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染土壤氧化/还原修复技术相关样品检测若干问题探讨
1
作者 李晓菲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74-177,共4页
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普遍应用于污染地块的修复工程中,在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修复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检测活动,通过讨论污染土壤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相关样品检测若干问题,体现在修复工程前期... 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普遍应用于污染地块的修复工程中,在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修复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检测活动,通过讨论污染土壤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相关样品检测若干问题,体现在修复工程前期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过程中工程修复相关人员和检测单位人员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检测方面的注意事项。为污染土壤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相关样品检测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 污染物检测 土壤
下载PDF
古代折扇的还原修复——以“文俶”“永瑢”扇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白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109,共7页
针对明代“文俶”及清代“永瑢”折扇画面上的虫蛀、残缺、脱色、掉粉,扇骨残损、断裂等病害,借助电镜纸纤维分析等科学手段,对补纸材料的选择、金笺的固色、扇面原折印褶皱处虫蛀洞的补缺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制定了扇面清洗、揭离、补缺... 针对明代“文俶”及清代“永瑢”折扇画面上的虫蛀、残缺、脱色、掉粉,扇骨残损、断裂等病害,借助电镜纸纤维分析等科学手段,对补纸材料的选择、金笺的固色、扇面原折印褶皱处虫蛀洞的补缺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制定了扇面清洗、揭离、补缺、全色、接笔的修复方法。同时,在扇骨的修复实践中,探寻与运用“贴肉”“续筋”“榫卯接骨”等古法,还原修复了扇骨断裂与缺损前的原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古人在折扇上的审美与实用价值,探讨与实践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还原修复古代折扇的一种新的理念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折扇 扇面 扇骨 分析检测 还原修复
下载PDF
土壤pH和SO_(4)^(2−)含量对设施菜地土壤障碍强还原处理修复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旭丽 姚宇阗 +2 位作者 陈超 黄新琦 孟天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18-1225,共8页
设施蔬菜地常面临硫酸根(SO_(4)^(2−))累积等次生盐渍化问题。强还原土壤消毒方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能够有效改良退化土壤,但RSD处理过程中SO_(4)^(2−)转化产物及RSD对次生盐渍化的长期改良效果尚不清楚。为探究土壤... 设施蔬菜地常面临硫酸根(SO_(4)^(2−))累积等次生盐渍化问题。强还原土壤消毒方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能够有效改良退化土壤,但RSD处理过程中SO_(4)^(2−)转化产物及RSD对次生盐渍化的长期改良效果尚不清楚。为探究土壤初始pH和SO_(4)^(2−)含量对RSD处理过程中SO_(4)^(2−)去除效果、转化产物及种植作物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无处理对照、淹水+紫花苜蓿粉(RSD)、RSD+石灰调节土壤pH至7.30、RSD+SO_(4)^(2−)(添加量为4000 mg·kg^(−1))、RSD+石灰+SO_(4)^(2−)(同上),处理结束后盆栽种植二茬黄瓜(Cucumis sativus L.),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表明,RSD处理后,土壤pH显著升高,EC值降低,土壤可溶性SO_(4)^(2−)-S含量降低了330-728 mg·kg^(−1),未施和施用SO_(4)^(2−)处理可溶性SO_(4)^(2−)含量分别降低了83.6%-93.3%、35.0%-42.1%。未施SO_(4)^(2−)处理中土壤总硫和SO_(4)^(2−)沉淀含量基本不变,吸附态SO 42−含量略有降低,表明减少的SO_(4)^(2−)主要转化为有机态硫,且施用石灰提高土壤pH可促进SO_(4)^(2−)转化为有机硫。土壤在晾干和后续种植作物过程中,RSD处理转化的有机硫再次矿化为SO_(4)^(2−),导致土壤盐分回升和pH值降低。种植一茬黄瓜后,各处理SO_(4)^(2−)含量已上升至处理前水平。同时,RSD处理后由于NO3−的完全脱除土壤面临缺氮风险,种植过程中施用了大量铵态氮肥,导致土壤进一步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种植两茬黄瓜后,各处理土壤pH值降低了2.02-2.36,EC值增加了0.201-0.233 mS·cm−1。综上,对于SO_(4)^(2−)初始含量高的土壤,由于有机硫迅速矿化,RSD处理后土壤将面临盐分回升及再次盐渍化风险。RSD处理后应选用合适的肥料品种结合科学施肥方式,以维持RSD处理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长期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退化 还原土壤修复方法 土壤酸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 石灰 SO_(4)^(2−)转化
下载PDF
F-数据簇与缺损数据修复-还原 被引量:3
4
作者 于秀清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3年第6期139-142,共4页
外P-集合具有动态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F-数据、F-数据簇、F-扩充系数等概念,得到F-数据定理,F-数据簇定理,F-数据套定理与F-数据可辨识定理,给出F-数据簇在缺损数据修复-还原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外P-集合 F-数据 F-数据簇 F-数据套 缺损数据修复-还原
下载PDF
含氯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晓庆 《化工管理》 2022年第1期44-46,共3页
含氯有机污染物可直接破坏土壤的正常功能,其中部分有机氯农药可通过植物的吸收和生物富集作用危害人类健康。文章对含氯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进行全面探讨,结合过往修复工作案例,探讨修复技术的可行性。
关键词 含氯有机物 土壤修复 氧化还原修复
下载PDF
三维动画还原技术在天坛古建筑中的应用
6
作者 何岩 寇子圆 《四川水泥》 2016年第5期248-248,共1页
三维动画又有一种3D动画的名字,在伴随着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另外的方式。建立虚幻的世界在计算计的应用下可以实现,我们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无法触摸到的世界里看到它的存在,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思... 三维动画又有一种3D动画的名字,在伴随着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另外的方式。建立虚幻的世界在计算计的应用下可以实现,我们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无法触摸到的世界里看到它的存在,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思维按形状尺寸建立自己内心中想要表现的物体,根据内心的想法建立模型的运动轨迹、虚拟摄影机的运动,最终按要求为模型加上特定的素材,并配上灯光。这项任务结束后就可以让计算机通过自动运算模式运算,生成我们内心所想要的的画面。北京的天坛是我国明清两代所构筑的,著名的古建筑,是自古以来最大的庙坛建筑,为世人所仰慕,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伟大的象征义,利用三维动画的还原技术将已经破损的天坛进行修复与复原,迫在眉睫,任务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画还原技术天坛古建筑的修复 建筑保护
下载PDF
浅谈古旧书画的修复与保护
7
作者 张国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第8期189-190,共2页
文章阐述了书画文物藏品的修复过程和技术要求,作为文物工作者必须熟悉这些,才能更好的管理好文物。
关键词 书画文物 修复还原
下载PDF
乙酰胆碱与去甲肾上腺素对食管癌细胞分化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爱群 王立东 +7 位作者 常志伟 丁攀峰 郭涛 孙哲 李琮宇 范宗民 何欣 张传森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神经递质对食管癌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为防治食管癌与复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EC109细胞系,分为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组、Ach加阿托品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组、NE加托拉唑林组、Ach+NE组... 目的:探讨食管神经递质对食管癌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为防治食管癌与复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EC109细胞系,分为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组、Ach加阿托品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组、NE加托拉唑林组、Ach+NE组和对照组,体外培养14d,HE和氧化还原修复酶-1(peroxire-doxin-1,PRX1)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和图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1)细胞3d长出突起,7d明显长长,14d部分细胞之间相互连结形成网状;2)PRX1免疫组化显色明显加深;3)核质比下降。Ach和NE组3项指标与对照组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神经递质Ach和NE对食管癌细胞分化具有诱导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增强DNA修复酶的表达有关,但其确切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该发现为开拓食管癌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的新领域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氧化还原修复酶类 细胞分化
下载PDF
High-Quality Single-Layer Graphene via Reparative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被引量:10
9
作者 Boya Dai Lei Fu +4 位作者 Lei Liao Nan Liu Kai Yan Yongsheng Chen Zhongfan Li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34-439,共6页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GO) is a promising low-cost synthetic approach to bulk graphene, which offers an accessible route to transparent conducting films and flexible electronics. Unfortunately, the release of ...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GO) is a promising low-cost synthetic approach to bulk graphene, which offers an accessible route to transparent conducting films and flexible electronics. Unfortunately, the release of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inevitably leaves behind vacancies and topological defects on the reduced GO sheet, and its low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 Here, we present a strategy for real-time repair of the newborn vacancies with carbon radicals produc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 suitable precursor. The sheet conductivity of thus-obtained single-layer graphene was raised more than six-fold to 350-410 S/cm (whilst retaining 〉96% transparenc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Raman spectroscopy revealed that the conductivity enhancemen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dditional sp2-C structures. This method provides a simple and efficient process for obtaining highly conductive transparent graphene 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graphene oxide reparative reduction transparent flexible electrod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