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孝文帝迁都洛阳
1
作者 丰元 《中华手工》 2023年第11期20-23,共4页
1一千五百多年前,在今天的内蒙古、山西等北方地区有一个民族叫鲜卑族,他们建立了一个国家,史称北魏。而这个国家的皇帝——拓跋(bá)宏,竟然是个5岁的小孩子。别看拓跋宏是个5岁的小孩子,他的聪明才智却很了不得。在祖母的影响下,... 1一千五百多年前,在今天的内蒙古、山西等北方地区有一个民族叫鲜卑族,他们建立了一个国家,史称北魏。而这个国家的皇帝——拓跋(bá)宏,竟然是个5岁的小孩子。别看拓跋宏是个5岁的小孩子,他的聪明才智却很了不得。在祖母的影响下,他特别尊崇汉文化,熟读了《史记》《论语》等书籍,脱口而出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在拓跋宏长大后,他更加优秀,一心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宏 迁都洛阳 鲜卑族 孝文帝 《史记》 北魏 北方地区 《论语》
下载PDF
蒋介石对日战略与国民政府迁都洛阳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鑫宏 汪效驷 《民国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曾迁都洛阳,此非临时起意的应急之举,而与蒋介石的对日战略密切相关。“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多次表达与日决战的决心,基于对日长期作战之考量,提出迁都洛阳之设想;“一·二八”事变发生之初,蒋...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曾迁都洛阳,此非临时起意的应急之举,而与蒋介石的对日战略密切相关。“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多次表达与日决战的决心,基于对日长期作战之考量,提出迁都洛阳之设想;“一·二八”事变发生之初,蒋介石一度认为中日决战已到最后关头,为避免政府受日军暴力胁迫,因而将迁都洛阳仓促实施;西迁洛阳之后,蒋介石实施“以战求和”战略,解除了南京的武力威胁,由于洛阳物质条件落后,因而还都南京;此后,蒋介石开始实施对日备战计划,洛阳被定为行都而得以展开各项建设,因此成为北方的战略要地。迁都洛阳乃蒋介石对日战略的组成部分,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对日战略 南京国民政府 迁都洛阳
下载PDF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及汉化心理剖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英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1-143,146,共4页
冯太后对孝文帝近乎虐待式的教育,拓跋家族皇权至尊的尴尬,以及冯太后耀眼的政治光环,给孝文帝童少年心灵带来巨大心理创伤和压力。作为帝王的孝文帝,在冯太后生前有如傀儡,冯太后死后,由于鲜卑元老旧势力的掣肘,孝文帝在平城仍很难施... 冯太后对孝文帝近乎虐待式的教育,拓跋家族皇权至尊的尴尬,以及冯太后耀眼的政治光环,给孝文帝童少年心灵带来巨大心理创伤和压力。作为帝王的孝文帝,在冯太后生前有如傀儡,冯太后死后,由于鲜卑元老旧势力的掣肘,孝文帝在平城仍很难施展抱负。因此,迁都与汉化是使他的压抑与焦虑获得的释放,完全外化为其思想主流,并在亲政后一直支配着他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迁都洛阳 汉化
下载PDF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的舆论倾向研究——兼论当时国人的心态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峰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77-80,共4页
"一·二八"事变后,在日军的军事威胁和国民政府高官冠冕堂皇言辞的双重作用下,国民政府迁都于洛阳。迁都的举动引起了社会的一片哗然,其舆论主要倾向于反对国民政府迁都、不满国民政府迁都后的行为与《宣言》相悖以及有... "一·二八"事变后,在日军的军事威胁和国民政府高官冠冕堂皇言辞的双重作用下,国民政府迁都于洛阳。迁都的举动引起了社会的一片哗然,其舆论主要倾向于反对国民政府迁都、不满国民政府迁都后的行为与《宣言》相悖以及有关西北开发三个方面。迁都后国人的心态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一为希冀国联和欧美国家调停的侥幸心态,二为迫切要求政府出兵增援的焦急心态。总之,迁都后由于国民政府的继续不抵抗,战局上的不利局面并未被扭转,因而迁都实为荒唐、失败之举。但也不能忽略迁都对于开发和建设西北所起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二八”事变 国民政府 迁都洛阳 舆论 心态
下载PDF
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北朝铭石书的隶楷之变
5
作者 郑灿锋 《书画世界》 2021年第4期83-84,共2页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出现了大量的楷书作品,即清代碑学所崇尚之“魏碑”。与之相比,平城时期的作品多为隶书,或稍具楷意。或以为北魏平城时期的碑刻,为隶楷书之间的过渡体。但启功先生认为:“其实这些碑志的书写时代,篆、隶、真早已...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出现了大量的楷书作品,即清代碑学所崇尚之“魏碑”。与之相比,平城时期的作品多为隶书,或稍具楷意。或以为北魏平城时期的碑刻,为隶楷书之间的过渡体。但启功先生认为:“其实这些碑志的书写时代,篆、隶、真早已过渡完成。至多可以说是沿用了过渡体,或说是向前追摹,而不是这时才开始过渡。”[1]41以迁都洛阳为界来看,这种隶楷的变化涉及更多的不是书体演变,而是书体应用的选择。本文将结合平城时期的楷书《司马金龙屏风漆画题记》《晖福寺碑》及迁都后的北魏第一方成熟楷书墓志《冯熙墓志》,尝试对这种现象做一个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铭石书 《冯熙墓志》
下载PDF
北魏洛阳佛教兴盛下的城市空间
6
作者 李翊菲 张俊峰 《炎黄地理》 2024年第2期8-11,共4页
洛阳是北魏后期的都城,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汉晋旧都,洛阳的规划和建设长期以来主要遵循以《周礼》为代表的儒家礼制观念,但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信奉佛教的统治者们纷纷兴建佛寺,开凿石窟,世家大族“舍宅... 洛阳是北魏后期的都城,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汉晋旧都,洛阳的规划和建设长期以来主要遵循以《周礼》为代表的儒家礼制观念,但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信奉佛教的统治者们纷纷兴建佛寺,开凿石窟,世家大族“舍宅为寺”亦风靡一时,使得洛阳很快成了一座有着浓厚佛教色彩的城市。佛教的兴盛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对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显著的重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 世家大族 《周礼》 孝文帝 信奉佛教 空间形态 北魏洛阳
下载PDF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7
作者 张国刚 《月读》 2017年第1期23-25,共3页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 王澄 太常卿 群臣 有中 敢言 常恋 《资治通鉴》 李冲
原文传递
伊阙龙门,神都圣像
8
作者 章远姗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与敦煌市的莫高窟、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并列,是中国...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与敦煌市的莫高窟、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并列,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开凿,其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等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分布于东西两山崖壁、南北绵延1000多米的一座巨大石窟遗存,现存佛龛2345座,佛塔60多座,造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多达2840多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迁都洛阳 云冈石窟 石刻艺术 伊阙 北魏孝文帝 碑刻题记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黄河航运
9
作者 王立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第2期66-68,共3页
魏普南北潮时期的黄河航送,以黄河干线为主轴,开发了南北两侧支流以及黄河与淮河、海河之间的沟集道。曾魏立长安、诚、许吕、邦、洛阳为部,黄河水系的航运将5座都城连接起来,西晋王朝是三国曹魏政权的活表和发展,仍以都城洛阳为中心,... 魏普南北潮时期的黄河航送,以黄河干线为主轴,开发了南北两侧支流以及黄河与淮河、海河之间的沟集道。曾魏立长安、诚、许吕、邦、洛阳为部,黄河水系的航运将5座都城连接起来,西晋王朝是三国曹魏政权的活表和发展,仍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发挥黄河四通八达的水运联系全国:十六国时期,战乱顿仍,黄河水送几经中断,长期处于半皮拜的状态。北魏建立后,黄河航运得到重新开发利用。刁雍利用萍骨伴镇(今宁夏灵武附近)至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鸟河北)之间的黄河水道运输军粮,开发利用黄河上游航道,得到朝廷重视。北魏迁都洛阳后,黄河中下游航道得到大规模开发,励精图治的举文帝多次积极探索开发黄河航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系 十六国时期 宁夏灵武 黄河航运 迁都洛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 黄河中下游 开发利用
下载PDF
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兼评王仲荦先生的迁都原因说
10
作者 尚志迈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30-35,共6页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与他的祖母文明太后一起,对北魏社会着手改革,创立了均田制与三长制.文明太后死后,魏孝文帝进一步把儒家思想作为北魏王朝的...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与他的祖母文明太后一起,对北魏社会着手改革,创立了均田制与三长制.文明太后死后,魏孝文帝进一步把儒家思想作为北魏王朝的统治思想,全面推行封建化改革,其中迁都洛阳是魏孝文帝封建化改革的一项关键措施.太和十七年八月已丑(公元493年9月7日),魏孝文帝拓跋宏选择白露季节天凉之际,以讨伐南朝萧齐为名,率领三十余万大军,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出发,大举南下,但一路上“霖雨不霁”,于九月庚午(公历10月17日)才行军到洛阳.此时,经过四十天的长途艰难跋涉的将士们已困乏不堪,不愿续继南进.魏孝文帝感到时机已到,便对随征人员说,这次行军规模不小,不能劳而无功,“若不南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太后 拓跋宏 王仲荦 迁都洛阳 柔然 封建化 明元帝 拓跋嗣 统治思想 原因说
下载PDF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和经过
11
作者 温贤美 《文史杂志》 1992年第4期10-11,共2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是经过较长时间酝酿选择的重大战略决策。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到年底日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全境。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32年日军又发动“一·二八”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是经过较长时间酝酿选择的重大战略决策。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到年底日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全境。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32年日军又发动“一·二八”事变,突然袭击中国上海驻军,强占闸北。蒋光鼐、陈铭枢、蔡廷锴即率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拉开了淞沪抗战的帷幕。日军来势汹汹,若上海沦陷,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即行暴露在日军面前。因此,国民政府不得不另觅安全之地,遂于1月30日仓皇宣布迁都洛阳,但军政部、外交部仍留南京办公。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召开,6日闭幕。会议决定以洛阳为国民政府的行都,以西安为陪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淞沪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 十九路军 迁都洛阳 蔡廷锴 蒋光鼐 国防最高会议 上海停战协定 不抵抗政策 东北三省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电厂的筹建及影响
12
作者 宋迎月 《西部学刊》 2020年第23期111-113,共3页
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电厂自1933年开始建设,至1935年4月底正式发电,是民国时期洛阳地区第一座公营电厂。该电厂开启了洛阳电力工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建国后洛阳电力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筹建与抗战时期洛阳的地位提升有关,不仅是... 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电厂自1933年开始建设,至1935年4月底正式发电,是民国时期洛阳地区第一座公营电厂。该电厂开启了洛阳电力工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建国后洛阳电力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筹建与抗战时期洛阳的地位提升有关,不仅是各地电厂积极交流的见证,也体现了江浙电力发达地区对于中部地区电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更为西北电业的开发建设增加了信心。虽然洛阳电厂的机器设备均采购自英国,其技术、设备多年没有提升,但其兴建极大地推动了洛阳地区的军事、煤炭工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军校洛阳分校 建设委员会 迁都洛阳 洛阳电厂 电力工业
下载PDF
唐武周时期洛阳龙门石窟中弥勒造像的特征及原因
13
作者 康丹丹 马倩倩 缪甜 《华夏文化》 2022年第1期19-22,共4页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即太和十八年(494)就已经开始开窟造像。北魏以来,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断续营造400余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块。在北魏时...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即太和十八年(494)就已经开始开窟造像。北魏以来,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断续营造400余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块。在北魏时期和唐代达到造像的高峰,其造像分别占据龙门窟龛造像总数的30%和60%。洛阳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区位因素,是北魏迁洛后的都城和唐朝的东都,其佛教因素除远传而来的印度佛教外,还包括已经中国化了的近传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龙门石窟 迁都洛阳 碑刻题记 武周时期 北魏 印度佛教 东魏 区位因素
下载PDF
6世纪上半叶北方佛教造像中的“禅智兼弘”格局
14
作者 杜宇航 叶原 《中国美术》 2023年第4期102-103,共2页
自太和十八年(494)北魏迁都洛阳后,北方社会在各方面都受到了南朝的影响。就佛教而言,主要表现为以建康(今南京)、会稽为中心,依附玄学发展而来的义理之学取代了稍早前北方流行的禅修传统。然而,从北魏洛阳时期的佛教造像来看,南朝义理... 自太和十八年(494)北魏迁都洛阳后,北方社会在各方面都受到了南朝的影响。就佛教而言,主要表现为以建康(今南京)、会稽为中心,依附玄学发展而来的义理之学取代了稍早前北方流行的禅修传统。然而,从北魏洛阳时期的佛教造像来看,南朝义理新风的影响虽大,但这种影响在北方各阶层中的接受情况依然存在差异。在谈及南朝义理新风对北方佛教造像影响时,以往学者多提到按照玄学名士形象塑造的秀骨清像样式的佛教造像。其典型特征为,造像穿着玄学名士带悬裳座下摆的褒衣大袖服饰,体态轻盈瘦削,衣褶动态感十足。事实上,除秀骨清像样式外,北魏洛阳时期还有很多维摩诘题材的佛教造像,这种造像也与义理新风的传入有关,不过学界对此关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都洛阳 佛教造像 褒衣 动态感 义理之学 维摩诘 秀骨清像 形象塑造
下载PDF
我把魏碑当作"画"——如何观看历史文物展览中的书去
15
作者 李思思 《书法教育》 2023年第5期20-25,共6页
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展期:1月15日—10月底,北魏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黄河流域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具有融合南北、联通东西、辐射周边的历史作用.永宁寺是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一座皇家寺院,其中有规划严谨的建筑... 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展期:1月15日—10月底,北魏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黄河流域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具有融合南北、联通东西、辐射周边的历史作用.永宁寺是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一座皇家寺院,其中有规划严谨的建筑结构、高耸入云的佛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都洛阳 北方游牧民族 北魏 皇家寺院 文物展览 永宁寺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北魏正体
16
作者 刘涛 《江苏教育》 2019年第85期76-78,共3页
北魏的铭石书迹,确切说,是迁都洛阳以后的楷书,书家都很熟悉,俗称“魏碑”“魏体”“魏碑体”。晚清以来,北魏碑志出土甚多,康有为曾经从魄力、气象、笔法、书画、意态、精神、兴趣、骨法、结构、血肉十个方面表彰其美。至于魏体的正体... 北魏的铭石书迹,确切说,是迁都洛阳以后的楷书,书家都很熟悉,俗称“魏碑”“魏体”“魏碑体”。晚清以来,北魏碑志出土甚多,康有为曾经从魄力、气象、笔法、书画、意态、精神、兴趣、骨法、结构、血肉十个方面表彰其美。至于魏体的正体样式,这位今文经学的学者,为文纵横捭阖的文士,肆力尊碑的书家,却不置一词。这是无意的疏漏,还是有意的回避?或许他陶醉美感的表达,忽视了“正体”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体 骨法 魏碑体 铭石书 迁都洛阳 北魏 今文经学 尊碑
下载PDF
“深忌河洛暑热”与太子元恂之死
17
作者 胡箫白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7-30,共4页
北魏孝文帝太子元恂之死,涉及被劫持、被阴谋、被谗毁、被猜忌诸端;然而根本的原因,仍在于元恂"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即与平城气候与河洛气候的差异直接有关。进而言之,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分裂等史事,也都联系着气候条... 北魏孝文帝太子元恂之死,涉及被劫持、被阴谋、被谗毁、被猜忌诸端;然而根本的原因,仍在于元恂"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即与平城气候与河洛气候的差异直接有关。进而言之,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分裂等史事,也都联系着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元恂 迁都洛阳 北魏分裂 气候因素
下载PDF
邺城谣谶与北朝政治社会变迁 被引量:4
18
作者 姜望来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CSSCI 2008年第1期95-109,共15页
谣言与图谶发达,本为中国古代普遍情形,至皇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更加兴盛;魏晋南北朝之谣谶,又以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四朝所都之邺城尤为突出。邺城之谣谶,盛行于东魏天平元年(534)自洛阳迁都邺后,并随北齐承... 谣言与图谶发达,本为中国古代普遍情形,至皇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更加兴盛;魏晋南北朝之谣谶,又以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四朝所都之邺城尤为突出。邺城之谣谶,盛行于东魏天平元年(534)自洛阳迁都邺后,并随北齐承光元年(577)北周灭北齐而趋于消歇。本文拟以东魏北齐都邺时代邺城之谣谶为中心,并结合此前与此后之社会政治变迁,考察谣谶与社会风习、政治局势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门豹祠 邺城 相州刺史 和士开 迁都洛阳 《北齐书》 邺都 政治 社会变迁
下载PDF
陕西省博物馆藏的一批造像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域铮 冈翎君 《文博》 1988年第4期73-74,101+2,共4页
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着的陕西各地历年来出土的造像多件。以下仅介绍几件比较重要而尚未发表的造像。 1、北魏释迦牟尼造像:此造像为石质,高65.5、宽38厘米,重34.9公斤。1974年由西安西关王家巷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根据造像题记知是北... 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着的陕西各地历年来出土的造像多件。以下仅介绍几件比较重要而尚未发表的造像。 1、北魏释迦牟尼造像:此造像为石质,高65.5、宽38厘米,重34.9公斤。1974年由西安西关王家巷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根据造像题记知是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造。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十五年龙门期作品。释迦牟尼结迦跌坐,臂弯曲双手结定印置腿上,两旁浮雕胁侍菩萨,姿态各异,衣褶均为密集并行线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博物馆 博物馆藏 迁都洛阳 线纹 释迎牟尼 汉画像石 西关 佛头 佛教造像 石窟造像
下载PDF
北魏金陵考索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焯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年第2期59-61,共3页
金陵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埋葬有若干代皇帝(或称可汗)的皇家陵园。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北魏当时的人们对于金陵似乎就讳莫如深,以至于史籍中没能留下任何具体地理位置和陵制的记载。今天我们研究金陵,在没有考古发现的情况下,只能通... 金陵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埋葬有若干代皇帝(或称可汗)的皇家陵园。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北魏当时的人们对于金陵似乎就讳莫如深,以至于史籍中没能留下任何具体地理位置和陵制的记载。今天我们研究金陵,在没有考古发现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史书中那依稀的记说来进行考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孝文帝 考索 云中郡 迁都洛阳 具体地理位置 《魏书》 盛乐城 拓跋嗣 文明太后 定襄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