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运动血压反应异常的两类表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胡小莹 孙兴国 +14 位作者 乔树宾 高晓津 罗晓亮 刘方 张也 郝璐 宋雅 陈颖哲 王继楠 台文琦 石超 徐凡 翟文轩 杨洁 张天静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常见的异常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HCM患者这两类异常血压反应表现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心肺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功... 目的: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常见的异常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HCM患者这两类异常血压反应表现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心肺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功能检测中心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HCM患者219例。111例行CPET的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HCM组的CPET运动血压反应。将HCM患者分为运动血压反应正常组及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组,以及运动后血压正常组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组,分别比较上述两类运动血压反应异常者的临床情况及CPET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8.7%比1.8%,P=0.016)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6.8%比0.0%,P=0.003)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在HCM患者中,与运动血压反应正常者相比,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更多合并冠心病(P=0.029)、肺动脉高压(P=0.002)及房颤/房扑(P=0.036);与运动后血压正常者相比,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的HCM患者静息流出道压差(P=0.017)更高,合并流出道梗阻比例(P=0.015)、合并收缩期二尖瓣前移现象(P=0.022)及左室射血分数(P=0.043)更高。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独立相关因素为冠心病(β=1.519,P=0.013)、肺动脉高压(β=2.292,P=0.000)。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有独立的相关性(β=0.018,P=0.005)。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峰值摄氧量(P=0.003)、峰值心率(P=0.014)及心率储备(P=0.003)更低,NT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P=0.019)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P=0.000)更高。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与各种心肺功能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HCM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的发生率均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与合并冠心病和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的独立相关性,而运动后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独立相关。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心肺运动功能降低,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与心肺运动功能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血压反应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肺运动功能 运动后低血压
下载PDF
卡托普利与缓释硝苯地平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唐敏 王光富 +1 位作者 程开诚 苏海 《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75-47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降压治疗后,运动血压反应是否恢复正常及观察卡托普利与缓释硝苯地平治疗有无差异。方法以正常成人22例作为对照,44例EH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治疗两组。卡托普利始用12.5mg,2次/d,缓释硝苯地平始用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降压治疗后,运动血压反应是否恢复正常及观察卡托普利与缓释硝苯地平治疗有无差异。方法以正常成人22例作为对照,44例EH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治疗两组。卡托普利始用12.5mg,2次/d,缓释硝苯地平始用10mg,2次/d,治疗2周,血压未降至正常者,逐渐加至25mg,2次/d或20mg,2次/d;观察3个月。于观察期结束前1周,测定运动前、运动终止后即刻、5、10、15min坐位血压,并计算SBP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的时间(血压恢复时间)。结果正常组运动后SBP和DBP升高幅度分别为(12.6±3.3)mmHg和(-0·1±2.6)mmHg,血压恢复时间为(5.9±2.0)min;高血压治疗两组虽然安静血压得到满意控制,但上述参数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硝苯地平组比较,卡托普利组运动终止即刻SBP/DBP升幅明显更低[(14.9±3.2/8.7±3.3比18.9±7.7/11.6±4.5)mmHg,P均<0·05];血压恢复时间更短[(9.8±4.6比13.3±5.3)min,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即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运动血压增幅和血压恢复时间仍明显大于正常血压者;与缓释硝苯地平比较,卡托普利治疗运动血压增幅更小、血压恢复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硝苯地平 血压 运动 缓释硝苯地平 血压病患者 运动血压 治疗后 恢复时间 原发性高血压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和心率变异关系的初探 被引量:7
3
作者 洪乐凤 杨英霞 +1 位作者 林伟 夏良芬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12-31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和心奉变异的关系。方法:入选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00例,分别给予踏车运动试验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心率变异(HRV)。按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peakSBP)分为反应过高(A组)和反应正...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和心奉变异的关系。方法:入选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00例,分别给予踏车运动试验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心率变异(HRV)。按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peakSBP)分为反应过高(A组)和反应正常(B组)2组,以运动停止6分钟后收缩压(recSBP)分为恢复慢(C组)和恢复正常(D组)2组,对比分析各组心率变异各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心率变异指标PNN 50,rMSSD,SDSD,SDNNI均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eakSBP与SDNNI显著正相关(r=0.46)。C组与D组比较,心率变异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运动血压过度升高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调有关,其中SDNNI与peakSBP显著正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血压 运动血压 心率变异 血压过度升高 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调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与运动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海云 陈明 +1 位作者 姚雨凡 姚金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43-444,共2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运动血压的关系。方法 :检测 30 3例 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血压和动态血压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不同分为杓型组 (n =2 0 0 )和非杓型组 (n =10 3) ,比较两组运动血压各参数 ,并行相关...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运动血压的关系。方法 :检测 30 3例 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血压和动态血压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不同分为杓型组 (n =2 0 0 )和非杓型组 (n =10 3) ,比较两组运动血压各参数 ,并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非杓型组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和运动后恢复期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杓型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 1或 0 .0 0 1)。②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存在明显负相关 (γ =-0 40 7、-0 361,P均<0 .0 0 1) ;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运动后恢复期收缩压存在明显负相关 (γ =-0 499、-0 479、-0 183,P均 <0 0 1或 0 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昼夜节律 运动血压
下载PDF
运动血压变异性与蛋白尿、动脉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如杰 林孟相 +2 位作者 庄荣 金胜威 杨鹏麟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4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变异性与尿蛋白、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50例健康人,男性女性各半,平均年龄64.5±5.1岁,作为对照组。高血压患者80例,平均年龄65.3±5.7岁,男性女性各半,作为高血压组。分别测运动血压与24h尿...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变异性与尿蛋白、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50例健康人,男性女性各半,平均年龄64.5±5.1岁,作为对照组。高血压患者80例,平均年龄65.3±5.7岁,男性女性各半,作为高血压组。分别测运动血压与24h尿蛋白、踝臂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高血压组运动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24h尿蛋白含量、baPWV均大于对照组(P<0.05)。运动血压变异性与24h尿蛋白含量、baPWV均正相关(P<0.05)。结论运动血压变异性增大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特征。运动血压变异性增大易导致动脉硬化及肾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血压变异性 蛋白尿 动脉硬化
下载PDF
运动血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晓琴 王瑞英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569-571,共3页
运动血压即运动试验中的血压,作为高血压研究的重要参数已经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可以预测正常人群的高血压,而且可对高血压发展及靶器官损害做出评价。现综述运动血压及其影响因素,为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运动血压 血压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与动态血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洪乐凤 林伟 +1 位作者 夏良芬 陈仁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614-615,共2页
关键词 老年 血压 运动血压 动态血压
下载PDF
肥胖患者运动血压与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悦鞍 毛丽华 +2 位作者 龙南展 夏菁 彭朝胜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532-534,共3页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运动血压与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完成次极量踏车运动试验的 49例肥胖患者 (Obesity)及 45例体重正常的对照组 (Control) ,比较其静态血压 (RBP)、运动血压 (PBP)及空腹和口服 75克葡萄糖 2小时后...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运动血压与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完成次极量踏车运动试验的 49例肥胖患者 (Obesity)及 45例体重正常的对照组 (Control) ,比较其静态血压 (RBP)、运动血压 (PBP)及空腹和口服 75克葡萄糖 2小时后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并分析肥胖组中合并运动性高血压 (PBP1)与运动血压正常者 (PBP2 )的血糖、胰岛素水平。结果 静态下两组血压无显著差异 ,负荷试验后达到运动性高血压标准者 ,肥胖组 2 1/ 49例 (42 8% ) ,对照组 8/ 45例 (17 8% ) ,P <0 0 1;运动后肥胖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对照组升高 ,特别是收缩压升高更明显 ;两组空腹血糖无显著差异 ,肥胖组的空腹胰岛素、餐后 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肥胖组中伴运动性高血压者的餐后 2小时血糖、胰岛素水平均高于不伴运动性高血压的肥胖患者。结论 肥胖患者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运动性高血压 血糖 胰岛素 运动血压 静态血压
下载PDF
运动血压应作为高血压的辅助检查 被引量:14
9
作者 黄海云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64-966,共3页
测量血压是高血压诊断及评价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常用方法有:诊室血压、自我测量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诊室血压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自测血压是受试者在熟悉环境中自己测量的血压,具有避免白大衣性高血压、提高... 测量血压是高血压诊断及评价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常用方法有:诊室血压、自我测量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诊室血压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自测血压是受试者在熟悉环境中自己测量的血压,具有避免白大衣性高血压、提高患者参与诊治主动性的优点;动态血压监测提供24h、白昼与夜间各时段血压的平均值和离散度,能较敏感、客观地反映实际的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和昼夜节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诊断 辅助检查 运动血压 自我测量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白大衣性高血压 诊室血压 血压变异性
下载PDF
静息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邢杨波 郭航远 +4 位作者 杨芳芳 史亚飞 裘宇芳 杨彪 彭放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3期204-206,209,共4页
目的 探讨静息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 60例静息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行6min步行试验,按运动后的血压是否增高分为运动血压增高组(增高组,n=30)和非增高组(n=30).同时选取30例血压正常者... 目的 探讨静息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 60例静息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行6min步行试验,按运动后的血压是否增高分为运动血压增高组(增高组,n=30)和非增高组(n=30).同时选取30例血压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运动前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运动前后血浆NO和内皮素-1浓度,记录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10min、20min、30min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 结果 FMD增高组(0.084±0.01)%显著低于非增高组(0.13±0.01)%和对照组(0.15±0.02)%(P〈0.05).运动前增高组NO浓度低于、内皮素-1浓度高于非增高组和对照组;3组运动后即刻NO浓度较运动前明显升高(P〈0.05),但增高组明显低于非增高组和对照组(P〈0.05).FMD与舒张压差值呈负相关(P〈0.05);运动前后NO差值与运动后收缩压差值呈负相关(P〈0.05).与舒张压差值呈正相关(P〈0.05). 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增高可能与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运动血压 内皮功能
下载PDF
平板运动试验中运动血压异常160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干艳捷 田少江 张宏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12期1501-1503,共3页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TET)中运动血压异常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TET检查出现运动血压异常的患者160例,分为运动血压异常升高组(140例)和运动血压减低组(20例)。运动血压异常升高140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与...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TET)中运动血压异常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TET检查出现运动血压异常的患者160例,分为运动血压异常升高组(140例)和运动血压减低组(20例)。运动血压异常升高140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比较各组运动血压异常变化。结果 160例运动血压异常患者TET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5.91%,阳性预测值75.16%,阴性预测值75.61%,假阳性率为26.05%,假阴性率为24.39%,预测准确性80.63%。血压减低组和运动试验阳性组间CAG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阴性组、血压异常升高组、血压减低组、TET阳性组与TET阴性组冠状动脉造影(CAG)阳性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收缩压(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DBP)无明显差异。血压正常组中新发现高血压患者12例。结论 TET是一项诊断冠心病较理想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TET中运动血压的下降可初步估测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血压异常 平板运动试验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运动血压检测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盛新建 马鹰 祝海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10期1138-1139,共2页
目的:利用运动血压检测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运动时血压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与40例血压正常者对照分析。探讨其运动后血压变化。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组运动时收缩压增高及上升幅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目的:利用运动血压检测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运动时血压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与40例血压正常者对照分析。探讨其运动后血压变化。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组运动时收缩压增高及上升幅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舒张压则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虽经有效的降压治疗,但与正常人相比,运动时血压仍明显增高,血压的变异性较大,所以监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运动时血压变化对高血压危险度的预测及治疗疗效的判断都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血压检测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下载PDF
血压变异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智 孙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27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65岁有或无高血压患者500例分为正常血压组和高血压组。采用运动平板仪按Bruce方案行运动负荷并达到次极量运动,记录运动时血压情况。根据运动时收缩...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65岁有或无高血压患者500例分为正常血压组和高血压组。采用运动平板仪按Bruce方案行运动负荷并达到次极量运动,记录运动时血压情况。根据运动时收缩压是否>200 mm Hg分为运动高血压亚组和运动血压正常亚组。分别比较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中运动血压正常亚组与运动高血压亚组,正常血压组中运动血压正常亚组与运动高血压亚组之间变异系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1)高血压组较正常血压组血压变异率高且靶器官损害严重,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 <0.05)。(2)高血压组内运动高血压组较运动血压正常组血压变异率高且靶器官损害严重,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 <0.05)。(3)正常血压组内运动高血压组较运动血压正常组血压变异率高但靶器官损害无明显差异(P> 0.05),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结论血压变异与运动血压具有相关性,运动血压升高的患者较运动血压正常患者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建议把运动血压作为常规检测手段,积极进行早期干预,对于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血压变异 运动血压
下载PDF
平板运动试验观察原发性高血压降压药使用者运动血压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琴 金春飞 +1 位作者 赵媛媛 应飞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4期541-543,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降压药使用者平板运动试验时运动血压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90例平板运动试验者临床资料,记录各组运动中3 min,运动峰值,运动后1 min、3 min及5 min仰卧位血压与静息直立位血压变化值。观察各组运动曲线的差异及特征...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降压药使用者平板运动试验时运动血压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90例平板运动试验者临床资料,记录各组运动中3 min,运动峰值,运动后1 min、3 min及5 min仰卧位血压与静息直立位血压变化值。观察各组运动曲线的差异及特征,了解降压药控制静息血压情况与运动血压变化特征。结果整体运动SBP趋势组间比较:各组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阶段点成对比较:运动峰值及恢复各阶段原发性高血压组与观察2组变化趋势相近,且总体收缩压(SBP)增量低于观察1组、正常组SBP平均值约10 mmHg(P<0.05及P<0.01)。整体运动舒张压(DBP)趋势组间比较: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阶段点成对比较:运动峰值时高血压组DBP变化幅度小(P<0.05),运动后1 min、3 min、5 min,观察2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DBP降低明显(P<0.01),低于静息DBP值6~8 mmHg。结论药物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运动峰值SBP增量低于正常组10 mmHg左右。峰值DBP轻度增高,恢复期平均DBP下降,整体DBP变化幅度大,运动后1 min、3 min、5 min下降幅度(基于静息DBP值)6~8 mmHg提示血压控制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运动试验 原发性高血压 降压药 运动血压特征
下载PDF
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和运动血压的影响
15
作者 方宁远 陆惠华 +2 位作者 李卫菊 朱永松 易雅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6-57,共2页
氨氯地平为第二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有关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运动血压的影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运动时血压过高(SBp>26.7kPa)时,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升高〔1〕。... 氨氯地平为第二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有关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运动血压的影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运动时血压过高(SBp>26.7kPa)时,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升高〔1〕。本文通过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2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氯地平 老年人 血压 运动血压 左室肥厚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义明 张云红 李利华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3年第1期492-49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和运动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组(n=182)和非正常(非杓型)组(n=105)。根据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量时血压...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和运动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组(n=182)和非正常(非杓型)组(n=105)。根据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量时血压过高反应及恢复期血压恢复缓慢分运动血压正常组(n=85)和非正常组(n=202)。各组间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非杓型组最大运动量时血压值均高于杓型组,运动血压异常组24h、白昼及夜间血压均值高于运动血压正常组。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运动血压异常,运动血压异常者动态血压值参数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动态血压 血压昼夜节律 运动血压
下载PDF
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李燕丽 陈瑜 +1 位作者 宋筱海 孙静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期165-165,共1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板运动试验检测后观察运动血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为观察组,老年血压正常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进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观察运动后的血压变化。结果观察组患...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板运动试验检测后观察运动血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为观察组,老年血压正常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进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观察运动后的血压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正常者相比,运动前收缩压显著增高,运动后升降幅度变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后运动后血压明显高于正常者,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血压变化指标检测对预后评估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血压 运动血压 平板运动试验
下载PDF
培哚普利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的影响
18
作者 陈志楠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4年第5期462-463,共2页
为研究培哚普利片对 1、2级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的影响 ,在用药前后分别监测了 89例高血压病患者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血压的变化。结果显示 ,培哚普利治疗后 ,运动前、运动时、运动后的 SBP和 DBP均较治疗前降低 ,其差异具有... 为研究培哚普利片对 1、2级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的影响 ,在用药前后分别监测了 89例高血压病患者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血压的变化。结果显示 ,培哚普利治疗后 ,运动前、运动时、运动后的 SBP和 DBP均较治疗前降低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5 ) ,但 1级高血压组有 4例 ( 16% )、2级高血压组中有 2 3例 ( 3 5 .9% )仍为运动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轻中度高血压 运动血压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卡托普利与缓释硝苯地平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敏 苏海 +1 位作者 王光富 程开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5年第2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经治疗血压稳定下降后,运动后血压反应是否恢复正常,以及观察卡托普利与缓释硝苯地平治疗有无差异。方法:观察正常成人22例,44例EH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治疗2组。卡托普利始用12.5mg,2次/d,缓释硝...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经治疗血压稳定下降后,运动后血压反应是否恢复正常,以及观察卡托普利与缓释硝苯地平治疗有无差异。方法:观察正常成人22例,44例EH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治疗2组。卡托普利始用12.5mg,2次/d,缓释硝苯地平始用10mg,2次/d,治疗2周,血压未降至正常者,分别加至25mg,2次/d或20mg,2次/d;观察3个月。观察结束前1周测定运动前、运动后即刻、5、10、15min血压,计血压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的时间(血压恢复时间)。结果:正常组运动后SBP和DBP升高幅度分别为(12.6±3.3)mmHg和(-0.1±2.6)mmHg,血压恢复时间为(5.9±2.0)min;高血压治疗2组虽然血压得到满意控制,但上述参数仍明显增加;但卡托普利组运动后SBP/DBP升幅明显小于硝苯地平组[(14.9±3.2)mmHg/(8.8±3.3)mmHg比(18.9±7.7)mmHg/(11.6±4.5mm)Hg,P均<0.05)];血压恢复时间更短[(9.8±4.6)min比(13.3±5.3)min,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即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运动血压增幅和血压恢复时间仍明显大于正常血压者。与缓释硝苯地平比较,卡托普利治疗运动血压增幅更小,血压恢复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硝苯地平 血压 运动血压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鹤飞 陈爱民 +1 位作者 俞子东 沈亚云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15期1410-1412,1441,共4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时血压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病1、2级患者共80例,均行血脂、血糖、hs-CRP和BaPWV检测,然后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运动平板试验,分别测量运动前、运...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时血压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病1、2级患者共80例,均行血脂、血糖、hs-CRP和BaPWV检测,然后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运动平板试验,分别测量运动前、运动亚极量、运动后的血压情况,按照运动高血压的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运动高血压组(H组)和运动血压正常组(N组),比较两组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hs-CRP和BaPWV等指标,以及运动血压水平与hs-CRP、BaPWV的相关性。结果 H组hs-CRP浓度和BaPWV值[(8.42±3.82)mg/L、(19.84±8.13)m/s]均高于N组[(6.64±4.12)mg/L、(15.71±9.24)m/s](均P<0.05),并与运动亚极量时SBP、PP水平具有相关性(hs-CRP与SBP、PP,r=0.26、0.25,均P<0.05;BaPWV与SBP、PP,r=0.29、0.36,P<0.05或0.01)。结论运功高血压患者较运动血压正常者炎症反应和动脉硬化程度更明显,对运动高血压的早期发现和积极干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血压 高敏C反应蛋白 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 运动平板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