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种量对过晚播元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石晓旭 杨美英 +6 位作者 刘海翠 李赢 魏亚凤 韩笑 石吕 薛亚光 刘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2年第2期21-28,共8页
为探索过晚播元麦的适宜播种量,本文研究不同播种量(150.0、187.5、225.0、262.5、300.0 kg/hm;)对过晚播元麦株高、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元麦株高、产量和籽粒中膳食纤维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千粒质量和籽粒中β-葡聚... 为探索过晚播元麦的适宜播种量,本文研究不同播种量(150.0、187.5、225.0、262.5、300.0 kg/hm;)对过晚播元麦株高、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元麦株高、产量和籽粒中膳食纤维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千粒质量和籽粒中β-葡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产量以及籽粒中膳食纤维含量与播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中维生素E含量与播种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长、千粒质量以及籽粒中β-葡聚糖、粗蛋白含量与播种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过晚播元麦播种量为262.50 kg/hm;时,产量达4.21 t/hm^(2),籽粒中膳食纤维、β-葡聚糖、粗蛋白、维生素E、总淀粉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26.02%、3.84%、113.69 g/kg、4.30 mg/kg、47.91%,表现出较强的产量及籽粒品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晚播 元麦 种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稻茬过晚播小麦不同品种适应性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明伟 王梦尧 +6 位作者 马泉 丁锦峰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封超年 郭文善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80,共8页
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8个小麦品种(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为试验材料,研究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 d以上)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群体结构特性、剑叶光合特性与灌浆特性的差异。结... 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8个小麦品种(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为试验材料,研究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 d以上)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群体结构特性、剑叶光合特性与灌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扬麦22苗期繁茂性好,分蘖发生早,成穗数多,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且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较高,两年平均产量达7 200.38 kg·hm^-2,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且稳产性好。扬麦23产量水平仅次于扬麦22,平均产量达7 104.62 kg·hm^-2,在整个生育时期群体结构协调,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后0~14 d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较高,快速灌浆启动早,峰值灌浆速率大,快速完成灌浆,避免高温逼熟。过晚播条件下扬麦16虽具有生育前期繁茂性好、籽粒灌浆速率高、稳产性好、熟期最早等特点,但过晚播后穗数较难提高,限制其产量潜力。综合而言,稻茬过晚播条件下,推荐选用扬麦22和扬麦23,有利于小麦生产潜力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过晚播 品种 适应性
下载PDF
稻茬过晚播扬麦25产量形成与氮素积累利用特征
3
作者 王梦尧 马泉 +6 位作者 陶源 张明伟 丁锦峰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6-874,共9页
为明确过晚播种(较适播期晚30 d左右)对小麦产量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2018―2020年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栽品种扬麦25为供试材料,在11月1日(适期播)和12月1日(过晚播)条件下设置225×10^(4)株·hm^(-2)和375×10^(4)株... 为明确过晚播种(较适播期晚30 d左右)对小麦产量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2018―2020年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栽品种扬麦25为供试材料,在11月1日(适期播)和12月1日(过晚播)条件下设置225×10^(4)株·hm^(-2)和375×10^(4)株·hm^(-2)两种种植密度,分析过晚播和适期播小麦产量、氮素积累与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适期播相比,过晚播小麦的播种至出苗阶段延长9 d,出苗至成熟阶段缩短36 d,总生育期缩短27 d,单穗重降低。适期播条件下低密度的小麦产量较高;过晚播小麦在低密度下与适期播相比两年平均减产20.37%,过晚播高密度小麦较适期播低密度处理平均减产12.41%。过晚播条件下增加密度有利于小麦产量提升,平均产量达8129.80 kg·hm^(-2)。过晚播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较适播小麦下降,密度增加至375×10^(4)株·hm^(-2)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和分蘖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氮素吸收量,与适播低密度处理相比各时期氮素吸收量虽降低,但花后氮素吸收速率与百分比均显著提高,因此过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在本研究条件下,11月1日适期播种时,扬麦25采用密度225×10^(4)株·hm^(-2),产量可达9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5%左右;12月1日过晚播种时,采用密度375×10^(4)株·hm^(-2),可以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产量达8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晚播 稻茬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转运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稻茬过晚播小麦高产密度和氮肥调控效应分析
4
作者 张明伟 丁锦峰 +1 位作者 朱新开 郭文善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为了探索适宜过晚播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针对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d以上)小麦,采用播种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技术组合对产量、氮素利用率、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施氮量以及氮肥... 为了探索适宜过晚播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针对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d以上)小麦,采用播种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技术组合对产量、氮素利用率、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施氮量以及氮肥运筹对过晚播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品质形成以及经济效益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以33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5:1:2:2与6:0:2:2氮肥运筹处理的产量高于4:2:1:3运筹处理。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纯收入先增加后下降,6:0:2:2氮肥运筹处理的纯收入较高。在基本苗330万株/hm^(2)、施氮量225kg/hm^(2)、氮肥运筹5:1:2:2和6:0:2:2处理下,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理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和产量均较高。随密度增加,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湿面筋含量与沉降值则先增加后降低,容重持续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均增加,淀粉含量与容重表现则相反。综合考虑,扬麦23过晚播条件下适宜栽培技术组合为基本苗330万株/hm^(2)左右、施氮量225kg/hm^(2)、磷、钾肥用量均为90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或6:0:2:2时,可获得6750kg/hm^(2)以上目标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过晚播 产量 品质 氮效率 经济效益 高产栽培技术
原文传递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锋 孙本普 +1 位作者 孙雪梅 赵永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83-2186,共4页
通过多年的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研究了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产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 小麦 过晚播小麦 生长发育 高产 栽培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