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渡型流体转换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研究的启示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窦鲁星 张昌民 +2 位作者 张莉 毕小龙 杨沁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52-1966,共15页
洪水型重力流是重力流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认为洪水型重力流具有紊流支撑的流体性质,对于其流体性质转化及其沉积记录的识别不够深入。近年研究揭示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可形成多种过渡型流体,具有特殊流体转换机制和沉积特征。通过... 洪水型重力流是重力流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认为洪水型重力流具有紊流支撑的流体性质,对于其流体性质转化及其沉积记录的识别不够深入。近年研究揭示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可形成多种过渡型流体,具有特殊流体转换机制和沉积特征。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文献,系统介绍了过渡型流体基本特征、沉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研究的启示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少量黏土矿物影响下,沉积物重力流流体的性质即可由紊流向层流转化,形成特殊的过渡型流体。转化过程主要取决于黏土矿物含量和类型控制的流体内聚力和流速控制的紊流应力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渡型流体可以产生大型流水沙纹(large current ripple)、砂质纹层—泥质纹层间互形成的低幅度沙波(low amplitude bed wave)等独特的底床类型。尽管实验研究揭示了过渡型流体可能形成的沉积底床特征,针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记录中过渡型流体的解释仍十分缺乏,尤其是过渡型流体转换机制及其沉积响应仍亟待深入探索。过渡型流体的沉积底形是研究洪水型重力流沉积动力机制的重要载体,可为深入理解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过程提供新视角,同时可能具有更广泛的沉积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型重力流 过渡流体 沉积底床 沉积记录 流体转换
下载PDF
浆液过渡态流体在矽卡岩型钨矿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以湖南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为例 被引量:31
2
作者 祝新友 王京彬 +1 位作者 王艳丽 陈细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91-905,共15页
湖南杮竹园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矿床,产于千里山碱长花岗岩岩体南部接触带。矽卡岩中广泛发育网脉状碱交代脉和少量花岗岩脉、云英岩脉等各类脉体。碱交代脉主体由钾长石、萤石、少量石英、磁铁矿、黑钨矿、白钨矿及花... 湖南杮竹园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矿床,产于千里山碱长花岗岩岩体南部接触带。矽卡岩中广泛发育网脉状碱交代脉和少量花岗岩脉、云英岩脉等各类脉体。碱交代脉主体由钾长石、萤石、少量石英、磁铁矿、黑钨矿、白钨矿及花岗岩构成,以往被统称为"云英岩脉"。其中早阶段碱交代脉中央发育花岗岩,边部为钾长石-萤石-黑钨矿,脉体两侧发育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化,对应矽卡岩阶段。晚阶段碱交代脉主要成分为钾长石、萤石,脉体及两侧出现大量阳起石、绿帘石、磁铁矿、白钨矿及辉钼矿、辉铋矿、自然铋等,对应退变质氧化物阶段。空间上,碱交代脉分布于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中,不进入岩体。自花岗岩体→岩脉→碱交代脉→矽卡岩,Ca O、Ti O2、成矿元素W、Bi、Mo、Cu、Pb、Zn以及Sr、Ba等元素含量增高,显示出成矿元素向热液中富集,且岩浆和矽卡岩受到碳酸盐岩围岩的影响。碱交代脉的组构显示出其形成于富含成矿物质和挥发份流体的岩浆,其中广泛发育熔融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显示其浆液过渡态流体的成因性质。从岩浆晚期分异演化→热液阶段是连续演化的过程,块状云英岩和矽卡岩阶段,岩浆并未完全固结,成矿作用自岩浆固结之前已经开始。总结了杮竹园矿床成矿模型:碱长花岗岩岩浆演化晚期分异出的高度富含挥发份的熔浆,在岩体顶部聚集,部分形成似伟晶岩(壳)和块状云英岩以及条带状硅灰石符山石矽卡岩。进一步聚集以及矽卡岩化产生大量CO2引起大规模隐爆,富含挥发份的岩浆或浆液过渡态流体沿隐爆形成的碎裂裂隙进入碳酸盐岩围岩,与碳酸盐岩不断发生反应,在脉体边部形成钾长石化以及大范围的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化。至退变质氧化物阶段,随着岩浆冷凝和温度、压力的降低,地下水大范围参与,成矿流体逐渐转变为热液性质,形成大量阳起石、磁铁矿、白钨矿及钼、铋硫化物。硫化物阶段,大量的大气降水参与成矿,温度、盐度进一步降低,在矽卡岩及其外侧的碳酸盐岩中形成铅锌硫化物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 矽卡岩 矿床成因 浆液过渡流体 成矿模型 钨矿 湖南
下载PDF
岩浆-流体过渡和阿尔泰三号伟晶岩脉之成因 被引量:62
3
作者 卢焕章 王中刚 李院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7,T002,共8页
本文对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的三号伟晶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特别是流体-熔融包裹体进行了研究,证明岩浆的确可以分出热液,对于三号伟晶岩脉来说,这种热液组分主要是NaCl-CO2-H2O流体。
关键词 伟晶岩 包裹体 岩浆-流体过渡 成因 新疆
下载PDF
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成矿流体性质的进一步探讨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德会 《地球科学》 EI CAS 1987年第2期185-192,共8页
作者对比了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与伟晶岩矿床的微观特征,认为形成两类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相似,既具有残余熔浆的特点,又具有热液的特征,因此将该流体称之为熔浆-热液过渡性流体。
关键词 伟晶岩矿床 黑钨矿床 残余熔浆 热液 熔浆-热液过渡流体
下载PDF
深水碎屑流与浊流混合事件层类型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31
5
作者 操应长 杨田 +4 位作者 王艳忠 张少敏 王思佳 张青青 王心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4-248,共15页
同一重力流事件形成的包含碎屑流和浊流及其之间过渡流体的混合流沉积形成的沉积层称为混合事件层。混合事件层主要包含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件层(类型1)和下部浊流-上部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类型2)以及泥质碎屑流和浊流频繁... 同一重力流事件形成的包含碎屑流和浊流及其之间过渡流体的混合流沉积形成的沉积层称为混合事件层。混合事件层主要包含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件层(类型1)和下部浊流-上部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类型2)以及泥质碎屑流和浊流频繁互层混合事件层(类型3)3种类型。类型1主要为流体转化成因,包含液化作用、沉积物破碎、流体顶部剪切侵蚀、接触面不稳定性和波浪破碎、水力跳跃、流体头部与环境水体混合和多种机制作用下的整体转化7种成因认识。类型2和类型3主要涉及流体转化及流体差异搬运和沉降过程成因,包含碎屑流覆盖浊流、碎屑流内部差异沉降、浊流侵蚀转化、浊流膨胀减速、局部沉积物垮塌和浮力转化6种成因认识。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件层和下部浊流上部厚层富含泥质碎屑的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在沉积近端到沉积远端均有分布,多呈条带状或树枝状;下部浊流上部贫泥质碎屑的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主要在沉积远端或基底相对低部位分布,多呈环带状或牛眼状。深水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分布主要受泥质含量、颗粒粒度、水体密度等内部因素和重力流成因机制、古地形和构造活动等外部因素综合控制。深水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形成及其分布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重力流沉积理论,指导现阶段深水重力流砂体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及理解自然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对深水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多种成因及形成条件和横向分布演化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流 浊流 流体转化 过渡流体 混合流 混合事件层 深水重力流 成因机制
下载PDF
西华山钨矿床中熔融包裹体的初步研究与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27
6
作者 常海亮 黄惠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3-150,共8页
过去一直认为西华山黑钨矿石英脉是高中温热液充填而成。研究发现 ,在黑钨矿石英脉的绿柱石中存在与流体 (气液 )包裹体共生的流体 -熔体包裹体和熔融包裹体 ,表明形成黑钨矿石英脉的成矿流体是一种岩浆 -热液过渡性流体。
关键词 黑钨矿石英脉 绿柱石 熔融包裹体 岩浆-热液过渡流体 江西 西华山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维拉斯托大型锡多金属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9
7
作者 祝新友 张志辉 +4 位作者 付旭 李柏阳 王艳丽 焦守涛 孙雅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8-208,共21页
2014年发现的维拉斯托锡锌矿是继20世纪末该矿区铜锌矿之后的重要找矿进展,已控制Sn金属资源量10万t。成矿作用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该岩体侵入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矿化类型包括岩体顶部的花岗岩型锡锌矿、岩体外侧的石英脉型锡锌矿以... 2014年发现的维拉斯托锡锌矿是继20世纪末该矿区铜锌矿之后的重要找矿进展,已控制Sn金属资源量10万t。成矿作用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该岩体侵入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矿化类型包括岩体顶部的花岗岩型锡锌矿、岩体外侧的石英脉型锡锌矿以及外围的铜锌矿。针对花岗岩、各类矿体开展了岩石学、矿床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初步查明岩浆演化机制、矿床成因及三类矿化的关系。细粒斑状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139.5±1.2)Ma(MSWD=3.3)。岩石中发育多级斑晶,结晶(沉淀)顺序为钠长石→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花岗岩富Si O2贫Al2O3、Ti O2、TFe2O3、Ca O等,高Rb、Cs、Nb、Ta及W、Mo、Bi、Cu、Zn、In等元素,低Sr、Ba等,钠长石An<0.3,与锡钨多金属矿成矿花岗岩性质相似。岩浆晚期经历了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浆液过渡态流体),自硅酸盐相中分离出富Si、富F和富S的流体相,分别形成花岗岩型矿石中的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囊状体(珠滴),伴随熔融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晚期逐渐、连续地向热液阶段过渡。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在岩体顶部形成花岗岩型锡锌矿石,热液阶段在岩体外侧和外围形成石英脉型锡锌矿及铜锌矿、铅锌银矿。这些矿体连同成矿花岗岩共同构成岩浆-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锡林郭勒—赤峰地区,很多脉状铅锌银矿的成矿作用与酸性侵入岩有关,深部可能存在大规模岩浆-热液型锡(钨)多金属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矿 铅锌银矿 花岗岩型 石英脉型 浆液过渡流体 成矿机制 成矿系统 内蒙古
下载PDF
西藏东部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含矿性 被引量:5
8
作者 林仕良 雍永源 高大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9-53,共5页
西藏东部发育大量与喜马拉雅期斑岩密切共生的隐爆角砾岩筒(脉)。隐爆角砾岩大都遭受强烈的矿化蚀变,其中的成矿元素金、银、汞等强烈富集。包裹体和同位素的资料证实爆破流体是一种与岩浆有成因联系的、介于岩浆与岩浆期后成矿热液之... 西藏东部发育大量与喜马拉雅期斑岩密切共生的隐爆角砾岩筒(脉)。隐爆角砾岩大都遭受强烈的矿化蚀变,其中的成矿元素金、银、汞等强烈富集。包裹体和同位素的资料证实爆破流体是一种与岩浆有成因联系的、介于岩浆与岩浆期后成矿热液之间的过渡性高温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爆角砾岩 含矿性 西藏东部 包裹体 同位素 过渡性高温流体
下载PDF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包裹体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保华 唐菊兴 董树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07-410,共4页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矿物中包裹体丰富,类型多样,有晶质熔体包裹体、流熔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3大类,其中流体包裹体又有气体包裹体、液气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含金属矿物和/或石盐子晶的气液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本矿床是在较浅的地...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矿物中包裹体丰富,类型多样,有晶质熔体包裹体、流熔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3大类,其中流体包裹体又有气体包裹体、液气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含金属矿物和/或石盐子晶的气液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本矿床是在较浅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成矿温度主要为246~300℃;盐度w(NaCleq)最高为31.3%~42.2%,而且其矿体均产于高盐度包裹体分布的范围内;流体成分以Na+、Cl-和H2O为主。在含矿斑岩的石英中发现了流熔包裹体,它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存在的直接证据,它说明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是花岗斑岩在演化过程中分异出来的岩浆热液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纳日贡玛 斑岩型铜钼矿床 流熔包裹体 岩浆-热液过渡流体
下载PDF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中流熔包裹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慧卿 李保华 +1 位作者 唐菊兴 董树义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34-536,470-471,共3页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矿物中包裹体丰富、类型多样,有晶质熔体包裹体、流熔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三大类。其中,流体包裹体又分气体包裹体、液气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含金属矿物或石盐子晶的气液包裹体。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是在较...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矿物中包裹体丰富、类型多样,有晶质熔体包裹体、流熔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三大类。其中,流体包裹体又分气体包裹体、液气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含金属矿物或石盐子晶的气液包裹体。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是在较浅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成矿温度主要为246℃~300℃,盐度最高为31.3wt%~42.2wt%NaCl,而且其矿体均产于高盐度包裹体分布的范围内,并且流体成份以Na+、Cl-和H2O为主。在含矿斑岩的石英中发现了流熔包裹体,这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存在的直接证据,该证据说明了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是花岗斑岩在演化过程中分异出来的,由岩浆热液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纳日贡玛 斑岩型铜钼矿床 流熔包裹体 岩浆~热液过渡流体
下载PDF
Optimal precursor of the transition from Kuroshio large meander to straight path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强 马利斌 徐强强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153-1161,共9页
We used the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CNOP) method to explore the optimal precursor of the transition from Kuroshio large meander(LM) to straight path within a barotropic inflowoutflow model,and found... We used the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CNOP) method to explore the optimal precursor of the transition from Kuroshio large meander(LM) to straight path within a barotropic inflowoutflow model,and found that large amplitudes of the optimal precursor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east of Kyushu,which implies that perturbations in the region are important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LM to straight path.Furthermore,we investigated the transition processes caused by the optimal precursor,and found that these process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In the first stage,a cyclonic eddy is advected to the formation region of the Kuroshio large meander,which enhances the LM path and causes a cyclonic eddy to shed from the Kuroshio mainstream.This process causes the LM path to change into a small meander path.Subsequently,the small meander is maintained for a period because the vorticity advection is balanced by the beta effect in the second stage.In the third stage,the small meander weakens and the straight path ultimately forms.The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ng downstream is responsible for this process.The exploration of the optimal precursor will conduce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the transition processes from LM path to straight path,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can be used to guide Kuroshio targeted observation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large meander (LM) PRECURSOR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 (CNO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