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依从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1
作者 农秋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34-0137,共4页
评价早期康复护理用于脑梗塞的护理效用。方法 研究始于2023年1月,终止于2024年1月,纳选80例脑梗塞患者,经随机法划定,归为甲组者选用早期康复护理;归为乙组者选用常规护理,较比组间的依从性等多项指标。结果 组间的所有护理指标相较比... 评价早期康复护理用于脑梗塞的护理效用。方法 研究始于2023年1月,终止于2024年1月,纳选80例脑梗塞患者,经随机法划定,归为甲组者选用早期康复护理;归为乙组者选用常规护理,较比组间的依从性等多项指标。结果 组间的所有护理指标相较比,数据录为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尽早恢复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提升其依从性,具有较高的护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塞 依从性 运动功能恢复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外周血H-FABPMBPBDNF表达与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
作者 罗云波 李宗琴 +1 位作者 魏月 许学杰 《安徽医学》 2023年第7期830-83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94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ACI合并END组(n=43)和...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94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ACI合并END组(n=43)和单独ACI组(n=51),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髓鞘碱性蛋白(MBP)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N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ACI合并END组血清H-FABP水平为(0.49±0.14)µg/L、MBP为(6.94±1.45)µg/L,均高于单独ACI组,BDNF为(1.23±0.61)µg/L,低于单独A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FABP(OR=1.532,95%CI:1.240~1.895)、MBP(OR=1.133,95%CI:1.058~1.214)是ACI并发END的独立危险因素,BDNF水平(OR=0.802,95%CI:0.668~0.962)是保护性因素(P<0.05);FMAS评分与血清H-FABP、MBP呈负相关(r=-0.678,-0.625,P<0.05),与BDNF水平呈正相关(r=0.546,P<0.05)。结论H-FABP、MBP是ACI患者并发END的独立危险因素,BDNF是保护性因素,均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髓鞘碱性蛋白 急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运动功能恢复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徐本华 干汝起 +2 位作者 于文 谢斌 黄永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84-587,共4页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1个月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于发病后7—23天,对康复组30例脑卒中患者,用以Bobath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至病后1个月时结束,对照组27例...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1个月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于发病后7—23天,对康复组30例脑卒中患者,用以Bobath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至病后1个月时结束,对照组27例脑卒中患者不接受康复训练。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果:康复治疗前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肌张力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康复治疗前、后ND的差值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康复治疗后,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康复治疗前、后FMA评分的差值,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发病1个月内,早期短期的康复治疗,可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治疗 急性脑卒 运动功能恢复 溶栓治疗 运动疗法
下载PDF
大鼠脊髓切断术后神经纤维残留量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秉耀 游思维 +4 位作者 刘惠玲 李耀宇 王颖 焦西英 鞠躬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7-131,T007,共6页
目的 观察成年大鼠下胸段脊髓切断术后是否出现神经纤维残留 ,以及神经纤维残留量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方法 取 12只成年大鼠 ,以尖刀片沿椎管骨壁横切下胸段脊髓。术后定期观察截瘫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8周处死动物 ,灌注... 目的 观察成年大鼠下胸段脊髓切断术后是否出现神经纤维残留 ,以及神经纤维残留量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方法 取 12只成年大鼠 ,以尖刀片沿椎管骨壁横切下胸段脊髓。术后定期观察截瘫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8周处死动物 ,灌注后取损伤部位及其上下节段脊髓 ,矢状冰冻切片 ,抗神经丝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下观察有无残留神经纤维 ,计算机技术重建脊髓横断面 ,确定残留纤维的部位及其所占脊髓横断面的比例 ,并分析残留纤维数量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42 %动物出现程度不等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其脊髓横切处腹侧或腹外侧有数量不等的神经丝免疫反应残留纤维 ,并与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以尖刀片横切大鼠脊髓的常用方法 ,易造成脊髓神经纤维的残留 ,少量残留纤维即可引起后肢运动功能相当程度的恢复。因此 ,在评价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时 ,必须首先确定损伤是否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全横断 脊髓不全损伤 残留神经纤维 运动功能恢复 大鼠
下载PDF
高频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薛慧 王宝军 +4 位作者 刘国荣 李月春 项文平 张军 徐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观察高频(10Hz)、低频(1Hz)及高低频相结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各15例):低频组、高频组、高低频结合组、对照组。... 目的:观察高频(10Hz)、低频(1Hz)及高低频相结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各15例):低频组、高频组、高低频结合组、对照组。四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为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接受rTMS,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Fugl-Meye(r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①rTMS治疗后四组FMA、NIHSS、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②rTMS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以及高低频结合组较对照组的FMA、BI、NIHSS评分改善(P<0.05)。且高低频结合组较高频及低频组FMA、BI评分的改善更明显(P<0.05)。③rTMS治疗后高频组和高低频结合组较本组治疗前MEP潜伏期降低(P<0.05)。且高频组较高低频结合组MEP潜伏期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高频(10Hz)、低频(1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较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更有效。其中高低频结合组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高频(10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能够更有效的增强患侧大脑M1区的兴奋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运动功能恢复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应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宏斌 郑新瑞 +2 位作者 袁华 刘维 段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44-1048,共5页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难治性疾病,运动功能损伤是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的残疾之一,功能受限难以适应外界环境,肢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功能恢复 应用 运动功能损伤 肢体残疾 难治性疾病 人类健康
下载PDF
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7
作者 袁栋才 张凤春 +1 位作者 魏巍 郑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1-394,共4页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一直以来,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金标准,然而,即使采用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15%-30%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一直以来,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金标准,然而,即使采用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15%-30%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近年来,随着脑损伤后机体的内源性修复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可塑性改变是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基础。因此,探寻有效增加神经可塑性的康复手段,结合常规的运动和物理治疗,将更加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恢复 神经可塑性 脑卒中后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患者 运动功能障碍 物理治疗 脑损伤后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肖长林 胡楠 +1 位作者 潘翠环 陈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33-1437,共5页
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 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平衡被打破,非损伤侧皮质可经胼胝体抑制损伤侧皮质兴奋性,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恢复 脑卒中患者 重复经颅磁刺激 康复治疗技术 上肢运动功能 功能障碍 恢复功能 兴奋性
下载PDF
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杨平梅 刘俊明 邸文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533-534,共2页
关键词 患者 脑卒中偏瘫 家庭康复 运动功能恢复 出院 指导 定期 作者 中国 统一
下载PDF
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杨颐 王雪飞 王麟鹏 《中国医刊》 CAS 2016年第6期15-19,共5页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近年来神经可塑性研究的深入对脑卒中运动恢复的理论和治疗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近年来研究进展,对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及其中涉及的重要...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近年来神经可塑性研究的深入对脑卒中运动恢复的理论和治疗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近年来研究进展,对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及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和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帮助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脑卒中的神经修复机制及康复治疗机制,为未来康复治疗的发展和临床康复方案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可塑性 运动功能恢复 脑半球交互抑制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脊髓半切综合征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田纪伟 高岱峰 +3 位作者 李家顺 贾连顺 赵书平 叶晓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7期2392-2393,T001,共3页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GM-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SD大鼠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1/2C5-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15,90,180min...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GM-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SD大鼠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1/2C5-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15,90,180min,2,3d分别腹腔内注射GM-110mg/kg,损伤组注射生理盐水。伤后1,6,24h,1,6周时各取损伤组合治疗组大鼠各2只伤区颈髓组织送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进行Rivlin斜板试验以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自制斜板上停留的最大角度为82°,损伤组术后1周平均为55°,6周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65°;而治疗组术后增加较快,6周时接近正常。治疗组半切处出血减轻,周围白质大部相连,髓鞘修复,大量重组的少突胶质细胞增生,运动功能恢复90%。结论GM-1对BSS脊髓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治疗 大鼠 脊髓半切综合征 运动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坤 陈宪琪 王永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3,共2页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早期康复指导 运动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肢体运动功能 维持性康复 功能障碍 康复干预
下载PDF
氟西汀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及磁刺激MEP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雁 秦新月 +1 位作者 鲁秀容 满园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中风 氟西汀 运动功能恢复 MEP
下载PDF
分期整体针灸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元琦 符文彬 +3 位作者 陈丽仪 欧爱华 区轩明 梁文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0-291,共2页
目的:观察分期整体针灸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Brunnstrom为评价指标,将11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整体针灸组(治疗组,63例)和传统针灸组(对照组,50例),比较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臂... 目的:观察分期整体针灸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Brunnstrom为评价指标,将11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整体针灸组(治疗组,63例)和传统针灸组(对照组,50例),比较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臂、手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脚部功能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分期整体针灸法能更好地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针灸法 偏瘫患者 运动功能恢复 分期 BRUNNSTROM 肢体功能恢复 肢体功能状态 后肢体功能 脑梗死 评价指标 改善情况 治疗组 对照组 功能 显著性 功能
下载PDF
早期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恰如 甘照儒 +5 位作者 陆晖 胡湘 刘海兰 蔡超群 石丽华 陈晓锋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8期6023-6025,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和安全性,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是否可作为评定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客观指标。方法:105例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神经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脑梗死患者,并排除发病已超过1周...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和安全性,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是否可作为评定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客观指标。方法:105例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神经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脑梗死患者,并排除发病已超过1周,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失语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70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按常规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运动治疗,对照组未给予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同时对患者做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评价法(FMA)及做SEP检查。结果:治疗后康复组的FMA值为68.15±20.12与对照组58.69±19.1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74,P=0.0290),治疗后康复组SEP的潜伏期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治疗前后的FMA值与SEP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有明显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早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SEP可作为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P 运动功能恢复 对照组 脑梗死患者 早期运动疗法 体感诱发电位 康复 评价法 结论 显著性
下载PDF
麻黄碱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赵晓科 肖农 +1 位作者 周江堡 张晓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研究麻黄碱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加速神经康复的分子机制。方法:体重为220—250g的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应用Koizumi线栓法建立单侧MCAO模型。术后1周,2周,3... 目的:研究麻黄碱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加速神经康复的分子机制。方法:体重为220—250g的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应用Koizumi线栓法建立单侧MCAO模型。术后1周,2周,3周,4周应用横木行走试验评定运动功能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周围区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素(SYP)表达的变化。结果:横木行走试验评分显示治疗组康复速度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在1,2,3周时,免疫组化光密度定量测定显示治疗组GAP-43和SYP的表达水平高于自然恢复组。结论:麻黄碱可加速脑缺血后动物的运动功能恢复速度,其机制与促进脑内神经重塑和结构重建的分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恢复 麻黄碱 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 机制研究 缺血大鼠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运动功能康复 自然恢复 MCAO模型 运动功能改善 生长相关蛋白 GAP-43 治疗组 分子机制 神经康复 SD大鼠 定量测定 免疫组化 分子表达 结构重建
下载PDF
神经源性神经保护与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雁 董为伟 +1 位作者 虞容豪 石尚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1期1565-1566,共2页
目的探讨脑循环功能仪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和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SNSS),巴特尔指数(BI)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在治疗6周后,SNS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BI指... 目的探讨脑循环功能仪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和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SNSS),巴特尔指数(BI)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在治疗6周后,SNS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BI指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MEP检查中,MEP基本正常率治疗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CT在治疗组上下肢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脑循环功能仪治疗可明显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其机制与该治疗改善卒中患者中枢运动传导速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神经保护 急性脑卒中 运动功能恢复 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保护 脑循环功能
下载PDF
水蛭素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巧 窦文波 +3 位作者 周环 田沈 高红华 梁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0期1893-1893,共1页
观察水蛭素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应用水蛭制剂(6mL/d,15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接近,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治疗后结果... 观察水蛭素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应用水蛭制剂(6mL/d,15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接近,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治疗后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水蛭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素注射液 脑梗死 运动功能恢复 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脑卒中病人早期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估——FMA与MAS量表比较 被引量:21
19
作者 燕铁斌 许俭兴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5-67,共3页
近20年来,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评估的研究发展很快,出现了大量的评估方法,其中以1975年问世的Fugl-Meyer评估(FMA)应用最广,研究最多。
关键词 中风 运动功能恢复 FMA MAS 量表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早期功能训练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血清肌肉生成抑制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余敏 姜嘟嘟 +1 位作者 王丽晶 詹青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3期3000-3003,共4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早期功能训练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血清肌肉生成抑制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6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早期功能训练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血清肌肉生成抑制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6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干预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早期功能训练,干预时间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血清肌肉生成抑制素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以及血肿吸收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0.41±13.22)分、(24.81±8.19)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2.72±10.09)分、(21.26±6.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肌肉生成抑制素水平分别为(7.55±1.25)μg/L、(9.02±1.46)μg/L,较干预前的(11.33±2.63)μg/L、(11.29±2.58)μg/L明显下降,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肌肉生成抑制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3.84±1.13)分、(8.76±1.55)分,较干预前的(20.42±3.22)分、(20.33±3.16)分明显减小,ADL评分分别为(68.13±17.68)分、(53.45±14.26)分,较干预前的(30.22±9.97)分、(30.28±10.02)分明显增大,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早期功能训练可促进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减轻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能促进血肿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早期功能训练 出血性脑卒中 运动功能恢复 血清肌肉生成抑制素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