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年轻孩子的心永存:论巴金小说《还魂草》中的儿童性
1
作者 胡光明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巴金的小说《还魂草》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读者对象,却在接受的过程中逐步被认为可以作为少年儿童的读物。其文本采用成人视角的书信体形式,却又承载着童心与童话,看似互相悖论消解的表达正是巴金忠实于自我和生活的创作留痕。巴金... 巴金的小说《还魂草》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读者对象,却在接受的过程中逐步被认为可以作为少年儿童的读物。其文本采用成人视角的书信体形式,却又承载着童心与童话,看似互相悖论消解的表达正是巴金忠实于自我和生活的创作留痕。巴金作品中别异于主流话语的儿童观念,既包含了对儿童的再发现,也包含透过儿童精神对历史真相的诗性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魂草》 儿童性 巴金
下载PDF
明代版刻插图中的园林景观复原设计——以万历四十五年七峰草堂本《牡丹亭还魂记》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邰杰 朱韦光 《创意与设计》 2023年第4期48-56,共9页
盛行于明代的木刻版画插图艺术记录了古人眼中的园林景象,亦成为当代人研究古人造园活动的珍贵资料。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版刻插图呈现的生机勃勃的园林氛围完美诠释了柳杜二人真挚美好的爱情故事,即以刊行于万历四... 盛行于明代的木刻版画插图艺术记录了古人眼中的园林景象,亦成为当代人研究古人造园活动的珍贵资料。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版刻插图呈现的生机勃勃的园林氛围完美诠释了柳杜二人真挚美好的爱情故事,即以刊行于万历四十五年七峰草堂本石林居士序的《牡丹亭还魂记》为例,对其插图中园林景观元素的创作运用以及氛围营造进行研究,旨在呈现明代刻工对园林景观塑造在图面表达上的精湛工艺与创作技法以及当时的造园风格倾向,亦以计算机虚拟表现技法进行设计性的、概念性的景观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版刻插图 园林图像 景观复原 概念性设计 《牡丹亭还魂记》
下载PDF
赣剧《还魂记》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分析
3
作者 刘珺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0期29-31,共3页
赣剧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赣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地方艺术魅力,在江西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赣剧作为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戏曲模式,融合了昆腔和乱弹,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在众多经典赣... 赣剧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赣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地方艺术魅力,在江西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赣剧作为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戏曲模式,融合了昆腔和乱弹,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在众多经典赣剧剧目中,《还魂记》作为代表作,能满足人们的普遍审美需求,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本文对赣剧《还魂记》进行分析,并对《还魂记》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提出个人看法,为我国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剧 还魂记》 传播内容 传播效果
下载PDF
古典园林图像转译与现代商业景观设计研究——以七峰草堂刊本《牡丹亭还魂记》为例
4
作者 朱韦光 邰杰 《美与时代(城市)》 2023年第9期1-4,共4页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刊行的七峰草堂刊本《牡丹亭还魂记》这一明代经典的版刻插图图像文本,其复杂的景观构造肌理与造园设计手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感与文脉感。对其设计形式进行深入发掘,聚焦其插图中的园林图像与元素、设计技法与形式...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刊行的七峰草堂刊本《牡丹亭还魂记》这一明代经典的版刻插图图像文本,其复杂的景观构造肌理与造园设计手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感与文脉感。对其设计形式进行深入发掘,聚焦其插图中的园林图像与元素、设计技法与形式、设计方法与灵感等,以现代转译手法创新性、合理性地运用于现代商业景观设计中,体现具有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特色的现代商业景观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图像 版刻插图 现代商业景观 《牡丹亭还魂记》 转译设计
下载PDF
鱼腥草与其易淆品百部还魂的叶形态-脉序图谱的鉴别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陆海琳 郭敏 +4 位作者 廖月葵 黄丁英 黄春妮 吴晓晨 何报作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63-1768,共6页
目的:寻找鱼腥草与其易淆品百部还魂的鉴别特征,建立有效的鉴别方法。方法:LMVP(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QAERM(定量分析评价鉴别中药品种真伪方法的可靠性的方法)。结果:两者脉序类型均为"不达缘柄生环结-顶聚脉序"。主要区... 目的:寻找鱼腥草与其易淆品百部还魂的鉴别特征,建立有效的鉴别方法。方法:LMVP(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QAERM(定量分析评价鉴别中药品种真伪方法的可靠性的方法)。结果:两者脉序类型均为"不达缘柄生环结-顶聚脉序"。主要区别:鱼腥草叶表面有灰白色气孔小凸起,托叶-叶柄鞘的舌状凸起明显,一级脉7或5条,近中脉的一级脉的靠拢点在湾缺上方或上端,靠拢段平直,鲜叶具明显的鱼腥气;百部还魂叶表面不具灰白色气孔小凸起,托叶-叶柄鞘的舌状凸起不明显,一级脉5条,近中脉的一级脉的靠拢点在湾缺内,靠拢段弯曲,鲜叶无鱼腥气。同时以上述区别点为指标,鉴别结果的正确性(Ac)=100%;重复性为符合率(ARO)=100%,一致性强度(Kappa)=1.00。结论:建立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可准确鉴别鱼腥草及易淆品百部还魂。操作简便、快速、价廉、可靠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百部还魂 叶形态 脉序图谱 中药鉴定
下载PDF
从“他者”书写到“自我”表达——新世纪以来藏地题材电影空间呈现的“祛魅”与“还魂” 被引量:9
6
作者 巩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6-159,252,共5页
藏地题材电影的藏地空间呈现,在外国(西方)导演、汉族导演和藏族本土导演的影像中展露出不同的面孔和形象。外国导演对藏地保持着"香格里拉"的神秘想象,塑造"高贵的野蛮人"形象,通过奇异民俗构建"乌托邦"... 藏地题材电影的藏地空间呈现,在外国(西方)导演、汉族导演和藏族本土导演的影像中展露出不同的面孔和形象。外国导演对藏地保持着"香格里拉"的神秘想象,塑造"高贵的野蛮人"形象,通过奇异民俗构建"乌托邦"世界的空间景象。汉族导演以主流化的国族视野,呈现出一个偏远、神秘、异质的边地景观,试图构建民族"想象的共同体"和国家"边疆想象"的空间表达。显然,"他者"视野中的藏地空间呈现出媚俗化、歪曲化、遮蔽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而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本土导演,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视野和自我书写的方式,体现出藏地本土话语抵抗的"祛魅",试图还原藏地空间的真实面目和文化"还魂",并对藏地空间的文化嬗变进行现代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地题材电影 藏地空间 电影空间 “祛魅” 还魂
下载PDF
关于“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人鬼相恋型文学故事 被引量:6
7
作者 邓绍基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就已出现的女主人公“离魂”、“还魂”故事,大多与爱情、婚姻问题联系在一起。细加区分,大致可分三种类型: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的人鬼相恋型。这三种类型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多有演变,也有交叉。以民间深层文...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就已出现的女主人公“离魂”、“还魂”故事,大多与爱情、婚姻问题联系在一起。细加区分,大致可分三种类型: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的人鬼相恋型。这三种类型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多有演变,也有交叉。以民间深层文化背景作观照,从各种视角来研究它们的演变和交叉,人们将会进入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魂型 还魂 人鬼相恋型 多视角研究
下载PDF
从今解识春风面,肠断罗浮晓梦边——《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述评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梅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3,117,共7页
评述吴吴山三妇及其《牡丹亭》评本 ,充分肯定其理论价值。
关键词 牡丹亭 吴吴山三妇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 述评
下载PDF
还魂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失眠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坚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7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还魂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8例冠心病心绞痛失眠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以还魂汤加味煎剂口服。观察两组治... 目的:探讨还魂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8例冠心病心绞痛失眠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以还魂汤加味煎剂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情况,两组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对失眠的临床疗效、PSQI评分改善、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还魂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较好,对PSQI评分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也可对心绞痛的改善起到较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魂 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药疗法 失眠症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与《贾云华还魂记》:“多层仿拟”的写作方式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彬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6-123,共8页
《金瓶梅词话》对于前代以及当代流行的各种文艺作品的仿拟是极其普遍且复杂的,文言中篇传奇小说《贾云华还魂记》就是其仿拟对象之一。在研究者指认出的诗词仿拟的基础上,笔者首次查证了《金瓶梅词话》在小说情节层面对《贾云华还魂记... 《金瓶梅词话》对于前代以及当代流行的各种文艺作品的仿拟是极其普遍且复杂的,文言中篇传奇小说《贾云华还魂记》就是其仿拟对象之一。在研究者指认出的诗词仿拟的基础上,笔者首次查证了《金瓶梅词话》在小说情节层面对《贾云华还魂记》的仿拟,及其同时对《西厢记》和其他一些文言小说的仿拟,由此揭示了《金瓶梅词话》"多层仿拟"的写作方式,进而发现它在这一写作方式之下形成的文学趣味的转向。追寻《金瓶梅词话》对此类小说的仿拟效果,不仅能呈现出多层仿拟的文学意义,还可为我们深入地理解这部奇书的若干难题提供重新解读的契机和别样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贾云华还魂记》 潘陈故事 多层仿拟
下载PDF
一曲生命美学的颂歌——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和传奇《牡丹亭还魂记》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静秋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4-39,共6页
从背景环境、人物形象、语言色彩几方面入手,将《牡丹亭》与其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进行溯本探源的比较后,不难发现《牡丹亭》在文学创作上超越《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原因,尤其《牡丹亭》体现出汤显祖“不自由,勿宁死”的悲剧观和“世... 从背景环境、人物形象、语言色彩几方面入手,将《牡丹亭》与其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进行溯本探源的比较后,不难发现《牡丹亭》在文学创作上超越《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原因,尤其《牡丹亭》体现出汤显祖“不自由,勿宁死”的悲剧观和“世总为”的情至观,更是《牡丹亭》在美学领哉内的可贵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杜丽娘慕色还魂 悲剧观 情至说
下载PDF
女儿笔底女儿心——《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的女性立场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梅 《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第2期175-192,共18页
在《牡丹亭》的众多评点本中,《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以其清丽典雅的评语和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鲜明地反映了当时闺阁妇女的文学艺术观念和生活观念。本文先总论三妇批语,分析她们对杜、柳之"情"的心理观照和对丽娘之... 在《牡丹亭》的众多评点本中,《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以其清丽典雅的评语和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鲜明地反映了当时闺阁妇女的文学艺术观念和生活观念。本文先总论三妇批语,分析她们对杜、柳之"情"的心理观照和对丽娘之"梦"的深层解析,探讨她们所表现出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理想追求;然后分论三妇批语,剖析她们对《牡丹亭》之"情"的不同体悟,研究她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吴吴山三妇
下载PDF
吴吴山《还魂记或问十七条》评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永健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47-53,共7页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无论从版本的角度考察,还是就戏曲的理论批评而言,都是很值得重视的。吴吴山的《还魂记或问十七条》,是三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牡丹亭》的研究极有参考价值。 据康熙甲戍(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秋...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无论从版本的角度考察,还是就戏曲的理论批评而言,都是很值得重视的。吴吴山的《还魂记或问十七条》,是三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牡丹亭》的研究极有参考价值。 据康熙甲戍(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秋分日钱宜所记,此《十七条》乃“夫子(按:指吴吴山)每与坐客谭论所及,记以示予,因次诸卷末。是日晚饭时,予偶言:言情之书都不及经济。夫子曰:不然。观《牡丹亭》记中骚扰淮扬地方一语,即是深论天下形势。”由此可见,《或问十七条》乃吴吴山平日与坐客谈论《牡丹亭》的记录,集中地反映了这位戏曲评论家对《牡丹亭》的认识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吴山 还魂 《牡丹亭》 戏曲评论家 七条 理论批评 评本 《西厢记》 十三年 戏曲作品
下载PDF
《牡丹亭》的女性批评者——《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被引量:1
14
作者 俞为民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作为《牡丹亭》的女性批评者,吴吴山三妇的批评与男性作者及男性批评者对《牡丹亭》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以女性读者与批评者的身份和眼光,在肯定女主角杜丽娘作为"情"的代表的同时,更强调男主角柳梦梅在"情"与&qu... 作为《牡丹亭》的女性批评者,吴吴山三妇的批评与男性作者及男性批评者对《牡丹亭》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以女性读者与批评者的身份和眼光,在肯定女主角杜丽娘作为"情"的代表的同时,更强调男主角柳梦梅在"情"与"理"的抗争中的作用与地位,认为柳梦梅与杜丽娘一样,也是"情"的代表人物。在对剧作的结构、语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艺术手法的批点上,三妇也表现出了女性批评者细腻独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女性批评者 非必求合古人
下载PDF
赣剧弋阳腔特点研究——以《还魂记》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谌佳 《戏剧之家》 2016年第6期28-28,30,共2页
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种,前身是弋阳腔,其剧目分为弋阳、青阳、乱弹三类,是古代著名的四大声腔之一。赣剧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自诞生起就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以... 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种,前身是弋阳腔,其剧目分为弋阳、青阳、乱弹三类,是古代著名的四大声腔之一。赣剧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自诞生起就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以弋阳腔《还魂记》为例,对赣剧弋阳腔的特点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剧 弋阳腔 还魂记》 艺术特色
下载PDF
细微变化,突显主题——谈谈《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几点差异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梅 《安康师专学报》 2005年第4期64-66,共3页
一般认为,《杜丽娘慕色还魂》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的话本,汤显祖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创造了《牡丹亭》,突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一成就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但《牡丹亭》对话本中柳梦梅形象的几点细微... 一般认为,《杜丽娘慕色还魂》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的话本,汤显祖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创造了《牡丹亭》,突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一成就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但《牡丹亭》对话本中柳梦梅形象的几点细微改动,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柳梦梅名字的来源、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的再创造进一步突显了作品“以情抗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情至爱”的呼唤和赞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丽娘慕色还魂 《牡丹亭》 柳梦梅 形象比较
下载PDF
“还魂”几多,《牡丹》独秀——明清“还魂型”戏剧比较
17
作者 徐宏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2期18-23,共6页
明清两代,以"还魂"为主要情节,取名《还魂记》的同类型剧作不少,虽各有千秋,却均不出汤显祖《牡丹亭》其右。无论从思想之深刻、曲文之典雅、人物之塑造加以比较,《牡丹亭》均高出一筹。
关键词 《牡丹亭》 还魂 明清时期 戏剧比较
下载PDF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于《牡丹亭》的反思
18
作者 蒋星煜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1期170-176,共7页
对于《牡丹亭》的评价,近人多加以肯定和榆扬,以为是经典之作,本文则对《牡舟亭》在文学艺术上的利弊得失,予以重新检验讨论,期能作公允的评断,以供治《牡丹亭》学者之参考和省思。笔者检视《牡丹亭》诸出,发现《牡丹亭》五十五... 对于《牡丹亭》的评价,近人多加以肯定和榆扬,以为是经典之作,本文则对《牡舟亭》在文学艺术上的利弊得失,予以重新检验讨论,期能作公允的评断,以供治《牡丹亭》学者之参考和省思。笔者检视《牡丹亭》诸出,发现《牡丹亭》五十五出并非全为精华,其中也有非精华,甚至是糟粕的。归结《牡丹亭》经典之处实在于《游园》《惊梦》《寻梦》三出,如果把《游园》《惊梦》作为一出,“历千古不朽”之因就在这两出。换言之,全剧“幕色”写得婉约秀美,而“还魂”则相形见绌了。而于演之场上时,则既要考虑全剧是否全系精华,也要考虑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一味求全,不足取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还魂 汤显祖 游园 惊梦
下载PDF
蒙古族佛教劝善故事浅论——以“还魂人的故事”为例
19
作者 陈岗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1-15,共5页
佛教劝善故事"还魂人的故事"是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其中《乔吉德仙女传》和《古苏喇嘛传》在蒙古族中的影响相对深远。这两个"还魂人的故事"与古代蒙古法律文献之间具有诸多可比之处,特别是在保护喇嘛阶层... 佛教劝善故事"还魂人的故事"是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其中《乔吉德仙女传》和《古苏喇嘛传》在蒙古族中的影响相对深远。这两个"还魂人的故事"与古代蒙古法律文献之间具有诸多可比之处,特别是在保护喇嘛阶层特权方面,佛教劝善故事和古代法律文献之间是互为表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劝善故事 还魂 《卫拉特-蒙古法典》 《喀尔喀律令》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的发展、特质及其人文意涵
20
作者 李青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32-135,共4页
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是古代小说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发轫和滥觞于魏晋六朝时期,开拓和变异于唐宋时期,高潮和集成于明清时期。它具有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揭示出了人类共有的死亡焦虑感及在这共通性里中国人思维概念中所产生特有的... 中国古典离魂还魂小说是古代小说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发轫和滥觞于魏晋六朝时期,开拓和变异于唐宋时期,高潮和集成于明清时期。它具有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揭示出了人类共有的死亡焦虑感及在这共通性里中国人思维概念中所产生特有的阴间意识与中国情味,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魂还魂小说 叙事特质 悲剧情结 人文意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