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结构改编琐谈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占峰 张佐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6-107,共2页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运用蒙太奇等手法叙述了6名前苏联红军战士与16名德寇双方的对峙和战场上的拼杀故事,丰富了原著的文字表达手段,并在叙述结构上做了充分的调整和艺术处理:独特的结构设计提升了小说的...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运用蒙太奇等手法叙述了6名前苏联红军战士与16名德寇双方的对峙和战场上的拼杀故事,丰富了原著的文字表达手段,并在叙述结构上做了充分的调整和艺术处理:独特的结构设计提升了小说的写实品位;黑白画面的交互使用,丰富了影片的语言表达。影片编导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能够超越现实的层面,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表达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和对生命价值的敬畏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瓦西里耶夫 改编 结构
下载PDF
军事文苑中的两朵奇葩——综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西线轶事》 被引量:7
2
作者 闫顺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64-69,共6页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与《西线轶事》在当代军事战争题材作品中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们的艺术构思新颖、反映角度独特、表现手法别致。但由于两位作家的国情区别、生活环境的差异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小说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徐怀 艺术构思 表现手法 审美风格 文化意蕴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西线轶事》
下载PDF
泪水中的震撼——谈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悲剧性平民人性美 被引量:3
3
作者 隋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24-125,共2页
根据前苏联作家鲍.瓦西里耶夫的成名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斯·罗斯托茨基改编的同名电影在1972年被成功地搬上了银幕,当年便获得了第3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本片以"人与战争"的冲突为核心,随... 根据前苏联作家鲍.瓦西里耶夫的成名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斯·罗斯托茨基改编的同名电影在1972年被成功地搬上了银幕,当年便获得了第3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本片以"人与战争"的冲突为核心,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再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旨在颂扬人性美,从真正意义上使读者体味到悲剧的震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悲剧 平民 人性美
下载PDF
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悲剧美学意蕴 被引量:2
4
作者 董秋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0-151,共2页
2015年4月24日,战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俄罗斯上映。不同于1972年上映的第一版电影所采用的诗意叙事手法,最新上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集中刻画战争环境中的女性命运与情感为焦点,将于国家危难之际奋勇抗敌的女战士的柔弱... 2015年4月24日,战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俄罗斯上映。不同于1972年上映的第一版电影所采用的诗意叙事手法,最新上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集中刻画战争环境中的女性命运与情感为焦点,将于国家危难之际奋勇抗敌的女战士的柔弱与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战争英雄人物的呈现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既饱含无尽艰难,又承载无限崇高,深度展现了女性个体生命价值在抗争与死亡中的涅槃之美,使电影充满令人震撼的悲剧精神与悲剧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电影 悲剧美学
下载PDF
俄罗斯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背景音乐的魅力与赏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鑫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3-155,共3页
作为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俄罗斯电影,1972年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承载了一代人的诸多记忆,影片中《喀秋莎》、《寻找》等歌曲曾风靡一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拍经典是对战争的反思,亦是对先烈的缅怀。本文通过对新版影... 作为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俄罗斯电影,1972年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承载了一代人的诸多记忆,影片中《喀秋莎》、《寻找》等歌曲曾风靡一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拍经典是对战争的反思,亦是对先烈的缅怀。本文通过对新版影片背景音乐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呈示音乐所影射的战争质感与历史沧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背景音乐
下载PDF
从文字表达到舞台呈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导演创作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军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1-32,I0001-I0004,33,37,共8页
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同名小说。由小说改编为话剧,导演所面临的是不同艺术材料的置换、变形甚至是再创作。在创作舞台剧的过程中,导演应紧紧抓住原作的主题和人物形象,选取有利于舞台呈现的艺术手段,打破舞台写实与写意之间... 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同名小说。由小说改编为话剧,导演所面临的是不同艺术材料的置换、变形甚至是再创作。在创作舞台剧的过程中,导演应紧紧抓住原作的主题和人物形象,选取有利于舞台呈现的艺术手段,打破舞台写实与写意之间的界限,突破传统舞台表现方法,才能将原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成功地呈现在话剧舞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话剧改编 导演构思
下载PDF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视经典与大众审美接受视阈的融合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莎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3年第10期67-70,共4页
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经典影视主题,又以多维的社会文化元素、高超的影视艺术表现手段,凸显了战争中的普遍人性之美和女性之美,具有符合大众审美接受特性的显著特征,从而成为战争题材... 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经典影视主题,又以多维的社会文化元素、高超的影视艺术表现手段,凸显了战争中的普遍人性之美和女性之美,具有符合大众审美接受特性的显著特征,从而成为战争题材片中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经典作品 大众审美接受 视阈融合
下载PDF
2015版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人道主义情怀
8
作者 金晶 张曦 《戏剧之家》 2018年第2期51-52,64,共3页
2015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虽然在情节上尽可能地忠实了前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小说原著,甚至还沿用了1972版电影扩充了的故事情节,但是在对许多细节的处理上,还是进行了隐密而细微的变化。新版导演改编了1972版电影中两次"射击俘... 2015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虽然在情节上尽可能地忠实了前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小说原著,甚至还沿用了1972版电影扩充了的故事情节,但是在对许多细节的处理上,还是进行了隐密而细微的变化。新版导演改编了1972版电影中两次"射击俘虏"的细节、改动并重述了五个姑娘的命运、改变了原著和1972版电影的结尾,从而使整部电影呈现出淡淡的人道主义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达夫列吉亚罗夫 瓦西里耶夫 人道主义
下载PDF
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悲剧色彩
9
作者 张雪莹 《今传媒》 2021年第9期109-111,共3页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作家鲍·瓦西里耶夫的成名作,同名电影在2015年再次被搬上银幕,由导演列纳特·达夫列齐亚洛夫执导。该影片以“人与战争”的冲突为核心,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再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对个体生命的关...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作家鲍·瓦西里耶夫的成名作,同名电影在2015年再次被搬上银幕,由导演列纳特·达夫列齐亚洛夫执导。该影片以“人与战争”的冲突为核心,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再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旨在颂扬人性美,从不同角度渲染悲剧色彩和爱国情怀,使读者体会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蒙太奇 悲剧 爱国情怀
下载PDF
战火中的玫瑰——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0
作者 连丽丽 王丹阳 王晓兰 《今古文创》 2020年第40期67-68,共2页
俄罗斯为了纪念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重新翻拍了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中五个年轻姑娘为了保卫祖国而献出了年轻生命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俄罗斯文化中历来有女性崇拜的传统,这一传统与俄罗斯的东正教相联,使女性形... 俄罗斯为了纪念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重新翻拍了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中五个年轻姑娘为了保卫祖国而献出了年轻生命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俄罗斯文化中历来有女性崇拜的传统,这一传统与俄罗斯的东正教相联,使女性形象演变成一个专有的名字“永恒女性”,这些“永恒女性”的美好品质在电影中五个为国捐躯的姑娘身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电影 “永恒女性”
下载PDF
人道主义与性别意识对接后的尴尬——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为例谈人道主义的不彻底性
11
作者 刘鹏艳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4-96,共3页
本文从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入手,借助对小说文本的剖析,一路追问抽象模拟的人道主义理论在文艺作品中遭遇具体化、个性化、集中化处理时,不得不直面的尴尬:创作主体由于无法超越的性别定位,使人道主义与性别意识的话语对接在... 本文从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入手,借助对小说文本的剖析,一路追问抽象模拟的人道主义理论在文艺作品中遭遇具体化、个性化、集中化处理时,不得不直面的尴尬:创作主体由于无法超越的性别定位,使人道主义与性别意识的话语对接在艺术层面造成断裂的遗憾。在这种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对于人道主义的表现,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即一半的人道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 女性 男性 人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下载PDF
“红色经典”里的“人”——论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2
作者 邓谦林 《艺苑》 2011年第6期39-41,共3页
《这里的透明静悄悄》是表现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巨大的一部经典电影。这部电影之所以至今仍能深深打动观众,是因为它用细腻的手法表现了女兵们的美好人生、追求以及战争对她们的毁灭性伤害,尤其是,它在复杂的关系中表现了人性的丰富... 《这里的透明静悄悄》是表现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巨大的一部经典电影。这部电影之所以至今仍能深深打动观众,是因为它用细腻的手法表现了女兵们的美好人生、追求以及战争对她们的毁灭性伤害,尤其是,它在复杂的关系中表现了人性的丰富性。探讨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红色电影在提高人的表现这一点上,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红色经典 人性
下载PDF
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视听赏析
13
作者 张汝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14-17,共4页
俄罗斯电影中不乏精品,至今为国人所难忘,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是其中一部。在这部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喀秋莎》,承载了那一时期人们的记忆,曾经风靡一时,时至今日仍被许多人所传唱。2019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 俄罗斯电影中不乏精品,至今为国人所难忘,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是其中一部。在这部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喀秋莎》,承载了那一时期人们的记忆,曾经风靡一时,时至今日仍被许多人所传唱。2019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对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进行了重新拍摄。本文主要针对这部经典影片进行研究,分析视听呈现,希望以此带给人们更强烈的冲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历史沧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电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视听呈现
下载PDF
论俄罗斯文学创作中的“女性主义”——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为例
14
作者 焦悦梅 《今古文创》 2020年第27期18-19,共2页
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由前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创作并最初发表于《青春》杂志上的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准尉华斯科夫带领两个班的女兵驻守在一个村子旁,其重点职责是守卫171会让站。面对德国法西斯士兵试图带来... 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由前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创作并最初发表于《青春》杂志上的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准尉华斯科夫带领两个班的女兵驻守在一个村子旁,其重点职责是守卫171会让站。面对德国法西斯士兵试图带来的破坏,准尉瓦斯科夫带领五位年轻姑娘在沃皮潮畔的西牛欣岭顽强抵抗德军。在经历了激烈的交火和周旋后,幸存的准尉瓦斯科夫成功俘获了剩余的德军。文章将围绕五位女兵的光荣事迹,通过生活阅历带来的坚强不屈、战斗凝练成的视死如归、保家卫国锻造出的革命意志三方面对小说中的女性进行形象化分析和解读,进而对战争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残酷迫害进行针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革命意志
下载PDF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6-147,共2页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表现苏联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同时,还饱含着对战争中普通人命运的关注。作品将人道主义与英雄主义相结合,表现出对战争更深层次的反思。
关键词 形象 塑造 人道主义 英雄主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下载PDF
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话剧改编 被引量:1
16
作者 蒿苒 易国定 《戏剧之家》 2015年第11期40-41,共2页
将小说改编为话剧,导演所面临的是在跨越两种不同艺术门类的情况下将相同素材进行置换、变形甚至再创作的过程。本文将从场景和冲突的浓缩、人物形象地塑造、写实与写意手法相结合三个方面,以及对比两种国内不同版本,对话剧版《这里的... 将小说改编为话剧,导演所面临的是在跨越两种不同艺术门类的情况下将相同素材进行置换、变形甚至再创作的过程。本文将从场景和冲突的浓缩、人物形象地塑造、写实与写意手法相结合三个方面,以及对比两种国内不同版本,对话剧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改编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小说 话剧 改编
下载PDF
战争与人:文化选择的困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及其它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云波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人为地将文学肢解为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科技题材、道德题材、自然题材等等,将是毫无意义的。从文化角度来说,所有的文学都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思考。战争,作为人类在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自身力量、主体意识的非常态表... 人为地将文学肢解为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科技题材、道德题材、自然题材等等,将是毫无意义的。从文化角度来说,所有的文学都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思考。战争,作为人类在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自身力量、主体意识的非常态表现形式,它伴随人类始终,成了人类文化的一套特殊符号系统。因而,对于表现战争的文学来说,只有把握了战争的文化意蕴,我们才能真正谈得上对具体作品的理解、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战争小说 文化选择 瓦西里耶夫 战争文学 英雄主义精神 作家 不合理性 人性 作品
下载PDF
《沂蒙六姐妹》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悲剧美之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玉梅 《临沂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122-125,共4页
《沂蒙六姐妹》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两部以战争为背景、展现女性命运的电影。两部不同的历史画卷同样有声有色,饱含着无限艰难而又充满力量的悲剧精神,因而有崇高的悲剧美。两者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悲剧性的艺术表现和深层次的审... 《沂蒙六姐妹》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两部以战争为背景、展现女性命运的电影。两部不同的历史画卷同样有声有色,饱含着无限艰难而又充满力量的悲剧精神,因而有崇高的悲剧美。两者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悲剧性的艺术表现和深层次的审美感受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也存在一些差异。对两部影片的悲剧美进行对比式的解读,一方面可以使理论与创作对话,在影视观念上与创作者交流、撞击,实现良性互动,而且可以坚持比较的视野,发掘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的精神价值与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蒙六姐妹》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悲剧美
下载PDF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冉卡的形象塑造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颖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国家大剧院201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精心制作的原创歌剧。剧中人物冉卡是集文学性、音乐性和戏剧性为一体,具有多重性格意义的角色。文章作者连续四年受邀参演冉卡这一角色,有着充分的感受与体会,分...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国家大剧院201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精心制作的原创歌剧。剧中人物冉卡是集文学性、音乐性和戏剧性为一体,具有多重性格意义的角色。文章作者连续四年受邀参演冉卡这一角色,有着充分的感受与体会,分别从歌剧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声乐演唱中的音乐形象塑造和舞台表演中的戏剧形象塑造三方面论述冉卡的人物性格,以期更深刻地感知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中人物情感的交融与艺术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冉卡 音乐形象
下载PDF
新的审美视角——《高山下的花环》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兴华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1982)与苏联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都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两部同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尽管它们所描绘的背景不同,...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1982)与苏联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都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两部同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尽管它们所描绘的背景不同,风格不同,艺术技巧有高下之分,主题也不完全一样,但细细读来,却不难发现,两位作家所选择的审美视角是相同的,与本国以往战争文学的视角却又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审美视角 花环 敌人 女兵 战争文学 悲剧感 瓦斯 军事文学 祖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