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郑西来 张俊杰 陈蕾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7-295,共9页
对沉积物再悬浮的驱动力及其耦合效应、再悬浮-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发现,沉积物再悬浮的各种驱动力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相互耦合,其耦合效应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再... 对沉积物再悬浮的驱动力及其耦合效应、再悬浮-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发现,沉积物再悬浮的各种驱动力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相互耦合,其耦合效应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再悬浮使还原态沉积物暴露于有氧环境,沉积物中铁、锰的氧化以及沉积物颗粒的吸附促进了内源水溶态无机磷(SRP)的去除,而进入水体的内源有机磷则通过生物矿化和光化学分解转化为SRP;沉积物物化特征、水动力、水生生物以及水体理化性质等因素控制着再悬浮过程中内源磷的迁移和转化。指出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磷迁移转化的多过程耦合效应、沉积物中磷形态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内源有机磷矿化与光化学分解机制及其调控因素将是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再悬浮 扰动 内源磷 迁移-转化
下载PDF
胶州湾围隔浮游生态系统氮、磷营养盐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克强 王修林 +2 位作者 石晓勇 祝陈坚 李瑞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6-83,共8页
通过对目前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总结和综合,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 通过对目前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总结和综合,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个模块,涉及溶解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碎屑7个状态变量.分别利用1999年秋季和2000年夏季胶州湾围隔生态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和验证工作,成功地模拟了富加营养盐条件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生物化学迁移-转化过程,并确定了20余个参数的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氮磷营养盐 迁移-转化模型 围隔
下载PDF
莱州湾围隔浮游生态系统氮、磷营养盐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克强 王修林 +3 位作者 韩秀荣 石晓勇 祝陈坚 李瑞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7-994,共8页
通过对目前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总结和综合,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 通过对目前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总结和综合,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个模块,涉及溶解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碎屑7个状态变量。利用2002年8月末莱州湾围隔生态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的验证工作,成功地模拟了富加营养盐条件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生物化学迁移-转化过程,并通过灵敏度分析探讨了模型主要状态变量对参数改变的灵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氮磷营养盐 迁移-转化模型 围隔
下载PDF
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中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克强 王修林 +2 位作者 石晓勇 汉红燕 陈虎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6,共5页
在分析石油烃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主要包括大气挥发、浮游植物富集、微生物降解、悬浮颗粒物吸附和水动力交换5... 在分析石油烃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主要包括大气挥发、浮游植物富集、微生物降解、悬浮颗粒物吸附和水动力交换5个迁移-转化过程。通过模型模拟与验证表明,该模型逻辑结构及动力学方程基本合理,而且所确定的模型参数也基本能够反应胶州湾海域的地域化特征。结合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主要决定于大气挥发、微生物降解和水动力交换等迁移-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石油烃 迁移-转化模型 多介质
下载PDF
渤海滩涂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海明 郑西来 刘宪斌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2,共4页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2003年夏季渤海滩涂表层沉积物和海水中石油烃含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海水中可溶油在滩涂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在(55.8~2563.4)×10-6,平均值为555.82×10-6,...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2003年夏季渤海滩涂表层沉积物和海水中石油烃含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海水中可溶油在滩涂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在(55.8~2563.4)×10-6,平均值为555.82×10-6,与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 500×10-6相比, 超标率为50%,超标倍数为1.05~5.13倍;受潮流作用和沉积环境的影响,石油烃含量自岸向海呈由低到高的分布特征;研究区是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带,由于其沉积物颗粒细,有机质含量高,很容易吸附石油烃;沉积物中石油烃是难生物降解的多环芳烃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沉积物 迁移-转化 渤海滩涂
下载PDF
Pb在胶州湾多介质中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俊龙 李克强 +4 位作者 王修林 梁生康 汉红燕 石晓勇 祝陈坚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6-521,共6页
在分析重金属污染物Pb(Ⅱ)在胶州湾中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Pb(Ⅱ)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逻辑上主要包括水动力交换、生物富集、有机络合和... 在分析重金属污染物Pb(Ⅱ)在胶州湾中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Pb(Ⅱ)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逻辑上主要包括水动力交换、生物富集、有机络合和悬浮颗粒物吸附、沉积等迁移-转化过程。利用1997年和2000年~2004年胶州湾Pb(Ⅱ)海上监测数据进行模型模拟与验证,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吻合较好,这表明该模型逻辑结构及动力学方程基本合理,同时也说明,模型中所采用的参数基本能够反映胶州湾海域的地域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估算了Pb(Ⅱ)在胶州湾的海洋环境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Ⅱ) 胶州湾 迁移-转化模型 海洋环境容量
下载PDF
某城市工业区浅层地下水CAHs污染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海明 陈鸿汉 郑西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U04期132-138,共7页
2000-2002年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某市工业区浅层地下水中氯代脂肪烃(CAHs)含量进行了分析,在综合分析CAH污染的原因和途径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CAH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CAH检出率48.15%~85.19%,检出... 2000-2002年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某市工业区浅层地下水中氯代脂肪烃(CAHs)含量进行了分析,在综合分析CAH污染的原因和途径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CAH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CAH检出率48.15%~85.19%,检出值质量浓度为0.1~71.89μg/L,与美国“EPA”标准5μg/L相比,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超标率分别为59.26%和25.93%,超标倍数分别可达14.38和9.128;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是主要污染物,重现性好;CAH对地下水的污染与其本身的物理性质、包气带的结构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有关,防污性能差的工业区CAH容易污染地下水;CAH在砂土中的迟后因子R值很小,很容易在地下环境中迁移;地下水流场是决定CAH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沿着地下水流向,CAH浓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地下水动态变化是引起CAH呈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脂肪烃 迁移-转化 防污性能 工业区
下载PDF
胃上皮细胞经亚硝基化合物MNNG短时刺激后细胞形态、功能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蔡洁 王梅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8期26-29,共4页
目的观察胃上皮细胞GES-1经亚硝基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短时间刺激后细胞所发生形态和功能特性的变化。方法将MNNG刺激GES-1细胞0、4、8、12 h后,应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 目的观察胃上皮细胞GES-1经亚硝基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短时间刺激后细胞所发生形态和功能特性的变化。方法将MNNG刺激GES-1细胞0、4、8、12 h后,应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穿膜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和N-cadherin。结果 GES-1细胞随着MNNG刺激时间延长,细胞边缘变得不清晰,细胞变细长、变大。GES-1细胞经MNNG刺激0、4、8、12 h时,其细胞克隆数分别为(82.00±1.16)、(89.67±3.28)、(81.33±1.76)、(85.67±1.45)个,各时点GES-1细胞克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穿膜细胞数分别为(83.00±2.89)、(149.00±5.20)、(265.70±6.06)、(491.00±8.74)个,刺激时间越长穿膜细胞数越多(P均<0.05);随着MNNG刺激时间延长,GES-1细胞E-cadherin表达逐渐降低而N-cadherin表达逐渐升高(P均<0.05)。结论以亚硝基化合物MNNG短时刺激能使胃上皮细胞的形态和迁移能力发生一定变化,并且促使胃上皮细胞发生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上皮细胞 亚硝基化合物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