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
1
作者
尹夏燕
吴春相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2-118,共7页
文章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V得(不)过来”基于向心视角表征有界事件,重在结果感知。由外部“归因”凸显内在“结果”,核心义为能性周遍义。而“V得(不)过去”基于离心视角表征无...
文章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V得(不)过来”基于向心视角表征有界事件,重在结果感知。由外部“归因”凸显内在“结果”,核心义为能性周遍义。而“V得(不)过去”基于离心视角表征无界事件,重在过程感知,以动词来锚定事件的实现方式,核心义为能性度过义。“V得(不)过来”以高意愿和能力受限表征“愿而不能”的动力可能;而“V得(不)过去”则以低意愿和低能力表征为“不能为之”或“勉强为之”的动力可能,其中“说看”类官能动词进入后构式习语化,由示证情态发展为表价值评判的认识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性动趋式
V得不
过来/过去
不对称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障碍图式与“V得(不)过来/过去”
被引量:
4
2
作者
曾传禄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V得(不)过来/过去"常常以"障碍图式"为其内在隐喻基础映射到抽象空间:"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周遍完成,而"V得(不)过去"发生了分化,有的表示某人或某事是否可能通过某种"障碍",...
"V得(不)过来/过去"常常以"障碍图式"为其内在隐喻基础映射到抽象空间:"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周遍完成,而"V得(不)过去"发生了分化,有的表示某人或某事是否可能通过某种"障碍",有的表示某物或某种行为事件是否符合一般的标准、情理,是否能为人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抽象空间的"V得(不)过来/过去"各个意义形成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得(不)
过来/过去
障碍图式
认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V得(不)过来/过去”的语义及相关问题
3
作者
曾传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2年第8期83-86,2,共4页
“V得(不)过来/过去”常常以“障碍图式”为其内在隐喻基础映射到抽象空间:“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周遍完成,而“V得(不)过去”发生了分化,有的表示某人或某事是否可能通过某种“障碍”,有的表示某物或某种行为事件是...
“V得(不)过来/过去”常常以“障碍图式”为其内在隐喻基础映射到抽象空间:“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周遍完成,而“V得(不)过去”发生了分化,有的表示某人或某事是否可能通过某种“障碍”,有的表示某物或某种行为事件是否符合一般的标准、情理,是否能为人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抽象空间的“V得(不)过来/过去”各个意义形成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得(不)
过来/过去
障碍图式
认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复合趋向结构“V+过来/过去”的对称与不对称
被引量:
4
4
作者
周红
鲍莹玲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81,共8页
复合趋向结构"V+过来/过去"基于水平位移图式,包括施动者、受动者、作用力和作用结果四个基本要素,表达外向致使或返身致使,呈现为从空间到领属、时间、比较、数量、价值和生理/心理等认知域的放射性隐喻扩展。"过来/过...
复合趋向结构"V+过来/过去"基于水平位移图式,包括施动者、受动者、作用力和作用结果四个基本要素,表达外向致使或返身致使,呈现为从空间到领属、时间、比较、数量、价值和生理/心理等认知域的放射性隐喻扩展。"过来/过去"的使用与立足点即叙说者所在的实在或虚拟位置有关:立足点位于终点,受动者朝向终点移动,使用"过来";立足点位于源点,受动者背离源点移动,使用"过去"。这一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与致使性的强弱程度有关:致使性越强,对称性越显著,致使性越弱,不对称性越显著;在空间和领属认知域对称,在时间认知域部分对称,在比较、数量、价值和生理/心理认知域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过来/过去
”
立足点
隐喻
致使性
对称与不对称
原文传递
“过来”“过去”的用法及其认知解释
被引量:
3
5
作者
曾传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7,共7页
"过来""过去"是汉语中意义和用法比较丰富的一对趋向动词,其运动图式通过隐喻机制映射到时间、数量、心理、状态和事件等抽象认知域。各个认知域的"过来""过去"在语义特征上存在某些不同,其隐...
"过来""过去"是汉语中意义和用法比较丰富的一对趋向动词,其运动图式通过隐喻机制映射到时间、数量、心理、状态和事件等抽象认知域。各个认知域的"过来""过去"在语义特征上存在某些不同,其隐喻映射也存在某些对称和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来/过去
位移图式
隐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二语习得释义策略
被引量:
6
6
作者
朱京津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6-112,共7页
本文通过对"过来/过去"三个义项及其与之搭配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客体与参照点距离的趋近和趋远,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客体清楚与否和有无的变化来认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心理认知语义的解释可以采取从视觉上的清楚...
本文通过对"过来/过去"三个义项及其与之搭配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客体与参照点距离的趋近和趋远,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客体清楚与否和有无的变化来认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心理认知语义的解释可以采取从视觉上的清楚变化和有无变化到思维意识上的清楚变化和有无变化的顺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过来""过去"的引申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过来
”
“
过去
”
意象图式
认知域
思维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
1
作者
尹夏燕
吴春相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2-118,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汉语‘述语+非受事宾语’结构的语义关系网络研究”(23BYY025)。
文摘
文章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V得(不)过来”基于向心视角表征有界事件,重在结果感知。由外部“归因”凸显内在“结果”,核心义为能性周遍义。而“V得(不)过去”基于离心视角表征无界事件,重在过程感知,以动词来锚定事件的实现方式,核心义为能性度过义。“V得(不)过来”以高意愿和能力受限表征“愿而不能”的动力可能;而“V得(不)过去”则以低意愿和低能力表征为“不能为之”或“勉强为之”的动力可能,其中“说看”类官能动词进入后构式习语化,由示证情态发展为表价值评判的认识情态。
关键词
能性动趋式
V得不
过来/过去
不对称性
Keywords
potential trending-verb complement constrctions
“V得(不)
过来/过去
”
asymmetry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障碍图式与“V得(不)过来/过去”
被引量:
4
2
作者
曾传禄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空间范畴的认知与理解"(06BYY042)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T0405)资助
文摘
"V得(不)过来/过去"常常以"障碍图式"为其内在隐喻基础映射到抽象空间:"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周遍完成,而"V得(不)过去"发生了分化,有的表示某人或某事是否可能通过某种"障碍",有的表示某物或某种行为事件是否符合一般的标准、情理,是否能为人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抽象空间的"V得(不)过来/过去"各个意义形成的理据。
关键词
V得(不)
过来/过去
障碍图式
认知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V得(不)过来/过去”的语义及相关问题
3
作者
曾传禄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2年第8期83-86,2,共4页
基金
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09YJC740020]
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号:11GZZC0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V得(不)过来/过去”常常以“障碍图式”为其内在隐喻基础映射到抽象空间:“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周遍完成,而“V得(不)过去”发生了分化,有的表示某人或某事是否可能通过某种“障碍”,有的表示某物或某种行为事件是否符合一般的标准、情理,是否能为人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抽象空间的“V得(不)过来/过去”各个意义形成的理据。
关键词
V得(不)
过来/过去
障碍图式
认知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复合趋向结构“V+过来/过去”的对称与不对称
被引量:
4
4
作者
周红
鲍莹玲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81,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现代汉语动趋式致使性研究"(立项号:11CYY045)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摘
复合趋向结构"V+过来/过去"基于水平位移图式,包括施动者、受动者、作用力和作用结果四个基本要素,表达外向致使或返身致使,呈现为从空间到领属、时间、比较、数量、价值和生理/心理等认知域的放射性隐喻扩展。"过来/过去"的使用与立足点即叙说者所在的实在或虚拟位置有关:立足点位于终点,受动者朝向终点移动,使用"过来";立足点位于源点,受动者背离源点移动,使用"过去"。这一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与致使性的强弱程度有关:致使性越强,对称性越显著,致使性越弱,不对称性越显著;在空间和领属认知域对称,在时间认知域部分对称,在比较、数量、价值和生理/心理认知域不对称。
关键词
“
过来/过去
”
立足点
隐喻
致使性
对称与不对称
Keywords
"guolai (
过来
)/guoqu (
过去
) "
standpoint
metaphor
causative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过来”“过去”的用法及其认知解释
被引量:
3
5
作者
曾传禄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YY042)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T0405)
文摘
"过来""过去"是汉语中意义和用法比较丰富的一对趋向动词,其运动图式通过隐喻机制映射到时间、数量、心理、状态和事件等抽象认知域。各个认知域的"过来""过去"在语义特征上存在某些不同,其隐喻映射也存在某些对称和不对称。
关键词
过来/过去
位移图式
隐喻
Keywords
"Guolai/ Guoqu"
motion schema
metaphor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二语习得释义策略
被引量:
6
6
作者
朱京津
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基金
天津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认知模式视野下的复合趋向补语‘过来’的二语习得调查"(项目编号:15QN05)资助
文摘
本文通过对"过来/过去"三个义项及其与之搭配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客体与参照点距离的趋近和趋远,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客体清楚与否和有无的变化来认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心理认知语义的解释可以采取从视觉上的清楚变化和有无变化到思维意识上的清楚变化和有无变化的顺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过来""过去"的引申义。
关键词
“
过来
”
“
过去
”
意象图式
认知域
思维意识
Keywords
"guolai"(
过来
)
"guoqu" (
过去
)
image schema
cognitive domain
conscious mind
分类号
H195.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
尹夏燕
吴春相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障碍图式与“V得(不)过来/过去”
曾传禄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V得(不)过来/过去”的语义及相关问题
曾传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复合趋向结构“V+过来/过去”的对称与不对称
周红
鲍莹玲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4
原文传递
5
“过来”“过去”的用法及其认知解释
曾传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二语习得释义策略
朱京津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