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守强 付艳霞 +3 位作者 毛科杰 张旭 张诚 彭秀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80-785,共6页
背景干眼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炎症反应参与干眼的发生和进展过程,而目前的治疗方法通常仅能缓解症状,而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已有研究将干细胞移植用于眼表损伤引起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但干细胞是否可用于干眼及其作用... 背景干眼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炎症反应参与干眼的发生和进展过程,而目前的治疗方法通常仅能缓解症状,而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已有研究将干细胞移植用于眼表损伤引起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但干细胞是否可用于干眼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可行性及治疗途径。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20只24周龄雄性NOD/Ltj小鼠分为尾静脉注射组、泪腺注射组、点眼组和模型组,分别采用HUCMSCs悬液尾静脉注射法、泪腺注射法和点眼法进行HUCMSCs移植,模型组小鼠不移植HUCMSCs,采用ICR雄性小鼠5只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注射后1、2和3周采用酚红棉线法测量各组小鼠的泪液分泌量;采用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法对角膜上皮的缺损情况进行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质量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泪腺组织中p65、Stat3、Stat5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的相对表达量。对各组小鼠上述指标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组、泪腺注射组和点眼组NOD/Ltj小鼠干预后1、2和3周时组间泪液分泌量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1周:F=3.700,P=0.040;第2周:F=5.150,P=0.008;第3周:F=10.130,P〈0.001),其中注射后第1、2和3周尾静脉注射组、泪腺注射组小鼠的泪液分泌量均明显多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时间点点眼组小鼠的泪液分泌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射后1周ICR小鼠对照组、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组、泪腺注射组和点眼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分别为3.00±0.63、9.40±1.62、5.20±1.17、4.20±1.17和7.20±0.98,其中尾静脉注射组、泪腺注射组和点眼组小鼠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33)。注射HUCMSCs后尾静脉注射组小鼠血清IL-6、IL-17a和TNF-α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0、3.46、11.00,均P〈0.01),而各组间小鼠血清IFN-γ质量浓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40,P=0.170)。尾静脉注射组和泪腺注射组小鼠眶外泪腺中Stat5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OD/Ltj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全身和泪腺局部注射HUCMSCs能够分别抑制血清和泪腺中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治疗干眼。HUCMSCs点眼法能够发挥润滑和营养角膜的作用,从而缓解干眼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学 干细胞移植/方法 干燥综合征/治疗 炎性反应/免疫细胞因子 近交系nod小鼠 泪器/病理
下载PDF
眼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诗韵孙丰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81-984,共4页
背景近年来眼眶淋巴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病理特点、治疗方法以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由于眼眶淋巴瘤发病率低,体外培养困难,眼眶淋巴瘤裸鼠模型研究的报道较少。目的应用细胞系pfeiffer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眼... 背景近年来眼眶淋巴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病理特点、治疗方法以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由于眼眶淋巴瘤发病率低,体外培养困难,眼眶淋巴瘤裸鼠模型研究的报道较少。目的应用细胞系pfeiffer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眼眶裸鼠模型,比较小鼠淋巴瘤模型与人眼眶DLBCL病理标本的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探讨全身DLBCL细胞系pfeiffer用于眼眶淋巴瘤研究的可能性。方法选用SPF级BALB/c裸鼠10只和nod—SCID小鼠5只,先用137Cs对BALB/c裸鼠(吸收剂量为3.5Gy)和nod—SCID小鼠(吸收剂量为2.6Gy)进行照射,照射后6h内分别进行小鼠眼眶内(BALB/c小鼠4只眼)及皮下注射(BALB/c小鼠和nod—SCID小鼠各4只眼)pfeiffer细胞,接种细胞密度约为1.5×10^8/ml,即眼眶接种组和皮下接种组。注射后每日观察肿瘤的生长状态,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于注射后54d无菌条件下完整取出小鼠眼眶肿瘤和皮下肿瘤及附近淋巴结,制备4μm厚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评估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模型肿瘤切片中CD20、CD79α、CD45RO蛋白的表达,并根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进行分型,依据Ki-67及survivin的表达判断肿瘤的预后,并将模型小鼠的检测结果与人眼眶DLBCL病理标本的特点进行比较。结果眼眶接种组和皮下接种组成瘤率均为100%,nod-SCID小鼠的肿瘤生长速度快于BALB/c裸鼠。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眼眶接种组小鼠邻近淋巴结无肿瘤细胞浸润,皮下接种组小鼠腋窝淋巴结少量肿瘤细胞浸润。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小鼠淋巴瘤组织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与人眼眶DLBCL标本一致。BALB/c小鼠CD20表达强度〈50%和≥50%的淋巴瘤模型中表达例数分别为3和5,CD79α分别为2和6,CD45RO分别为8和0;nod—SCID小鼠CD20表达强度〈50%和≥50%的淋巴瘤模型中表达例数分别为1和3,CD79μ分别0和4,CD45RO分别为4和0;与人眼眶DLBCL标本的1和2,1和2,2和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1.00);BALB/c和nod—SCID小鼠淋巴瘤模型与人眼眶DLBCL中Ki-67和survivin表达的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1.00)。BALB/c小鼠、nod—SCID小鼠淋巴瘤模型和人眼眶DLBCL中依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均分为非生发中心来源型。结论采用pfeiffer细胞系接种法可成功建立眼眶和皮下DLBCL的小鼠模型,这些模型肿瘤在生物学行为、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面均一致。Nod—SCID小鼠较BALB/c小鼠接种后肿瘤生长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肿瘤/病理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 细胞系 B细胞淋巴瘤/免疫 近交系BALB/c小鼠 近交系nod小鼠 SCID小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