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鹤秋季迁徙期行为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崔茂欢 郑礼琼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第4期94-97,共4页
为阐明在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秋季的活动规律以及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于2003年10月10日~15日,在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该鸟类迁徙期行为的初步观察,其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依次为:觅食62... 为阐明在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秋季的活动规律以及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于2003年10月10日~15日,在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该鸟类迁徙期行为的初步观察,其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依次为:觅食62.74%,警戒14.04%,游走10.94%,静栖8.60%,理羽3.59%,其它0.08%;成体和亚成体白鹤在行为和时间分配上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规律 秋季迁徙期 白鹤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迁徙期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红娟 刘培培 +1 位作者 胡德夫 隋金玲 《林业科技》 2010年第2期29-32,共4页
从2008年9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和2009年2月22日至4月25日,对北京房山区十渡自然保护区的黑鹳迁徙期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静栖、警戒、飞行、游走、梳羽及其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天中不同时段、不同温度下黑鹳的行为有明... 从2008年9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和2009年2月22日至4月25日,对北京房山区十渡自然保护区的黑鹳迁徙期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静栖、警戒、飞行、游走、梳羽及其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天中不同时段、不同温度下黑鹳的行为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各行为活动侧重点不同。同时,针对当地情况提出了进一步保护黑鹳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迁徙期 行为动态 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连云港地区越冬和迁徙期水鸟资源的动态监测 被引量:4
3
作者 田密 韩永祥 +2 位作者 乔金石 王洪斌 冯照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2-336,共5页
通过对江苏连云港地区近5年越冬和迁徙期水鸟资源的调查,共记录到106种水鸟,其中,鹳形目76种,雁形目25种,鹤形目5种;旅鸟58种,冬候鸟27种,其他居留型鸟21种。水鸟的数量在同年度的不同季节和不同年度的同一季节有些差异;部分种类水鸟的... 通过对江苏连云港地区近5年越冬和迁徙期水鸟资源的调查,共记录到106种水鸟,其中,鹳形目76种,雁形目25种,鹤形目5种;旅鸟58种,冬候鸟27种,其他居留型鸟21种。水鸟的数量在同年度的不同季节和不同年度的同一季节有些差异;部分种类水鸟的居留状况会发生变化。在河口及海滨主要分布鸻鹬类,在海滨、河道及河口主要分布鸥类,在水库及河口主要分布鸭类,前三岛上多分布海洋性鸟类。基于连云港地区水鸟的资源状况,尚未发生水鸟种类和数量显著衰退现象,连云港地区仍是东亚古北界水鸟迁徙途中重要的一站。在此基础上,对水鸟资源的保护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越冬 迁徙期 动态监测 保护 连云港地区
下载PDF
生境因子对向海保护区秋季迁徙期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飞飞 利世锋 +3 位作者 宁长林 高世鑫 包衡 姜广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85-1094,共10页
2016—2018年秋季(9—11月),以定点观测方式布设225个观察点,对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调查,以ArcGIS 10.3通过导入坐标点的方法将观察点落入3 km×3 km网格中,通过对Landsat 8影像进行监督分类以及对数字高程图(DEM)... 2016—2018年秋季(9—11月),以定点观测方式布设225个观察点,对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调查,以ArcGIS 10.3通过导入坐标点的方法将观察点落入3 km×3 km网格中,通过对Landsat 8影像进行监督分类以及对数字高程图(DEM)进行数据提取得到生境因子信息,然后利用ArcGIS 10.3获取各网格的生境因子信息,包括距耕地距离、距林地距离、距水体距离、海拔、坡度、坡向等。利用Excel以及香农-维纳指数、均匀性指数、物种丰富度计算公式将鸟类观测数据转算成鸟类多样性指数等数据,并与生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年共记录到鸟类57种130597只,数量较集中的有赤膀鸭(Anas strepera,10097只)、灰鹤(Grus grus,15990只)、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10111只)、白骨顶(Fulica atra,13813只)、豆雁(Anser fabalis,35862只)、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15096只)等。2016年观测到的鸟类数量大于2017年和2018年观测到的鸟类数量总和。向海保护区内不同地域的生境条件与生境分布的差异导致鸟类多样性在各生境中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海拔、坡度、坡向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较显著,流动沙丘会显著减少鸟类多样性,而林地分布导致其鸟类多样性程度较低但均匀性程度较高;水体内芦苇香蒲沼泽过高的天然盖度对鸟类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物种丰富度随着距水体距离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道路与人为用地虽然带来人为干扰因素的增大,但同时增加了生境异质性,特别是使可采食的食物增多,因此物种丰富度反而表现为距离人为干扰越近越大;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且鸟类表现出了对固定坡向栖息的倾向性。通过探讨向海保护区内秋季迁徙期鸟类多样性与生境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为向海保护区鸟类保护提供了新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生境因子 人类干扰 迁徙期 吉林向海
下载PDF
2019年春季迁徙期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鲍亮亮 《现代农业》 2019年第6期122-122,共1页
为了掌握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春季鸟类多样性状况,对2019年2-5月湿地公园内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4种,隶属于12目28科49属,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遗鸥,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灰鹤,大天鹅、小天鹅和白琵鹭。(2-5月份)... 为了掌握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春季鸟类多样性状况,对2019年2-5月湿地公园内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4种,隶属于12目28科49属,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遗鸥,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灰鹤,大天鹅、小天鹅和白琵鹭。(2-5月份)鸟类多样性成逐月增加趋势。夏候鸟和旅鸟在春季鸟类组成中占优势比例,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鸟类繁殖地和停歇地,其生态作用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头 鸟类 迁徙期 分析
下载PDF
候鸟在迁徙期“停止”睡眠
6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68,共1页
据2004年9月11日《新民晚报》援引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鲁思·本卡及其同事在美国《生物学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称,候鸟在冬夏交替时迁徒飞行很长的路程,飞行主要在夜间进行,但它们白天仍然很活跃,因此没有睡觉... 据2004年9月11日《新民晚报》援引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鲁思·本卡及其同事在美国《生物学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称,候鸟在冬夏交替时迁徒飞行很长的路程,飞行主要在夜间进行,但它们白天仍然很活跃,因此没有睡觉的时间。这些鸟类不睡觉也可生存。并且对身体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科学家们发现,野生白冠雀每年从阿拉斯加到南加利福尼亚迁徒两次,每次行程达4345公里。从野外捕获后笼养的白冠雀,在迁徒季节很少休息,经常跳跃及拍打翅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鸟 迁徙期 睡眠 停止 发生机理
下载PDF
秦岭南麓新分布小太平鸟迁徙期食性初步观察
7
作者 杨成群 袁朝晖 《陕西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32-33,共2页
2011-2013年冬季,作者采用分组全天跟踪的方法,调查小太平鸟迁徙期活动特征和食性。结果证明:小太平鸟冬季由北向南成群迁徙过程中,会在某个生境优良的区域停留取食9~15日、成群活动在树冠上部。小太平鸟在迁徙期停留区域取食植物果实... 2011-2013年冬季,作者采用分组全天跟踪的方法,调查小太平鸟迁徙期活动特征和食性。结果证明:小太平鸟冬季由北向南成群迁徙过程中,会在某个生境优良的区域停留取食9~15日、成群活动在树冠上部。小太平鸟在迁徙期停留区域取食植物果实种类有20种,有人工栽培树种果实,也有野生树种果实。今后应持续迁移路线、停歇地、种群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麓 新分布 小太平鸟 迁徙期 食性
下载PDF
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滩涂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8
8
作者 侯森林 余晓韵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9-155,共7页
2008年9—11月和2009年3—5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段滨海滩涂对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开展了研究。共统计到鸻鹬类22种,这些种类在春季均能看到,秋季共统计到13种,春季优势种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和红颈滨鹬(C. rufic... 2008年9—11月和2009年3—5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段滨海滩涂对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开展了研究。共统计到鸻鹬类22种,这些种类在春季均能看到,秋季共统计到13种,春季优势种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和红颈滨鹬(C. ruficollis),秋季为黑腹滨鹬、红颈滨鹬和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春季迁徙期鸟类的数量明显多于秋季,其比值约为3∶1。鸻鹬类多分布在自然滩涂,人工湿地(养殖塘)上也有一定数量的鸟类分布,但多以栖息为主。2个季节鸻鹬类的物种数在生境间差异均不显著,密度在生境间差异均显著;2个季节优势种黑腹滨鹬的密度在各生境间差异均极显著,红颈滨鹬的密度在各生境间差异均不显著,秋季环颈鸻的密度在各生境间差异极显著;春季鸻鹬类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各生境间差异极显著,秋季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阳河口 鸻鹬类 迁徙期 时空分布格局
原文传递
青藏铁路沿线藏羚迁徙期集群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洪峰 车利锋 +4 位作者 封托 苏丽娜 胡罕 李涤非 吴晓民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9-333,共5页
2006年6月、8月和2007年6月、8月,采用样线法对青藏铁路昆仑山至沱沱河区间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迁徙期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集群类型有雌性群(46.5%)、雄性群(7.4%)、母子群(39.7%)、混合群(1.5%)和独羚(4.8%)5种类型... 2006年6月、8月和2007年6月、8月,采用样线法对青藏铁路昆仑山至沱沱河区间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迁徙期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集群类型有雌性群(46.5%)、雄性群(7.4%)、母子群(39.7%)、混合群(1.5%)和独羚(4.8%)5种类型,共计473群,7 828只。不同集群类型出现频次差异极显著(p〈0.01)。2~20只的集群占72.1%,21~50只集群占17.1%,51~100只集群占4.4%,大于100只集群占1.5%,独羚占4.9%,不同集群大小出现频次差异极显著(p〈0.01)。迁徙季节藏羚平均群体大小为(16.6±1.06)只(平均值±标准误),雌性群(22.3±3.37)只,雄性群(10.5±1.48)只,母子群(13.1±1.07)只,混合群(11.3±3.51)只,不同集群类型的群体规模差异极显著(p〈0.01)。藏羚的集群大小与集群类型、迁徙季节密切相关,而集群大小的变化是对青藏铁路运营后新环境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 迁徙期 集群特征 青藏铁路
原文传递
白枕鹤春季迁徙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绍春 张明海 李晓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39,共3页
2002年4~5月,在黑龙江省长林岛自然护保区对白枕鹤春季迁徙期的各种行为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白枕鹤在春季迁徙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觅食、游走、警戒、静息是白枕鹤的4种主要行为,所占的时间分配... 2002年4~5月,在黑龙江省长林岛自然护保区对白枕鹤春季迁徙期的各种行为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白枕鹤在春季迁徙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觅食、游走、警戒、静息是白枕鹤的4种主要行为,所占的时间分配百分比分别为75.05%、13.00%、6.78%、2.46%.早晨5:50~8:00和中午12:00~15:00是白枕鹤的觅食高峰期.静息行为与觅食行为节律成反向关系变化.鸣叫、理羽、求偶、交配和打斗行为节律在一天中没有多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春季迁徙期 行为 活动节律
下载PDF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春季迁徙停歇地生境选择 被引量:8
11
作者 金洪阳 郝萌 +1 位作者 杨玉成 邹红菲 《野生动物》 2011年第3期136-140,共5页
2009年3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对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迁徙停歇的丹顶鹤进行观察监测,确认并用GPS定位其停歇地;通过样方法、因子测定法进行对其停歇生境进行实地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芦苇沼泽是丹顶鹤主选的停歇生境,占到96.4%... 2009年3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对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迁徙停歇的丹顶鹤进行观察监测,确认并用GPS定位其停歇地;通过样方法、因子测定法进行对其停歇生境进行实地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芦苇沼泽是丹顶鹤主选的停歇生境,占到96.4%;(2)丹顶鹤停歇地与火烧地的距离小于25 m,在火烧地边缘活动,或者停在火烧地中;(3)丹顶鹤一般会选择油井距离大于1 km处作为停歇地(100%);(4)丹顶鹤距明水面的距离较近,便于获取食物与水等;(5)频繁区对丹顶鹤影响明显。影响丹顶鹤的停歇地选择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如植被环境和明水面,也有人为因素如火烧和油井乃至道路。针对不同因素的空间分布,丹顶鹤的迁徙停歇地选择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迁徙停歇地 生境选择 春季迁徙期 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迁期水鸟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泽锋 田晔 +2 位作者 李孪鑫 潘鸿茹 邹红菲 《世界生态学》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本文2015~2019年每年3至4月期间,采用定点观察法、路线调查法,对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迁徙期的水鸟群落组成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记录水鸟6目13科5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7种。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2016... 本文2015~2019年每年3至4月期间,采用定点观察法、路线调查法,对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迁徙期的水鸟群落组成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记录水鸟6目13科5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7种。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调查期间的水鸟物种数量分别为30种、33种、34种、28种、25种。其中,涉禽占据绝对优势,物种数量分别为18种、18种、20种、17种、14种,游禽次之,物种数量分别为12种、15种、14种、11种、11种。文从物种组成、区系组成、居留型、受胁保护状态四个方面对该地区春迁期鸟类群落数据进行整理,得出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优势度Simpson指数、均匀度Pielou指数和丰富度Margalaef指数。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鸟类特别是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种类和适宜的栖息环境,而该保护区作为中国松嫩平原地区重要的水鸟保护区湿地,俨然已经成为鸟类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与生态廊道。本文根据历年间该保护区所发现鸟种的对比,结合实地考察的一手数据,分析该保护区春迁期的水鸟群落多样性,并针对保护区的保护现状提出相应管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莫格 春季迁徙期 水鸟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Selenga River human dispersal path in Initial Upper Paleolithic
13
作者 Evgeny P RYBIN Arina M KHATSENOVICH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0-796,共17页
Here,we consider earlier Upper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Selenga River Basin,the main fluvial input of Lake Baikal that flows through northern Mongolia and the southwestern Transbaikal region of Russia.Lithic industrie... Here,we consider earlier Upper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Selenga River Basin,the main fluvial input of Lake Baikal that flows through northern Mongolia and the southwestern Transbaikal region of Russia.Lithic industries from these sit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laminar Initial Upper Paleolithic(IUP)technocomplex,widespread in southern Siberia and Central Asia.IUP industries appear in the Selenga Basin about 45 kaBP cal.Aspects of regional typological variability and the transport of exotic raw materials over long distances indicate that these populations participated in developed exchange networks and employed high mobility targeting the acquisition of necessary raw materials.Two site types are present:quarry-workshops in northern Mongolia and generalized activity settlements in the southwestern Transbaikal.Although faunal data are limited,we interpret available information as indicating a specialization on hunting,focusing on migrating steppe game species.The distribution of sites in the mid-altitudes and landscapes of the Selenga-Orkhon geographical region and the geomorphological homogeneity of this territory also supported interregional human moves during the I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Asia Initial Upper Paleolithic MIGRATION raw material HUNTING
下载PDF
On the beginning of the Japanese Upper Paleolithic:A review of recent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evidence
14
作者 Hiroyuki SATO Kazuki MORISAKI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0-487,共18页
The beginning of the Japanese Upper Paleolithic has mainly been examined using two major models:the Middle Paleolithic evolutionary model within the archipelago and the continental Upper Paleolithic diffusion/migratio... The beginning of the Japanese Upper Paleolithic has mainly been examined using two major models:the Middle Paleolithic evolutionary model within the archipelago and the continental Upper Paleolithic diffusion/migration model.However,recent archeological data from Japan and nearby countries are challenging such simple models.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previous chronology of the Japanese Paleolithic,including possible Lower and Middle Paleolithic(LP/MP),and attempts to show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Japanese Upper Paleolithic.This paper suggests several possible specimens of LP/MP and recommends further geo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to understand the reliability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sible LP/MP specimens and the Early Upper Paleolithic(EUP).The start of the Japanese EUP is presently characterized by a flake industry with trapezoids and denticulates around 39-37 kaBP cal on Paleo-Honshu Island,which has partial resemblance with contemporary assemblages in Chin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although trapezoids are endemic only to the Japanese EUP and may have derived from the ancestral lithic tradition.Blade technology appeared earliest on Central Paleo-Honshu Island,about 1000 years later than the earliest flake technology.Although blade technology may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elongated flake technology of the previous period,the sudden simultaneous emergence implies that it diffused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blade technology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 arrived on the northeastern Paleo-Honshu Island,including the Japan Sea coastal region of western Honshu,rather than the southwest,where flake technology long prospered,due to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settings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anese Archipelago Early Upper Paleolithic migration route TRAPEZOID denticulate blade technology
下载PDF
陕西省鸟类新纪录——中华攀雀
15
作者 罗磊 梁波 +1 位作者 索丽娟 高学斌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7-547,共1页
2015年4月17日,笔者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荆姚镇许家(34°47'49″N,109°26'16″E)进行鸟类调查时,观察到1只体型纤小的棕色鸟类,并拍摄到清晰照片。该鸟主要特征为:嘴短、细小而尖,上嘴灰黑色,下嘴近灰色;头顶灰褐色,额... 2015年4月17日,笔者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荆姚镇许家(34°47'49″N,109°26'16″E)进行鸟类调查时,观察到1只体型纤小的棕色鸟类,并拍摄到清晰照片。该鸟主要特征为:嘴短、细小而尖,上嘴灰黑色,下嘴近灰色;头顶灰褐色,额、眼先、经眼下部和颊上部到耳羽暗棕栗色,并形成一条较宽的暗棕栗色带斑;其余上体部分为沙褐色,下体皮黄色,颏、喉稍淡;脚铅黑色。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等,2000)和《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攀雀 马敬能 外部形态特征 耳羽 经眼 攀雀科 雌鸟 繁殖生态 观鸟 迁徙期
下载PDF
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假日体系
16
作者 蒋秋桃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75,共1页
目前,我国劳动者全年固定休假时间为115天左右。以2015年为例,全年周末双休日共计52×2=104天,其他法定节假日7个共计11天(春节与国庆节各3天,元旦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1天)。通过调休的方式,国庆节与春节各休7天... 目前,我国劳动者全年固定休假时间为115天左右。以2015年为例,全年周末双休日共计52×2=104天,其他法定节假日7个共计11天(春节与国庆节各3天,元旦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1天)。通过调休的方式,国庆节与春节各休7天,其他5个法定节假日各休3天,即形成了所谓的2个"黄金周"与5个"小长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旦节 休假时间 中国特色 休假制度 焦虑感 迁徙期 交通资源 供给总量 和谐发展 七夕节
下载PDF
辽宁省3种鹰科鸟类新记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小平 刘涛 +1 位作者 关翔宇 吴亚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18,共2页
2015-2019年,在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秋季迁徙期猛禽监测"过程中,先后记录到3种鹰科Acciitridae猛禽:白腹隼雕Aquila fasciata、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和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图1)。经确认,这3种猛... 2015-2019年,在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秋季迁徙期猛禽监测"过程中,先后记录到3种鹰科Acciitridae猛禽:白腹隼雕Aquila fasciata、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和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图1)。经确认,这3种猛禽均为辽宁省的鸟类新记录,也为东北地区的鸟类新记录(郑光美,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新记录 鹰科 郑光美 老铁山 迁徙期 凤头鹰 黑翅鸢 猛禽
下载PDF
3G时代的传媒变局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玲 《青年记者》 2009年第8Z期109-110,共2页
今年1月,工业信息化部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新的网络结构和功能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和移动互联网服务,2012~2015年将是3G市场的大规模迁徙期,①一个真正的3G时代即将到来。传媒业亦需未雨绸缪,思考在3... 今年1月,工业信息化部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新的网络结构和功能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和移动互联网服务,2012~2015年将是3G市场的大规模迁徙期,①一个真正的3G时代即将到来。传媒业亦需未雨绸缪,思考在3G时代的自身方位,提早布局,迎接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徙期 信息发布者 工业信息化 移动通信 第三代 传受 传播渠道 媒介受众 媒介融合 市场细分
下载PDF
盐城沿海丹顶鹤分布趋势探讨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吕士成 周世锷 《自然杂志》 1990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江苏省盐城沿海滩涂是我国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越冬数量最多的1986年达618只,占世界野生丹顶鹤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从1982年至1988年越冬期的年度数量分布情况来看,盐城沿海滩涂越冬丹顶鹤的分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为掌握丹顶鹤的动... 江苏省盐城沿海滩涂是我国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越冬数量最多的1986年达618只,占世界野生丹顶鹤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从1982年至1988年越冬期的年度数量分布情况来看,盐城沿海滩涂越冬丹顶鹤的分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为掌握丹顶鹤的动态变化因素与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分布 越冬地 沿海滩涂 越冬 潮间带 迁徙期 东台县 栖息环境 江苏沿海 苇草
下载PDF
北方机场飞行区鸟害防治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平 《中国科技信息》 2022年第24期60-62,共3页
鸟击防范是衡量民用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鸟害是导致机场飞行区内发生鸟击事件的直接原因。本文统计分析国内北方某机场2022年1~9月鸟类活动情况以及特点,以鸟类迁徙期为重点,结合飞行区的实际情况,研究采取针对性的人... 鸟击防范是衡量民用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鸟害是导致机场飞行区内发生鸟击事件的直接原因。本文统计分析国内北方某机场2022年1~9月鸟类活动情况以及特点,以鸟类迁徙期为重点,结合飞行区的实际情况,研究采取针对性的人防、物防、技防等综合防范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取得效果,最终实现了迁徙期鸟击防范安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害 安全保障能力 鸟类迁徙 鸟击防范 统计分析 民用机场 鸟类活动 迁徙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