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课程理解的过程理想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晓峰 白彦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8,共5页
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姆F.派纳所表达的课程理解的思想挑战了"泰勒原理"的传统,成功地对课程研究领域进行了概念重建,由此也确立起课程理解的新范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课程理解的理想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审视的演变过... 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姆F.派纳所表达的课程理解的思想挑战了"泰勒原理"的传统,成功地对课程研究领域进行了概念重建,由此也确立起课程理解的新范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课程理解的理想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审视的演变过程,是趋于自善的生态理解。课程理解的进程具体表现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在具体的意义化情境中,在自由会话的形式下的课程的自由生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课程理解 过程理想
下载PDF
基于理想过程模型的探究学习评价——探究学习评价的新思路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开城 窦玲玉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4,共7页
在教育情境下,探究学习被定义为旨在达到特定高阶能力目标的学习过程。因此,其评价应侧重于过程取向,而非结果取向。为刻画理想的探究学习过程并保留情境信息,特别是学习目标信息,需对特定的探究学习设计进行理想过程建模,所生成的理想... 在教育情境下,探究学习被定义为旨在达到特定高阶能力目标的学习过程。因此,其评价应侧重于过程取向,而非结果取向。为刻画理想的探究学习过程并保留情境信息,特别是学习目标信息,需对特定的探究学习设计进行理想过程建模,所生成的理想过程模型可作为评价实际发生的探究学习的标尺。探究学习的理想过程建模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完成探究学习的详案设计;(2)绘制探究学习活动所蕴含的知识建模图;(3)具体描述探究学习的整体过程;(4)将探究学习整个过程划分为多个环节,并绘制探究环节图;(5)将所有环节图按照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理想过程模型。对实际发生的探究学习也应进行上述操作,并在完成预处理后,生成探究学习的真实过程模型。通过比较真实过程模型与理想过程模型,找出差异点,依此可以评估实际发生的探究学习。这种评价方法不仅有助于了解探究学习的质量,还能为探究学习设计的改进提供反馈,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探究学习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究学习 理想过程建模 理想过程模型 探究学习评价
下载PDF
基于理想换挡过程的换挡品质评价模型 被引量:18
3
作者 雷雨龙 刘科 +2 位作者 付尧 孙少华 曾华兵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8-363,共6页
分析了目前有级式自动变速器换挡品质评价的各种方法,提出了有级式自动变速器理想换挡过程的概念,以DCT典型动力升挡工况为例建立了换挡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以理想换挡过程为参考的换挡品质评价模型。基于此模型,进行了与换挡品质... 分析了目前有级式自动变速器换挡品质评价的各种方法,提出了有级式自动变速器理想换挡过程的概念,以DCT典型动力升挡工况为例建立了换挡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以理想换挡过程为参考的换挡品质评价模型。基于此模型,进行了与换挡品质主观评价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客观地评价了换挡品质且与主观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有级式自动变速器换挡品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理想换挡过程 动力升挡
下载PDF
理想溶液时吸收式热泵的理想过程模型 被引量:11
4
作者 谢晓云 江亿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共12页
本文基于吸收式热泵内部实际发生的物理过程,建立了一个不同于目前通用的热泵-热机等效模型的吸收式热泵的理想模型。基于此理想模型,研究了吸收式热泵实现热量变换的基本性能。定义了热量的温度提升系数,即吸收-蒸发过程源侧热量的升... 本文基于吸收式热泵内部实际发生的物理过程,建立了一个不同于目前通用的热泵-热机等效模型的吸收式热泵的理想模型。基于此理想模型,研究了吸收式热泵实现热量变换的基本性能。定义了热量的温度提升系数,即吸收-蒸发过程源侧热量的升温程度与发生-冷凝过程源侧热量的降温程度之比。提出用热量的品位提升系数和制冷COP(蒸发器制冷量与发生器输入热量之比)两个相对独立的参数来刻画吸收式热泵理想过程的基本性能。推导出了恒温热源下单效单级、多效、多级吸收式热泵的理想过程的温度提升系数、理想COP的表达式,可分别从热量的温度提升和输入输出热量比两个方面认识吸收式热泵实现热量变换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热泵 热力学理想过程 热力学评价
下载PDF
产品与运输包装的“理想设计过程” 被引量:1
5
作者 向红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1-23,共3页
通过阐述产品与运输包装的“理想设计过程”,提出了一种运输包装设计的新思路 ,即运输包装设计应尽量和产品设计有机的结合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产品强度、减少破损、降低包装成本。
关键词 理想设计过程 运输包装 脆值分析 产品 包装
下载PDF
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理想实验和理想过程
6
作者 龙惠贤 《沈阳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4期71-73,共3页
理想实验、理想过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在研究时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而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从而使研究的物理过程或事物突出出来,并把物理过程或事物想象成一种简单的,实际上不存在的,但又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形式... 理想实验、理想过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在研究时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而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从而使研究的物理过程或事物突出出来,并把物理过程或事物想象成一种简单的,实际上不存在的,但又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形式。从这种简单形式或过程出发抽取事物的本质,找到他们的联系.是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本文列举了中学教材中出现的理想模型、理想实验和理想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模型 理想实验 理想过程
下载PDF
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及其应用
7
作者 刘仰魁 李创军 +1 位作者 张之麒 张相武 《甘肃高师学报》 2001年第2期34-37,共4页
对物理学中应用抽象方法建立理想模型的原则、理想模型的分类以及理想模型在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 理想物理模型 本质特征 科学抽象方法 建立原则 实体理想化模型 过程理想化模型
下载PDF
人格测验的项目反应过程与展开模型研究述评 被引量:5
8
作者 邓稳根 戴海琦 戴慧群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86-1990,共5页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人格测验的项目反应理想点过程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拓广等级展开模型(GGUM)用于现有人格测验的数据分析和新量表的建构,显示出了较优势模型更优良的一些性质。不过,现有项目反应过程的研究结果来自于大样本的调查,...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人格测验的项目反应理想点过程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拓广等级展开模型(GGUM)用于现有人格测验的数据分析和新量表的建构,显示出了较优势模型更优良的一些性质。不过,现有项目反应过程的研究结果来自于大样本的调查,缺乏实验证据的支持,GGUM也存在不适用于分析多类别人格测验数据的局限性。未来需要对GGUM进行拓展,剔除其主观反应类别阈限对称的限定。此外,还要重视配对格式人格测验数据分析模型的研究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测验 理想过程 展开模型
下载PDF
非均匀悬移质输沙过程概化模型 被引量:8
9
作者 关见朝 韩其为 方春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72,共5页
对非均匀悬移质输沙过程进行了系统描述,建立了非均匀悬移质输沙的概化模型。讨论了概化模型的两种理想过程的解,基于实测数据对解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概化模型是合理的。指出了一类挟沙能力计算公式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非均匀沙实际输... 对非均匀悬移质输沙过程进行了系统描述,建立了非均匀悬移质输沙的概化模型。讨论了概化模型的两种理想过程的解,基于实测数据对解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概化模型是合理的。指出了一类挟沙能力计算公式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非均匀沙实际输沙过程的一般规律。要揭示非均匀悬移质输沙机理,不仅要准确计算均匀沙平衡输沙的挟沙能力,而且应探求浑水中不同粒径泥沙自身的运动特性和颗粒间的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沙 悬移质输沙 输沙过程 概化模型 load transport 挟沙能力 准确计算 运动特性 一般规律 相互影响 系统描述 理想过程 计算公式 不同粒径 数据对 总结 验证 问题 讨论 实测
下载PDF
大卫·哈维对乌托邦理想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厚诚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13年第1期331-356,426,共27页
哈维把以往的乌托邦理想划分为"空间形式的乌托邦理想"和"社会过程的乌托邦理想"这两种类型,并从时间—空间的辩证法这个角度反思了以往的乌托邦理想为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他认为,无论是空间形式的乌托邦理想还是... 哈维把以往的乌托邦理想划分为"空间形式的乌托邦理想"和"社会过程的乌托邦理想"这两种类型,并从时间—空间的辩证法这个角度反思了以往的乌托邦理想为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他认为,无论是空间形式的乌托邦理想还是社会过程的乌托邦理想,都内在地割裂了时间—空间的辩证关联,各执一端;因此,在文本理论层面上,它们具有抽象的虚假性;而在实践层面上,它们则无法实现自身。进言之,抽象的虚假性使它们在文本理论层面上具有潜在的歹托邦之基因和可能性,而一旦付诸于实践层面上则成为现实的歹托邦。所以哈维强调,必须重构时间与空间之间原生性的、但被以往的乌托邦主义者所忽视或放弃的辩证关联,于是他提出了"辩证的乌托邦理想",即时间—空间的乌托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式的乌托邦理想 社会过程的乌托邦理想 辩证的乌托邦理想
下载PDF
采用理想点方法检验生活取向测验及其修订版的单维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稳根 戴海琦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9年第2期90-96,共7页
该文从项目反应过程出发,认为可能是由于原有的维度分析方法将生活取向测验(LOT)及其修订版(LOT-R)这两个测验的项目反应理想点过程错误地限定为优势过程,导致两个测验违背单维性的结论;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未旋转成分负荷散点图和对... 该文从项目反应过程出发,认为可能是由于原有的维度分析方法将生活取向测验(LOT)及其修订版(LOT-R)这两个测验的项目反应理想点过程错误地限定为优势过程,导致两个测验违背单维性的结论;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未旋转成分负荷散点图和对应分析的维度分数散点图,并结合项目相关矩阵法验证LOT和LOT-R的维度。结果显示LOT-R的单维性得到了验证,LOT由于包含两个测量应对的项目而导致违背单维性。最后作者提出应该与理想点过程相一致的心理计量学模型对LOT-R的数据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取向测验 理想过程 优势过程 主成分分析 对应分析 项目相关矩阵
下载PDF
驰豫时间与准静态过程的关系
12
作者 徐秀娟 马晓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5-17,共3页
一般文献对驰豫时间与准静态过程的关系只给出了定性分析 ,本文通过对实际过程和理想过程的功的比较计算进行定量讨论。
关键词 驰豫时间 准静态过程 双曲正割函数 热学 实际过程 理想过程
下载PDF
物理教学中的理想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少捷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13-114,共2页
文章主要阐述了引入理想模型的必要性 ,运用理想模型是物理学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 。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理想模型 理想过程 能力培养 科学思维能力
下载PDF
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留春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65-66,共2页
理想化方法是把错综复杂的事物、过程归结为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 .物理学中常用的理想化方法有 :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 。
关键词 理想化方法 物理学 理想模型 理想过程 理想实验
下载PDF
理想化的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运用
15
作者 王书巧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4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理想 方法 主要方面 物理模型 科学抽象 理想过程 运用 感生电动势 匀强磁场 理想模型
下载PDF
空气除湿处理过程性能改善分析:从理想到实际流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晓华 张涛 江亿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2631-2639,共9页
空气湿度处理过程是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环节,提高其能效水平是实现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空调系统的基本排湿任务出发分析了理想排湿过程的处理能效,对比了利用冷凝除湿方法和溶液除湿方法构建的理想排湿过程间的性能差异,... 空气湿度处理过程是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环节,提高其能效水平是实现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空调系统的基本排湿任务出发分析了理想排湿过程的处理能效,对比了利用冷凝除湿方法和溶液除湿方法构建的理想排湿过程间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利用溶液除湿方式可达到更高的理想排湿能效水平.从理想排湿过程出发,分析了实际情况下溶液除湿空气处理过程的特性.在实际处理过程中,空气与溶液间热湿处理过程的损失原因主要包括有限的传热传质能力、流量不匹配和入口参数不匹配等.利用不匹配系数?m刻画了实际溶液除湿过程的不匹配损失特性,并可有效指导实际溶液除湿处理流程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度处理 理想排湿过程 冷凝除湿 溶液除湿 不匹配系数 除湿流程
原文传递
花絮,充实课堂真实之美
17
作者 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26-27,41,共3页
盛春之季,花开之时,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每一片花瓣的飘落都更增一份对果实的期待,孕育正是花的功能所在,果实才是未来。一直以来,我们虽然经常借鉴一些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原理、新理念,如“研究性学习”、“翻转课堂”、“... 盛春之季,花开之时,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每一片花瓣的飘落都更增一份对果实的期待,孕育正是花的功能所在,果实才是未来。一直以来,我们虽然经常借鉴一些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原理、新理念,如“研究性学习”、“翻转课堂”、“磨课”等,为什么往往容易忽视课堂目标的现实,课堂在新理念的指挥下跳起盛装舞步、展现华丽,却因机械仿照极易失去自我呢?并且,在热烈的追随之中,对节拍错乱和偶尔跌倒难以释怀,甚至由此产生怀疑。最终,课堂纠结于表演与真实之间,甚至审美完全地倒向表演。为此,我们有必要正视完美设计之中的漏洞和理想过程中的意外,这些其实是更真实而精彩的课堂花絮,不应诟病为穿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 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 理想过程 果实 表演 倒向
下载PDF
A Non-linear Non-ideal Model of Simulated Moving Bed Chromatography for Chiral Separations 被引量:8
18
作者 卢建刚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34-239,共6页
A non-linear non-ideal model, taking into account non-linear competitive isotherms, axial dispersion, film mass transfer,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and port periodic switching,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dynamics of... A non-linear non-ideal model, taking into account non-linear competitive isotherms, axial dispersion, film mass transfer,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and port periodic switching,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dynamics of simulated moving bed chromatography (SMBC). The model equations were solved by a new efficient numerical technique of orthogonal collocation on finite elements with periodical movement of concentration vector. The simulated SMBC performanc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separation of l,1'-bi-2-naphthol enantiomers using SMBC. This model is useful for design, operation, optimization and scale-up of non-linear SMBC for chiral separations with significant non-ideal effects, especially for high solute concentration and small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r large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part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ulated moving bed chromatography chiral separation non-linear isotherm non-ideal effect DYNAMICS
下载PDF
Residents'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Services in Mountainous Areas:An Empirical Study of Sou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4
19
作者 SONG Xueqian DENG Wei +2 位作者 LIU Ying ZHAO Chen WAN Jiang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311-324,共14页
Abstract: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s is essential to residents in mountainous area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promote sus- 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regions. Analysing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 Abstract: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s is essential to residents in mountainous area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promote sus- 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regions. Analysing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services in mountainous areas can help in evaluating outcomes of fiscal investment and identifying potential coping approaches for improving public service efficiencies. The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services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uch satisfaction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A study of 12 town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was performed using an entropy-weigh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WAHP), the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 and Tobit regression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spatial distribu- tion of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services is non-uniform,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vari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services. 2)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services is influenced by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Population density, economic dis- tance, social and cultural divisions and elevation are the major objective factors, whereas bounded rationality, the hierarchy of needs and service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subjective factors.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ser- vices are likely to be clustering the population, choosing supply centres with different public services, regulating the cultural division in ethnic minority towns, selecting supply prior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residents' needs, implementing targeted intervention policies and establishing 'bottom-up' and 'top-down' integrated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s. Keywords: mountainous areas; public services; residents' satisfaction; entropy-weigh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WAHP);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 Tobit regression; sou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ous areas public services residents' satisfaction entropy-weigh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WAHP)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 Tobit regression sou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下载PDF
The Kinetic Reacion of Virgin Coconut Oil (VCO) Fermentation in an Ideal Bioreactor Tank in a Batch Process
20
作者 Sri Redjeki Ely Kurniati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年第2期159-163,共5页
Oil is produced from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without going through a heating process, which is known as VCO (virgin coconut oil). VCO has been widely sold in the market with different brands. VCO has a beneficial p... Oil is produced from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without going through a heating process, which is known as VCO (virgin coconut oil). VCO has been widely sold in the market with different brands. VCO has a beneficial physiological effect to health such as being able to kill viruses, bacteria, increase endurance, soften the skin etc.. Various benefits from the VCO are caused by 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that it is contain which is lauric acid. VCO has a very high lauric acid contents (45%-55%).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calculate the VCO fermentation kinetics parameter μm and km using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acteria in a batch bioreactor. Coconut meat was shredded. Then add water to the crushed fruit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variables ie., 1:1, 1:2. Furthermore, the extract pressed. Mixed the obtained cream, about 1 L, with a starter each 1%. Homogeneous mixture stirred and then poured into bioreactor and allowed to stand 8-10 h. During the process, the mixture will separate into three layers, namely the oil (upper layer), protein (middle layer), and water (bottom layer), it was oil and water were separated from protein. After the oil was obtained from the fermentation, it carried out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rice of X (dry cell), S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P (the concentration of lactic acid). The results obtained, for the ratio (1:2): Pm= 0.166 h1, km = 1.6 g/L, for the ratio (1:1):μm = 0.131 hl, k,, = 3.33 g/L. The amount of kinetic parameter values obtained was higher in ratio (1:2) from ratio (1:1) and the acid number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A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CO coconut milk the bacteria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atch bioreacto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