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过冷层状云催化云迹微物理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戴进 余兴 +1 位作者 Daniel Rosenfeld 徐小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2-630,共9页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通过卫星观测到的一次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后形成的云迹线个例,分析了云迹线与其周围云的光谱特征、亮温、亮温差、云顶粒子有效半径等云微物理特征,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揭示了这次过冷层状云催化的微物理效应。云迹实...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通过卫星观测到的一次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后形成的云迹线个例,分析了云迹线与其周围云的光谱特征、亮温、亮温差、云顶粒子有效半径等云微物理特征,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揭示了这次过冷层状云催化的微物理效应。云迹实际上是持续时间超过80 min、宽和深分别约为14 km和1.5 km的云谷。云迹周围的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为10—15μm,而云沟内的粒子在15—24μm变化。周围云体由过冷滴组成,中间可能夹杂了一些低浓度的冰粒子,云沟内云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周围未被催化的云相比,0.6μm通道的光谱反射率,在云沟处有明显的增加,而3.7μm通道反射率在云沟内是降低的,尽管其绝对变化幅度不大,但其相对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播云时间的增加,云沟深度、宽度逐渐增加,云沟内和周围云体的温差逐渐增加,对通道4和5而言,在最早催化部位,最大分别达到4.2℃和3.9℃,4和5通道之间云沟内的亮温差也是随冰晶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大为1.4℃,而云沟周围云为0.2—0.4℃。云沟的形成、云沟内云顶温度的增加和4,5通道之间亮温差的增加,都足以说明被播云体变薄,其原因是由于云顶降水使得云内的水流失,云顶下降。云顶冰晶化、冰粒子增长成降水造成云顶下沉,是云沟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本次播云作业,晶化作用在播云22 min后逐渐显现。在播云后38—63 min,有新的水云在云沟的中间部位生成,可能是由于冻结潜热释放引起的上升运动所致。而新生水云在形成较早的云迹中没有出现,这些较早形成的云迹在80多分钟的整个观测期间持续扩散。最终,在周围云从外向云沟内的扩散过程中,云沟开始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层状云 微物理特征 卫星反演 催化.
下载PDF
过冷层状云AgI播云效应区的NOAA卫星反演分析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3
2
作者 余兴 徐小红 戴进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5-232,共8页
2000年3月14日14时15分至15时49分,在陕西省境内实施了1次AgI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5时35分NOAA-14卫星接收到播云后的云图资料显示:在云顶形成了1条长301 km、平均宽9 km、最大宽度14 km的云迹线.卫星资料分析表明播云云迹为冰晶化的云沟... 2000年3月14日14时15分至15时49分,在陕西省境内实施了1次AgI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5时35分NOAA-14卫星接收到播云后的云图资料显示:在云顶形成了1条长301 km、平均宽9 km、最大宽度14 km的云迹线.卫星资料分析表明播云云迹为冰晶化的云沟,云沟内暖外冷,有增温效应,是播云所致.通过催化剂输送扩散的数值模拟证实了每段云沟都与每段催化剂的输送扩散一一对应,是播云效应在云顶的直观反映,云沟区为播云效应区.虽然卫星能够提供小时尺度、百公里范围播云效应的状况,但只能给出云顶这一个剖面的状况,文中利用数值模拟再现了播云效应区的时空分布及演变,分析播云效应区特征.数值模拟显示:120 min内,播云效应区的面积、体积、宽度、厚度随时间为先增后减的单峰型,90 min达到极大,极大值分别为3639 km2,3413.4 km2,9.19 km,0.94 km,120 min内的平均值分别为2303 km2,1973.0 km3, 6.87 km,0.78 km;考虑到NOAA资料的局限性和云及其微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真正的播云效应区的面体也许更大、宽度更宽、厚度更厚、存在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层状云 AgI播效应区 NOAA卫星 催化剂输送扩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多源观测数据的华北冬季冷云催化物理响应分析
3
作者 王晓青 董晓波 +4 位作者 杨洁帆 王姝怡 侯劭禹 张晓瑞 闫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7-1260,共14页
本文利用高性能增雨飞机、地面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了2022年1月20日河北中南部地区一次过冷云微物理特征及飞机增雨作业后的物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受西南暖湿气流和东风回流共同影响,河北中南部地区形成大范围层状云,... 本文利用高性能增雨飞机、地面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了2022年1月20日河北中南部地区一次过冷云微物理特征及飞机增雨作业后的物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受西南暖湿气流和东风回流共同影响,河北中南部地区形成大范围层状云,云底高1400 m,云顶高2100 m,主要由过冷云滴组成,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从云底到云顶,云滴谱宽逐渐增加。雷达显示,2100 m高度催化作业后,受碘化银核化影响,过冷云滴迅速形成冰晶、雪和少量霰粒子,粒子尺度的增大致使雷达上出现与飞机催化轨迹形状相一致的回波带。FY-4A卫星观测显示晶化作用在播云17~19 min后逐渐显现,云迹可维持约55 min。催化作业后过冷云滴形成冰晶粒子,冰晶粒子逐渐长大并下落,造成云顶下沉,在云顶形成了一条云沟。与周围过冷云相比,云沟内0.65μm通道光谱反射率和10.8μm黑体亮温增加,而3.72μm通道反射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层状云 物理响应 卫星反演
下载PDF
卫星遥感人工增雨作业条件 Ⅱ:层状云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贵华 余兴 +3 位作者 岳治国 戴进 徐小红 朱延年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8-766,共9页
通过卫星多光谱资料的定标,利用可见光反射率、3.7μm和11μm辐射亮温,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云顶温度等云特征参数。运用图像合成技术,建立了反映云宏、微观特征的RGB合成图。利用发展的多光谱云微物理综合分析方法,通过极轨卫星分... 通过卫星多光谱资料的定标,利用可见光反射率、3.7μm和11μm辐射亮温,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云顶温度等云特征参数。运用图像合成技术,建立了反映云宏、微观特征的RGB合成图。利用发展的多光谱云微物理综合分析方法,通过极轨卫星分析了不同过冷层状云及其降水特征,结合增雨假设,总结出适宜人工增雨作业的卫星判据为:云厚大于1.5km,云顶温度-5~-15℃时,有效半径小于25μm;或云顶温度-15~-25℃时,有效半径小于15μm。利用可见光反射率、云顶温度和有效半径多阈值建立人工增雨播云等级和分级显示。通过静止卫星跟踪云系演变,进一步确定播云部位和作业时机,指导人工增雨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多光谱资料 过冷层状云 人工增雨 作业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