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4
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
被引量:
5
1
作者
卢烈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年第5期97-103,共7页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对这三组近指代词进行量化分析,回溯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历史,对比唐宋时期的其它文献,可以看到,《语要》反映了近指代词的较大发展,显示唐宋时新产生的“这”正在向压倒传统的“此...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对这三组近指代词进行量化分析,回溯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历史,对比唐宋时期的其它文献,可以看到,《语要》反映了近指代词的较大发展,显示唐宋时新产生的“这”正在向压倒传统的“此”而成为主要的近指代词这一目标迈进。同时,《语要》中“这”能作主语,证之以此前的同类资料,可以认为,“这”单独作主语至迟始于北宋,始于中唐的寒山诗也有可能,学术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尊宿语要》
近
指代
词
“这”作主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春秋时代近指代词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玉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2008年第5期62-67,共6页
春秋时代的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斯"、"此"、"是(时)"等。本文研究了这些代词的性质、语法功能、语法作用等问题,还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
春秋
近
指代
词
此
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海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2-95,共4页
吕叔湘认为指示代词"这"来源于"者",王力对此提出质疑;经考察,"这"来源于"者"是有可能的。分析了"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VP者.S"这...
吕叔湘认为指示代词"这"来源于"者",王力对此提出质疑;经考察,"这"来源于"者"是有可能的。分析了"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VP者.S"这种语法结构,后来"VP者.S"内部重新分析,"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作定语的近指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者”
被饰代词
定语
近
指代
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贵州方言中的近指代词“之”
被引量:
1
4
作者
肖永凤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36-39,共4页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
指代
词“之”
这
贵州方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新审视
5
作者
曹炜
李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173,共12页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研究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斯”是否为近指代词及其用于主格的问题;“是”究竟是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是”与“时”的关系以及“是”的句法功能问题;“伊”属于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此”和“是”异同研究...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研究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斯”是否为近指代词及其用于主格的问题;“是”究竟是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是”与“时”的关系以及“是”的句法功能问题;“伊”属于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此”和“是”异同研究中存在的分歧;等等。上古汉语谓词性近指代词研究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指示代词“然”的性质;“若”的性质及其句法功能上的争议以及“王若曰”中的“若”是否为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尔”的性质以及在先秦时期的出现频率问题;“否”是否有代词的用法;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新的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近
指代
词
体词性
谓词性
分歧
新审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近指代词的发展演变
6
作者
李璐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先秦时期汉语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此""是""斯""伊""然""若""尔""否"等。魏晋南北朝时,"兹""伊""若"等失...
先秦时期汉语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此""是""斯""伊""然""若""尔""否"等。魏晋南北朝时,"兹""伊""若"等失去了近指代词的属性,出现了一些新的近指代词,如"阿堵""箇(个)""乃""能"等。体词性近指代词中,"此"仍然以作定语和宾语为主,新出现了"此"在句中作状语的情况。"是"新出现了指代事物的情况,只表单数语义,已逐渐由指示代词转向系词,不再有指代功能。"斯"仍以作定语和宾语为主。"阿堵"是魏晋南北朝新出现的近指代词,多作定语。新兴近指代词"箇(个)"常作定语和宾语。"许"也是新出现的体词性近指代词,但较为少见。谓词性近指代词中,"然"在这一时期均作谓语。"尔"作为指示代词大量出现,且发展出很多与"尔"相关的双音指示代词,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最主要的谓词性近指代词。"乃"仍然表示近指,多在句中作状语。"能"作谓词性近指代词的情况不常见,多用于形容词前作状语,谓词性属性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魏晋南北朝
近
指代
词
体词性
谓词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俄汉叙事话语中远近指代词的认知语义阐释
7
作者
黄东晶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80-84,共5页
指示代词是一种泛语言词汇—语法类别,是典型的指示语。指示代词不单可以用于纯指示功能,也可以有篇章指示(照应)功能,用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基于叙事理论,以俄汉文学叙事话语为例,分析远指代词和近指代词指示功能的特点,探讨俄语...
指示代词是一种泛语言词汇—语法类别,是典型的指示语。指示代词不单可以用于纯指示功能,也可以有篇章指示(照应)功能,用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基于叙事理论,以俄汉文学叙事话语为例,分析远指代词和近指代词指示功能的特点,探讨俄语和汉语中远指代词与近指代词在时间指示、人称指示、篇章指示等诸方面的不对称性,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俄汉语指示代词指示语在使用中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语
叙事话语
远
指代
词
近
指代
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指代词“兹”、“此”、“这”历时更替考
被引量:
3
8
作者
徐曼曼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27-31,共5页
考察汉语近指代词"兹"、"此"、"这"的历时更替过程后可以发现:春秋以前近指代词主要用"兹"来表达;西周开始,人们使用声近义通的"此"来代替"兹",春秋时期即完成了这一更替...
考察汉语近指代词"兹"、"此"、"这"的历时更替过程后可以发现:春秋以前近指代词主要用"兹"来表达;西周开始,人们使用声近义通的"此"来代替"兹",春秋时期即完成了这一更替过程;唐代开始出现的"这",在宋代发展成熟,至迟在元代取代了"此"的主导地位并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
指代
词
兹
此
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兼指代词的原始句法功能研究
被引量:
18
9
作者
洪波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5-43,共9页
○ 引言 0.1 在先秦庞大的指示代词系统中,有一套兼指代词,包括:厥、其、实、寔、时、是、之、爰、焉。它们在《尚书》《诗经》《国语》《左传》《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楚辞》...
○ 引言 0.1 在先秦庞大的指示代词系统中,有一套兼指代词,包括:厥、其、实、寔、时、是、之、爰、焉。它们在《尚书》《诗经》《国语》《左传》《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楚辞》《战国策》《吕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等十八部先秦文献中的出现总次数依次是:其<sup>5399</sup>、之<sup>3910</sup>、是<sup>3908</sup>、实<sup>211</sup>、厥<sup>112</sup>、时<sup>75</sup>、寔<sup>21</sup>、爰<sup>18</sup>。 兼指代词是根据指代词指代远近的语义功能来分类的,是既可以指近又可以指远的一套指代词。相同的指代词在现代吴语苏州话里还可以见到(赵元任,1956,李小凡,1984)。现代藏语指代词the<sup>12</s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
指代
词
兼指
句法功能
主语
“其”
复指成分
宾语
语义功能
“焉”
定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兼指代词语源考
被引量:
10
10
作者
洪波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3-39,90,共8页
兼指代词语源考洪波一、据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研究,商人原是东夷民族集团的一支,其原始活动范围在今山东、河南、安徽北部和河北一带;周人最初是生活在渭水流域“戎狄之间”的一个部族。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商人和周人一个居东,...
兼指代词语源考洪波一、据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研究,商人原是东夷民族集团的一支,其原始活动范围在今山东、河南、安徽北部和河北一带;周人最初是生活在渭水流域“戎狄之间”的一个部族。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商人和周人一个居东,一个居西,各自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之”
近
指代
词
指代
词语
前置宾语
“是”
甲骨文
《山经》
商人语言
“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指代词“这”来源考
11
作者
徐时仪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2期58-62,共5页
本文认为语言中的词是表义的,而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演变而成,“这”成为近指指示词,与其原有实词词义的虚化演变是分不开的。“这”无论是作动词,还是作副词和指示代词,都具有一种趋向性的指示义。这种趋向性指示义的不断强化,可看作...
本文认为语言中的词是表义的,而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演变而成,“这”成为近指指示词,与其原有实词词义的虚化演变是分不开的。“这”无论是作动词,还是作副词和指示代词,都具有一种趋向性的指示义。这种趋向性指示义的不断强化,可看作是其由动词逐渐虚化演变为近指指示词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义
虚化
趋向指示义
演变
近
指代
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再谈近指代词“這”的来源
被引量:
6
12
作者
朱冠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3-664,766,共23页
汉语近指代词"這"从唐代开始见于文献,但它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从语法功能和语音变化两个方面论证"這"来自中古以前常见的近指代词"是",同时也讨论了"是"在中古以后的去向,即北...
汉语近指代词"這"从唐代开始见于文献,但它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从语法功能和语音变化两个方面论证"這"来自中古以前常见的近指代词"是",同时也讨论了"是"在中古以后的去向,即北方成为"這",南方成为"底"。"這"的个案充分说明唐代是汉语从中古向近代迈进的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
指代
词
這
底
阿堵
是
虚词本字
原文传递
《元曲选》中“你这(个)NP”的语用功能
被引量:
6
13
作者
王进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0,共3页
《元曲选》宾白中,“你这(个)NP”句较多,基本构成成分为:第二人称代词“你”、近指代词“这”、(数)量词语、名词性词语NP。据其构成成分的隐现,可分为四种类型。
关键词
《元曲选》
语用功能
名词性词语
第二人称代词
构成成分
近
指代
词
“你”
“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北涿怀话的两套近指和远指代词
被引量:
2
14
作者
宗守云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299,共1页
本文谈张家口涿鹿、怀来方言(以下简称“涿怀话”)的指代词现象。涿怀话指示代词的共同点是:有两套指示代词,这两套指示代词语音形式差异较大,有不同的分布状况,可以借助量词“个”连在一起使用。
关键词
河北
涿怀话
方言
远
指代
词
近
指代
词
指示代词
语音
量词
原文传递
玉林话的代词
被引量:
12
15
作者
梁忠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80-83,共4页
玉林话是流行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的一种粤语亚方言 ,本地称为玉林白话。玉林话的代词除了跟广州粤语相同的部分以外 ,还有一些别具特点的词和用法。人称代词有几个合音词 ,“、、、”分别是“我屋、你屋、屋、人屋”的合音 ,...
玉林话是流行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的一种粤语亚方言 ,本地称为玉林白话。玉林话的代词除了跟广州粤语相同的部分以外 ,还有一些别具特点的词和用法。人称代词有几个合音词 ,“、、、”分别是“我屋、你屋、屋、人屋”的合音 ,指“我家、你家、他家、人家”。处于亲属称谓的领格地位时 ,前面三个可以指单数的“我的、你的、他的”。远指代词“兀”比较特殊 ,跟近指代词“”一样 ,可以构成合成代词“兀搦”(那些 )、“兀计”(那里 )、“兀哝”(那样 )。特殊的疑问代词有“士律”(什么 )、“士乜”(什么 )、“施里”(哪里 )、“路伶”(哪里 )、“士哝”(怎样 )、“施样”(怎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林话
代词
合音词
兼词
粤语亚方言
广西
远
指代
词
近
指代
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今文《尚书》指示代词研究
被引量:
1
16
作者
张文国
张文强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11-115,共5页
本文对今文《尚书》的指示代词作了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 ,今文《尚书》中 ,只有近指代词 ,没有远指代词。近指代词中 ,常见的主要有 2个 :“时”、“兹”。大部分指示代词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部分代词的用法和古文《尚...
本文对今文《尚书》的指示代词作了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 ,今文《尚书》中 ,只有近指代词 ,没有远指代词。近指代词中 ,常见的主要有 2个 :“时”、“兹”。大部分指示代词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部分代词的用法和古文《尚书》差别很大 ,由此可以看出古文《尚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尚书》
指示代词
近
指代
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的新审视
17
作者
曹炜
李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2期70-71,共2页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是(时)”“此”“斯”“伊”5个,其中除了“兹”和“此”的研究中出现的分歧相对较小之外,其他各词的认识分歧均较大。近指代词“斯”出现时间较晚,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未出现。《尚书》中有1例。个...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是(时)”“此”“斯”“伊”5个,其中除了“兹”和“此”的研究中出现的分歧相对较小之外,其他各词的认识分歧均较大。近指代词“斯”出现时间较晚,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未出现。《尚书》中有1例。个中的“斯”是否为近指代词,学界存在分歧:郭锡良认为《尚书》中并没有出现指示代词“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指示代词
郭锡良
近
指代
词
《尚书》
认识分歧
体词性
甲骨文
原文传递
关于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新审视
18
作者
曹炜
李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6期222-222,共1页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研究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斯”是否为近指代词及其用于主格的问题;“是”究竟是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同、“是”与“时”的关系以及“是”的句法功能问题;“伊”属于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此”和“是”异同研究...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研究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斯”是否为近指代词及其用于主格的问题;“是”究竟是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同、“是”与“时”的关系以及“是”的句法功能问题;“伊”属于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此”和“是”异同研究中存在的分歧,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句法功能
远
指代
词
近
指代
词
体词性
异同研究
分歧
新审视
原文传递
论“之、者、这”的古今变化
19
作者
于洪燕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7-59,共3页
本文着重从语言功能和语言发展的角度,分析近指代词"之"、"者"、"这"的语言变化.上古近指代词"之"在文言文中逐渐消失,而它在口语中仍然存在并发展着.由于"之"、"者"、&qu...
本文着重从语言功能和语言发展的角度,分析近指代词"之"、"者"、"这"的语言变化.上古近指代词"之"在文言文中逐渐消失,而它在口语中仍然存在并发展着.由于"之"、"者"、"这"的语言功能的不断扩大,在口语中最终完全代替了近指代词:"是"、"此"、"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上古汉语
近
代汉语
定语
句法结构
近
指代
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医古文词义训诂方法浅谈(之一)
20
作者
宋书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5年第1期35-37,共3页
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这是因为古汉语的词,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字”,其发展变化十分缓慢。因此,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事物的发展变化,汉字反映客观事物的任务必然要增加。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差异性,是产生词的多义...
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这是因为古汉语的词,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字”,其发展变化十分缓慢。因此,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事物的发展变化,汉字反映客观事物的任务必然要增加。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差异性,是产生词的多义性的主要原因:不同的事物,因为它们之间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故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表达;有差异,故这一个词就出现了多种意义的现象。这就是训诂学上所讲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问题。例如“舍”这个词,《说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方法
居止
解作
毛亨
大毛公
因文求义
《说文》
语法关系
近
指代
词
本义
《经籍纂诂》
月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
被引量:
5
1
作者
卢烈红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年第5期97-103,共7页
文摘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对这三组近指代词进行量化分析,回溯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历史,对比唐宋时期的其它文献,可以看到,《语要》反映了近指代词的较大发展,显示唐宋时新产生的“这”正在向压倒传统的“此”而成为主要的近指代词这一目标迈进。同时,《语要》中“这”能作主语,证之以此前的同类资料,可以认为,“这”单独作主语至迟始于北宋,始于中唐的寒山诗也有可能,学术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值得商榷。
关键词
《古尊宿语要》
近
指代
词
“这”作主语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春秋时代近指代词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玉金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2008年第5期62-67,共6页
文摘
春秋时代的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斯"、"此"、"是(时)"等。本文研究了这些代词的性质、语法功能、语法作用等问题,还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
春秋
近
指代
词
此
是
Keywords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at refers to near
ci(此)
shi(是)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海平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
出处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2-95,共4页
文摘
吕叔湘认为指示代词"这"来源于"者",王力对此提出质疑;经考察,"这"来源于"者"是有可能的。分析了"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VP者.S"这种语法结构,后来"VP者.S"内部重新分析,"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作定语的近指代词。
关键词
“者”
被饰代词
定语
近
指代
词
Keywords
"者"
modified pronoun
attributive
demonstrative pronoun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贵州方言中的近指代词“之”
被引量:
1
4
作者
肖永凤
机构
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36-39,共4页
文摘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关键词
近
指代
词“之”
这
贵州方言
Keywords
near demonstrative pronoun "zhi"
zhe
Guizhou dialect
分类号
H172.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新审视
5
作者
曹炜
李璐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173,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至民国末期汉语代词发展演变史研究”(项目编号:15BYY13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研究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斯”是否为近指代词及其用于主格的问题;“是”究竟是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是”与“时”的关系以及“是”的句法功能问题;“伊”属于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此”和“是”异同研究中存在的分歧;等等。上古汉语谓词性近指代词研究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指示代词“然”的性质;“若”的性质及其句法功能上的争议以及“王若曰”中的“若”是否为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尔”的性质以及在先秦时期的出现频率问题;“否”是否有代词的用法;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新的审视。
关键词
上古汉语
近
指代
词
体词性
谓词性
分歧
新审视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近指代词的发展演变
6
作者
李璐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基金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至民国末期汉语代词发展演变史研究"(15BYY130)
文摘
先秦时期汉语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此""是""斯""伊""然""若""尔""否"等。魏晋南北朝时,"兹""伊""若"等失去了近指代词的属性,出现了一些新的近指代词,如"阿堵""箇(个)""乃""能"等。体词性近指代词中,"此"仍然以作定语和宾语为主,新出现了"此"在句中作状语的情况。"是"新出现了指代事物的情况,只表单数语义,已逐渐由指示代词转向系词,不再有指代功能。"斯"仍以作定语和宾语为主。"阿堵"是魏晋南北朝新出现的近指代词,多作定语。新兴近指代词"箇(个)"常作定语和宾语。"许"也是新出现的体词性近指代词,但较为少见。谓词性近指代词中,"然"在这一时期均作谓语。"尔"作为指示代词大量出现,且发展出很多与"尔"相关的双音指示代词,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最主要的谓词性近指代词。"乃"仍然表示近指,多在句中作状语。"能"作谓词性近指代词的情况不常见,多用于形容词前作状语,谓词性属性较明显。
关键词
先秦
魏晋南北朝
近
指代
词
体词性
谓词性
分类号
H146.2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俄汉叙事话语中远近指代词的认知语义阐释
7
作者
黄东晶
机构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80-84,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7BYY00196)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B018)
黑龙江省教育厅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
文摘
指示代词是一种泛语言词汇—语法类别,是典型的指示语。指示代词不单可以用于纯指示功能,也可以有篇章指示(照应)功能,用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基于叙事理论,以俄汉文学叙事话语为例,分析远指代词和近指代词指示功能的特点,探讨俄语和汉语中远指代词与近指代词在时间指示、人称指示、篇章指示等诸方面的不对称性,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俄汉语指示代词指示语在使用中的差异。
关键词
指示语
叙事话语
远
指代
词
近
指代
词
分类号
H03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指代词“兹”、“此”、“这”历时更替考
被引量:
3
8
作者
徐曼曼
机构
广州大学商学院
出处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27-31,共5页
文摘
考察汉语近指代词"兹"、"此"、"这"的历时更替过程后可以发现:春秋以前近指代词主要用"兹"来表达;西周开始,人们使用声近义通的"此"来代替"兹",春秋时期即完成了这一更替过程;唐代开始出现的"这",在宋代发展成熟,至迟在元代取代了"此"的主导地位并沿用至今。
关键词
近
指代
词
兹
此
这
Keywords
near-demonstrating pronoun
Zi (兹)
Ci (此)
Zhe ( 这.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兼指代词的原始句法功能研究
被引量:
18
9
作者
洪波
机构
南开大学中文系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5-43,共9页
文摘
○ 引言 0.1 在先秦庞大的指示代词系统中,有一套兼指代词,包括:厥、其、实、寔、时、是、之、爰、焉。它们在《尚书》《诗经》《国语》《左传》《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楚辞》《战国策》《吕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等十八部先秦文献中的出现总次数依次是:其<sup>5399</sup>、之<sup>3910</sup>、是<sup>3908</sup>、实<sup>211</sup>、厥<sup>112</sup>、时<sup>75</sup>、寔<sup>21</sup>、爰<sup>18</sup>。 兼指代词是根据指代词指代远近的语义功能来分类的,是既可以指近又可以指远的一套指代词。相同的指代词在现代吴语苏州话里还可以见到(赵元任,1956,李小凡,1984)。现代藏语指代词the<sup>12</sup>
关键词
近
指代
词
兼指
句法功能
主语
“其”
复指成分
宾语
语义功能
“焉”
定语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兼指代词语源考
被引量:
10
10
作者
洪波
机构
天津师大中文系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3-39,90,共8页
文摘
兼指代词语源考洪波一、据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研究,商人原是东夷民族集团的一支,其原始活动范围在今山东、河南、安徽北部和河北一带;周人最初是生活在渭水流域“戎狄之间”的一个部族。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商人和周人一个居东,一个居西,各自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周...
关键词
指示代词
“之”
近
指代
词
指代
词语
前置宾语
“是”
甲骨文
《山经》
商人语言
“其”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指代词“这”来源考
11
作者
徐时仪
出处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2期58-62,共5页
文摘
本文认为语言中的词是表义的,而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演变而成,“这”成为近指指示词,与其原有实词词义的虚化演变是分不开的。“这”无论是作动词,还是作副词和指示代词,都具有一种趋向性的指示义。这种趋向性指示义的不断强化,可看作是其由动词逐渐虚化演变为近指指示词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表义
虚化
趋向指示义
演变
近
指代
词
分类号
H139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再谈近指代词“這”的来源
被引量:
6
12
作者
朱冠明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3-664,766,共2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律部佛典语法研究”(14BYY117)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佛典语言的中国化”(13XNL007)成果
文摘
汉语近指代词"這"从唐代开始见于文献,但它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从语法功能和语音变化两个方面论证"這"来自中古以前常见的近指代词"是",同时也讨论了"是"在中古以后的去向,即北方成为"這",南方成为"底"。"這"的个案充分说明唐代是汉语从中古向近代迈进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
近
指代
词
這
底
阿堵
是
虚词本字
Keywords
proximal demonstrative
zhe
di
adu
shi
etymology of function words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元曲选》中“你这(个)NP”的语用功能
被引量:
6
13
作者
王进
机构
郧阳师专中文系
出处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0,共3页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2007d420
文摘
《元曲选》宾白中,“你这(个)NP”句较多,基本构成成分为:第二人称代词“你”、近指代词“这”、(数)量词语、名词性词语NP。据其构成成分的隐现,可分为四种类型。
关键词
《元曲选》
语用功能
名词性词语
第二人称代词
构成成分
近
指代
词
“你”
“这”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北涿怀话的两套近指和远指代词
被引量:
2
14
作者
宗守云
机构
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299,共1页
文摘
本文谈张家口涿鹿、怀来方言(以下简称“涿怀话”)的指代词现象。涿怀话指示代词的共同点是:有两套指示代词,这两套指示代词语音形式差异较大,有不同的分布状况,可以借助量词“个”连在一起使用。
关键词
河北
涿怀话
方言
远
指代
词
近
指代
词
指示代词
语音
量词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玉林话的代词
被引量:
12
15
作者
梁忠东
机构
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80-83,共4页
文摘
玉林话是流行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的一种粤语亚方言 ,本地称为玉林白话。玉林话的代词除了跟广州粤语相同的部分以外 ,还有一些别具特点的词和用法。人称代词有几个合音词 ,“、、、”分别是“我屋、你屋、屋、人屋”的合音 ,指“我家、你家、他家、人家”。处于亲属称谓的领格地位时 ,前面三个可以指单数的“我的、你的、他的”。远指代词“兀”比较特殊 ,跟近指代词“”一样 ,可以构成合成代词“兀搦”(那些 )、“兀计”(那里 )、“兀哝”(那样 )。特殊的疑问代词有“士律”(什么 )、“士乜”(什么 )、“施里”(哪里 )、“路伶”(哪里 )、“士哝”(怎样 )、“施样”(怎样 )。
关键词
玉林话
代词
合音词
兼词
粤语亚方言
广西
远
指代
词
近
指代
词
Keywords
dialect
Yulin dialect
pronouns
compound sound
compatible words
分类号
H178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今文《尚书》指示代词研究
被引量:
1
16
作者
张文国
张文强
机构
聊城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山东沂水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11-115,共5页
文摘
本文对今文《尚书》的指示代词作了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 ,今文《尚书》中 ,只有近指代词 ,没有远指代词。近指代词中 ,常见的主要有 2个 :“时”、“兹”。大部分指示代词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部分代词的用法和古文《尚书》差别很大 ,由此可以看出古文《尚书》
关键词
今文《尚书》
指示代词
近
指代
词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的新审视
17
作者
曹炜
李璐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2期70-71,共2页
文摘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是(时)”“此”“斯”“伊”5个,其中除了“兹”和“此”的研究中出现的分歧相对较小之外,其他各词的认识分歧均较大。近指代词“斯”出现时间较晚,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未出现。《尚书》中有1例。个中的“斯”是否为近指代词,学界存在分歧:郭锡良认为《尚书》中并没有出现指示代词“斯”。
关键词
上古汉语
指示代词
郭锡良
近
指代
词
《尚书》
认识分歧
体词性
甲骨文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关于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新审视
18
作者
曹炜
李璐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6期222-222,共1页
文摘
上古汉语体词性近指代词研究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斯”是否为近指代词及其用于主格的问题;“是”究竟是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同、“是”与“时”的关系以及“是”的句法功能问题;“伊”属于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此”和“是”异同研究中存在的分歧,等等。
关键词
上古汉语
句法功能
远
指代
词
近
指代
词
体词性
异同研究
分歧
新审视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之、者、这”的古今变化
19
作者
于洪燕
机构
呼伦贝尔学院
出处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7-59,共3页
文摘
本文着重从语言功能和语言发展的角度,分析近指代词"之"、"者"、"这"的语言变化.上古近指代词"之"在文言文中逐渐消失,而它在口语中仍然存在并发展着.由于"之"、"者"、"这"的语言功能的不断扩大,在口语中最终完全代替了近指代词:"是"、"此"、"斯".
关键词
语言
上古汉语
近
代汉语
定语
句法结构
近
指代
词
分类号
H0-09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医古文词义训诂方法浅谈(之一)
20
作者
宋书功
机构
北京中医学院
出处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5年第1期35-37,共3页
文摘
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这是因为古汉语的词,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字”,其发展变化十分缓慢。因此,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事物的发展变化,汉字反映客观事物的任务必然要增加。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差异性,是产生词的多义性的主要原因:不同的事物,因为它们之间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故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表达;有差异,故这一个词就出现了多种意义的现象。这就是训诂学上所讲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问题。例如“舍”这个词,《说文》:
关键词
训诂方法
居止
解作
毛亨
大毛公
因文求义
《说文》
语法关系
近
指代
词
本义
《经籍纂诂》
月光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
卢烈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春秋时代近指代词研究
张玉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分析
刘海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贵州方言中的近指代词“之”
肖永凤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关于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新审视
曹炜
李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近指代词的发展演变
李璐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俄汉叙事话语中远近指代词的认知语义阐释
黄东晶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近指代词“兹”、“此”、“这”历时更替考
徐曼曼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兼指代词的原始句法功能研究
洪波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兼指代词语源考
洪波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指代词“这”来源考
徐时仪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再谈近指代词“這”的来源
朱冠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6
原文传递
13
《元曲选》中“你这(个)NP”的语用功能
王进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8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河北涿怀话的两套近指和远指代词
宗守云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2
原文传递
15
玉林话的代词
梁忠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今文《尚书》指示代词研究
张文国
张文强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对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的新审视
曹炜
李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
0
原文传递
18
关于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新审视
曹炜
李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
0
原文传递
19
论“之、者、这”的古今变化
于洪燕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医古文词义训诂方法浅谈(之一)
宋书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