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西北富锗银铅锌矿集区成矿流体运移方向及其制约因素
1
作者 王明志 韩润生 +2 位作者 吴顺川 张艳 刘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3-968,共16页
黔西北矿集区作为川滇黔富锗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已有研究表明,该区铅锌矿床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但对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的研究相对薄弱,这也直接影响到区内资源勘查部署。在综合剖析该矿集区典... 黔西北矿集区作为川滇黔富锗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已有研究表明,该区铅锌矿床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但对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的研究相对薄弱,这也直接影响到区内资源勘查部署。在综合剖析该矿集区典型矿床的矿体特征、成矿温度、同位素组成和成矿年龄等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划分成矿流体类型,系统总结铅锌成矿作用过程中与成矿流体运移相关的“行迹”标志,研判成矿流体在区域尺度的运移方向,进一步讨论流体运移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在黔西北富锗银铅锌矿集区,构造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主要的驱动力和通道,成矿构造的优势方位决定成矿流体的主体运移方向。成矿温度、同位素组成和成矿构造等方面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均指示成矿流体在平面上主体从南东至北西方向运移;除印支期陆块碰撞作用导致古特提斯洋闭合的因素外,雪峰山陆内变形构造作用也可能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动力,进而控制了流体的运移方向。该研究不仅对黔西北矿集区的“战略性”铅锌找矿部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热液矿床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研究提供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运移方向 区域勘查部署 制约因素 黔西北矿集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古原油的运移方向与聚集特征
2
作者 李平平 魏广鲁 +3 位作者 徐祖新 李毕松 彭雨晴 邹华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7-288,共12页
元坝气田的长兴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研究古原油的运移方向与聚集特征,对于分析从古油藏到现今气藏的演化过程以及揭示现今气-水界面的分布特征,从而指导元坝气田及邻区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 元坝气田的长兴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研究古原油的运移方向与聚集特征,对于分析从古油藏到现今气藏的演化过程以及揭示现今气-水界面的分布特征,从而指导元坝气田及邻区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了古原油的充注时间,恢复了原油充注期的储层顶面构造形态,并以此为基础模拟了古原油的运移路径;然后利用储层沥青的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分子标志物示踪了古原油的运移方向;最后分析了古原油的聚集特征与油气藏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长兴组储层发育较多的沥青包裹体,与之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0~130℃,结合地层埋藏史和温度演化史确定的古原油充注的时间为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2)古原油充注期的长兴组顶面形态继承了长兴组沉积期的顶面形态,台地边缘的礁滩处于相对高部位,而礁后滩处于相对低部位;(3)数值模拟显示古原油从台地边缘斜坡向台地边缘的礁滩圈闭侧向运移,储层沥青的烷基二苯并噻吩比值也沿着运移方向逐渐降低,表明古原油具有侧向运移特点;(4)位于相对高部位的台地边缘礁滩圈闭的古原油充满度高,而位于相对低部位的礁后滩圈闭的古原油充满度低。综合来看,元坝气田的古原油具有近源充注、在相对高部位的台地边缘礁滩圈闭聚集的特征;对经历高热演化的古油藏而言,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在古原油的运移方向示踪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二苯并噻吩 固体沥青 古原油运移方向 长兴组 元坝气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东部凹陷沙三段天然气输导体系与运移方向
3
作者 王群一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20-24,共5页
东部凹陷位于辽河探区东部,面积3300 km^(2),长约140 km,宽18~30 km,基底最大埋深7000 m,是一个相对发育较晚的凹陷,呈狭长不对称的双断“V”字型凹陷结构,斜坡基底坡度很大,古近系向上倾方向超覆很快,凹陷内多期火山活动强烈,规模较大... 东部凹陷位于辽河探区东部,面积3300 km^(2),长约140 km,宽18~30 km,基底最大埋深7000 m,是一个相对发育较晚的凹陷,呈狭长不对称的双断“V”字型凹陷结构,斜坡基底坡度很大,古近系向上倾方向超覆很快,凹陷内多期火山活动强烈,规模较大,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总资源量为1435×10^(8)m^(3),气油资源量当量比为0.15,是辽河油田三个主要产油气凹陷中最高的。具有多套聚集天然气的目的层系,常规天然气储层类型以碎屑岩为主,此外,古潜山变质岩储层和火山岩储层也是重要勘探领域,深层气勘探以沙三期浊积砂体为重点,而泥页岩和煤层也是页岩气和煤层气的赋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凹陷 输导体系 成藏机理 运移方向
下载PDF
地层水判断油气运移方向方法研究
4
作者 毛振强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12期144-147,共4页
储层内流体势是判定油气运移的重要依据。主要分析了东营凹陷内地层水的矿化度和水型的分布规律,指出其与油藏圈闭保存条件密切相关。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是流体势大小的重要指标,高势区的部位往往是油气源区,可以提供流体运... 储层内流体势是判定油气运移的重要依据。主要分析了东营凹陷内地层水的矿化度和水型的分布规律,指出其与油藏圈闭保存条件密切相关。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是流体势大小的重要指标,高势区的部位往往是油气源区,可以提供流体运移的动力,油气运移由高势点向低势点运移。通过对流体势低势区的分析,可以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东营凹陷由此形成油气藏围绕主要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的格局。利用地层水化学变化规律和地层压力变化趋势可以判断油气运聚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地层压力 流体势 运移方向 油气成藏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秀红 张守春 +4 位作者 李政 徐兴友 陈涛 杨轩 周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1,共5页
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区油源条件复杂,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展。根据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和成熟度参数等对三合村地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三合村地区原油可划分为沙四型及混合型2类... 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区油源条件复杂,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展。根据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和成熟度参数等对三合村地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三合村地区原油可划分为沙四型及混合型2类,第Ⅰ类原油是来源于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油,第Ⅱ类原油是来自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与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根据油气运移示踪指标分析,三合村地区原油的主力充注方向为从东北到西南。结合构造及油气规模分析,北部洼陷带与孤岛南部鼻状构造带的有利圈闭为下一步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方向 油源对比 沙四型原油 沙三型原油 三合村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油气运移方向和成藏体系 被引量:11
6
作者 高小康 胡文? +3 位作者 曹剑 张越迁 唐勇 陶国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0-256,共7页
运用无机地球化学元素示踪方法,对储层方解石胶结物中的MnO含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就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开展比较系统地研究,揭示了盆1井西凹陷、昌吉凹陷和东道海子北凹陷的油源对该区都有贡献,但在油源组成、... 运用无机地球化学元素示踪方法,对储层方解石胶结物中的MnO含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就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开展比较系统地研究,揭示了盆1井西凹陷、昌吉凹陷和东道海子北凹陷的油源对该区都有贡献,但在油源组成、充注范围和强度上有所不同,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昌吉凹陷-莫索湾、东道海子北凹陷北坡成藏体系,并认为莫索湾凸起的南东翼和东道海子北凹陷的西北斜坡区是有利探勘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胶结物 MNO 元素示踪法 成藏体系 油气运移方向 莫索湾-莫北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临南地区石油运移方向与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庆春 林玉祥 唐洪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1-616,共6页
根据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分析、原油生物标志成熟度参数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烃类成分分析 ,研究了临南地区石油运移的方向、距离、成藏期次。结果表明临南油田仅有一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属中新世末形成的成熟原油 ,4 甲基甾烷含... 根据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分析、原油生物标志成熟度参数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烃类成分分析 ,研究了临南地区石油运移的方向、距离、成藏期次。结果表明临南油田仅有一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属中新世末形成的成熟原油 ,4 甲基甾烷含量较高。曲堤油田存在两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早期原油成熟度低 ,4 甲基甾烷含量低 ,运移距离较远 ,成藏后大部分散失 ;晚期充注的原油成熟度较高 ,4 甲基甾烷含量也较高 ,并保存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南地区 运移方向 含氮化合物 包裹体 成藏期次 油气运移 烃类成分分析 原油生物标志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陈中红 查明 +1 位作者 吴孔友 张年富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2,共4页
对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结果表明 ,陆梁油田的油气可能来源于盆 1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进一步对两者油气可能运移路径的构造形态和运移通道条件进行了分析 ,认为盆 1井西凹陷的油气运移路径为一继承性的斜坡 ,深部的逆... 对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结果表明 ,陆梁油田的油气可能来源于盆 1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进一步对两者油气可能运移路径的构造形态和运移通道条件进行了分析 ,认为盆 1井西凹陷的油气运移路径为一继承性的斜坡 ,深部的逆断裂和不整合面、中部的正断层及浅部的大套砂砾岩体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 ,其油气运移条件较玛湖凹陷有利。在此基础上 ,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w (甾烷C2 9ααα2 0S) /w (2 0S +2 0R)和w(C2 9ββ) /w(ββ+αα)、烷烃碳同位素δ13 C和原油碳同位素δ13 C、原油物性等指标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发生的运移效应并结合流体势进行分析认为 ,陆梁地区主要的油气运移方向为西南东北向。证实了盆 1井西凹陷是该区主要的生油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梁油田 油气运移 运移方向 二次运移
下载PDF
塔中奥陶系原油的运移方向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郭建军 陈践发 +2 位作者 王铁冠 周学慧 李程善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2,共5页
油气运移方向的确定对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塔中隆起在加里东期至海西中期并非存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而是总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且塔中存在两个较高部位:一个位于塔中断垒带西段... 油气运移方向的确定对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塔中隆起在加里东期至海西中期并非存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而是总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且塔中存在两个较高部位:一个位于塔中断垒带西段的中1井区附近;另一个为塔中的最高部位,位于塔中断垒带东段的塔中1井附近。油源对比表明,塔中奥陶系的原油大多来自中-上奥陶统的源岩。结合古构造背景的特征,对源自中-上奥陶统原油的充注方向研究表明,塔中北斜坡至少存在两个方向的油气运移:一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东南部的较高部位运移充注,二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中1井区附近的较高部位运移;塔中南斜坡塔中52井、中4井的油气来自塔中南侧的塘古巴斯凹陷,并经历了相对较短的运移距离,进一步证明了塘古巴斯凹陷中-上奥陶统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油气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 奥陶系 含氮化舍物 油气运移方向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现今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韩立国 张枝焕 李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5-340,共6页
根据石油成熟度梯度、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变化特征以及原油中高分子量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结合车—莫古隆起的构造演化,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油藏可能的油气运移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十... 根据石油成熟度梯度、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变化特征以及原油中高分子量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结合车—莫古隆起的构造演化,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油藏可能的油气运移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十分复杂,近期原油主要运移方向是由南向北,即油气是从南部的征1井区向沙1井、庄1井区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运移方向 含氮化合物
下载PDF
珠江口外现代沉积物运移方向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蒂 范时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3期96-103,共8页
在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南海北部陆架沉积环境分区的基础上,本文利用McLaren和Bowles的碎屑沉积物迁移过程中粒度变化的随机模型研究了珠江口外内陆架上现代陆源沉积物的运移方向。18条剖面的统计结果表明,从红海湾以西至阳江以南... 在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南海北部陆架沉积环境分区的基础上,本文利用McLaren和Bowles的碎屑沉积物迁移过程中粒度变化的随机模型研究了珠江口外内陆架上现代陆源沉积物的运移方向。18条剖面的统计结果表明,从红海湾以西至阳江以南的内陆架上,现代沉积物大部分平行于海岸向南西方向运移,至阳江以西运移方向逐渐复杂化;到广州湾出现紊乱的运移方向。这些运移绝大部分发生于低能环境中,呈现沿运移方向粒度越来越细的B型变化。这些结果与实测资料及卫星照片判读结果一致,证明了统计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方向 现代沉积物 南西方向 南海北部 碎屑沉积物 粒度变化 陆源沉积物 陆架沉积 卫星照片 运移过程
下载PDF
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及有利区带预测: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富贵 高先志 +5 位作者 吴东胜 田建章 辛纬江 石国新 谭建华 司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0-229,共10页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南部,为一典型的断陷湖盆。凹陷古近系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了寻求油气勘探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勘探的主攻方向和区带,急需深化对研究区油气二次运移的认识。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基于...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南部,为一典型的断陷湖盆。凹陷古近系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了寻求油气勘探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勘探的主攻方向和区带,急需深化对研究区油气二次运移的认识。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基于Arcgis软件对目的层的油源区、输导体系、构造及流体势特征等多种地质信息进行处理,在大尺度条件下以流体势模型为油气二次运移动力模型模拟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结果揭示,油气在砂体发育状况的约束下,鼻状构造控制油气相对运移方向,油气向其脊部运移汇聚。最后,依据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结果及对成藏条件的认识,优选出台家庄鼻状构造带、雷家庄南部鼻状构造带以及西曹固南、北鼻状构造带4个长期继承性的鼻状构造带为成藏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鹿凹陷 古近系 沙二段 二次运移方向 模拟 主控因素 有利区带
下载PDF
Melut盆地6区石油运移方向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友军 文志刚 +1 位作者 窦立荣 徐佑德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5期22-22,33,共2页
利用含氮化合物作为石油运移示踪剂,探讨了Melut盆地6区石油运移方向。分析结果表明,主运移方向是由北向南。
关键词 石油运移 含氮化合物 分馏效应 运移方向 石油运移 盆地 含氮化合物 分析结果 示踪剂
下载PDF
混源油气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 被引量:14
14
作者 侯读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87-90,共4页
对松辽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混源油气的运移方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未熟油和成熟油的混源现象较为常见 ,应用不同的成熟度指标可以识别这种情况。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CⅢ 油组的油气为三期油气... 对松辽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混源油气的运移方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未熟油和成熟油的混源现象较为常见 ,应用不同的成熟度指标可以识别这种情况。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CⅢ 油组的油气为三期油气的混源 ,油气运移的主体方向是自西向东。后期较高成熟度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气、轻质油 ,自东向西进入塔中 1油田、塔中 4油田 ,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混源油气 运移方向 地球化学识别
下载PDF
不同运移方向下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文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30,共5页
油气的运聚特征往往与断裂紧密相关。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分布与对油气起输导或封闭作用断裂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油气藏之间类比、同油藏不同油层不同部位对比的方法,从油气运移方向的角度出发,... 油气的运聚特征往往与断裂紧密相关。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分布与对油气起输导或封闭作用断裂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油气藏之间类比、同油藏不同油层不同部位对比的方法,从油气运移方向的角度出发,研究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运移方向下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油气运移方向受控于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的条件,油气侧向运移时油气聚集所需的条件是遮挡断裂侧向封闭,而垂向运移时油气聚集所需条件是受盖层阻挡;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的层位不同,侧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之下储层中聚集,而垂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之下高砂地比储层中聚集;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部位不同,侧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反向断裂下盘砂体中聚集,而垂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断裂上盘砂体中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方向 侧向运移 垂向运移 断裂附近 油气聚集 差异性
下载PDF
不同运移方向下断裂密集带聚集油气的差异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雪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29,共5页
在断裂密集带分布及成因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断裂密集带与油分布的关系,对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的断裂密集带聚集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杨油层与葡萄花油层的断裂密集带有继承性,断层发育... 在断裂密集带分布及成因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断裂密集带与油分布的关系,对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的断裂密集带聚集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杨油层与葡萄花油层的断裂密集带有继承性,断层发育数量大致相等,均为受近东西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只是展布方向略有变化;扶杨油层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两侧,少量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部,成因为断裂密集带两侧较内部的正向构造距上覆青一段源岩近,且圈闭面积相对较大;葡萄花油层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部,少量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两侧,成因为断裂密集带内部正向构造距下伏青一段源岩近,且圈闭面积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方向 断裂密集带 聚集油气 差异性 向斜区 扶杨油层 葡萄花油层
下载PDF
胶南郑哥庄河口附近泥沙运移方向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金秉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8-52,共5页
利用重矿物含量和河口地貌特征 ,推测近岸区沉积物沿岸运移 ,由海湾中部向两侧方向并随季节而变化 ,泥沙净位移方向由 NE至 SW。
关键词 胶南 郑哥庄河口 泥沙 运移方向 河口泥沙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缘MVT铅锌矿中有机质运移方向
18
作者 许鹏 王国芝 《江西建材》 2017年第18期216-216,219,共2页
通过沥青-泥页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对比研究,发现沥青与泥页岩中的有机质均来源于藻类等低等生物,沉积环境为缺氧且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根据"地质色层"效应,通过对沥青正构烷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地球化学指标上的... 通过沥青-泥页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对比研究,发现沥青与泥页岩中的有机质均来源于藻类等低等生物,沉积环境为缺氧且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根据"地质色层"效应,通过对沥青正构烷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地球化学指标上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区内油气的运移方向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都表现出有机质运移方向为自东向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 铅锌矿 沥青 地质色层 运移方向
下载PDF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起源与运移方向初探 被引量:13
19
作者 程鹏林 熊伟 +1 位作者 周高 何志威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9-514,共6页
黔西北地区已发现中-小型矿床(点)100余处,它们的分布严格受到区域性构造的控制,是研究大规模成矿流体运移途径的理想场所。本文在系统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的起源与运移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天桥硫... 黔西北地区已发现中-小型矿床(点)100余处,它们的分布严格受到区域性构造的控制,是研究大规模成矿流体运移途径的理想场所。本文在系统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的起源与运移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天桥硫化物的(87Sr/86Sr)200 Ma为0.7118~0.7130(均值0.7123,n=7),筲箕湾闪锌矿的(87Sr/86Sr)200 Ma为0.7113~0.7129(均值0.7120,n=5),青山闪锌矿及其包裹体的(87Sr/86Sr)200 Ma为0.7099~0.7126(均值0.7111,n=8),杉树林闪锌矿的(87Sr/86Sr)200 Ma为0.7107~0.7115(均值0.7113,n=7),银厂坡热液方解石和矿石全岩的(87Sr/86Sr)200 Ma为0.7108~0.7255(均值0.7152,n=8)。可见,受NE向构造控制的银厂坡矿床最富放射性成因Sr,而受NW向构造控制的矿床其Sr同位素组成从NW的天桥向SE的杉树林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经与地幔、峨眉山玄武岩、赋矿地层沉积岩和基底岩石的Sr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比,发现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或流经了富放射性成因Sr的基底岩石。综合以往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本文认为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至少可分为3组,即起源或流经基底岩石的富金属成矿流体沿NE或近EW向构造运移,起源或流经赋矿地层沉积岩的富金属成矿流体沿NW向构造向SE向运移,而起源于赋矿地层沉积岩的富硫成矿流体则沿NW向构造向NW方向运移。多组流体大规模运移过程中在有利的构造空间发生流体混合,形成矿(化)体,应加强构造流体复(耦)合部位的成矿和找矿相关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同位素 成矿流体来源 成矿流体运移方向 黔西北铅锌成矿区
下载PDF
德州凹陷古近系地层压力特征及油气运移方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肖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39,114,共2页
德州凹陷是目前临清坳陷东部唯一获得工业油流的凹陷。综合利用泥岩声波时差、实钻速度及实测地层压力,分析了德州凹陷的地下流体压力场特征,该区存在泥岩欠压实和异常高压。由于压力是引起流体运动最明显的动力,可以判识油气运移的方向... 德州凹陷是目前临清坳陷东部唯一获得工业油流的凹陷。综合利用泥岩声波时差、实钻速度及实测地层压力,分析了德州凹陷的地下流体压力场特征,该区存在泥岩欠压实和异常高压。由于压力是引起流体运动最明显的动力,可以判识油气运移的方向,尤其是异常压力差,为了确定该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利用地震层速度计算出德州凹陷古近系地层压力层速度,T_2与T_6反射层之间层速度最高值位于德1—德4井之间,为3 800m/s,结合该区流体势的最高值为10kJ/kg,计算出该区流体压力最高为35MPa,位于德1—德4井之间及德古1井东,因此,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是向德6—德1井区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成藏动力学 异常压力 运移方向 德州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