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唐希贤 曹德东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2期93-96,共4页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是一种具有DNA修复和转录调控双重功能的蛋白质,其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紧密相关。激素如17β-雌二醇可促进APE1/Ref-1的分泌,影响其表达。APE1/Ref-1抑制剂,如C10和E3...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是一种具有DNA修复和转录调控双重功能的蛋白质,其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紧密相关。激素如17β-雌二醇可促进APE1/Ref-1的分泌,影响其表达。APE1/Ref-1抑制剂,如C10和E3330,已在实验中显示了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潜力,但APE1/Ref-1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最佳时机需更多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耐药 进展 预测因子
下载PDF
氧化/还原因子ref-1在肺癌组织中的细胞定位表达及与8-OH-dG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吕嘉春 何敏 +6 位作者 廖永德 王孝养 黎银燕 曾波航 陈家堃 吴中亮 施侣元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氧化 /还原因子 1(ref 1) ,也称为AP核酸内切酶 (APE) ,是氧化还原和DNA碱基切除修复途径中的重要一员。本研究旨在探讨ref 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氧化损伤标志 8 羟基 脱氧鸟苷 (8 OH dG)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 0例... 目的 氧化 /还原因子 1(ref 1) ,也称为AP核酸内切酶 (APE) ,是氧化还原和DNA碱基切除修复途径中的重要一员。本研究旨在探讨ref 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氧化损伤标志 8 羟基 脱氧鸟苷 (8 OH dG)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 0例肺癌组织、12 0例癌旁肺组织、4 0例肺良性病变和 4 0例正常肺组织中氧化 /还原因子ref 1基因的蛋白质表达 ;分析有关暴露因素对ref 1表达的影响 ,探讨ref 1基因与 8 OH dG的关系。结果 肺癌和正常肺组织皆有ref 1的表达 ,但ref 1在细胞内的定位有所不同 ,70 .0 % (10 5 / 15 0 )的肺癌组织ref 1从通常的胞核定位移位到胞浆 ,仅 7.5 % (3/ 4 0 )的正常肺组织有ref 1移位胞浆的现象 ,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1。未发现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和肿瘤家族史等因素与ref 1细胞定位之间有联系。ref 1移位胞浆与肺组织中 8 OH dG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Spearman相关系数为 0 .70 2 ,P <0 .0 1。结论 ref 1的细胞定位对其氧化 /还原和修复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可作为监测细胞DNA修复功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因子 REF-1 肺癌 细胞定位表达 与8-OH-dG 癌组织
下载PDF
纳洛酮干预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中氧化还原因子-1表达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胜会 孟庆伟 +3 位作者 吴家幂 储照虎 张帆 徐国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7期815-819,共5页
目的 :观察盐酸纳洛酮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中氧化还原因子 1(redoxfactor 1Ref 1)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将SD大鼠自体不凝血 5 0 μl 注入其尾状核区制备脑出血模型 ,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出血... 目的 :观察盐酸纳洛酮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中氧化还原因子 1(redoxfactor 1Ref 1)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将SD大鼠自体不凝血 5 0 μl 注入其尾状核区制备脑出血模型 ,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出血组和纳洛酮干预组 ,并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 ,连续切片作Ref 1和TUNEL (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 ferase [TdT ] mediateddeoxyuridinetriphosphate[dUTP] biotinnickendlabelin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经盐酸纳洛酮干预后 ,血肿周围神经细胞中Ref 1表达与脑出血相对应组比较 ,在 12h影响不明显 ,4 8h能增加Ref 1表达 (P <0 .0 1) ;72h亦能增加Ref 1表达 (P <0 .0 5 ) ;盐酸纳洛酮干预性治疗后 ,血肿周围神经细胞中TUNEL阳性细胞数与脑出血相对应组比较 ,在 12h明显影响 ,4 8h能明显减少凋亡 (P <0 .0 5 ) ;72h更明显 (P <0 .0 1)。结论 :盐酸纳洛酮能通过提高ICH缺血半暗带区Ref 1表达等途径 ,增加修复氧化损伤的DNA能力 ,减少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氧化还原因子-1 细胞凋亡 纳洛酮 大鼠
下载PDF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封亮 邵福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4-217,共4页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 /氧化还原因子 1(APE/Ref- 1)具有修复 DNA损伤、影响氧化还原反应及调节转录因子DNA结合活性等功能 ,对细胞的生存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 APE/Ref- 1的研究在其基因、功能、分布以及与某些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 /氧化还原因子 1(APE/Ref- 1)具有修复 DNA损伤、影响氧化还原反应及调节转录因子DNA结合活性等功能 ,对细胞的生存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 APE/Ref- 1的研究在其基因、功能、分布以及与某些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综述文献 DNA损伤 修复
下载PDF
氧化还原因子-1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活性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丁正中 张璐 李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333-338,共6页
为建立氧化还原因子-1(Ref-1)的原核表达系统,将经过酶切后的人源Ref-1编码片段定向克隆到pGEX-4T-3载体上,构建了pGEX-4T-3/Ref-1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DE3)工程菌,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工程菌表达... 为建立氧化还原因子-1(Ref-1)的原核表达系统,将经过酶切后的人源Ref-1编码片段定向克隆到pGEX-4T-3载体上,构建了pGEX-4T-3/Ref-1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DE3)工程菌,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工程菌表达可溶性融合蛋白,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4B(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纯化重组蛋白,透析后用聚乙二醇8000(PEG8000)浓缩,获得纯度达92%的融合蛋白,产率为3.7 mg/L,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6.8%.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显示该蛋白可以被抗体特异性识别,证实其为GST-Ref-1融合蛋白.GST-Ref-1蛋白体外增强了激活蛋白-1(AP-1)的DNA结合能力,并能拮抗H2O2造成的AP-1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因子-1 融合蛋白 原核表达 亲和色谱法
下载PDF
氧化还原因子1与转录因子的关系及抗脑细胞凋亡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胜会 孟庆伟 吴家幂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39-141,共3页
关键词 氧化还原因子1 转录因子 抗脑细胞凋亡作用 脱嘌呤 脱嘧啶核内切酶1 急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无嘌呤无嘧啶位点/氧化还原因子-1在缺血神经元DNA损伤中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巍 万琪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1年第1期5-7,共3页
神经元缺血后 ,损伤因素可使其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 ,此过程的起始阶段会出现包括碱基缺失、碱基改变和DNA链断裂在内的基因损伤。而无嘌呤无嘧啶位点 /氧化还原因子 1则可能针对此过程进行基因修复。此外 ,它还可能参与调节调控激活物蛋... 神经元缺血后 ,损伤因素可使其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 ,此过程的起始阶段会出现包括碱基缺失、碱基改变和DNA链断裂在内的基因损伤。而无嘌呤无嘧啶位点 /氧化还原因子 1则可能针对此过程进行基因修复。此外 ,它还可能参与调节调控激活物蛋白 1家族成员 ,通过其所发挥的转录因子作用间接地影响神经元DNA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嘌呤无嘧啶位点/氧化还原因子-1 脑缺血 神经元 DNA损伤 DNA修复
下载PDF
大鼠脑出血后氧化还原因子-1表达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的研究
8
作者 吴家幂 陈胜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2-303,共2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组织中氧化还原因子1(Ref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SD大鼠自体不凝血50μl注入其尾状核区制备ICH模型,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连续切片作Ref1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组织中氧化还原因子1(Ref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SD大鼠自体不凝血50μl注入其尾状核区制备ICH模型,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连续切片作Ref1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各时间点Ref1表达及TUNEL阳性细胞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CH后血肿周围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与Ref1表达呈负相关(r=-0.745,P<0.05),且Ref1表达下降谷底时间明显早于细胞凋亡高峰的时间。结论ICH后血肿周围组织中细胞凋亡增加与Ref1表达减少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氧化还原因子-1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硫氧还蛋白和氧化/还原因子的融合荧光蛋白载体的构建及在293T细胞中的分布
9
作者 谢振华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构建硫氧还蛋白和氧化/还原因子的融合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并在293T细胞中得到表达和定位。方法以RT-PCR方法从PC12细胞中克隆氧化/还原因子(APE/ref-1)的cDNA,然后亚克隆构建APE/ref-1-GFP融合真核表达载体。以PCR方法将质粒pQE3... 目的构建硫氧还蛋白和氧化/还原因子的融合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并在293T细胞中得到表达和定位。方法以RT-PCR方法从PC12细胞中克隆氧化/还原因子(APE/ref-1)的cDNA,然后亚克隆构建APE/ref-1-GFP融合真核表达载体。以PCR方法将质粒pQE30-TRX上的硫氧还蛋白cDNA亚克隆到pDsred1-1质粒上,然后将硫氧还蛋白-DsRed融合基因序列亚克隆到pCMV5质粒上,构建硫氧还蛋白-DsRed融合真核表达载体.通过磷酸钙转染293T细胞,以荧光显微镜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结果成功构建了硫氧还蛋白-DsRed和APE/ref-1-GFP融合表达载体,并在293T细胞中得到表达,APE/ref-1-GFP融合蛋白定位在293T细胞核内;硫氧还蛋白-DsRed融合蛋白定位在293T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硫氧还蛋白和APE/ref-1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氧还蛋白 氧化/还原因子 绿色荧光蛋白 红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氧化还原因子1促进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 被引量:1
10
作者 耿燕 李涛 +4 位作者 胡晓青 张晨光 陈苹 马康涛 周春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5-342,共8页
目的:研究氧化还原因子1(redox factor 1,REF1)对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为证实REF1在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中的作用,构建重组Ref1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腺病毒载体,感染乳鼠心肌成纤维细... 目的:研究氧化还原因子1(redox factor 1,REF1)对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为证实REF1在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中的作用,构建重组Ref1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腺病毒载体,感染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Ref1以及与胶原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的改变,通过免疫荧光检测REF1核转位,利用MTT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用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REF1对转录因子活化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的DNA结合能力的影响。利用含25 mmol/L的葡萄糖培养基模拟高糖环境,观察对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REF1表达与活性的影响。结果:MTT比色法显示,感染野生型Ref1重组腺病毒的细胞在490 nm处的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病毒组(0.671±0.044vs0.364±0.007,n=6,P<0.01)。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周期的分析表明,野生型Ref1能明显增加S期细胞的百分率(16.8%±0.62%vs9.04%±0.43%,n=3,P<0.05)。RT-PCR检测发现,野生型Ref1促进细胞Ⅰ型胶原(collagen I,ColⅠ)和Ⅲ型胶原(collagenⅢ,ColⅢ)mRNA表达增多,但突变型Ref1对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合成均没有明显影响。EMSA实验结果显示,感染野生型Ref1重组腺病毒的细胞AP1的DNA结合能力增强。高糖培养基培养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同样能增强AP1的DNA结合能力。高糖培养虽然对Ref1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但增强了细胞中REF1的核转位,促进了细胞的增殖。结论:REF1促进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AP1的DNA结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因子1 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胶原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舒桂华 朱玲玲 +2 位作者 徐向明 郭锡熔 李述庭 《现代医药卫生》 2004年第18期1831-1833,共3页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脑组织缺氧缺血后 ,氧化还原因子 -1(APE/Ref-1)蛋白在脑皮质不同时相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新生7日龄SD大鼠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动物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分别观察正...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脑组织缺氧缺血后 ,氧化还原因子 -1(APE/Ref-1)蛋白在脑皮质不同时相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新生7日龄SD大鼠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动物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分别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氧缺血1、3、6、12、24、48小时APE/Ref-1蛋白及神经细胞凋亡变化 ,分析两者关系。结果 :氧化还原因子 -1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右侧大脑半球神经细胞核广泛表达 ;而缺氧缺血组脑皮质区该蛋白表达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且各时间点间差异显著。脑皮质区凋亡阳性细胞表达脑皮质区与APE/Ref-1相反 ,其随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 ,并在24小时达到高峰。结论 :新生大鼠脑组织缺氧缺血后 ,脑皮质区神经元APE/Ref-1蛋白表达减少,凋亡细胞表达增加,提示APE/Ref-1蛋白减少和DNA修复功能失败可能与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大鼠 脑皮质 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 表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表达及意义的研究
12
作者 舒桂华 朱玲玲 +2 位作者 徐向明 郭锡熔 李述庭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氧化还原因子-1 (APE/Ref 1)蛋白在大脑皮质不同时相的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新生7日龄SD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氧化还原因子-1 (APE/Ref 1)蛋白在大脑皮质不同时相的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新生7日龄SD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氧缺血1, 3, 6, 12, 24, 48hAPE/Ref 1蛋白及神经细胞凋亡变化。结果 APE/Ref 1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神经细胞核内广泛表达,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 05);而缺氧缺血组大脑皮质该蛋白表达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各时间点间差异显著(P<0. 05)。大脑皮质凋亡阳性细胞表达与APE/Ref 1相反,其随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并在24h达到高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 05)。结论 新生大鼠脑组织缺氧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APE/Ref 1蛋白表达减少, 凋亡细胞表达增加,提示APE/Ref 1蛋白减少和DNA修复功能失败可能与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因子-1 缺氧缺血 大鼠 新生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氧化还原因子-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富强 李晓佳 +8 位作者 陈隆益 杨红 杨友松 代红源 韦永胜 黄雨兰 孙红斌 徐玉川 杨正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20-920,共1页
1.临床资料:30例脑出血患者均采用直视开颅术,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3~76岁,平均55.3岁;高血压脑出血26例,非高血压脑出血4例;血肿大小10~70ml(小脑出血者为10ml以上)。分组情况:对照组7例,为发病12h以内脑出血患者,... 1.临床资料:30例脑出血患者均采用直视开颅术,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3~76岁,平均55.3岁;高血压脑出血26例,非高血压脑出血4例;血肿大小10~70ml(小脑出血者为10ml以上)。分组情况:对照组7例,为发病12h以内脑出血患者,于非功能区人颅,在人颅路径上远离血肿处取少许组织做对照;实验组30例,按发病到手术取标本时间分为:发病6h以内组6例;6—12h7例;13—24h5例;25—72h6例;72h以上组6例。以上对照组及实验各组间年龄、性别、血肿大小及出血部位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患者 氧化还原因子-1 细胞凋亡 非高血压脑出血 统计学分析 血肿大小 临床资料 小脑出血
原文传递
硫氧还蛋白1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AP-1和氧化还原因子Ref-1的核转位下调血管内皮细胞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分泌和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恂 陈北冬 关丹丹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5-105,共1页
对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样品的分析发现:在整个血管壁,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和粥样斑块里巨噬细胞内,硫氧还蛋白的表达量大大增加。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硫氧还蛋白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 核转录因子AP-1 氧化还原因子Ref-1
原文传递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基因与乳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敏 曹永晋 蔡伟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58-860,共3页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经吉西他滨处理后APE/Ref-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以50 nmol·L-1吉西他滨处理乳腺癌MCF-7细胞,在处理后0,3,7,10,13和16天,测定细胞凋亡比例、存活细胞APE/Ref-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吉...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经吉西他滨处理后APE/Ref-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以50 nmol·L-1吉西他滨处理乳腺癌MCF-7细胞,在处理后0,3,7,10,13和16天,测定细胞凋亡比例、存活细胞APE/Ref-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吉西他滨50 nmol·L-1干预后第0,3,7,10,13,16天,细胞APE/Ref-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与干预天数呈正相关,并与凋亡细胞比例的变化趋势一致。APE/Ref-1表达水平从第10天起明显增加,第16天达到最高(P<0.05)。并且干预至第10,13,16天后,细胞中的APE/Ref-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药物干预前细胞相比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APE/Ref-1在乳腺癌化疗时表达明显增强,可能与化疗耐药性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乳腺癌 化疗耐药性 耐药
原文传递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Fas相关磷酸酯酶和氧化还原因子-1mRNA的表达
16
作者 邓春 郭春宝 +2 位作者 余加林 吴仕孝 谭毅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7-299,共3页
关键词 新生鼠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FAS 磷酸酯酶 氧化还原因子-1 mRNA 表达
原文传递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氧化还原因子-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17
作者 郭富强 李晓佳 +10 位作者 陈隆益 杨红 杨友松 代红源 韦永胜 黄雨兰 孙红斌 曾宪容 吴文斌 徐豫川 杨正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7期506-510,共5页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氧化还原因子-1(Ref-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根据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3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6h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72h组(6例)和≥72h组(6例)。应用HE...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氧化还原因子-1(Ref-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根据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3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6h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72h组(6例)和≥72h组(6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观察血肿旁约1cm处脑组织的病理学、Ref-1、凋亡细胞、促凋亡基因Bax和抑凋亡基因Bcl-x的变化情况。选择在发病12h内手术的7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手术入路上远离血肿处少许脑组织的上述指标,并与血肿周围组织进行比较。结果:HE染色显示,对照组和〈6h组的血肿周围组织基本正常,6~12h组损伤较轻,12~24h组损伤较重,24~48h组损伤严重,以后逐渐好转,8d时与对照组相似;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凋亡细胞和Bax蛋白表达在发病6h后逐渐增高,12-72h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下降。Bcl-x蛋白表达在发病后12~72h虽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显示,Ref-1 mRNA表达在发病后12~72h期间明显下降(P〈0.01),此后逐渐上调。Bax和Bcl-xmRNA表达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相似。相关分析显示,Ref-1 mRNA表达与凋亡细胞和Bax蛋白及mR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Bcl-x蛋白及mRNA表达无相关性。结论:Ref-1 mRNA表达可能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产生和细胞的保护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氧化还原因子-1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丹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舒桂华 朱玲玲 +2 位作者 徐向明 郭锡熔 李述庭 《新生儿科杂志》 2005年第6期261-264,共4页
目的 研究丹参对缺氧缺血性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 (redoxfactor-1,Ref-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7日龄SD大鼠制成缺 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分别观察假手... 目的 研究丹参对缺氧缺血性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 (redoxfactor-1,Ref-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7日龄SD大鼠制成缺 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分别观察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及丹参治疗组脑皮质Ref-1蛋白及神经 细胞凋亡变化。结果 与缺氧缺血组比较,丹参治疗组Ref-1蛋白表达Ref-1阳性细 胞数增加(由36.1±6.3上升至76.3±5.4,t=2.43,P<0.05);而凋亡细胞显著减 少(由68±2降至12±5,t=7.02,P<0.01)。结论 丹参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可能通 过促进缺氧缺血后脑神经细胞Ref-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了细胞凋亡,为治疗新生 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缺氧缺血 脑皮质 氧化还原因子-1 凋亡
原文传递
基于DC-CNN的电子伪装语音还原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永全 施正昱 张晓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3-188,共6页
针对电子伪装语音还原研究在还原模型的构建方面并无突破性进展的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大的因果卷积神经网络(Dilated Casual-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DC-CNN)的电子伪装语音还原模型。该还原模型以DC-CNN为框架,对电子伪装语音历... 针对电子伪装语音还原研究在还原模型的构建方面并无突破性进展的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大的因果卷积神经网络(Dilated Casual-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DC-CNN)的电子伪装语音还原模型。该还原模型以DC-CNN为框架,对电子伪装语音历史采样点的声学信息与还原因子进行卷积和非线性映射运算。同时模型的神经网络采用跃层连接技术以优化深层传递,再经过压扩转换后输出还原语音。该模型具有非线性映射性、扩展性、多适应性与条件性、并发性等明显特点。在实验分析中,以3个基本变声功能:音调(pitch)、节拍(tempo)和速度(rate)对钢琴曲和英文语音分别进行电子伪装变声处理,再经模型还原,将还原语音与原始语音进行声纹特征比对、LPC数据分析和语音同一性的人耳测听辨识,结果表明,还原语音与原始语音的声纹特征十分吻合,且实现了高质量的共振峰波形复原,钢琴曲和英文语音的共振峰参数总体还原拟合率分别达到79.03%和79.06%,远超电子伪装语音与原始语音35%的相似比例,这说明该模型能有效削减语音中的电子伪装特征,较好地实现了电子伪装的钢琴曲和英文语音的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NN 电子伪装语音 还原语音 还原因子 门激活单元
下载PDF
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复合体组装因子2在肝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和功能探讨
20
作者 朱影 谷兴璐 +1 位作者 赵晓航 孙玉琳 《肝癌电子杂志》 2022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的多组学数据,分析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组装因子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复合体组装因子2(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complex assembly factor 2,NDUFAF2)基因在肝癌... 目的: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的多组学数据,分析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组装因子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复合体组装因子2(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complex assembly factor 2,NDUFAF2)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及预后意义,并探讨其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TCGA肝癌样本的RNA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单核苷酸多态芯片和DNA甲基化测序数据,分析NDUFAF2在肝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异常高表达的可能机制。基于TCGA肝癌RNA测序数据获得与NDUFAF2高度相关性的共表达基因,进行Reactome、MSigDB通路和人类表型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功能网络。结果:对TCGA肝癌RNA测序数据的表达和生存分析显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全部亚基中,仅NDUFAF2在肝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且与不良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相关。肝癌组织中NDUFAF2的高表达与性别、人种、肿瘤分化程度和微血管侵犯显著相关(P均<0.05)。基因扩增和肝癌驱动基因TP53和CTNNB1的突变,以及MYC扩增是造成NDUFAF2高表达的可能原因。对肝癌组织中与NDUFAF2共表达的411个基因的富集分析显示,NDUFAF2可能通过调控细胞能量产生、氧化应激、RNA加工、蛋白翻译和c-Myc、mTORC1相关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结论:NDUFAF2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RNA加工和蛋白翻译等生物学通路参与细胞癌变,可作为潜在的肝癌预后预测标志物和新的治疗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复合体组装因子2 肝癌 公共数据挖掘 预后 表达调控 肿瘤发生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