取得新进展
19
作者 柏斌 谢乔颖 吴毅 《中国花卉园艺》 2019年第2期16-16,共1页
日前,由湖南省林学会组织,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克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龙岳林等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崀山珍稀植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应用》项目进行现场查定和成果评价。
关键词 木兰科植物 种质创新 迁地保育 湖南师范大学 种质资源收集 湖南农业大学 成果评价 植物研究所
原文传递
白及的保育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韦坤华 梁莹 +4 位作者 林杨 李林轩 胡营 缪剑华 高文远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5期689-693,共5页
白及是我国珍稀名贵药用资源与工业原料,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野生资源稀缺,需要通过人工保育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对白及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白及的迁地保育与回归保育的方案,制定白及的迁地保育与回归保育策略,促... 白及是我国珍稀名贵药用资源与工业原料,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野生资源稀缺,需要通过人工保育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对白及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白及的迁地保育与回归保育的方案,制定白及的迁地保育与回归保育策略,促进白及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为其它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育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种质资源 迁地保育 回归保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