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8篇文章
< 1 2 2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还原气氛对还原-氧化-还原预处理Co/SiO_2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穆仕芳 李德宝 +3 位作者 侯博 贾丽涛 陈建刚 孙予罕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58-1163,共6页
采用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Raman光谱、热重分析和H_2-程序升温还原等方法研究了一次还原气氛(H_2、CO、合成气、先H_2后CO、先CO后H_2)对还原-氧化预处理Co/SiO_2催化剂结构的影响,并考察了再经H_2二次还原后催化剂的... 采用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Raman光谱、热重分析和H_2-程序升温还原等方法研究了一次还原气氛(H_2、CO、合成气、先H_2后CO、先CO后H_2)对还原-氧化预处理Co/SiO_2催化剂结构的影响,并考察了再经H_2二次还原后催化剂的费托合成反应性能。表征结果显示,一次还原气氛为H_2或先H_2后CO时,催化剂的活性相主要是面心立方钴,后者积碳严重;一次还原气氛为CO、先CO后H_2或合成气时,催化剂中出现面心立方钴和六方钴的混晶,前两者有积碳生成。费托合成反应结果表明,一次还原气氛分别为H_2、CO和合成气时,催化剂活性相近;一次还原气氛为先CO后H_2时,CO转化率最高(67.55%);一次还原气氛为H_2时,甲烷选择性最低(7.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还原气氛 还原-氧化-还原预处理 钴/二氧化硅催化剂 费托合成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的还原型和氧化型辅酶Q10
2
作者 袁博 李烜 李鹏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3期2908-291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用于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的还原型辅酶Q10(泛醇-10)和氧化型辅酶Q10(泛醌-10),并实现临床应用。方法血浆标本经甲醇沉淀蛋白,以辅酶Q9为内标,使用Kinetex C18(3.0×50 mm,2.6μm...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用于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的还原型辅酶Q10(泛醇-10)和氧化型辅酶Q10(泛醌-10),并实现临床应用。方法血浆标本经甲醇沉淀蛋白,以辅酶Q9为内标,使用Kinetex C18(3.0×50 mm,2.6μm,100?)色谱柱等度洗脱进行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化方式,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质谱定量检测。考察该方法的特异性、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精密度与正确度、稳定性等。结果泛醇-10和泛醌-10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07和1.81 min,单个样品分析时间为3.2 min。泛醇-10和泛醌-10分别在50~2000和1~100 ng/mL的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定量下限均可达1 ng/mL。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9.7%,正确度为96.2%~103.9%,该方法具备较高的正确度和精密度。室温放置6 h、4~8℃冷藏5 d、-20℃冷冻放置30 d存放条件不影响对分析物浓度进行准确测定。结论该方法分析时间短,灵敏度较高,血浆用量少,适用于血浆标本中泛醇-10和泛醌-10的血药浓度监测及准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还原型辅酶Q10 氧化型辅酶Q10 血药浓度监测
下载PDF
预处理方式对氧化-还原联合技术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夏甫 杨昱 +4 位作者 万朔阳 郜普闯 韩旭 姜永海 徐祥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01-2010,共10页
为了探究氧化与还原预处理对氧化-还原联合技术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影响,选取2,4-DNT(2,4-二硝基甲苯)为研究对象,构建过硫酸盐/铁炭修复技术体系,分别设置2个试验槽,一个试验槽以过硫酸盐作为氧化预处理联合以铁炭作为还原后处理,... 为了探究氧化与还原预处理对氧化-还原联合技术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影响,选取2,4-DNT(2,4-二硝基甲苯)为研究对象,构建过硫酸盐/铁炭修复技术体系,分别设置2个试验槽,一个试验槽以过硫酸盐作为氧化预处理联合以铁炭作为还原后处理,另一个试验槽以铁炭作为还原预处理联合以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后处理,对比研究构建的氧化-还原联合系统中不同氧化与还原预处理方式对2,4-DNT去除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过硫酸盐氧化材料填充位置显著影响试验槽pH和ORP(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在运行周期5 PV(PV为孔隙体积,1 PV时间约为4 h)内,pH可显著增至11左右,ORP值达到最高.②在运行周期5 PV内,氧化填充层S 2O 82-浓度和还原填充层Fe 2+浓度均显著降低.③在运行周期5 PV内,随运行周期的增加,以过硫酸盐作为氧化预处理联合以铁炭作为还原后处理的协同技术体系对2,4-DNT的去除效果显著降低,以铁炭作为还原预处理联合以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后处理的协同技术体系对2,4-DNT的去除率维持在100%.④通过液相-质谱联用技术,识别构建的氧化-还原联合技术体系内2,4-DNT降解的主要中间产物,同时结合铁炭微电解还原机制和过硫酸盐氧化机制提出了2,4-DNT协同处理机制及其可能的降解路径.研究显示,还原预处理更有利于氧化-还原联合技术对地下水中2,4-DNT的去除,可为有效处理硝基苯化合物污染地下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预处理 还原预处理 2 4-二硝基甲苯 中间产物 降解机制
下载PDF
还原-氧化预处理对Co_3O_4催化分解N_2O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郑珂 王永钊 +3 位作者 胡晓波 武瑞芳 刘晓丽 赵永祥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463,共9页
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Co_3O_4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还原-氧化预处理制得Co_3O_4-RO。通过XRD、N_2-physisorption、Raman、H_2-TPR、XPS和O_2-TP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在连续流动微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催化分解N_2O性能。结果表明,... 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Co_3O_4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还原-氧化预处理制得Co_3O_4-RO。通过XRD、N_2-physisorption、Raman、H_2-TPR、XPS和O_2-TP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在连续流动微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催化分解N_2O性能。结果表明,经过还原-氧化预处理,与Co_3O_4催化剂相比,Co_3O_4-RO结晶度变差,晶粒粒径减小,尤其是尖晶石结构重构过程削弱了Co-O键,增强了催化剂表面的氧物种脱附能力,降低了催化分解N_2O反应的活化能,因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同时,Co_3O_4-RO对原料气中的O_22%(体积分数)和H_2O 2. 3%(体积分数)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3O4 还原-氧化预处理 催化分解N2O
下载PDF
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微观光谱特征及氧化还原性能研究
5
作者 孙世龙 张国芳 +5 位作者 束俊 郭瑞华 李一鸣 刘卓承 许剑轶 葛启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83-1888,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Fe^(3+)、Al^(3+)、Co^(2+)及La^(3+)共掺杂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x=0.00~0.05)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PL)、拉曼光谱(Raman... 采用水热法合成Fe^(3+)、Al^(3+)、Co^(2+)及La^(3+)共掺杂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x=0.00~0.05)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PL)、拉曼光谱(Raman)以及与H2的程序升温还原反应(TPR)等方法对固溶体的微观结构、形貌、光谱特征和氧化还原活性进行系统表征及分析。XRD结果表明,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均呈CeO_(2)立方萤石结构,当掺杂量增加到x=0.04时,在36.6°处出现了微弱的Co_(3)O_(4)杂相,可以确定掺杂离子在CeO_(2)晶格中的固溶度x<0.04。样品的(111)衍射峰位向高角度偏移,表明掺杂离子引起晶格发生畸变。TEM及SEM结果显示样品为球形纳米颗粒,掺杂离子引起晶面间距变小。紫外吸收光谱表明,与纯CeO_(2)相比,掺杂样品的吸收边逐渐红移,在560~780 nm范围观察到掺杂离子的紫外吸收峰。掺杂引起样品能隙降低,从2.84 eV(纯CeO_(2))逐渐降低至2.10 eV(x=0.05)。其原因可归结为掺杂离子在CeO_(2)的价带和导带之间形成新的杂质能级,允许电子从价带跃迁到较低的杂质能级上,继而降低了跃迁能隙。由于掺杂离子引起晶格内部发生畸变以及氧空位比例增大,阻碍了电子的高能跃迁,也可引起能隙减小。荧光光谱证明,掺杂样品的发射峰强度明显降低。Raman光谱表明,掺杂引起F_(2g)峰位发生偏移,峰强减小,峰宽变大。同时,对应于氧空位峰的相对强度逐渐提高。荧光光谱及Raman光谱均证明掺杂离子引起固溶体晶格畸变程度增加,氧空位浓度提高。H_(2)-TPR测试表明,掺杂可以有效降低CeO_(2)的氧化还原反应温度,提高氧化还原活性,当x=0.03的样品表面还原温度最低,还原峰的面积最大,即氧化还原反应活性最佳,表明样品的氧化还原性能与晶粒尺寸、晶格缺陷及氧空位浓度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研究证明,四种离子共掺杂CeO_(2)能够有效修饰微观晶体结构,在较低掺杂浓度下即可显著改善样品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 共掺杂 氧空位 氧化还原活性
下载PDF
超声-微波预处理协同复合酶法制备壳寡糖的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6
作者 贾飞鸿 江宁 +6 位作者 杨慧晶 刘钱媛 孙荣雪 王成 纪倩倩 马艳弘 王愈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0-199,共10页
为了实现壳寡糖的高效制备,本研究以壳聚糖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预处理协同复合酶法制备低聚合度壳寡糖。以还原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响应面设计法优化酶解工艺参数,并评估壳寡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α-淀粉酶和壳聚糖酶1:1的复合酶组... 为了实现壳寡糖的高效制备,本研究以壳聚糖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预处理协同复合酶法制备低聚合度壳寡糖。以还原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响应面设计法优化酶解工艺参数,并评估壳寡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α-淀粉酶和壳聚糖酶1:1的复合酶组合效果最佳。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200 W、超声功率200 W、超声-微波预处理时间5 min、底物浓度1%、pH5.8、温度53.5℃、复合酶添加量0.24%,在此条件下酶解5.7 h,还原糖含量达到最大值8.10 mg/mL。所制备的壳寡糖为2~6糖,平均分子量为993.5 Da。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壳寡糖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274、0.127 mg/mL,铁离子还原能力在1.5 mg/mL时达到最大值24.56 mmol/L。本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微波预处理协同复合酶法在壳寡糖制备方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超声-微波预处理 酶解 壳寡糖 氧化活性
下载PDF
重组鼠过氧化物还原酶-5体内抗胰腺癌作用研究
7
作者 杨琳 解辉平 +4 位作者 王淼 冯佳宁 金媛媛 张志斐 杨兆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5-909,共5页
目的:探讨鼠源重组过氧化物还原酶-5(mPRDX5)在小鼠体内是否具有抗肿瘤活性,从而进一步确证PRDX5的抗肿瘤活性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异源表达和纯化获得高纯度的mPRDX5。小鼠左侧腋背部皮下接种胰腺癌Pan02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 目的:探讨鼠源重组过氧化物还原酶-5(mPRDX5)在小鼠体内是否具有抗肿瘤活性,从而进一步确证PRDX5的抗肿瘤活性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异源表达和纯化获得高纯度的mPRDX5。小鼠左侧腋背部皮下接种胰腺癌Pan02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PBS(溶剂对照)组、GEM(吉西他滨)50.0 mg/kg组和mPRDX510.0 mg/kg组,每组10只,检测小鼠肿瘤相关指标。结果:与PBS组比较,GEM组荷瘤小鼠体质量降低明显,mPRDX5组小鼠体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PBS组肿瘤生长良好,根据肿瘤体积计算,与PBS组相比,GEM组、mPRDX510.0 mg/kg组在D7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7.07%和52.82%;按瘤重计算,与PBS组相比,GEM组、mPRDX510.0 mg/kg组在D7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5.39%和48.33%。对PBS组和mPRDX5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极化状态进行分析,发现相较于PBS组,mPRDX5组小鼠肿瘤组织中表达CD86的M1型巨噬细胞显著增加,而表达CD206的M2型巨噬细胞显著减少。结论:mPRDX5在小鼠体内具有显著的抗胰腺癌活性,且活性的发挥是通过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源过氧化还原-5 蛋白表达 胰腺癌 抗肿瘤 巨噬细胞极化
下载PDF
氧化-还原界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衙斑岩-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为例
8
作者 邹启平 张长青 +6 位作者 周癸武 刘欢 吴帆 张加旺 杨世珍 牛学永 杨发贵 《黄金》 CAS 2024年第10期16-24,共9页
氧化-还原界面的分布在矿业生产及找矿勘查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地质勘查、矿山地质和生产勘探等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对影响氧化-还原界面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经对比分析,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水文条... 氧化-还原界面的分布在矿业生产及找矿勘查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地质勘查、矿山地质和生产勘探等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对影响氧化-还原界面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经对比分析,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水文条件是影响氧化-还原界面分布的主要因素,褶皱对氧化-还原界面的变化没有影响。研究氧化-还原界面三维空间展布特征并建立较为准确的三维空间模型对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及施工组织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可实现资源的高效能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界面 构造 水文 万硐山矿段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斑岩-矽卡岩型 富碱斑岩
下载PDF
微波-炭还原法处理二氧化硫(SO_2)的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张达欣 于爱民 金钦汉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1-346,共6页
本文报道一种不用催化剂采用微波-炭还原技术处理二氧化硫(SO2)的新方法。讨论了气体流量、反应器温度、微波功率和施加微波时间对二氧化硫和活性炭发生还原反应的影响。比较了连续施加微波和间歇施加微波两种方式下二氧化硫与活性... 本文报道一种不用催化剂采用微波-炭还原技术处理二氧化硫(SO2)的新方法。讨论了气体流量、反应器温度、微波功率和施加微波时间对二氧化硫和活性炭发生还原反应的影响。比较了连续施加微波和间歇施加微波两种方式下二氧化硫与活性炭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无公害的二氧化碳(CO2)气体和单质硫(S)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功率和反应器的类型及升温速率对二氧化硫的去除率影响较大。在连续施加微波时,二氧化硫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此外还对二氧化硫与活性炭反应后的产物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氧化 还原反应 微波-还原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SIP数据砂岩型铀矿氧化-还原带识别研究
10
作者 汪硕 师钦俊 +2 位作者 许振宁 胡渤 李西得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969-976,共8页
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中,氧化-还原作用是实现铀富集成矿的重要作用之一,有效圈定深部氧化-还原过渡带范围能够对指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线索。频谱激电法(SIP)利用氧化-还原带岩石电化学特性差异,基于柯尔-柯尔(Cole-Cole)模型可反演获得... 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中,氧化-还原作用是实现铀富集成矿的重要作用之一,有效圈定深部氧化-还原过渡带范围能够对指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线索。频谱激电法(SIP)利用氧化-还原带岩石电化学特性差异,基于柯尔-柯尔(Cole-Cole)模型可反演获得地下介质多个复电阻率参数。采用该参数特征组合开展改进的Kmeans聚类,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数据结果自动分类,从而达到划分砂岩型铀矿氧化-还原分带的目的。经验证地层分带识别结果与钻探剖面验证情况一致性较好,表明Kmeans++法能够有效识别SIP结果数据中蕴含的砂岩型铀矿氧化-还原分带信息,为铀矿勘探缩小找矿范围,指示下一步找矿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频谱激电 氧化-还原分带 Kmeans++
下载PDF
铁炭微电解-亚铁还原氧化法处理花菁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孟刚 邹小兵 +2 位作者 郑泽根 陈丽娟 彭必先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3-312,共10页
研究了微电解 亚铁还原氧化法在处理花菁废水上的应用 ,结果显示 ,经过处理 ,废水色度的去除率 >97% ,化学需氧量 (COD)的去除率 >90 % .研究了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 ,对于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脱色以及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进行了探... 研究了微电解 亚铁还原氧化法在处理花菁废水上的应用 ,结果显示 ,经过处理 ,废水色度的去除率 >97% ,化学需氧量 (COD)的去除率 >90 % .研究了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 ,对于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脱色以及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进行了探讨 ,并通过紫外 可见光谱和色质联用 (G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菁废水 微电解-亚铁还原 花菁染料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氯化银(银)-铜铁钛氧化物光催化材料制备及还原硝酸盐性能
12
作者 季兴立 于水利 +1 位作者 许莹 高梦鸿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73-2381,共9页
本研究采用改性的溶剂热法和化学沉淀法制备氯化银(银)-铜铁钛氧化物(AgCl(Ag)/CuFe_(x)Ti_(x+1)O_(y))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去除水中的硝酸盐.分析表明,AgCl(Ag)促进CuFe_(x)Ti_(x+1)O_(y)产生光生电子,并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从... 本研究采用改性的溶剂热法和化学沉淀法制备氯化银(银)-铜铁钛氧化物(AgCl(Ag)/CuFe_(x)Ti_(x+1)O_(y))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去除水中的硝酸盐.分析表明,AgCl(Ag)促进CuFe_(x)Ti_(x+1)O_(y)产生光生电子,并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从而提高复合材料光催化还原硝酸盐性能.研究重点探究了复合材料在紫外/甲酸体系中的光还原性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水处理中.实验结果表明:当AgCl掺杂量为40%(按质量算),且铜铁钛的配比为1:2:3时,光催化还原硝酸盐的效果最佳.在150 min时,硝酸盐去除率达94.6%,去除速率为(0.0188±0.0017)min^(-1),氮气转化率达99.0%.在实际水处理中,该体系对自来水和模拟地下水的硝酸盐去除率分别为87.4%和80.9%,氮气转化率均大于70%,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银(银)-铜铁钛氧化 高级还原 硝酸盐 氮气转化率
下载PDF
基于Au-Ag合金的EC-SERS光谱监测多巴胺氧化还原反应
13
作者 王康 刘官 张磊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33-37,I0002,共6页
采用一锅法即柠檬酸盐还原法合成了大小形貌均匀的Au-Ag纳米颗粒,接着利用咖啡环效应,在ITO玻璃表面固定Au-Ag纳米颗粒,制备出了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响应的活性基底,该基底表现出优异的SERS重现性与均一性。将其作为EC-SERS的工... 采用一锅法即柠檬酸盐还原法合成了大小形貌均匀的Au-Ag纳米颗粒,接着利用咖啡环效应,在ITO玻璃表面固定Au-Ag纳米颗粒,制备出了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响应的活性基底,该基底表现出优异的SERS重现性与均一性。将其作为EC-SERS的工作电极,通过电化学和SERS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Au-Ag表面多巴胺(苯酚)和多巴胺(苯醌)的光谱性质,发现可采用H2O2和GSH调制其在1270、1335和1455 cm^(-1)处的SERS光谱强度。最后通过恒电位法探究了多巴胺(DA)在电极上氧化还原的电位依赖性变化,为研究其氧化还原性质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多巴胺 氧化还原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下载PDF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唐希贤 曹德东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2期93-96,共4页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是一种具有DNA修复和转录调控双重功能的蛋白质,其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紧密相关。激素如17β-雌二醇可促进APE1/Ref-1的分泌,影响其表达。APE1/Ref-1抑制剂,如C10和E3...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是一种具有DNA修复和转录调控双重功能的蛋白质,其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紧密相关。激素如17β-雌二醇可促进APE1/Ref-1的分泌,影响其表达。APE1/Ref-1抑制剂,如C10和E3330,已在实验中显示了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潜力,但APE1/Ref-1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最佳时机需更多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耐药 进展 预测因子
下载PDF
可见光氧化还原钴催化立体发散性合成1,4-二烯
15
作者 任行宇 刘佳俊 +5 位作者 张士启 李彦霖 崔坤 李静 顾正洋 夏纪宝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91-300,共10页
1,4-二烯是一类重要的烯烃化合物,其分子骨架广泛存在于药物和天然产物中.由于1,4-二烯分子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其合成方法已被广泛研究,包括1,3-二烯的氢烯基化、炔烃的氢烯丙基化、乙烯基和烯丙基试剂的交叉偶联等.然而,由... 1,4-二烯是一类重要的烯烃化合物,其分子骨架广泛存在于药物和天然产物中.由于1,4-二烯分子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其合成方法已被广泛研究,包括1,3-二烯的氢烯基化、炔烃的氢烯丙基化、乙烯基和烯丙基试剂的交叉偶联等.然而,由于1,4-二烯的热力学稳定性,现有的合成方法主要倾向于生成E-立体选择性的产物,而Z-异构体的生成则相对困难.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同一组底物同时构建1,4-二烯的Z和E异构体的立体发散性合成策略鲜有报道.因此,发展新型催化体系,以同时构建1,4-二烯的Z和E异构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报道了一种高效的可见光光致氧化还原/钴协同催化策略,该策略以联烯与炔烃为原料,通过调控反应溶剂即可实现立体发散性地构建Z,E-和E,E-1,4-二烯化合物.该反应在室温下,以2,4,5,6-四(9-咔唑基)-间苯二腈(4CzIPN)作为光敏剂,4,6-双(二苯基膦基)-10H-吩噁嗪为配体,H_(2)O和DIPEA作为氢源,实现了1,4-二烯的高效合成.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简单地调控溶剂可以直接控制产物的立体选择性,即以乙腈为溶剂时可得到Z,E-1,4-二烯产物,而使用2-MeTHF作为溶剂时,则得到E,E-1,4-二烯产物.此外,该反应对炔烃底物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包括乙基、硅醚、羟基和环丙基等非对称的芳基烷基内炔,均能与联烯有效偶联,以较高收率得到目标产物.此外,芳基上带有各种富电子和缺电子基团的炔烃也能很好地参与反应.联烯底物研究结果表明,联烯上的酯基对反应效率有显著影响,具有较小酯取代基的联烯,如甲基和乙基,反应活性较低,相应的产物收率较低;而具有较大酯基的联烯,如异丙基、苄基和叔丁基,则能获得更高的产率.此外,当使用苯基、酸酐、二苯基氧化膦或磺酰基等其他官能团取代的联烯时,反应无法发生.通过氘代实验、荧光猝灭实验等一系列控制实验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该反应机制.反应过程涉及五元钴环戊烯中间体的分解,并通过光催化的能量转移过程实现了E,E-1,4-二烯的E→Z异构化,最终实现Z,E-1,4-二烯的立体选择性合成.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钴催化炔烃-联烯的选择性还原偶联反应.通过结合可见光光致氧化还原与钴协同催化策略,在温和的条件下,以H_(2)O和DIPEA作为氢源,实现了具有良好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Z,E-和E,E-1,4-二烯的立体发散性合成.通过控制反应溶剂来实现立体选择性,本研究为立体发散性合成1,4-二烯化合物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4-二烯 钴催化 氧化还原 还原偶联 炔烃 联烯
下载PDF
光催化水还原4-氯硝基苯制备4,4′-二氯氧化偶氮苯
16
作者 王海军 李明昊 +2 位作者 仇铭 任运来 田欣哲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4,M0008,共8页
以便宜无毒的水为还原剂,实现了4-氯硝基苯的还原,发展了1种合成4,4′-二氯氧化偶氮苯的绿色方法。反应在光照和无催化剂条件下进行,避免了传统工艺中加热和污染性还原剂及催化剂的使用。研究了多种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4-二氧... 以便宜无毒的水为还原剂,实现了4-氯硝基苯的还原,发展了1种合成4,4′-二氯氧化偶氮苯的绿色方法。反应在光照和无催化剂条件下进行,避免了传统工艺中加热和污染性还原剂及催化剂的使用。研究了多种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4-二氧六环是最佳溶剂;在光功率和波长分别为75 W和365 nm时,目标产物的产率最高,达到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4-氯硝基苯 4 4′-二氯氧化偶氮苯 还原
下载PDF
铜纤维毡的模板-热还原法制备及二氧化碳电还原性能
17
作者 张璐 沈子千 +3 位作者 王若珊 宋苗 兰帅 申偲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66-72,共7页
为了研究人工碳纳米材料模板对铜纤维毡制备及结构的影响,应用模板-热还原法,以3种碳材料为模板,通过优化前驱体中CuCl_(2)·2H_(2)O与模板的质量比尝试制备铜纤维毡。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试样的... 为了研究人工碳纳米材料模板对铜纤维毡制备及结构的影响,应用模板-热还原法,以3种碳材料为模板,通过优化前驱体中CuCl_(2)·2H_(2)O与模板的质量比尝试制备铜纤维毡。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试样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结果表明,石墨烯可发挥模板作用,得到橙红色厘米级铜纤维毡,铜纤维毡中铜纤维的直径约5μm,且铜纤维表面分布亚微米级台阶。将铜纤维毡制成自支撑电极,应用在线气相色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评价了铜纤维毡的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相对于泡沫铜,铜纤维毡作为CO_(2)电还原反应的催化剂,展现了对甲酸生成较高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纤维毡 模板-还原 石墨烯 氧化碳电还原性能
下载PDF
SRB还原SO_(4)^(2-)影响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奇根 姚萌萌 +2 位作者 李帅 刘朝思 张哲铖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为探究影响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降解污泥还原SO_(4)^(2-)的主要因素,构建广义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并对变量的重要度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SO_(4)^(2-)还原率随温度及初始pH值的上升呈现先增长... 为探究影响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降解污泥还原SO_(4)^(2-)的主要因素,构建广义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并对变量的重要度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SO_(4)^(2-)还原率随温度及初始pH值的上升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随氧化还原电位的上升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温度,初始pH,氧化还原电位的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690,0.755,0.537,影响SO_(4)^(2-)还原率因素大小顺序为初始pH>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研究结果可为污泥处理过程中控制硫化氢的释放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避免或减少污泥产硫化氢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 污泥 SO_(4)^(2-)还原 硫化氢
下载PDF
尖端Pt负载纳米Au棒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云芝 陈笑霖 姚帅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1,共6页
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了长径比约为4的金纳米棒(AuNRs),并将铂负载其两端制备出尖端Pt负载的纳米Au棒(Pt-AuNRs)。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一系列常规表征手段对AuNRs和Pt-AuNRs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及... 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了长径比约为4的金纳米棒(AuNRs),并将铂负载其两端制备出尖端Pt负载的纳米Au棒(Pt-AuNRs)。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一系列常规表征手段对AuNRs和Pt-AuNRs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及分析。研究AuNRs和Pt-AuNRs作为催化剂在NaBH4存在下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4-NP)的性能。首次提出Pt-AuNRs催化还原4-NP机制。结果表明:500-Pt-AuNRs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性能,速率常数Kapp=0.383 6 min^(-1),是AuNRs催化剂的4.7倍;Pt-AuNRs特殊的异质结构以及高表面活性和稳定性,有助于BH-4在其表面的高效吸附和电子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NRs Pt-AuNRs 4-硝基苯酚 催化还原
下载PDF
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铬的研究
20
作者 王勇 郭勇 +1 位作者 李红兵 唐宝华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0-52,61,共4页
采用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铬,研究了还原pH值、絮凝pH值、絮凝剂的用量、沉降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还原六价铬的最佳pH在2.0-2.2之间时,絮凝最佳pH值为9时,加入PAM,絮凝时间为0.5小时絮凝效果最好,处理后... 采用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铬,研究了还原pH值、絮凝pH值、絮凝剂的用量、沉降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还原六价铬的最佳pH在2.0-2.2之间时,絮凝最佳pH值为9时,加入PAM,絮凝时间为0.5小时絮凝效果最好,处理后的Cr浓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 电镀废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