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义的赋予:宋词接受的近代转向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晓骊 《中国韵文学刊》 2014年第1期72-77,共6页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宋词日益被视为与唐诗同尊的传统文学样式,词学也成为学术研究的"显学"。宋词接受近代转向的完成依赖于接受者对宋词意义的赋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常州词派"寄托说"的基础上,...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宋词日益被视为与唐诗同尊的传统文学样式,词学也成为学术研究的"显学"。宋词接受近代转向的完成依赖于接受者对宋词意义的赋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常州词派"寄托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宋词隐秘"所言"的深入追索,赋予宋词更为深刻的内涵意义;第二,从"白话文学"的角度,赋予宋词通俗明晓的语言形式以文学"革命"的意义;第三,从"国粹"和"国学"的角度,从整体上赋予宋词保存"国魂"、振兴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 近代转向 意义赋予
下载PDF
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的内在理路——以“书藏”为线索 被引量:8
2
作者 刘驰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明清以来,在曹学佺、顾炎武、朱筠、曹溶、周永年等人的推动下,中国的藏书理念开始由官私藏书转向公共藏书。嘉庆年间,阮元在公共藏书理念的影响下,于灵隐、焦山创建了两座初具公共图书馆性质的书藏,预示着官私藏书走向公共藏书的实践... 明清以来,在曹学佺、顾炎武、朱筠、曹溶、周永年等人的推动下,中国的藏书理念开始由官私藏书转向公共藏书。嘉庆年间,阮元在公共藏书理念的影响下,于灵隐、焦山创建了两座初具公共图书馆性质的书藏,预示着官私藏书走向公共藏书的实践转向。此后,书藏逐渐从江南地区的寺院扩展到书院,又被方浚颐、梁鼎芬等从江南引入广东,完成了由北向南的地域扩散。直至20世纪末,康有为、李端棻、梁启超等将"开大书藏"作为改良运动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募捐办书藏、以书藏兴学会、以学会促改革的变革步骤,使得书藏一时风靡全国、得以与西方文化相交会,并促成了中国近代新式藏书思想的诞生。可见,书藏制度与文化一直引领着清代以来藏书史内在变革的潮流。以"书藏"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的内在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藏 中国藏书史 近代转向 内在理路
下载PDF
新辑《东洲诗话》:古典郡邑诗话的新形态及其近代转向
3
作者 佘志敏 倪晋波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0-126,共7页
江苏海门人沙仁寿所作《东洲诗话》,连载于清末报刊《益闻录》,主要录存、评论清代中后期南通地区诗人、诗作、诗事,是晚近报刊诗话中罕见的长帙。该诗话因诗存人、依诗申论,兼载文坛故实;其诗学主张远绍王士禛、推重沈德潜、近宗袁枚,... 江苏海门人沙仁寿所作《东洲诗话》,连载于清末报刊《益闻录》,主要录存、评论清代中后期南通地区诗人、诗作、诗事,是晚近报刊诗话中罕见的长帙。该诗话因诗存人、依诗申论,兼载文坛故实;其诗学主张远绍王士禛、推重沈德潜、近宗袁枚,既慕慷慨深沉,又尚清雅超逸;其所收《梅花二十咏》、“秋柳唱和”等诗歌、诗事,既有赓续乡邦诗史之功,亦有裨补古典文学史之益。《东洲诗话》例属郡邑类,但其连载于报章,昭示了古典郡邑诗话新的存在形态;其所录《戒鸦片诗三十首》等诗,是作者时代关怀的切证,彰显了古典郡邑诗话在内外交侵的近代从文士案头走向普罗大众、贯通乡邦诗史与国家鼎革的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洲诗话》 价值 新形态 近代转向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近代转向
4
作者 王兴彬 《凉山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184-187,共4页
中国传统本体论是价值型的,近代思想家们通过学习、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使其逐步向存在型本体论转交。康有为、谭嗣同使宇宙观由生成论上升到本体论高度;严复将本体论由变易形态推进到进化形态;早年的章太炎又提出了“... 中国传统本体论是价值型的,近代思想家们通过学习、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使其逐步向存在型本体论转交。康有为、谭嗣同使宇宙观由生成论上升到本体论高度;严复将本体论由变易形态推进到进化形态;早年的章太炎又提出了“阿屯”说;直到孙中山的进化本体论,中国哲学本体论基本上完成了其近代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型本体论 存在型本体论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近代转向
下载PDF
情感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调适——由近代儒学转向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灵重构
5
作者 马静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67-70,共4页
在现代工业社会,科层化的组织结构、理性化的生活方式与当代大学生日益强调主体性的情感方式之间的冲突与张力不断增强,导致不少大学生陷入情感与心灵的困境。这种情感与心灵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即个体如何在时代与社会... 在现代工业社会,科层化的组织结构、理性化的生活方式与当代大学生日益强调主体性的情感方式之间的冲突与张力不断增强,导致不少大学生陷入情感与心灵的困境。这种情感与心灵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即个体如何在时代与社会中寻找到支撑日常生活的价值与信念。明清之际的近代儒学转向是知识分子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断裂,在时代与社会的剧烈变迁中实现心灵调适的现实选择。当代大学生群体属于广义知识分子的组织部分,崇高的理想信念如何在日常生活层面实现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课题。近代儒学转向对当代大学生从个体层面破解精神困境,实现心灵重构具有重要的历史参照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儒学转向 心灵重构 情感方式 生活方式
下载PDF
延续与嬗变:基于《良友》画报图文史料的近代风景审美探析(1926—1945年)
6
作者 王馨梓 毛华松 《风景园林》 2022年第9期135-141,共7页
中国园林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转折发生在近代,展开近代风景审美特征及其社会动力机制的研究,对深入理解风景审美的近代化进程有积极意义。基于《良友》画报,以报道体裁和风景类型建立近代风景图文史料库,总结近代风景在审美主体、审美表... 中国园林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转折发生在近代,展开近代风景审美特征及其社会动力机制的研究,对深入理解风景审美的近代化进程有积极意义。基于《良友》画报,以报道体裁和风景类型建立近代风景图文史料库,总结近代风景在审美主体、审美表达和审美对象上的延续与嬗变:1)在审美主体上,画报以教育文化为宗旨并组建精英化编写群体,推动了近代风景审美的发展和大众化;2)在审美表达上,诗画结合的意境表达仍是画报的重要表达方式,但受西方思想与新技术的影响,报道采用客观理性的图像文字,激发了风景审美的理性化倾向;3)在审美对象上,画报仍高度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近代化进程中,风景审美对象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被赋予教育、健康与民族意识的意义。对近代风景审美特征的挖掘有助于深化对近代风景营建思想的认识,可为识别和保护近代风景资源与遗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审美 近代转向 《良友》画报 图像学
下载PDF
清代文学面貌综观
7
作者 罗书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0-64,共5页
清代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最后阶段,鲜明地体现出文界扩大、多元融合、体大思精、近代转向四个方向的特点。与前代相比,这个时期的文学作者、读者和文学自身的数量、品类都急遽扩大,活动的范围、方式都有长足发展,文学观念也发生了很大... 清代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最后阶段,鲜明地体现出文界扩大、多元融合、体大思精、近代转向四个方向的特点。与前代相比,这个时期的文学作者、读者和文学自身的数量、品类都急遽扩大,活动的范围、方式都有长足发展,文学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学风格与要素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在境界的辽阔、思想的高深、体式的宏大、艺术的精致等方面都有超越前代之处。除此之外,整个清代文学还呈现出向近现代转向的特征和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学 文界扩大 多元融合 体大思精 近代转向
下载PDF
严复社会史观的建构与近代史学转向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天根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6,共12页
严复对社会史观的建构颇有“西方史学本土化”、“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化”这一近代史学转向的特征。以往学术界探究严复社会史观的理论建构的专文鲜见,笔者从思想与社会互动的层面对此作探索,既在横向层面关注严复社会史观的理论源头,即... 严复对社会史观的建构颇有“西方史学本土化”、“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化”这一近代史学转向的特征。以往学术界探究严复社会史观的理论建构的专文鲜见,笔者从思想与社会互动的层面对此作探索,既在横向层面关注严复社会史观的理论源头,即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甄克思宗法制度论、西莱政治史学等学术思想与本土学术资源中荀子的社群观、杨朱之自利、墨子之兼爱及佛教的“心境之说”等思想,又从中西文化会通的社会语境中分析严复社会史观的嬗变及其昭示的理论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社会史观 建构 近代史学转向
原文传递
三栖联动融通 私家藏书高峰——晚清丁丙的历史性贡献
9
作者 万蔚萍 《当代社科视野》 2012年第7期81-84,共4页
本文以历程和业绩双线纵横交织,研讨晚清杭州丁丙一生以国为重,以私济公,着力兴办私家藏书楼、民族工商业与社会公益事业。丁丙将藏书事业、工商产业与社会事业三栖联动,互为融通,开创了中国私家藏书楼近代化转向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 私家藏书 三栖联动融通 近代转向
下载PDF
民初地方法规《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之研究
10
作者 王巍 周悦煌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第5期118-125,共8页
1913年河南省发布的《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是目前已知第一部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文物保护法规。此法令的出台背景和当时文物被破坏、流失、国家法律缺失等有关,可能也和主政地方官员对待文化的态度有关。《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展现... 1913年河南省发布的《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是目前已知第一部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文物保护法规。此法令的出台背景和当时文物被破坏、流失、国家法律缺失等有关,可能也和主政地方官员对待文化的态度有关。《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展现出很多开创性的进步内容,如将名胜古迹和古代建筑物列入保护范围,规范非法发掘和偶然发掘之古物的所有权问题,提出变更古物时不失其原有价值的保护原则,将所有权纳入古物调查内容等,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该法令展示了在政局动乱、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地方政府为推进文物法制建设和弘扬传统文化所作的努力,呈现20世纪初本土观念开始向法制化和近代化转向时所面临的问题和曲折经历,提示我们对外来遗产话语保持审慎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 文物观念 古物 古代建筑物 所有权 近代转向
下载PDF
仵作研究评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冬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3期324-326,I0001,共4页
仵作这一角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早期工作主要为往返于民间丧葬和衙门招募之间,检尸验伤逐渐成为他们的专业与职责;直至清代,仵作才正式成为衙门的吏役。随着对法医学研究的深入,仵作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上个世纪法医学界试... 仵作这一角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早期工作主要为往返于民间丧葬和衙门招募之间,检尸验伤逐渐成为他们的专业与职责;直至清代,仵作才正式成为衙门的吏役。随着对法医学研究的深入,仵作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上个世纪法医学界试图重现中国法医学史,仵作在此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诸多学人从官方规制的角度构建并完善了法医学中的仵作话语结构,更是对仵作向近代法医的转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然囿于史料的缺失,完整的仵作研究情况仍不可尽知。本文拟对近年来一系列仵作研究成果进行综论,并提出推进仵作研究的若干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史 仵作 验尸 古代 近代转向
原文传递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颜青山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57,共13页
源自当代科学哲学的理解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知识论的一个主要领域,其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越了知识论本身。但在其中并没有受到重视的是知性问题悠久的概念史。近代西方认识论转向后占据百年核心的概念恰恰是知性,它提供了一个经验主义传统和... 源自当代科学哲学的理解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知识论的一个主要领域,其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越了知识论本身。但在其中并没有受到重视的是知性问题悠久的概念史。近代西方认识论转向后占据百年核心的概念恰恰是知性,它提供了一个经验主义传统和理性主义论争的中心战场。当前的理解研究可以类比于当代知识论而将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理解与真或事实的关系,理解与辩护的关系,理解与理解主体的关系。如果意图将知性哲学定位于一种更广泛的哲学视角,那么其被忽视的当代心灵哲学的起源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并返回到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由此,知性哲学也可以自然地拓展到道德理解和实践知性对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的超越、行动激发问题的解决及人生意义问题,同时,两个重建的中西知性论史前传统也表明了知性哲学在思想史上的连贯性和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的概念史 近代认识论转向 当代理解研究 知性哲学
原文传递
站在中西交匯處的葛蘭言
13
作者 盧夢雅 《汉籍与汉学》 2019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通過梳理和回顧葛蘭言的學術發生過程、研究格局、對漢學後人的培養,説明我們應當將其學術放在多學科的歷史背景中考量他對西方近現代學術的吸收與綜合。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我們絶不能忽視葛蘭言在方法論上的貢獻。
关键词 葛蘭言 法國漢學 西方近代學術轉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