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分析
1
作者 王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54-0057,共4页
分析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方法 选取30例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分析其常见过敏原。结果 金属时最常见的过敏原,十二醇硫酸钠、硫柳汞和溴硝丙醇等一些化妆品中成分也是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中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 分析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方法 选取30例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分析其常见过敏原。结果 金属时最常见的过敏原,十二醇硫酸钠、硫柳汞和溴硝丙醇等一些化妆品中成分也是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中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结论 面部ACD的过敏原种类繁多,涵盖了化妆品、药品、食品和日用品等多个领域。在临床医学中,针对患者的过敏原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以预防面部AC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皮炎 过敏性接触皮炎 过敏
下载PDF
白虎汤加味联合地氯雷他定、地塞米松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晓静 冀春萍 +4 位作者 朱由瑾 苏华 马擂 周向昭 安国芝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53-255,259,共4页
目的观察白虎汤加味联合地氯雷他定以及地塞米松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外涂与地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白... 目的观察白虎汤加味联合地氯雷他定以及地塞米松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外涂与地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白虎汤加味治疗。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VAS瘙痒评分、血清Th1/Th2比值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Th1/Th2比值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白虎汤加味联合地氯雷他定以及地塞米松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相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细胞免疫系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汤加味 地氯雷他定 地塞米松 接触过敏性皮炎
下载PDF
室内办公人员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过敏原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南 祁姗姗 +1 位作者 张思 王晓龙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10期97-100,共4页
目的:分析本地区室内办公人员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过敏原阳性结果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于本院确诊为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174例室内办公人员进行斑贴检查,分析过敏原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目的:分析本地区室内办公人员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过敏原阳性结果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于本院确诊为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174例室内办公人员进行斑贴检查,分析过敏原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室内办公人员罹患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者,男性就诊比例低于女性,男性斑贴检查阳性率为97.30%,女性为96.35%。其中最常见的过敏原为氯化钴(44.25%)、重铬酸钾(35.63%)及硫酸镍(41.95%),女性对化妆品及饰品过敏者较男性多,男性对染发剂过敏者较女性多。结论:室内办公人员常见过敏原主要为办公相关材料(合金制品、橡胶制品)及室内装修产物(甲醛),工作环境、性别差异和个人习惯直接影响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过敏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办公人员 过敏性接触皮炎 斑贴检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细胞因子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病变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曙海 庞维群 汤俊豪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过敏性接触皮炎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曲泰斯斑贴试剂诊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被引量:1
5
作者 文利平 尹佳 +3 位作者 李宏 孙劲旅 岳凤敏 张宏誉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8-709,共2页
关键词 过敏性接触皮炎 曲泰斯 诊断 试剂 皮肤炎症反应 免疫机制 外界物质 皮肤接触
下载PDF
生漆诱导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兔模型的建立及敏灵液疗效的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锡平 胡一江 姜剑雄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2年第1期60-61,共2页
兔皮肤接触生漆诱导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 ,然后比较敏灵液和地塞米松的疗效 ,结果表明 :敏灵液的疗效明显优于地塞米松。
关键词 生漆 疗效 敏灵液 动物模型 过敏性接触皮炎
下载PDF
108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湿疹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勇枚 徐田彦 郑玲玲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10期633-633,共1页
关键词 接触过敏性皮炎 试验结果分析 湿疹 外源性接触性致敏原 皮肤病 过敏 试剂盒
下载PDF
生活性汞接触过敏性皮炎1例报告
8
作者 倪志远 郭丽娜 倪菲 《职业与健康》 CAS 1999年第6期22-22,共1页
1 病例资料 患者陈某,男,27岁,某供电局司机。1998年3月31日晚9时,在给家属测体温时不慎将体温表折断,使体温表内的汞洒到了床上,急用双手清扫,当时未在意,未做其他清理,然后上床睡下。清晨起床后感觉全身搔痒,并布满红色丘疹,以背部及... 1 病例资料 患者陈某,男,27岁,某供电局司机。1998年3月31日晚9时,在给家属测体温时不慎将体温表折断,使体温表内的汞洒到了床上,急用双手清扫,当时未在意,未做其他清理,然后上床睡下。清晨起床后感觉全身搔痒,并布满红色丘疹,以背部及四肢后侧较著,(其家属因睡在床内侧,无同样不适)。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17.8×10~9/L,RBC:5.21×10^(12)/L,Hb:169 g/L,L:0.177,N:0.823,给予抗炎,抗过敏药物(具体药名不详)治疗4天,症状渐减轻,4月5日停药1天,至4月6日上述症状复发,并较前加重,遂又到当地医院就诊,给予乙酰螺旋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故来我院就诊。该患者既往有青霉素,磺胺药过敏史,但发病产后无服用此类药物史。查体:T:36.9℃,P:80次/分,R:20次/分,BP:15/10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过敏性皮炎 汞中毒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应用白虎汤加味联合地氯雷他定及地塞米松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柴劲 朱玉辉 (通讯作者)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1期1062-1062,共1页
目的:研究分析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应用白虎汤加味联合地氯雷他定及地塞米松治疗效果观察。方法:研究纳入对象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医院收治的126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地氯雷... 目的:研究分析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应用白虎汤加味联合地氯雷他定及地塞米松治疗效果观察。方法:研究纳入对象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医院收治的126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地氯雷他定及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白虎汤加味治疗,对两组EBV病毒(Epstein-Barr virus)病毒抗体水平与视觉模拟评分进行对比,观察两组发生的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EBV病毒抗体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应用白虎汤加味联合地氯雷他定及地塞米松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明显降低患者EBV病毒抗体水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汤 地氯雷他定 地塞米松 接触过敏性皮炎 不良反应 EBV病毒
下载PDF
人免疫球蛋白外敷用于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延乾 《临床研究》 2017年第1期203-203,共1页
目的 探讨人免疫球蛋白外敷用于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挑选70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人免疫球蛋白进行外敷治疗.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 目的 探讨人免疫球蛋白外敷用于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挑选70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人免疫球蛋白进行外敷治疗.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4%.结论 人体免疫球蛋白外敷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球蛋白 接触过敏性皮炎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针灸对1-氯-2,4-二硝基氯苯诱导的小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玲玲 肖明 +1 位作者 黄薏 李静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第6期974-978,共5页
目的观察针灸对小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非经络针刺组、经络针灸组、咪康唑组、经络针灸+咪康唑组,每组12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 目的观察针灸对小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非经络针刺组、经络针灸组、咪康唑组、经络针灸+咪康唑组,每组12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7(IL-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检测各组小鼠背部皮肤肿胀程度以及脏器指数;HE染色检测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皮炎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皮肤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模型组皮肤组织间隙水肿,且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非经络针刺组和咪康唑组皮肤组织没有明显变化,经络针灸组和经络针灸+咪康唑组皮肤组织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减轻;经络针灸组血清中IL-2、IL-4、IL-7、TNF-α的含量,皮肤肿胀程度、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以及皮肤中TLR4、NF-κ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与非经络针刺组(P<0.05);经络针灸+咪康唑组血清中IL-2、IL-4、IL-7、TNF-α的含量,皮肤肿胀程度、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以及TLR4、NF-κ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咪康唑组(P<0.05);经络针灸+咪康唑组血清中IL-2、IL-4、IL-7、TNF-α的含量,皮肤肿胀程度、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以及TLR4、NF-κB表达水平与经络针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对ACD小鼠具有改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TLR4/NF-k B信号通路的活性实现的,为ACD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过敏性接触皮炎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下载PDF
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诊断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宏博 刘士瑞 +1 位作者 杨加琳 张亚芹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5期851-852,共2页
发生于面部的皮炎是皮肤科门诊中常见的皮肤病,鉴别诊断可包括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ICD)、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螨虫... 发生于面部的皮炎是皮肤科门诊中常见的皮肤病,鉴别诊断可包括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ICD)、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螨虫病及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面部皮疹等[1]。其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在面部皮炎中占有很大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贴试验 过敏性接触皮炎 过敏
下载PDF
两种方法构建小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晓筱 周兰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91-1596,共6页
目的探讨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诱导不同建模周期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的差异,为在皮肤瘙痒和炎症的研究中明确和选择更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DNFB作为致敏剂... 目的探讨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诱导不同建模周期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的差异,为在皮肤瘙痒和炎症的研究中明确和选择更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DNFB作为致敏剂,0.5%DNFB构建2周ACD模型,敏化5 d后,造模部位间隔1 d给药1次,重复4次;0.15%DNFB构建5周ACD模型,敏化1周后,DNFB涂抹造模部位,每周2次,持续4周。每次涂抹DNFB 24 h后记录行为学视频60 min。造模结束后,ELISA检测血清中Ig-E水平,且造模处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并观察。结果两种建模的ACD小鼠整个建模过程都伴随着皮肤反复接触DNFB后的严重刮擦反应,且抓挠次数明显增多(P<0.0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两种造模方法均存在表皮增厚(P<0.01),角化过度和炎症性细胞浸润(P<0.01),且血清中Ig-E水平显著升高。结论DNFB引起的ACD模型非常稳定,两种建模周期均表现出瘙痒、皮肤损伤和免疫炎症反应,而5周模型可能有更典型的症状,且有足够时间观察药物的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瘙痒和炎症相关药物提供实验基础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接触皮炎 2 4-二硝基氟苯 慢性瘙痒 免疫炎症 肥大细胞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人免疫球蛋白外敷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启君 王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0-552,共3页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外敷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就诊的126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人免疫球蛋白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糠...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外敷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就诊的126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人免疫球蛋白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就诊天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痊愈率为93.65%(59/63),改善率为6.35%(4/63),有效率为100%,治疗天数为(6.90±3.20)d,其中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76.19%(48/63),改善率为20.63%(13/63),有效率为96.83%,治疗天数为(8.50±2.70)d,其中有3例发生轻微的转氨酶异常、面部浮肿等不良反应,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外敷治疗能显著提高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球蛋白 外敷 接触过敏性皮炎
下载PDF
地氯雷他定分别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与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达 赵菊花 +2 位作者 李娜 杨羽 王洁 《西部医学》 2020年第11期1677-1680,共4页
目的探讨地氯雷他定分别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与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我科收治的82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进行治... 目的探讨地氯雷他定分别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与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我科收治的82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进行治疗,DD组(41例)采用地氯雷他定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治疗,DB组(41例)采用地氯雷他定联合BCG-PSN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总免疫球蛋白E(IgE)、可溶性Fc段高亲和力受体(sFcεRⅠ)水平变化以及治疗1个月后两组治疗效果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IFN-γ、sFcεRⅠ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升,且DB组高于DD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IL-4、总IgE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而DB组更低于DD组(P<0.05)。DB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DD组(P<0.05);两组治疗期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临床效果较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方案更为理想,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氯雷他定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卡介菌多糖核酸 接触过敏性皮炎
下载PDF
含苯扎氯铵消毒剂致幼儿过敏性接触性皮炎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骆万婷(摘译) 李海涛(审校)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08-208,共1页
病例资料:患儿女,2岁。臀部和大腿上部湿疹3个月,体格检查发现还存在边界清晰、环形边界的多形红斑样皮损,开始累及背部,膝盖和肘部,伴轻度瘙痒和疼痛。询问病史:患儿父母曾用特殊消毒剂来清洗患儿的便盆且不冲洗。
关键词 轻度瘙痒 患儿父母 多形红斑 病例资料 苯扎氯铵 过敏性接触皮炎 消毒剂 体格检查
下载PDF
白虎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接触性过敏性皮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高阳 《光明中医》 2020年第24期3966-3968,共3页
目的探讨白虎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对接触性过敏性皮炎(AC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EB病毒(EBV)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3月收治90例AC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乳膏联合... 目的探讨白虎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对接触性过敏性皮炎(AC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EB病毒(EBV)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3月收治90例AC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乳膏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虎汤加减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细胞免疫功能及EBV抗体水平,同时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4^+/CD8^+比例较治疗前均较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EBV抗体水平较治疗前均较低,且观察组患者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9)。结论ACD患者采用白虎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有助于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EBV抗体水平,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疮 接触过敏性皮炎 白虎汤 地塞米松 地氯雷他定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冷冻油中N,N甲叉双-5-甲基恶唑烷导致的职业性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18
作者 Madan V. Beck M.H. 张路坤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9期45-46,共2页
Contact with metal working fluids (MWF)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al hand dermatitis in patients working in the metal processing industry. Biocides are added to MWF as preservatives and ar... Contact with metal working fluids (MWF)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al hand dermatitis in patients working in the metal processing industry. Biocides are added to MWF as preservatives and are known sensitizers. We analysed 318 patch test reactions to N,N-methylene-bis-5-methyl-oxazolidine 1% in petrolatum (5-methyloxazolidine, Grotan OX , CAS no. 66204- 44- 2, a formaldehyde releasing biocide) present in coolant oils in patients exposed to MWF and with suspected occupational dermatitis (OD). Positive allergic reactions were noted in 15 (4.7% ) cases. In 7 (47% ) cases, we were able to confirm relevance by examining the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s and these showed that N,N-methylene-bis-5-methyloxazolidine was present in the oils used by the patients. No certain relevance could be proved in 8 cases, but in these instances, further information on the biocides used in the oils could not be obtained. Positive reactions to formaldehyde were seen in 11 (73% ) patients. Sensitization either to this biocide and/or formaldehyde allergy wa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likely to have made a contribution to the workers’ dermat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接触皮炎 职业性皮炎 恶唑烷 甲叉 冷冻 过敏反应 阳性反应 手部皮炎
下载PDF
体内反射共聚焦显微镜诊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先导性研究
19
作者 Astner S. Gonzalez E. +2 位作者 Cheung A. S. Gonzlez 李晓莉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3期11-11,共1页
The validity, reproducibility, and specificity of patch-testi-ng in the diagnosis of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have repeatedly been addressed. In vivo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RCM) has been used for re... The validity, reproducibility, and specificity of patch-testi-ng in the diagnosis of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have repeatedly been addressed. In vivo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RCM) has been used for real-time evaluation of the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of ACD. This pilo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RCM in diagnosing ACD in reference to patch-testing. Sixteen participants were patch tested with allergens and control substances. Clinical scoring, digital photography, and RCM evaluation were performed at 72 hours, and RCM images were subjected to blinded evaluation. RCM evaluation parameters included stratum corneum (SC) disruption, parakeratosis, stratum spinosum (SS) and stratum granulosum (SG) spongiosis, and exocytosis. Overall, there was high specificity for all RCM features, ranging from 95.8% to 100% . Sensitivity ranged from 51.9% to 96.3% . Significant parameter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cluded spongiosis and exocytosis at the level of S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significant variables; P values were determined by χ 2 analysis. RCM is a promising noninvasive technology for the evaluation of ACD. SC changes are not helpful in the diagnosis of ACD, although the presence of SG spongiosis and SS spongiosis shows high sensitivity in diagnosingACD. Larger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studies are needed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D has to be based In addition, individual allergens have to be subjected to further evaluation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our findings for other contact allergens. I on a defined diagnostic algorithm. A limitation of this study is the small sample size; larger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ese findings. In addition, individual allergens have to be subjected to further evaluation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our findings for other contact allergens. In that regard, RCM may be considered as an adjunctive tool, rather than a substitute, to clinical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接触皮炎 共聚焦显微镜 显微镜诊断 高敏感性 先导性 异性 反射 体内 组织病理学特征 斑贴试验
下载PDF
在一个慢性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模型中应用0.1%他克莫司软膏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
20
作者 Belsito D. Wilson D.C. +1 位作者 Warshaw E. 潘敏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9期60-61,共2页
Objective: Tolerability and safety of 0.1% tacrolimus ointmentin treating nickel-induce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were evaluated. Methods: Patients allergic to nickel applied nickel patches to each upper inne... Objective: Tolerability and safety of 0.1% tacrolimus ointmentin treating nickel-induce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were evaluated. Methods: Patients allergic to nickel applied nickel patches to each upper inner aspect of the arm for 4 to 8 hours daily. Tacrolimus was applied to patch site on one arm and vehicle to patch site on the other, twice daily. Physician’ s Global assessment, signs and symptoms of ACD, pruritus scores,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8 weeks, dermatitis in 45% of patients was clear or almost clear (Physician’ s Global Assessment) with tacrolimus; and 1% with vehicle (P < .001). Significant results were achieved as early as day8. Tacrolimus was superior in ACD signs and symptoms improvement and pruritus reduction (P < .001). Adverse events were similar between treatments. Limitations: This model,involving one agent, may not be generalizable for other agents.Conclusions: Tacrolimus ointment 0.1% is well tolerated and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vehicle in treating chronically exposed, nickel-induced A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接触皮炎 他克莫司软膏 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 模型 慢性 镍斑贴试验 不良反应 赋形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