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过夜滞留诱导室内管道饮用水细菌增殖特征
1
作者 张海涵 刘祥 +1 位作者 徐磊 黄廷林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7-64,共8页
针对室内饮用水管道过夜滞留水水质的恶化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6月—8月期间,每月对室内饮用水管道新鲜水与滞留水水质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与三磷酸腺苷(ATP)对细菌数量及细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夜滞留饮用水安全风险加剧... 针对室内饮用水管道过夜滞留水水质的恶化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6月—8月期间,每月对室内饮用水管道新鲜水与滞留水水质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与三磷酸腺苷(ATP)对细菌数量及细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夜滞留饮用水安全风险加剧,余氯浓度显著下降。6月、7月、8月滞留水NO2--N浓度范围分别为0~0.006、0~0.009和0~0.012 mg/L。相较于新鲜水,滞留水6月、7月、8月Fe浓度分别增加1.33、1.63和6.00倍。经过滞留之后,总细菌数和ATP浓度显著增加,滞留水总细菌数分别为1.41×10^(5)、1.23×105和2.82×105cells/mL,细菌总ATP浓度和胞内ATP浓度分别为7.97×10^(-12)、3.91×10^(-12)、12.80×10^(-12)g/mL和7.15×10^(-17)、4.74×10^(-17)、4.48×10^(-17)g/cell。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在滞留水和新鲜水中,温度对细菌数量与活性均起到显著正相关作用。滞留之后Fe对细菌数量的相关性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而细菌数量对细菌活性的正相关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饮用水管道 过夜滞留 细菌增殖 代谢活性 结构方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