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特征——基于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的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哲 郑法川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10-1923,共14页
以往的中国历史时期城市体系的研究,受限于系统城市人口数据的缺失,无法进行定量化的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分析。本文通过数字化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在其13240个邮政网点和40余万km邮路的基础之上,分析得到了邮政网点和邮路核密度... 以往的中国历史时期城市体系的研究,受限于系统城市人口数据的缺失,无法进行定量化的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分析。本文通过数字化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在其13240个邮政网点和40余万km邮路的基础之上,分析得到了邮政网点和邮路核密度空间分布,利用泰森多边形和分区统计等GIS工具给近代中国城市的邮政能力T赋值。以T值作为城市规模的代用指标,进行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分析。结论显示:(1)基于T值的近代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符合齐普夫法则;(2) 1936年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和成都—巴县5个邮政聚集区;(3) 1936年邮政网点和邮路空间分布存在"胡焕庸线"两侧的巨大空间分野,其西北半壁网点占比略少于人口占比,但高等级网点和邮路里程占比远高于人口占比;(4)本文将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研究的样本量从以往的200左右(城市人口)提高到2360(T值),第一次发现了1936年中国城市位序规模曲线独特的"中段凹陷"而导致的曲线整体"三段式"分布,迥异于同时期的美国和当下之中国,近代约50个左右城市的开埠通商是造成"头部"城市在城市规模上与中等规模城市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5)邮政能力T值可视为近代中国城市规模的一个优秀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邮政舆图 城市体系 位序规模分布 城市人口 胡焕庸线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