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冻土中水分迁移的迁移势模型 被引量:10
1
作者 盛煜 马巍 侯仲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40-143,共4页
本文提出了正冻土中水分场计算的一维数学模型。模型引入了迁移势(广义分凝势)的概念,确定冻结前缘区的水分迁移,从而可通过达西定律、迁移势确定整个正冻土的水分场。通过试验可确定迁移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冻土 水分 迁移势模型
下载PDF
考虑细颗粒含量的季冻区公路路基水分迁移特性
2
作者 刘红平 李昊 +1 位作者 魏进 卞海丁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7,共11页
季冻区公路冻胀翻浆现象严重,冻胀翻浆等病害主要由路基土中水分迁移造成。为探明季冻区路基土中水分迁移特性与细颗粒含量(质量分数,下文同)的关系,以西藏贡觉—芒康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设计非冻结路基土和冻结路基土的水分迁移试验... 季冻区公路冻胀翻浆现象严重,冻胀翻浆等病害主要由路基土中水分迁移造成。为探明季冻区路基土中水分迁移特性与细颗粒含量(质量分数,下文同)的关系,以西藏贡觉—芒康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设计非冻结路基土和冻结路基土的水分迁移试验,研究细颗粒含量对毛细水上升高度、温度梯度及入流通量等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迁移势与细颗粒含量的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初始含水率与干密度不变,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毛细水上升高度和入流通量均呈线性增加,温度梯度呈曲线增加;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减小,冻土体的总入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拱形变化为轻微S形,入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递降变化为峰值形;考虑基质势对入流通量的影响,建立季冻区路基土体水分迁移势与细颗粒含量的修正模型,发现迁移势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先变大后减小,与不考虑基质势的迁移势模型相比,迁移势修正模型计算值偏小,峰值点也偏小,结果相对安全;细颗粒含量小于22%的路堤填筑高度应不小于1.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路基土 室内试验 水分迁移特性 细颗粒含量 迁移势
原文传递
饱和颗粒土一维冰分凝模型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9
3
作者 曹宏章 刘石 +1 位作者 姜凡 刘靖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48-857,共10页
基于相平衡和力平衡提出了一个关于饱和颗粒土的冰分凝模型,引入了冰分凝时未冻水迁移的驱动势,基于Clapeyron方程和吸附膜的观点简要叙述了相变区内未冻水含量与温度及孔隙水压的关系,数值模拟了饱和颗粒土的一维冻结过程,得到了冰分... 基于相平衡和力平衡提出了一个关于饱和颗粒土的冰分凝模型,引入了冰分凝时未冻水迁移的驱动势,基于Clapeyron方程和吸附膜的观点简要叙述了相变区内未冻水含量与温度及孔隙水压的关系,数值模拟了饱和颗粒土的一维冻结过程,得到了冰分层分凝的计算结果,与已有实验所观测到的现象较为吻合,计算所得的冻胀量的变化趋势与已有实验所测结果是相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颗粒土 相平衡和力平衡 未冻水迁移驱动 冰分凝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玻璃棉吸湿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傅正惠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85-89,共5页
本文对玻璃棉在20℃和不同的空气相对湿度下的吸湿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相应的曲线,对建筑热工设计以及科研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
关键词 玻璃纤维 迁移势 热湿平衡
下载PDF
1999是XML年吗?
5
作者 映雪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1999年第9期27-27,共1页
“XML允许程序员们轻松地创建极易索引的网页,正是被这一非凡功能深深吸引,商业用户开始热衷于XML”——Zona研究有限公司。
关键词 HTML SGML XML文件 数据元素 文档 客户机 链接位 安全和认证 迁移势 数据源对象
下载PDF
QoS推动帧中继服务
6
作者 李新平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1998年第7期41-41,共1页
网络从专有到公用的迁移势头不减,访问信息量丰富的Web网站也越来越成为家常便饭,为了跟上新的市场前进的步伐,现在帧中继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以保证高速访问和服务质量(QoS)。这些改进包括使服务提供商在能支持帧中继速度和伸缩性的同时... 网络从专有到公用的迁移势头不减,访问信息量丰富的Web网站也越来越成为家常便饭,为了跟上新的市场前进的步伐,现在帧中继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以保证高速访问和服务质量(QoS)。这些改进包括使服务提供商在能支持帧中继速度和伸缩性的同时保持其传统的成本效益。 帧中继已能够提供QoS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帧中继技术 QOS 服务提供商 迁移势 WEB网站 家常便饭 市场前 供增值 公用 服务类别
下载PDF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geolocator application on birds 被引量:1
7
作者 David COSTANTINI Anders Pape MOLLER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697-706,共10页
An increasing trend in use of tracking devices such as geolocators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such devices provides reli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igratory behavior of free-living b... An increasing trend in use of tracking devices such as geolocators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such devices provides reli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igratory behavior of free-living birds. This underlying as- sumption is rarely tested, as evidenced by the absence in many studies of controls, in particular treated controls, and so far never with a reasonable statistical power. Published studies have shown reduced survival prospects or delayed breeding in some species, suggesting that there may be reason to doubt that tracking devices provide unbiased information. Therefore,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applying geolocators to wild birds to determine whether geolocators affected fitness components. Ge- olocators had an overall negative effect on fitness components, in particular survival, and ecological variables. Effect size was larger for aerial foragers than for other species. Moreover the leg band attachment method was more detrimental for birds than the leg-loop backpack harness. A meta-regression model of effect size showed independent negative effects of geolocators on ae- rial foragers, smaller species, species with smaller migration distances and in studies where geolocators were attached with a r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geolocator studies should be interpreted with caution, but also raise questions whether it is ethically defensible to use geolocators on aerial foragers or small species without carrying out robust pilot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ial foraging AERODYNAMICS Fitness cost Geolocator Migration Survival cos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