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还原中和沉淀法处理TNT酸性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龙炳清 曹植菁 杨代军 《重庆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45,共3页
研究了处理TNT酸性废水的铁还原中和方法。该法用铁将硝基苯类还原成苯胺类,然后通过石灰乳中和生成Fe(OH)_2胶体,吸附苯胺类,达到去除硝基苯类的目的。在过量铁还原60min,中和沉淀pH8~9的最佳条件下,可将废水中的硝基苯类从82.0mg/L... 研究了处理TNT酸性废水的铁还原中和方法。该法用铁将硝基苯类还原成苯胺类,然后通过石灰乳中和生成Fe(OH)_2胶体,吸附苯胺类,达到去除硝基苯类的目的。在过量铁还原60min,中和沉淀pH8~9的最佳条件下,可将废水中的硝基苯类从82.0mg/L降到未检出程度(<0.2mg/L),COD_(Cr)从394.0mg/L降到94.8mg/L。处理后的废水中的苯胺类也未检出(<0.03mg/L)。该法的物料消耗费用约为传统的活性碳吸附法的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T酸性废水 还原中和沉淀 处理工艺
下载PDF
相山矿田铀的中和还原成矿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文斌 史维浚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51-357,共7页
该文以相山矿田为例介绍了铀的中和还原成矿作用的概念和机理。现已证明铀矿床不仅可以形成在还原显著增加的氧化-还原过渡带,而且可以形成在没有还原剂增加或溶液Eh值下降的中和作用带。实际上,中和作用是大多数情况下导致铀还原... 该文以相山矿田为例介绍了铀的中和还原成矿作用的概念和机理。现已证明铀矿床不仅可以形成在还原显著增加的氧化-还原过渡带,而且可以形成在没有还原剂增加或溶液Eh值下降的中和作用带。实际上,中和作用是大多数情况下导致铀还原沉淀的关键因素。中和还原成矿作用的思想为研究铀成矿机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 中和还原 成矿作用 相山矿田
下载PDF
再论铀的中和还原成矿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史维浚 周文斌 袁晓庆 《铀矿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2-21,62,共11页
反应指数是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实测值与水地化作用的临界值之间的相对值。中和还原沉淀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与其有关的所有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反应指数都应符合反应指数法则。热力学计算和实验证明配位体浓度,如CO_3^(2-),F^-等,是阻... 反应指数是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实测值与水地化作用的临界值之间的相对值。中和还原沉淀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与其有关的所有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反应指数都应符合反应指数法则。热力学计算和实验证明配位体浓度,如CO_3^(2-),F^-等,是阻碍铀还原沉淀的主要因素。降低CO_3^(2-)配位体浓度的主要作用是中和作用导致的CO_3^(2-)形式转化为CO_2逸出和CaCO_3沉淀。对相山矿田的铀成矿作用的水地球化学条件计算结果表明,中和作用是促使铀还原沉淀的促发钮,中和作用能导致与铀还原沉淀反应,有关的所有反应,有关的所有反应指数符合反应指数法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 中和还原成矿作用 水文地球化学
下载PDF
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铬的研究
4
作者 王勇 郭勇 +1 位作者 李红兵 唐宝华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0-52,61,共4页
采用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铬,研究了还原pH值、絮凝pH值、絮凝剂的用量、沉降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还原六价铬的最佳pH在2.0-2.2之间时,絮凝最佳pH值为9时,加入PAM,絮凝时间为0.5小时絮凝效果最好,处理后... 采用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铬,研究了还原pH值、絮凝pH值、絮凝剂的用量、沉降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还原六价铬的最佳pH在2.0-2.2之间时,絮凝最佳pH值为9时,加入PAM,絮凝时间为0.5小时絮凝效果最好,处理后的Cr浓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 电镀废水
下载PDF
铀的中和还原成矿作用
5
作者 史维浚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79-87,共9页
本文论述了中和还原沉淀作用的原理,并进行了热力学验算,取得了中和还原沉淀试验的成果。
关键词 铀矿地质 成矿作用 中和还原作用 水文地球化学 PH值 水-岩作用
下载PDF
还原—中和+蒸发浓缩工艺处理沉钒废水的工程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寿川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4-87,共4页
介绍了采用"还原—中和+蒸发浓缩"工艺处理沉钒废水的工程应用,工程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处理后的废水pH8~9、SS30~50mg/L、COD80~100mg/L、NH4+500~1500mg/L、Cr6+0.01~0.... 介绍了采用"还原—中和+蒸发浓缩"工艺处理沉钒废水的工程应用,工程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处理后的废水pH8~9、SS30~50mg/L、COD80~100mg/L、NH4+500~1500mg/L、Cr6+0.01~0.05mg/L、Na+100~1000mg/L,达到车间回用水水质要求,全部返回车间循环使用,实现了废水零排放。该工艺彻底解决了沉钒废水超标排放的问题,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钒废水 还原-中和 蒸发浓缩 循环使用 零排放
下载PDF
戴氏合金还原-中和滴定法测定焦化废水中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
7
作者 张燕玲 《昆钢科技》 2014年第1期40-44,共5页
现有国家标准中没有适用于焦化废水中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焦化废水水质评价和焦化废水处理系统运行无法获得准确数据和生产指导。戴氏合金还原一中和滴定法的制定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这一问题,通过准确度、精密度评价和多... 现有国家标准中没有适用于焦化废水中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焦化废水水质评价和焦化废水处理系统运行无法获得准确数据和生产指导。戴氏合金还原一中和滴定法的制定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这一问题,通过准确度、精密度评价和多年生产中各数据间关联性检验,证明该方法能较好地适用焦化废水水质评价和焦化废水处理系统生产的工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氏合金还原-中和滴定 焦化废水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下载PDF
酯化废水铁还原预处理的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曹微寰 周琪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5-199,共5页
用铁还原-中和-混凝沉淀法进行酯化废水预处理试验,原废水不稀释,铁还原处理在曝气条件下运行,还原时间为7~8h,处理过程中的耗铁量为每升废水120mg左右,全过程COD去除率可达30%以上,BOD5去除率可达40%以... 用铁还原-中和-混凝沉淀法进行酯化废水预处理试验,原废水不稀释,铁还原处理在曝气条件下运行,还原时间为7~8h,处理过程中的耗铁量为每升废水120mg左右,全过程COD去除率可达30%以上,BOD5去除率可达40%以上,色度降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精生产酯化废水 预处理 还原-中和-混凝沉淀
下载PDF
含铬、锰酸性废水处理技术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谌永红 李伟明 刘航 《环境科学动态》 CSSCI 2004年第1期18-20,共3页
用还原中和—混凝沉淀—曝气吹脱工艺处理电解金属锰含铬废水及尾矿库含锰渗滤液 ,处理后CODcr、Cr6 + 、Mn、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 74 %、 81%、 72 %、 75 % ,出水CODcr<10 0mg L ,Cr6 + <0 5mg L ,Mn <2 0mg L ,NH3-N <... 用还原中和—混凝沉淀—曝气吹脱工艺处理电解金属锰含铬废水及尾矿库含锰渗滤液 ,处理后CODcr、Cr6 + 、Mn、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 74 %、 81%、 72 %、 75 % ,出水CODcr<10 0mg L ,Cr6 + <0 5mg L ,Mn <2 0mg L ,NH3-N <15mg L ,可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废水 废水处理技术 还原中和技术 混凝沉淀技术 曝气吹脱工艺 矿产
下载PDF
碘化锂的制备工艺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建志 杨献奎 +2 位作者 彭立培 柳彤 吕灵华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2,共4页
碘化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作为催化剂具有收率高、反应稳定、选择性高等优点。而电池级碘化锂具有高能量、低损耗、寿命长以及密封性能好等优点,已经广泛用于心脏起搏器的电源材料。介绍了碘化锂的性质及应用,综述了丙酮法、联氨法... 碘化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作为催化剂具有收率高、反应稳定、选择性高等优点。而电池级碘化锂具有高能量、低损耗、寿命长以及密封性能好等优点,已经广泛用于心脏起搏器的电源材料。介绍了碘化锂的性质及应用,综述了丙酮法、联氨法、硫化氢还原法、中和法、液氮法、还原-中和法及有机溶剂法等制备方法,讨论了各类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中和法和还原-中和法是比较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方法。列举了几家公司的碘化锂产品质量指标。最后对碘化锂产业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化锂 制备 中和 还原-中和
下载PDF
含有机氟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国闽 张超杰 +1 位作者 龚海宁 周琪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4,共4页
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处理含氟代有机化合物废水。研究结果表明,水解酸化可将含氟废水的BOD5/CODCr比由0.258提高到0.396;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通过物化预处理及生化处理可以脱除氟代有机化合物中的氟原子,使... 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处理含氟代有机化合物废水。研究结果表明,水解酸化可将含氟废水的BOD5/CODCr比由0.258提高到0.396;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通过物化预处理及生化处理可以脱除氟代有机化合物中的氟原子,使该有机物成为可供微生物利用的基质。含氟废水经该工艺处理后,出水中BOD5为7.5mg/L,CODCr为75mg/L,氨氮未检出,总磷小于1mg/L,氟离子浓度为8.6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氟 工业废水 处理工艺 水解酸 氟代有机化合物 还原-中和混凝沉淀 好氧处理
下载PDF
糖精酯化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微寰 周琪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40-42,共3页
采用铁曝气还原 中和絮凝沉淀 生物接触氧化 混凝沉淀的组合工艺 ,能经济有效地处理酯化废水 ,最终出水达到CODCr≤ 150mg/L的国家排放标准。
关键词 糖精酯化废水 还原-中和沉淀 生物接触氧化
下载PDF
静电喷涂生产线污水处理方案设计和调试
13
作者 何伟军 包伟初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20,共3页
介绍了铝合金型材静电喷涂生产线污水处理工艺的方案设计和调试,通过理论分析,很好控制了运行中的药剂的投加量,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节约了运行成本。该工程系统自投产运行以来,处理效果稳定,出水各项指标均可达到电镀污染物综合排放... 介绍了铝合金型材静电喷涂生产线污水处理工艺的方案设计和调试,通过理论分析,很好控制了运行中的药剂的投加量,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节约了运行成本。该工程系统自投产运行以来,处理效果稳定,出水各项指标均可达到电镀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铬废水 碱性含磷废水 铜带酸洗废水 pH 还原中和 沉淀
下载PDF
湿法炼铜萃余液有价金属综合回收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玉明 张福元 +1 位作者 王社古 李晓恒 《中国有色冶金》 CAS 2014年第6期71-74,共4页
对湿法炼铜萃余液有价金属回收处理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选择性还原法与中和还原法的处理效果,确定了合适的工艺条件。两种方法Cu^(2+)还原回收率均达到95%以上,Ag^+基本被完全还原,其中中和还原法更经济。
关键词 湿法冶金 萃余液 有价金属回收 选择性还原 中和还原
下载PDF
镍钼矿氧压酸浸液中镍回收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贵生 刘俊场 付维琴 《云南冶金》 2021年第2期37-41,共5页
以镍钼矿氧压酸浸液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和还原-沉镍技术实现镍、钼的分离回收。在实验条件下,可以实现浸出液中Ni、Co、Cu、Zn等的综合回收,Ni沉淀率为95.86%,沉淀产品中Ni含量达到23.20%,可作为Ni的初级产品外售。
关键词 镍钼矿 氧压酸浸 中和还原 镍钼分离 综合回收
下载PDF
分流、化学反应-沉淀过滤法处理电镀废水
16
作者 叶晓华 《中国环保产业》 2007年第6期53-54,共2页
通过分析广州市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废水处理工程,证实了采用分流、化学反应(氧化、还原、中和)-沉淀过滤法处理电镀废水,配合pH、ORP在线自动加药控制系统,可使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关键词 分流 化学反应(氧化、还原中和) 自动控制 沉淀过滤 电镀废水
下载PDF
气浮/还原/絮凝沉淀/MBR/炭滤处理危废处置废水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东兵 岳峥 +6 位作者 曲卫国 刘斌 蒋金明 孙月驰 王琦 刘淑玲 杜昱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6-88,92,共4页
采用气浮/还原中和/絮凝沉淀/MBR/活性炭过滤工艺处理某危险废弃物处置场废水,处理规模为160 m3/d,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中表1... 采用气浮/还原中和/絮凝沉淀/MBR/活性炭过滤工艺处理某危险废弃物处置场废水,处理规模为160 m3/d,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中表1关于道路清扫及车辆冲洗用水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废弃物处置场 气浮 还原中和 絮凝沉淀 MBR 活性炭过滤
原文传递
Reticular chemistry in electrochemical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被引量:4
18
作者 Yanfang Wang Yuexiang Li +3 位作者 Zhenyu Wang Phoebe Allan Fucai Zhang Zhouguang Lu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7期1113-1141,共29页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ECR)represent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utilizing CO2,an industrial waste,as an abundant and cheap carbon source for organic synthesis as well as storing intermittent renewable electricit...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ECR)represent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utilizing CO2,an industrial waste,as an abundant and cheap carbon source for organic synthesis as well as storing intermittent renewable electricity from renewable sources.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s allowing CO2 to be reduced selectively and actively are crucial since the ECR is a complex and sluggish process producing a variety of products.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and 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s(COFs)have emerged as versatile materials applicable in many fields due to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including high surface areas and tunable pore channels.Besides,the emerging reticular chemistry makes tuning their features on the atomic/molecular levels possible,thereby lending credence to the prospect of their utilizations.Herein,an overview of recent progress in employing framework material-based catalysts,including MOFs,COFs and their derivatives,for ECR is provided.The pertinent challenges,future trends,and opport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ose systems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cular chemistry MOFS COFs ELECTROCHEMISTRY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原文传递
Emerging dual-atomic-site catalysts for electr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被引量:5
19
作者 Na Qiu Junjun Li +1 位作者 Haiqing Wang Zhicheng Zhang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3302-3323,共22页
The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reaction(CO_(2)RR)to yield high-value added fuels and chemicals provide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wards global carbon neutrality.Constant endeavors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exploratio... The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reaction(CO_(2)RR)to yield high-value added fuels and chemicals provide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wards global carbon neutrality.Constant endeavors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exploration of high-efficiency catalyst with rapid reaction kinetics,low energy input,and high selectivity.In addition to the maximum metal atomic utilization and uniqu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ingle-atom catalyst(SAC),dual-atomic-site catalysts(DASCs)offer more sophisticated and tunable atomic structure through the modulations of another adjacent metal atom,which can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_(2)RR as a deeper extension of SACs and have recently aroused surging interest.In this review,we highlight the recent advances on DASCs for enhancing CO_(2)RR.First,the classification,synthesis,and identification of DASCs are provided according to the geometric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of dual-atomic active sites.Then,the catalytic applications of DASCs in CO_(2)RR are categorized based on marriage-type,hetero-nuclear,and homo-nuclear dual-atomic sites.Particularly,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DASCs in CO_(2)RR is elaborately summarized through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reaction pathways and the atom structures.Finally,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re proposed for inspiring the design of future DASCs with high structural accuracy and high CO_(2)RR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atomic-site catalysts CO_(2)reduction interface engineering electrocatalysis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