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运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李新红
薛明陆
-
机构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
出处
《山东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114,共4页
-
基金
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京杭运河体育旅游创意开发研究"(编号:1692SS12085)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运河文化带体育创意产业开发研究"(编号:10TYJ06)
-
文摘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运河秧歌的起源、流变、表演程式和内容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传承和发展中存在表演队伍结构老化、专业人才匮乏、传承观念保守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建议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专业人员挖掘和整理、增加投入、发展乡村经济和开发旅游资源。
-
关键词
运河秧歌
起源和流变
表演程式和内容
传承与发展
对策
-
Keywords
canal Yangko dance
origin and evolution
performance pattern and conten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
分类号
G80-051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
-
题名聊城“运河秧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
- 2
-
-
作者
高阳
-
机构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戏剧之家》
2014年第18期11-12,共2页
-
基金
济南大学科研基金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名称:<聊城地区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与保护>项目编号:x1341
山东省文化厅2013年度山东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
立项号:2013279
-
文摘
明清时期,伴随着运河文化的传播,以及漕运的繁,荣运河秧歌应运而生。如今的"运河秧歌",一把大盖伞、两根短木棒、一身彩衣裳,人们扭起来依然步履轻盈、神采飞扬。聊城"运河秧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不仅是紧密相连,而且"运河秧歌"更富于风俗性与娱乐性。"运河秧歌"作为流行于聊城地区的民间艺术,其名称以及风格也集民间歌舞、婚恋、乐剧等艺术为一体,而且其载歌载舞的艺术热情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内心。以下本篇浅析聊城"运河秧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
-
关键词
艺术特征
运河秧歌
文化价值
聊城
-
分类号
J722.211
[艺术—舞蹈]
-
-
题名运河秧歌“伞棒舞”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成越
何丽丽
-
机构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
出处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36-42,共7页
-
基金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项目“京杭运河流域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R19WC150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运河秧歌"伞棒舞"是一项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它融歌、舞、乐、滑稽表演为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受地理文化、社会发展、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伞棒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娱人、文化传承、构建村落文化认同的社会功能。非遗传承人评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遗项目的发展,但当非遗传承人评审出现偏差时,评审结果本末倒置,导致实际掌握该非遗项目技艺的艺人落选,在一定程度上给艺人心理上造成打击,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产生消极影响。
-
关键词
运河秧歌
伞棒舞
生存现状
-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
-
题名聊城伞棒舞
- 4
-
-
作者
王雪莹
-
机构
聊城大学
-
出处
《寻根》
2023年第2期132-137,共6页
-
基金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研究项目“山东运河区域乡村社会振兴研究”(项目编号:2019RWD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聊城伞棒舞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再次化繁为简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以伞棒舞表演为核心,辅之锣鼓、小曲、秧歌、火流星等表演形式的“运河秧歌”,发展成了一种更加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伞棒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为了祈求水神等神灵保佑.
-
关键词
由简到繁
化繁为简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兼容并包
火流星
融会贯通
聊城
运河秧歌
-
分类号
J722.21
[艺术—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