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新红 薛明陆 《山东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114,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运河秧歌的起源、流变、表演程式和内容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传承和发展中存在表演队伍结构老化、专业人才匮乏、传承观念保守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建议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组...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运河秧歌的起源、流变、表演程式和内容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传承和发展中存在表演队伍结构老化、专业人才匮乏、传承观念保守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建议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专业人员挖掘和整理、增加投入、发展乡村经济和开发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秧歌 起源和流变 表演程式和内容 传承与发展 对策
下载PDF
聊城“运河秧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
2
作者 高阳 《戏剧之家》 2014年第18期11-12,共2页
明清时期,伴随着运河文化的传播,以及漕运的繁,荣运河秧歌应运而生。如今的"运河秧歌",一把大盖伞、两根短木棒、一身彩衣裳,人们扭起来依然步履轻盈、神采飞扬。聊城"运河秧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不仅是紧密相连,而... 明清时期,伴随着运河文化的传播,以及漕运的繁,荣运河秧歌应运而生。如今的"运河秧歌",一把大盖伞、两根短木棒、一身彩衣裳,人们扭起来依然步履轻盈、神采飞扬。聊城"运河秧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不仅是紧密相连,而且"运河秧歌"更富于风俗性与娱乐性。"运河秧歌"作为流行于聊城地区的民间艺术,其名称以及风格也集民间歌舞、婚恋、乐剧等艺术为一体,而且其载歌载舞的艺术热情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内心。以下本篇浅析聊城"运河秧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特征 运河秧歌 文化价值 聊城
下载PDF
运河秧歌“伞棒舞”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成越 何丽丽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36-42,共7页
运河秧歌"伞棒舞"是一项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它融歌、舞、乐、滑稽表演为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受地理文化、社会发展、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伞棒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娱人、文化传承... 运河秧歌"伞棒舞"是一项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它融歌、舞、乐、滑稽表演为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受地理文化、社会发展、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伞棒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娱人、文化传承、构建村落文化认同的社会功能。非遗传承人评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遗项目的发展,但当非遗传承人评审出现偏差时,评审结果本末倒置,导致实际掌握该非遗项目技艺的艺人落选,在一定程度上给艺人心理上造成打击,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产生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秧歌 伞棒舞 生存现状
下载PDF
聊城伞棒舞
4
作者 王雪莹 《寻根》 2023年第2期132-137,共6页
聊城伞棒舞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再次化繁为简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以伞棒舞表演为核心,辅之锣鼓、小曲、秧歌、火流星等表演形式的“运河秧歌”,发展成了一种更加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伞棒舞的起源有... 聊城伞棒舞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再次化繁为简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以伞棒舞表演为核心,辅之锣鼓、小曲、秧歌、火流星等表演形式的“运河秧歌”,发展成了一种更加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伞棒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为了祈求水神等神灵保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由简到繁 化繁为简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兼容并包 火流星 融会贯通 聊城 运河秧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