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域潜山油气运移模式与运聚能力定量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牛成民 王飞龙 +2 位作者 叶涛 王广源 崔普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4,共14页
潜山是渤海海域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油气运移条件是控制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大量已探明潜山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潜山进行了系统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运移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了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潜山是渤海海域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油气运移条件是控制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大量已探明潜山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潜山进行了系统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运移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了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表明:①根据潜山与生烃灶关系,渤海海域潜山可划分为源内、源边和源外型。②源内型潜山发育“源内—断压双控覆盖式”近源运聚模式,潜山储集物性及圈闭规模是控制运聚量的关键;源边型潜山发育“源边—断压双控侧供式”近源运聚模式,源外型潜山发育“源外—断裂—潜山顶面不整合”及“源外—潜山内幕不整合”两类运聚模式,源边和源外型潜山油气运聚能力受圈闭大小、储集物性、运移距离、供烃量、不整合输导性能、供烃动力等多种因素控制。③在三类潜山油气藏运聚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基于专家打分和加权平均原理,分别建立了“源内型”“源边型”和“源外型”潜山油气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指出锦州14-A、渤中8-A等源内型潜山、龙口7-A源边型潜山是未来持续突破的重点方向,旅大25-A等源外型潜山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气藏 运移模式 运聚能力 定量评价 勘探方向 渤海海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富满地区超深层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油气差异成藏成因探讨
2
作者 乔俊程 常少英 +9 位作者 曾溅辉 曹鹏 董科良 王孟修 杨冀宁 刘亚洲 隆辉 安廷 杨睿 文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6-1246,共21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分析油气成藏富集机理,提出了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走滑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或弱挤压,中期压扭、伸展或平移走滑,晚期定型、继承发育或张扭反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FI5断裂带和FI17断裂带挤压、剪切和拉张应力交替发育,不同部位演化差异明显,FI7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以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为主,演化过程相对简单。(2)演化过程不同的断裂形成了不同的几何结构,造成通源性、输导性与储集性强弱差异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FI5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油气以垂向充注为主,FI7断裂带油气以侧向运移调整为主,FI17断裂带为垂向充注-侧向运移复合型。(3)断裂演化过程差异控制了油气充注过程。东部断裂晚期活动性强,喜马拉雅期高成熟裂解气大量充注成藏,形成了“西油东气”的格局。断裂带内不同部位演化过程差异加剧了断裂内油气性质变化的复杂性。(4)垂向充注型油气藏中通源性、输导性和储集性的耦合配置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充注期次差异控制了油气性质变化,油气侧向运移为主的油气藏中储集性及侧向连通程度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及油气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聚能力 成藏富集机理 走滑断裂 超深层 碳酸盐岩油气藏 富满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