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上斜肌亢进眼球客观旋转与近立体视功能的分析
1
作者 鲁翼 周炼红 +6 位作者 张灿灿 李沅瑾 马润庭 李文萍 龚奇 余露润 胡蝶文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663-166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斜肌亢进(PSOOA)患者眼球客观旋转与双眼近立体视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01/2023-11于我院行斜视手术并存在PSOOA的斜视患者共59例,采集眼底照相图片,根据黄斑中心凹与视乳头水平经线的相对位置...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斜肌亢进(PSOOA)患者眼球客观旋转与双眼近立体视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01/2023-11于我院行斜视手术并存在PSOOA的斜视患者共59例,采集眼底照相图片,根据黄斑中心凹与视乳头水平经线的相对位置将眼球分为内旋、外旋和无旋转组,进一步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FDA),并分析眼球客观旋转情况及FDA与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关系。结果:患者59例92眼存在上斜肌亢进。眼球外旋0例,眼球无旋转32例,眼球内旋27例,眼球无旋转组双眼总FDA明显小于眼球内旋组(2.83°±2.89°vs 16.12°±5.74°,P<0.001)。眼球无旋转组和内旋组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66%和15%,差异显著(P<0.001);眼球无旋转组和内旋组精细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38%和11%,差异显著(P=0.02)。所有患者近立体视与双眼总FDA存在相关性(r=-0.526,P<0.001),与内旋眼FDA相关性最大(r=-0.546,P<0.001);眼球内旋组近立体视与双眼总FDA无相关性(r=-0.366,P=0.060),与内旋眼FDA和亢进眼FDA负相关(r=-0.424,P=0.028;r=-0.485,P=0.010);眼球无旋转组近立体视与双眼总FDA、主导眼FDA、非主导眼FDA、亢进眼FDA和非亢进眼FDA均无相关性。结论:PSOOA患者出现眼球内旋者较眼球无旋转者近立体视功能保存率更低,近立体视功能与双眼总FDA负相关,尤其是内旋眼和亢进眼FDA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上斜肌亢进 眼球客观旋转 近立体视功能 黄斑-乳头夹角(FDA)
下载PDF
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远近立体视的变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育榕 张繁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四组:组1为非调节性内斜视,组2为间歇性外斜视,组3为恒定性外斜视,组4为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手术前后分别应用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采... 目的:探讨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四组:组1为非调节性内斜视,组2为间歇性外斜视,组3为恒定性外斜视,组4为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手术前后分别应用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采用颜少明编绘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第7d,1、3、6mo的各项检查数据。结果:斜视患者72例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及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调节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组术后不同时期远、近立体视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立体视(0例)比近立体视(19例,26%)的损害更严重,术后近立体视(51例,71%)的恢复明显优于远立体视(17例,24%),术后1mo远、近立体视恢复效果明显。结论:不同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存在差异,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效果最佳。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对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影响一致。斜视患者远立体视损害较重,术后近立体视恢复明显优于远立体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 近立体视 手术
下载PDF
成人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近立体视功能重建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陈丽 封利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05-1708,共4页
回顾性分析采用Titmus、Randot图谱对99例成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近立体视功能检测,对可能影响术后近立体视功能重建相关因素(是否间歇、斜视开始年龄、术前斜视持续时间、术前斜视度)与术后近立体视功能进行协方差分析。结... 回顾性分析采用Titmus、Randot图谱对99例成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近立体视功能检测,对可能影响术后近立体视功能重建相关因素(是否间歇、斜视开始年龄、术前斜视持续时间、术前斜视度)与术后近立体视功能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间歇对其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持续时间(P=0.002)和开始年龄(P=0.048)对其影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斜视度数对其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成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近立体视功能可获得不同程度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 近立体视功能 重建
下载PDF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近立体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卢跃兵 陈敏 孙先桃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年第3期314-316,共3页
目的观察儿童接受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疗效及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郑州市儿童医院眼科收治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手术患儿150例,比较患儿术前术后的共同视功能和融合视功能,并考察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结果 150例... 目的观察儿童接受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疗效及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郑州市儿童医院眼科收治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手术患儿150例,比较患儿术前术后的共同视功能和融合视功能,并考察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结果 150例患儿中,手术后近视立体功能有明显改变。共同视功能术前为70例,术后为1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融合视功能术前为44例,术后增加至1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近立体视功能者,术前为72例,术后增加至136例,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有积极作用,近视立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重建,具有相当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 间歇性 近立体视功能 手术 儿童
下载PDF
老视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宿蕾艳 杨晓桦 庄曾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0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老视对患者近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选取近矫正视力≥1.0的老视患者90例,按阅读近附加分组,其中屈光度≤+1.00D(等效球镜)患者30例,屈光度+1.00~+2.00D(等效球镜)患者30例,屈光度≥+2.00(等效球镜)患者30例,另外随机选取近矫正... 目的观察老视对患者近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选取近矫正视力≥1.0的老视患者90例,按阅读近附加分组,其中屈光度≤+1.00D(等效球镜)患者30例,屈光度+1.00~+2.00D(等效球镜)患者30例,屈光度≥+2.00(等效球镜)患者30例,另外随机选取近矫正视力≥1.0的年轻患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近随机点立体图(Randot Stereotests)测定患者的近立体视觉。结果①老视患者随屈光度增加,裸眼近立体视觉下降,二者存在相关性(r=0.857,P<0.05);②老视矫正后,屈光度≤+1.00D及+1.00~+2.00D的两组老视患者近立体锐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2.00D的老视患者近立体锐度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屈光度≥+2.00D的老视患者近立体视锐度比其他两组老视患者近立体视锐度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眼调节力明显下降,老视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下降;阅读近附加屈光度越高,下降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立体视 锐度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矫正单眼近视对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惠东 柯建林 +1 位作者 黄准 龚莉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7期1175-1176,共2页
目的:分析在采用角膜塑形镜对于患者进行单眼近视矫正的过程中,对于其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眼近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框架眼镜治疗组与角膜塑形治疗组,每组30... 目的:分析在采用角膜塑形镜对于患者进行单眼近视矫正的过程中,对于其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眼近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框架眼镜治疗组与角膜塑形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矫正前的屈光度基本无差别(P>0.05),患者矫正后1d、7d、30d、90d、1年框架眼镜治疗组的矫正前后屈光度明显高于角膜塑形治疗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单眼近视矫正的过程中,采用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相对于框架眼镜矫正而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单眼矫正 近立体视功能 治疗效果 屈光不正
下载PDF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近立体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博文 孙光华 孙凤侠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3-74,共2页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其主要危害为患儿立体视功能不良,多以近立体视部分保存,而远立体视明显丧失为特点。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主要为手术矫正,但是对于手术年龄的选择问题目前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回顾了我院201...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其主要危害为患儿立体视功能不良,多以近立体视部分保存,而远立体视明显丧失为特点。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主要为手术矫正,但是对于手术年龄的选择问题目前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回顾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69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例,比较分析其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功能情况,旨在为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总结归纳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 外斜 近立体视功能
下载PDF
儿童接受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疗效及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楚瑞雪 王惠 孙先桃 《临床研究》 2018年第4期125-126,共2页
目的观察儿童接受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的临床效果及患儿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方法选取郑州儿童医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6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分为周围立体视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合黄斑立体视组,经手术治疗后观察临床效果,分... 目的观察儿童接受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的临床效果及患儿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方法选取郑州儿童医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6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分为周围立体视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合黄斑立体视组,经手术治疗后观察临床效果,分析对比患儿术前术后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近视立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显著增多且患儿立体视锐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治疗效果理想,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间歇性外斜 手术 近立体视功能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状态与近立体视功能关系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景原媛 杨士强 郑婕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状态与近立体视功能的关系,探讨眼球旋转状态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临床回顾性研究.筛选110例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集眼底相照片,根据眼底相将眼球... 目的 通过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状态与近立体视功能的关系,探讨眼球旋转状态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临床回顾性研究.筛选110例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集眼底相照片,根据眼底相将眼球分为眼球旋转(内旋、外旋)和正常,并通过CDA计算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FDA.分析眼球旋转状态与近立体视功能的关系.结果 在11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眼球旋转有2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FDA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眼球旋转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低于无眼球旋转患者的立体视功能,两者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主导眼客观旋转度与立体视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r =0.311,P=0.001).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状态与立体视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辅助评价间歇性外斜视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 近立体视功能 眼球旋转 盘-黄斑中心凹夹角FDA
原文传递
球面与环曲面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改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视力的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余文琳 曾丽 +2 位作者 牛悦 王云风 邱迎红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490-493,500,共5页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最佳光学设计方案选择及其对患者裸眼视力、散光度数和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眼科医院2020-05至2021-05收治的近视伴散光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佩戴的不同类型的角膜塑形镜光学设计,分为...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最佳光学设计方案选择及其对患者裸眼视力、散光度数和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眼科医院2020-05至2021-05收治的近视伴散光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佩戴的不同类型的角膜塑形镜光学设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佩戴球面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观察组患者佩戴环曲面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平均角膜曲率、眼轴、角膜偏心量、SE、CCT、BUT、ECD及近立体视功能情况。结果戴镜前,两组患者专科检查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戴镜1、6、12个月,两组患者的UCVA均降低(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散光均降低(P<0.05),12个月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角膜曲率均显著下降,眼轴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平均角膜曲率、眼轴低于对照组(P<0.05);角膜偏心量均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SE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12个月,两组患者CCT、BUT、ECD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近立体视功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曲面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球面 环曲面 裸眼 散光度 近立体视功能
下载PDF
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童奇湖 陆勤康 +4 位作者 王惠云 王红婷 张元钧 王盛展 孙艳丽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270-272,280,共4页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矫正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后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方法选择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48例(90眼),其中高度屈光参差组32例(60眼),重度屈光参差组16例(30眼),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患者手术前... 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矫正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后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方法选择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48例(90眼),其中高度屈光参差组32例(60眼),重度屈光参差组16例(30眼),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结果术前屈光参差程度(4.75±2.83)D,术后为(0.35±0.15)D。SBK术后6个月84眼裸眼视力达到1.0或以上,较术前戴框架眼镜的78眼明显提高。术前戴框架眼镜的正常立体视、异常立体视和立体视盲分别为15、15和18例,而SBK术后6个月正常立体视、异常立体视和立体视盲分别为28、14和6例;SBK术后6个月的近立体视明显优于术前戴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屈光参差组近立体视明显优于重度屈光参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BK有助于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近立体视的建立。早期干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戴镜习惯,有助于患者近立体视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屈光参差 近立体视
下载PDF
弱视患儿视力正常后立体视觉的观察
12
作者 张鑫 马琳 王峰 《河南中医》 2010年第8期786-787,共2页
目的:观察弱视患儿视力正常后立体视觉的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114例门诊治疗的弱视患儿在视力恢复正常时用同视机行远立体视,用颜少明等人的《立体视觉检查图》行近立体视检查,并记录患儿的屈光状态、弱视的类型、治疗过程和持续时... 目的:观察弱视患儿视力正常后立体视觉的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114例门诊治疗的弱视患儿在视力恢复正常时用同视机行远立体视,用颜少明等人的《立体视觉检查图》行近立体视检查,并记录患儿的屈光状态、弱视的类型、治疗过程和持续时间、治愈时的年龄等,分析这些因素与患儿远、近立体视觉的关系。结果:114例患儿中弱视类型之间有显著差异,即屈光不正性和子午线性弱视预后好,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预后差。在远立体视形成上,患儿视力正常时的年龄之间和患儿屈光度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近立体视形成上,患儿视力正常时的年龄之间和患儿屈光度之间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大、屈光不正度数大者预后差。结论:年龄大、屈光度数大者可获得远立体视,但近立体视恢复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 近立体视 立体 屈光不正 儿童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艳丽 张伟 赵堪兴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26期55-58,共4页
目的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80例。采用OPTEC6500视功能分析仪检查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Worth四点灯检查中心/周边融合功能,三棱镜检查远/近斜视角,改良的Newcastle控制力评分... 目的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80例。采用OPTEC6500视功能分析仪检查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Worth四点灯检查中心/周边融合功能,三棱镜检查远/近斜视角,改良的Newcastle控制力评分量表进行控制力评分,间歇性外斜视调查问卷(IXTQ)中的监护人问卷和患儿问卷评价患儿的生活质量。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护人问卷和患儿问卷的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7,P>0.05)。控制力总评分、近斜视角、近立体视、年龄和患儿的生活质量做回归分析,年龄是主要相关因素,以>12岁为参照,10~12岁OR=8.243(P=0.108),7~9岁OR=22.284(P=0.025),5~6岁OR=64.929(P=0.001),随着年龄增大,生活质量评分降低,10~12岁年龄段下降显著。结论年龄是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 生活质量 远/近立体视 中心/周边融合 远/
下载PDF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检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丽莉 吴劲松 +2 位作者 杨玉兰 胡君 龚晓玲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0年第6期86-88,共3页
目的了解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87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测其双眼视觉功能。结果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近立体视总体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弱视... 目的了解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87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测其双眼视觉功能。结果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近立体视总体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其同视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区别(P>0.05);融合范围及立体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影响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通过对弱视的矫正,双眼视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屈光参差性弱 近立体视 机功能 矫正 儿童
下载PDF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特征观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劳苇 刘芳 +2 位作者 黄燕然 陈健聪 石志成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2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06/2021-05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确诊的AACE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性疾病。分析患者的年龄、发病前近距离用眼时... 目的:探讨2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06/2021-05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确诊的AACE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性疾病。分析患者的年龄、发病前近距离用眼时间、症状、屈光度、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斜视度、近立体视功能。结果: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24.25±5.78岁,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每天近距离用眼6h以上。所有患者均因双眼复视来诊,眼部常规检查无异常,各诊断眼位的眼球运动无明显受限。全部患者的屈光状态均为近视,平均等效球镜为-5.73±5.09D。AC/A平均为2.65±1.16。患者远距离斜视度与近距离斜视度之间的无差异(P>0.05)。不同斜视度患者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有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患者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05)。结论:大龄儿童及成人的ACCE多发生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中度近视人群中,主要症状为双眼复视,但各诊断眼位的眼球运动正常,没有神经系统性疾病,AC/A不高,远距离斜视度与近距离斜视度相近,近立体视功能可能与斜视度大小有关,可能与病程长短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共同性内斜 屈光度 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 近立体视
下载PDF
压贴三棱镜在不同类型双眼复视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劳苇 刘芳 +2 位作者 沈孝军 黄欢 周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18-2020,共3页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在不同类型双眼复视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06/2020-11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接受压贴三棱镜干预的20例双眼复视患者,其中8例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5例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7例为因颅...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在不同类型双眼复视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06/2020-11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接受压贴三棱镜干预的20例双眼复视患者,其中8例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5例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7例为因颅神经麻痹所致的斜视。分别于干预前后测斜视度和近立体视功能,调查干预前后患者视疲劳症状和独立驾驶能力。结果:经过压贴三棱镜干预后,全部患者的斜视度明显减少,与干预前比较变化有差异(P<0.05)。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和颅神经麻痹的斜视中,近立体视功能得到恢复的患者明显增多,与干预前比较变化有差异(P<0.05)。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中,干预前后近立体视功能变化无差异(P>0.05)。经过压贴三棱镜干预后,15例视疲劳症状明显缓解,13例独立驾驶能力恢复,与干预前比较变化有差异(均P<0.05)。结论:压贴三棱镜有效减少复视患者的斜视度,改善近立体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贴三棱镜 双眼复 近立体视 疲劳 驾驶能力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梦瑶 《临床研究》 2022年第8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均等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均等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年的正位率,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患者斜视度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1年后双眼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的差异。结果术后研究组正位率(95.56%)高于对照组(64.44%),欠矫率(6.67%)低于对照组(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过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及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及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均低于本组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双眼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双眼视功能较手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双眼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近立体视功能正常和异常情况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近立体视功能占比高于本组手术前,异常占比低于本组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正常和异常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改善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但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相较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而言在提高正位率和纠正斜视度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 正位率 双眼功能 近立体视功能
下载PDF
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指标的影响观察
18
作者 郭继玲 郭继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13期2019-2021,共3页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加用双眼视觉训练,...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加用双眼视觉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斜视度数、Titmus近立体视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斜视度数≤30°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率高于对照组,无立体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可有效提升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使患儿的立体视功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 双眼觉训练 矫正 近立体视 稳定性
下载PDF
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
19
作者 程晓霞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4期5421-5422,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诊治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40例,按最大斜视角设计手术量后进行手术矫正治疗。结果:手术后儿童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都有明显提高,经过Titmus立体试验,术后近立体视正常者明显...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诊治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40例,按最大斜视角设计手术量后进行手术矫正治疗。结果:手术后儿童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都有明显提高,经过Titmus立体试验,术后近立体视正常者明显多于手术前,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能有效提高视力,促进近立体视正常,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 近立体视
下载PDF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灿 吕维娜 余素英 《实用防盲技术》 2022年第4期148-150,154,共4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倾斜后徙术应用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中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107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50... 目的观察外直肌倾斜后徙术应用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中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107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50例)及实验组(外直肌倾斜后徙术,57例),均获得随访1年,仔细阅览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术后有无立体视功能、融合功能及眼位矫正情况等。结果两组术前有立体视功能、融合功能占比对比,差异不显著(χ^(2)=0.114,0.163,P=0.736,0.686);术后,两组有立体视功能、融合功能所占比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73,5.175,P均<0.05)。实验组眼位矫正正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2,P=0.028);两组过矫率、欠矫率比,差异不显著(χ^(2)=2.505,0.928,P=0.114,0.176)。结论给予集合不足型IXT患者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立体视功能、融合功能,改善眼位矫正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 集合不足型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 融合功能 立体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