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成像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常英娟 宦怡 +4 位作者 彭涌 李科 葛雅丽 赵海涛 车素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09-711,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成像技术的优势及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对16例疑有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动态扫描。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仪,采用体部正交线圈,运用其独特的Bolustr...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成像技术的优势及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对16例疑有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动态扫描。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仪,采用体部正交线圈,运用其独特的Bolustrack和Mobitrack相结合的智能化扫描技术,快速移床采集双下肢动脉图像。结果 16例的双下肢动脉图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清晰,诊断明确。结论 磁共振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成像技术是目前能部分取代DSA的一种新技术。它与DSA相比有以下优势:(1)无创性,无辐射;(2)操作较DSA简单、省时;(3)成功率高;(4)并发症少;(5)能整体显示双侧下肢动脉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下肢动脉 运动跟踪三维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下肢动脉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收缩功能和室壁运动同步性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亚飞 张瑞芳 +1 位作者 武丽娜 盛光耀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整体与局部收缩功能及室壁运动同步性的价值。方法:选择36例HCM患者(HCM组)和3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3D-STI测量左室整体峰值面积应变(GPAS)、左室16节段峰值面积...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整体与局部收缩功能及室壁运动同步性的价值。方法:选择36例HCM患者(HCM组)和3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3D-STI测量左室整体峰值面积应变(GPAS)、左室16节段峰值面积应变(PAS)及左室室壁运动同步性指标面积整体应变达峰时间(A-Max-Ts)、达峰时间标准差(A-Ts-S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左室GPAS绝对值降低(t=2.040,P=0.045),大部分左室PAS绝对值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HCM组A-Ts-SD、A-Max-Ts均升高(t=4.980、20.997,P<0.001)。结论:3D-STI检测出HCM患者早期即出现心肌形变能力下降及收缩不同步,为评价左室整体与局部收缩功能及室壁运动同步性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肥厚型心肌病 左室收缩功能 室壁运动同步性
下载PDF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扭转运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窦盼 周雪亮 +1 位作者 袁博 王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0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评价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扭转运动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4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的4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评价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扭转运动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4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的4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RT3D-STI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的常规超声参数及RT3D-STI参数;比较观察组PCI术后1、3、12个月的常规超声参数及RT3D-STI参数。结果 观察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及每搏输出量(SV)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的绝对值及整体扭转角度峰值(PTW)、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PAR)、基底部旋转角度峰值(PBR)均小于对照组,整体扭转达峰时间(PTWT)、心尖部旋转达峰时间(PART)及基底段旋转达峰时间(PBRT)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LVEF、LVFS及SV均大于术后3个月,且术后3个月的大于术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GCS、GLS、GRS的绝对值及PTW、PAR、PBR均大于术后3个月,且术后3个月的大于术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STI技术可准确评估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扭转运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术 左室收缩功能 扭转运动
下载PDF
三维运动声阵列对双点声源角跟踪指向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亚雷 顾晓辉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6-533,共8页
为了研究三维运动声阵列对真实目标在双点声源干扰下的二维角跟踪指向问题,分析了多点声源干扰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运动声阵列在双点声源下的角度跟踪指向性能数学模型;根据干扰目标与跟踪目标的声信号特性差异,分析了运动声阵列抗点声源... 为了研究三维运动声阵列对真实目标在双点声源干扰下的二维角跟踪指向问题,分析了多点声源干扰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运动声阵列在双点声源下的角度跟踪指向性能数学模型;根据干扰目标与跟踪目标的声信号特性差异,分析了运动声阵列抗点声源干扰时的角度跟踪性能,得到了运动声阵列角度跟踪指向与干扰因素之间的关系;基于等功率双点声源辐射的假设下,建立了运动声阵列抗点声源干扰的角度跟踪指向评价指标,为进一步研究运动声阵列对多源声目标跟踪理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术 三维运动声阵列 跟踪 双点声源 指向性能 角度干扰指数
下载PDF
探讨眼球内病变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马桂英 张连仲 +1 位作者 李桂芝 韩萍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1995年第4期229-230,共2页
探讨眼球内病变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马桂英,张连仲,李桂芝,韩萍超声诊断发展非常迅速,短短十余年。超产显像技术已由静态扫描发展为实时动态扫描,由黑白图像发展为彩色显示,由二维成像发展为三维成像。这一次次重大技术革... 探讨眼球内病变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马桂英,张连仲,李桂芝,韩萍超声诊断发展非常迅速,短短十余年。超产显像技术已由静态扫描发展为实时动态扫描,由黑白图像发展为彩色显示,由二维成像发展为三维成像。这一次次重大技术革命为超声诊断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成像 视网膜脱离 眼球内 玻璃体腔 技术的应用 二维超声 超声诊断 玻璃体混浊 运动试验 玻璃体内
下载PDF
多视角视频中运动目标的三维重建技术
6
作者 刘淑琴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年第8期142-145,共4页
随着时代进步与技术发展,三维数据重建需求进一步增加,但实际应用时,由于静态场景重建特征匹配失误、三维动态场景目标检测与跟踪不准确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加上运动目标三维重建算法发展不够成熟,使得运动目标三维重建技术发展与... 随着时代进步与技术发展,三维数据重建需求进一步增加,但实际应用时,由于静态场景重建特征匹配失误、三维动态场景目标检测与跟踪不准确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加上运动目标三维重建算法发展不够成熟,使得运动目标三维重建技术发展与应用普及受阻。因此,本文针对上述分析,围绕结构点优化与光流跟踪两个思路,对多视角视频中运动目标三维重建技术与方案进行思考,在给动态三维重建技术实现提供参考的同时,推动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优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视角视频 运动目标 三维重建技术。结构点优化 光流跟踪
下载PDF
天宫二号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对海洋的首次定量遥感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劲松 任林 郑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制的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InIRA)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小角度干涉测量技术、孔径合成技术以及海陆兼容的高度跟踪技术实现宽刈幅海面高度测量的雷达高度计,于2016年9月15日随天宫二号(TG-2)空间实验室...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制的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InIRA)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小角度干涉测量技术、孔径合成技术以及海陆兼容的高度跟踪技术实现宽刈幅海面高度测量的雷达高度计,于2016年9月15日随天宫二号(TG-2)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9月22日,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首次开机,获取了首批遥感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高度计 雷达高度计 空间实验室 遥感数据 三维成像 跟踪技术 高度测量 定量遥感 定量反演 国家空间
下载PDF
基于圆管内近球形颗粒-液两相流的三维颗粒图像测量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沐光雨 杨火军 +1 位作者 郭晓新 欧阳丹彤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68-1072,共5页
应用三维颗粒图像跟踪技术,对竖直圆管内发泡聚苯乙烯-油层流两相流中分散相即颗粒相瞬时分布进行非接触测量。实验用一面与正视方向成45°的平面镜将流场的侧视方向反射到正视方向,摄像机连续将流场瞬时的侧、正视像同时拍摄下来,... 应用三维颗粒图像跟踪技术,对竖直圆管内发泡聚苯乙烯-油层流两相流中分散相即颗粒相瞬时分布进行非接触测量。实验用一面与正视方向成45°的平面镜将流场的侧视方向反射到正视方向,摄像机连续将流场瞬时的侧、正视像同时拍摄下来,对图像进行识别等数字化处理后就获得了颗粒像的二维平面位置。分析摄像系统的成像关系,校正摄像系统的误差,确定颗粒在竖直方向、管径方向、灰度值等方面的匹配条件,再通过侧、正视图的匹配操作找回颗粒中心的三维空间位置,为两相流的相分布测量提供了高精度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两相流 颗粒图像跟踪技术(PIT) 三维成像技术 图像匹配
下载PDF
逆合成孔径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研究
9
作者 封同安 何劲 +1 位作者 张群 杨小优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85-1091,共7页
三维图像能准确反应目标的物理特征,提高目标识别的性能,但传统的光学三维成像技术受到扫描体制或阵元个数的限制,很难实现对运动目标的实时成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将逆合成孔径技术、激光信号与干涉技术相结合的逆合成孔径三维... 三维图像能准确反应目标的物理特征,提高目标识别的性能,但传统的光学三维成像技术受到扫描体制或阵元个数的限制,很难实现对运动目标的实时成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将逆合成孔径技术、激光信号与干涉技术相结合的逆合成孔径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给出了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分析了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构建了模拟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该雷达系统的可行性和成像中的优势,最后讨论了系统实现过程中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合成孔径技术 激光信号 干涉技术 运动目标 逆合成孔径三维成像激光雷达 实时成像
下载PDF
基于反向光线跟踪技术和感兴趣区域的超多视点图生成加速算法
10
作者 曾晗琦 邢树军 桑新柱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 2020年第4期504-511,共8页
对于包含运动物体的复杂场景而言,使用计算机生成用于三维显示的超多视点图的效率往往较低.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向光线跟踪技术和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生成加速算法,在保证显示质量的前提下对超多视点图... 对于包含运动物体的复杂场景而言,使用计算机生成用于三维显示的超多视点图的效率往往较低.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向光线跟踪技术和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生成加速算法,在保证显示质量的前提下对超多视点图的生成过程进行加速.在每一帧中,内容变化的部分被检测并标记为ROI,只有该部分的像素被重新渲染.实验结果表明,内容生成过程的速率可被提升至原来的2~9倍.此外,在分辨率为3840×2160的复杂应用情况下,输出帧率由3.5帧/秒提升至超过30帧/秒,满足了实时交互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其他学科 自由立体显示 光线跟踪 超多视点成像 三维显示
下载PDF
应用3D-STI监测乳癌术后蒽环类药物致左室扭转运动及心肌应变的改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莉莉 郑慧 +4 位作者 许芳芳 周旺 陈娜 李朝密 杨筱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8-292,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监测乳癌术后患者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左室扭转运动及心肌应变的改变。方法选择47例乳癌术后行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分别于累积剂量达0、120、240、360 mg/m^24个时点获取左室扭转及应变参数:左心室扭转角度...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监测乳癌术后患者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左室扭转运动及心肌应变的改变。方法选择47例乳癌术后行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分别于累积剂量达0、120、240、360 mg/m^24个时点获取左室扭转及应变参数: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Ptw)、左心室扭矩(Tor)、整体纵向应变、整体圆周应变、整体径向应变,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参数对于评价左室运动功能早期改变的价值。选取22例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蒽环类化疗药物累积剂量达120 mg/m^2时,Ptw、Tor明显低于0 mg/m^2及对照组(P<0.05)。分析ROC曲线得出:Ptw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5.8%,截断值为11.0°,此时判断发生心肌毒性的特异性为85.1%,敏感性为93.6%;To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89.6%,截断值为1.3°/cm,此时判断发生心肌毒性的特异性为80.0%,敏感性为89.4%。结论 Ptw、Tor可作为监测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心室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参数,对指导临床及时调整用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蒽环类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扭转运动 心肌应变
下载PDF
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术及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靖 许乙凯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5年第5期298-300,共3页
分子扩散是一个三维空间的运动,在某些组织如脑白质中的运动是各向异性的。磁共振脑扩散张量可分辨出分子扩散运动方向上的差异,因而可显示组织扩散各向异性的细微异常。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成像可视化技术的基... 分子扩散是一个三维空间的运动,在某些组织如脑白质中的运动是各向异性的。磁共振脑扩散张量可分辨出分子扩散运动方向上的差异,因而可显示组织扩散各向异性的细微异常。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成像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 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运动 各向异性 组织扩散 可视化技术 三维空间 分子
下载PDF
3D ASL显示手运动功能区与附近病变关系的研究
13
作者 刘献伟 邓玲珑 +5 位作者 胡君 李成林 沈柏 曹平 钱春发 耿良元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 基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与术中皮层直接电刺激(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CS)技术,探索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评估脑部疾病患者脑皮层手运动功能区与附近病变关系的价值。方法 给46例大脑皮... 目的 基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与术中皮层直接电刺激(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CS)技术,探索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评估脑部疾病患者脑皮层手运动功能区与附近病变关系的价值。方法 给46例大脑皮层手运动功能区附近病变患者行ASL的运动态与静息态fMRI扫描,计算得到能够显示手运动功能区与附近病变关系的图像,并与术中DCS及fMRI结果相比较;评估3D ASL显示手运动功能区与附近病变关系的准确性。结果 本组46例患者的3D ASL减影图像上手运动功能区均能显示,表现为手运动功能区受累、分散、变小、信号强度降低、变形、移位或无改变等;并且与DCS和fMRI结果一致。结论 3D ASL显示的脑部疾病患者脑皮层手运动功能区与附近病变关系与DCS和fMRI的结果一致,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区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皮层电刺激
下载PDF
基于三维运动跟踪技术的基本针刺手法量化评价参数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刘留 王炳淦 +3 位作者 王凡 徐刚 杨华元 唐文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27-833,共7页
目的:基于三维运动跟踪技术建立基本针刺手法的量化评价参数体系,并进一步分析行针手法特征。方法:采用Simi Motion Ver.8.5运动跟踪系统采集针刺手法参数,建立以“空间控制参数”“时间控制参数”和“稳定性参数”为主的量化评价参数... 目的:基于三维运动跟踪技术建立基本针刺手法的量化评价参数体系,并进一步分析行针手法特征。方法:采用Simi Motion Ver.8.5运动跟踪系统采集针刺手法参数,建立以“空间控制参数”“时间控制参数”和“稳定性参数”为主的量化评价参数体系。基于该评价参数体系,采集19名针灸专业教师的行针手法(提插和捻转平补平泻)数据,分析其手法操作特征,并与传统ATP-Ⅱ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ATP-Ⅱ)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评价参数体系可从空间、时间、稳定性3个方面量化分析基本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针体沿X、Y、Z轴做一定范围内的移动,拇指动作幅度和速度均大于示指,平补平泻手法上提、下插或左捻、右捻的时程相当。该评价系统手指运动的坐标-时间曲线与ATP-Ⅱ产生的电压-时间曲线波形一致。结论:基于三维运动跟踪技术的量化评价参数体系可客观评价基本针刺手法,体现不同行针手法的操作特征及手指小关节的动作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手法 评价体系 量化 参数 三维运动跟踪技术
原文传递
血管重构的超声诊断技术进展
15
作者 赵岚 高晓军 《中国民康医学》 2016年第15期45-47,共3页
血管重构是指血管为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功能、形态和结构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超声新诊断技术可发现在未出现形态学变化前的血管弹性功能的变化,亦能识别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本文即综述血管重构的形成机制和临床意义,以及血管回声... 血管重构是指血管为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功能、形态和结构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超声新诊断技术可发现在未出现形态学变化前的血管弹性功能的变化,亦能识别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本文即综述血管重构的形成机制和临床意义,以及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瞬时波强技术、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血管内超声、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和超声造影等血管重构的超声诊断技术进展,为评估血管功能和结构、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瞬时波强技术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血管内超声 实时三维超声技术 超声造影
下载PDF
全息投影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永春 白云 朱琳 《中国信息界》 2014年第12期83-85,共3页
全息投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技术及材料的限制发展非常缓慢,不为人们所知。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技术的不断革新,全息投影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全... 全息投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技术及材料的限制发展非常缓慢,不为人们所知。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技术的不断革新,全息投影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全息投影技术现状全息投影技术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三维图像的技术。全息投影技术是一种裸眼3D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影技术 三维图像 立体成像 信息产业 幻觉武器 现代高技术战争 打击效果 武器平台 运动物体 显示
下载PDF
电视、电视技术
17
《中国光学》 EI CAS 1999年第2期67-67,共1页
TN942.2 99021152机载红外/电视成像跟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A keytechnology of airborne infrared/TV imagingtracking systems[刊,中]/刘华,王永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13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9))∥电光与控制.—1998,(1).—43-48... TN942.2 99021152机载红外/电视成像跟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A keytechnology of airborne infrared/TV imagingtracking systems[刊,中]/刘华,王永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13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9))∥电光与控制.—1998,(1).—43-48从目标运动的描述出发,研究了成像系统调制传递函数与相对孔径的关系,目标辐射的探测和跟踪(重点在于导弹载辐射器的特性分析,硅化铂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机理,凝视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等效噪声温差).图3参4(方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成像跟踪系统 关键技术研究 凝视焦平面阵列探测器 调制传递函数 特性分析 等效噪声温差 中国航空工业 立体成像系统 相对孔径 目标运动
下载PDF
虚拟演播室技术浅议
18
作者 苏祥峰 《现代视听》 2009年第S2期67-67,共1页
目前国内主流的真三维虚拟演播室技术住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摄象机运动跟踪系统1995年ORAD公司Cyberset诞生,采用的是网格识别摄像机跟踪技术。同年,RT-Set公司Larus诞生,采用的是机械式传感跟踪摄像技术,目前,还有红外跟踪技术(即... 目前国内主流的真三维虚拟演播室技术住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摄象机运动跟踪系统1995年ORAD公司Cyberset诞生,采用的是网格识别摄像机跟踪技术。同年,RT-Set公司Larus诞生,采用的是机械式传感跟踪摄像技术,目前,还有红外跟踪技术(即红外线发射器)和传感阵列。以上技术的不同特点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演播室技术 红外线发射器 摄象机 红外跟踪 三维 运动跟踪 跟踪技术 摄像技术 国内主流 跟踪
下载PDF
胃肠道CT仿真内窥镜及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初探
19
作者 李志贤 李乐义 高淑贤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3年第8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CT 仿真内窥镜 三维重建成像技术 小肠 呼吸运动 技术参数 胃肠道
原文传递
心血管超声诊断的新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简文豪 《当代医学》 1997年第1期1-10,共10页
近年来,心血管超声诊断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诊断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本文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的新技术或原有技术的新发展,内容包括: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心腔超声造影或心肌超声显影(MCE)、超声负荷试验(Stress E- cho)、心血管超声... 近年来,心血管超声诊断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诊断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本文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的新技术或原有技术的新发展,内容包括: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心腔超声造影或心肌超声显影(MCE)、超声负荷试验(Stress E- cho)、心血管超声三维成像(3D)、经食管超声显像(TEE)及新的室壁运动显影技术(DTI、CK)。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是将导管探头送入血管,进行超声显像的技术,探头发射的高频超声为20~30MHz。该技术可得到冠状动脉的横断面图像,因此可观察动脉硬化斑块,并确定斑块的厚度、大小、位置及形态学情况,亦可测量血管腔的大小及面积;它还可以与以导管为基础的介入治疗(球囊扩张、动脉硬化切除、置入支架)联合应用。心肌造影(MCE)是通过冠脉灌注造影剂来观察心肌显影的情况,可提供有用而可靠的心肌解剖及生理方面的信息。造影剂有四种:1.声振白蛋白;2.半乳糖微粒;3.氟化合物:(1)12氟戊烷,(2)PESDA,(3)6氟化硫,(4)用8氟化3碳包被人体白蛋白;4.脂类物质,用全氟丙烷包被脂类的微粒。造影剂最有效的临床应用之一是评价冠状动脉阻塞时的危险区面积(心肌有坏死危险的面积),也用于评价梗塞区的大小、侧支循环的建立、冠脉血流储备,并可判断心肌存活与否及检测冬眠心肌、顿抑心肌(均为缺血引起的可逆性心肌功能障碍)。超声负荷试验(Stress echo)是在增加患者负荷的情况下,观察其心脏的超声显像。最常用的负荷试验是蹬自行车试验及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该技术可用以检测冠心病及心肌梗塞;评价心梗后心肌的存活性,判断顿抑心肌及冬眠心肌,并可预告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三维超声(3D)是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心脏的立体图像。它可精确地及无创伤地评价心室收缩功能,如测量心室容积、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还可以诊断瓣膜疾病及冠心病。经食管超声(TEE)是通过食管内的超声探头来观察心脏图像的技术。多平面探头是该项技术的新发展,此探头可旋转180度,产生连续的多平面图象,使左右心耳、房间隔、主动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肺静脉、冠状动脉及人工瓣获得最佳成像。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re imaging,DTI)及彩色室壁运动成像(color kinesis,CK)是检查室壁运动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超声诊断 血管内超声显像 心肌超声造影 超声负荷试验 三维成像 经食管超声 多普勒组织成像 彩色室壁运动分析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