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脊髓损伤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通路的电生理学检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雪青 韩璐 +1 位作者 武俏丽 张丽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71-273,共3页
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而脊髓损伤程度的评价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利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连续监测脊髓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拟为脊髓损伤后的神... 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而脊髓损伤程度的评价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利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连续监测脊髓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拟为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修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传导通路 电生理学 检测 感觉 大鼠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神经传导通路中的逆向纤维
2
作者 高豫中 李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2年第2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运动传导通路 回路 神经传导通路 逆向纤维
下载PDF
经颅短串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陈炜 徐启武 +3 位作者 李盛昌 陈旎 车晓明 顾士欣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 探讨在常用麻醉方案下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获得运动诱发电位 (MEP) ,从而实现运动传导通路的术中监护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 4 0例无明显肢体肌力减退的手术患者 ,给予... 目的 探讨在常用麻醉方案下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获得运动诱发电位 (MEP) ,从而实现运动传导通路的术中监护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 4 0例无明显肢体肌力减退的手术患者 ,给予异丙酚全静脉麻醉 ,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刺激参数 :30~ 10 0mA ;单个脉冲波宽 :10 0~ 5 0 0 μs;脉冲波间隔时间 :1.2 5~ 5ms ;每串所含脉冲波个数 :2~ 5个 /串 )诱发运动诱发电位 ,记录对侧上肢前臂屈肌群 ,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所获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期 ,考察各刺激参数对所获电位的影响及其最佳组合。结果 在 94 .6 %的患者中 ,采用 80~10 0mA ,5 0 0 μs,2ms,4个 /串的刺激参数组合能获得波幅和潜伏期均满意的MEP。 结论 选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 ,配合使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可以获得ME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短串电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异丙酚 全静脉麻醉 运动传导通路 肌力减退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脑性瘫痪中枢运动重构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林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3期1938-1939,共2页
目的通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患儿,对早期脑损伤后中枢运动神经传导通路重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17例3~12岁CP患儿行TMS获得上下肢同、对侧运动诱发电位,并以20例健康者... 目的通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患儿,对早期脑损伤后中枢运动神经传导通路重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17例3~12岁CP患儿行TMS获得上下肢同、对侧运动诱发电位,并以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结果CP同侧反应出现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8.2%vs8%,χ2=3.376,P<0.05),尤下肢更易诱发,重度CP同侧反应肢数≥2条。潜伏期相似型同侧反应主要见于早期脑损伤性CP。结论同侧反应与CP残障度相关,在某种程度上经颅磁刺激诱发同侧反应对判断CP严重度可能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脑性瘫痪 小儿 早期脑损伤 中枢运动传导通路重构
下载PDF
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的易化受损
5
作者 Diehl P Kliesch U +2 位作者 Dietz V Curt A 牛亚利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6年第5期36-37,共2页
Objectives: 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damaged spinal motor pathways in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iSCI) by assessing the facilitation of lower limbs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 Methods: Control subjects (n = ... Objectives: 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damaged spinal motor pathways in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iSCI) by assessing the facilitation of lower limbs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 Methods: Control subjects (n = 12) and iSCI patients (n = 21) performed static and dynamic isometric foot dorsiflexions. MEPs induced b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EMG background of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TA) were analyzed. Static and dynamic muscle activation was performed at comparable levels of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 The influence of the motor tasks on the excitability and facilitation of MEPs was compared between controls and iSCI patients. Results: In the controls an increased facilitation of TA MEP at lower levels of dynamic compared with static activation (10-20 % MVC) could be shown. At matched EMG background level the MEP respons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iSCI patients at a comparable level of TA activation the MEP respons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3 different patterns of MEP response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i) preserved increment of TA MEP in the dynamic motor task, ii) unchanged MEP size in the dynamic and static motor task, and iii) elicitable MEPs in the dynamic motor task, which were abolished in the static motor task. Conclusions: Static and dynamic motor task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A MEP facilitation. The task-dependent modulation of TA MEPs is comparable to that described for upper limb muscles. Complementary to the MEP delay this approach allows for an estimation of the severity of spinal tract damage. The task-dependent modulation of TA MEPs is an additional diagnostic tool to improve the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of motor function in iS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伤患者 易化 受损 脊髓 MEPS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功能评估 肌肉活动 不完全损伤
下载PDF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支援 吴晓燕 朱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98年第4期80-82,共3页
关键词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系统疾病 周围神经系统 运动传导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 1985年 其临床应用 临床的应用 功能状态 临床价值 EP) 国内外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的监测 被引量:11
7
作者 宋志俊 史继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566-569,共4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EEG 预警标准 临时阻断 皮质下 运动传导通路 术中神经电生理 皮质电极 后循环动脉瘤
下载PDF
三重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君逸 徐迎胜 樊东升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523-525,共3页
三重(冲)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衍生于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利用对冲技术将TMS诱发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放电同步化,可定量化评估运动传导通路损伤程度,作为一种无创无... 三重(冲)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衍生于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利用对冲技术将TMS诱发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放电同步化,可定量化评估运动传导通路损伤程度,作为一种无创无痛检查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技术 临床应用 三重 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元放电 脊髓运动 损伤程度 量化评估
下载PDF
痉挛的物理治疗 被引量:20
9
作者 谢芹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3年第2期83-86,共4页
肌肉痉挛是中枢运动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症状 ,是造成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述中枢运动传导通路损伤后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分别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方面阐述肌肉牵张及其它物理治疗 (浅部冷疗和热疗、透热疗法、电刺激及按摩 )对... 肌肉痉挛是中枢运动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症状 ,是造成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述中枢运动传导通路损伤后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分别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方面阐述肌肉牵张及其它物理治疗 (浅部冷疗和热疗、透热疗法、电刺激及按摩 )对这种痉挛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物理治疗 运动传导通路损伤 牵张 冷疗法 热疗法 透热疗法 电刺激 按摩
下载PDF
立体显示锥体系标本的新制作方法
10
作者 谢正兰 向长和 +2 位作者 杨懿农 柳洁 饶利兵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8-530,共3页
锥体系是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的重要结构阻。它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是主要运动传导通路之一,它在端脑至延髓段位置隐蔽,毗邻复杂。其周围有重要的血管、纤维联系、基底核与侧脑室等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构想出... 锥体系是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的重要结构阻。它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是主要运动传导通路之一,它在端脑至延髓段位置隐蔽,毗邻复杂。其周围有重要的血管、纤维联系、基底核与侧脑室等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构想出锥体系的具体位置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系 立体显示 毗邻结构 制作 标本 运动传导通路 空间位置关系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在儿童神经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严晓华 徐开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95-998,共4页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利用时变磁场诱发出感应电场,即快速电流脉冲通过刺激线圈,产生瞬间磁场在脑组织里诱导产生平行于线圈的电流,进而对相关区域发挥影响作用。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成人脑卒中、帕金...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利用时变磁场诱发出感应电场,即快速电流脉冲通过刺激线圈,产生瞬间磁场在脑组织里诱导产生平行于线圈的电流,进而对相关区域发挥影响作用。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成人脑卒中、帕金森病和抑郁症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儿童神经 脑性瘫痪 TRANSCRANIAL 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病 ADHD 康复技术 运动传导通路 STIMULATION
下载PDF
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远期双上肢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子德 乔慧 +4 位作者 李萍 刘洋 刘源 姚宁 徐宇伦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715-1717,共3页
目的对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远期患者进行双上肢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探讨剩余半球脑功能及运动传导通路。方法以5例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头部散在5点进行经颅磁刺激,取双上肢肱桡肌和拇短展肌作为靶肌分别记... 目的对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远期患者进行双上肢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探讨剩余半球脑功能及运动传导通路。方法以5例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头部散在5点进行经颅磁刺激,取双上肢肱桡肌和拇短展肌作为靶肌分别记录肌肉静息和收缩时运动诱发电位。结果静息刺激时,部分患者患肢靶肌肉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部分患者肌肉静息或收缩时刺激同一位点可同时在双侧同名肌肉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结论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存在支配同侧肢体运动的运动中枢及皮质脊髓联系的同侧传导通路,提示其患肢的运动功能有恢复的潜能。镜像运动的发生可能与双侧肢体运动皮质中枢的重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半球切除术 诱发电位 运动皮质 运动传导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