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脑损伤病儿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王文召 李娜 刘一鸣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66-270,共5页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病儿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颅脑创伤病儿130例,根据第二次CT检查结果(入院后24 h内)将病儿分为PHI组(32例)和无进...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病儿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颅脑创伤病儿130例,根据第二次CT检查结果(入院后24 h内)将病儿分为PHI组(32例)和无进展组(98例),收集病儿一般资料;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白蛋白(Alb)水平,并计算FAR;采用ROC曲线分析FAR对颅脑损伤病儿发生PHI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脑损伤病儿发生PHI的危险因素。结果PHI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颅脑创伤类型、赫尔辛基CT评分[(4.70±1.38)分比(2.55±0.72)分]、受伤时间[(1.39±0.42)h比(2.01±0.63)h]、受伤到首次复查CT时间[(3.75±1.04)h比(8.12±2.59)h]、入院时血小板计数[(175.33±56.29)×10^(9)/L比(201.45±62.07)×10^(9)/L]、入院时D-二聚体[(7.28±2.32)mg/L比(3.09±1.01)mg/L]及癫痫、头痛和呕吐、瞳孔散大比例与无进展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I组病儿血浆Fib水平[(3.41±0.52)g/L比(3.74±0.63)g/L]及Alb水平[(33.25±5.27)g/L比(41.97±6.58)g/L]均低于无进展组(均P<0.05),FAR高于无进展组(0.103±0.012比0.089±0.009,P<0.05)。FAR预测PHI的曲线下面积为0.89,明显高于血浆Fib水平(Z=3.96,P<0.001)、血浆Alb水平(Z=1.66,P=0.048)。受伤到首次复查CT时间、入院时D-二聚体、血浆Fib、Alb水平及FAR均是影响颅脑损伤病儿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FAR升高与颅脑损伤病儿发生PHI有关,可作为预测颅脑损伤病儿发生PHI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
下载PDF
脑挫裂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嗣煜 齐昊一 李坤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533-535,539,共4页
目前,颅脑损伤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是导致颅脑损伤病人残疾、死亡的主要继发性损伤。颅脑损伤总体住院病死率为29%,其中非PHI病死率为17%,PHI病死率可达44%[2]。PHI的... 目前,颅脑损伤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是导致颅脑损伤病人残疾、死亡的主要继发性损伤。颅脑损伤总体住院病死率为29%,其中非PHI病死率为17%,PHI病死率可达44%[2]。PHI的诊断主要依靠CT,因动态CT扫描间隔不统一,发生“进展”的量缺乏标准化,文献报道的PHI发生率差异大,在14.4%~63%[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挫裂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影像诊断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靳清 刘云宾 陈孝峰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3期30-33,共4页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该病较为危急,也相对较为严重,一旦治疗不佳或者治疗方式不当,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对于颅脑外伤后PHI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当中,涵盖颅脑外伤后PHI的评估和诊断、如...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该病较为危急,也相对较为严重,一旦治疗不佳或者治疗方式不当,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对于颅脑外伤后PHI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当中,涵盖颅脑外伤后PHI的评估和诊断、如何定义、如何治疗等,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颅脑外伤后PHI的诊断往往需要经过相关手术以及脑部CT检查定性。本文对颅脑外伤后PHI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研究 预后效果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早期预测 被引量:14
4
作者 袁方 丁军 +5 位作者 郭衍 高文伟 王敢 陈世文 陈浩 田恒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8-484,共7页
目的建立早期预测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396例脑外伤患者资料用作预测模型建立数据。系统分析入院相关危险因素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和计算C统计值观察模型性能。根据Log... 目的建立早期预测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396例脑外伤患者资料用作预测模型建立数据。系统分析入院相关危险因素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和计算C统计值观察模型性能。根据Logisticβ回归系数分别对危险因素赋分,通过线性函数转换建立危险评分系统。外部验证模型并最终确定预测模型。开发方便临床应用的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预测工具。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7岁、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14 s、D-二聚体≥5 mg/L、血糖≥10 mmol/L、脑实质内出血/脑挫伤、中线移位≥5 mm是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入院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拟合优度检验P>0.05,C统计值0.864)。外部验证证实预测模型外部适用性强(拟合优度检验P>0.05,C统计值0.862)。利用危险评分系统成功地将脑外伤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进展组。模型建立数据中,患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3%、47.3%和85.2%。模型验证数据中,患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9%、47.3%和86.9%。结论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早期、方便、准确地预测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开发的预测工具可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模型 预测 脑外伤 验证 进展性出血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雪元 马林 +1 位作者 王新军 寿记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5-91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相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判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收治的398例闭合性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PHI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比...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相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判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收治的398例闭合性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PHI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比、受伤到首次CT时间、入院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平均动脉压、合并颅骨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伤、意识障碍、瞳孔扩大、首次CT颅内血肿量大于10mL、首次CT血肿量、首次复查CT血肿量、两次CT血肿量差、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水平、D-二聚体水平、住院总CT数、总住院天数为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受伤到首次CT时间、GCS<12分、意识障碍、瞳孔扩大、首次CT颅内血肿量大于10mL、合并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小板、D-二聚体水平为P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对GCS<12分、意识障碍、瞳孔扩大、首次CT颅内血肿度大于10mL、合并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小板和D-二聚体水平异常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尽早定时复查头颅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回顾性研究 进展性出血 高危因素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丁军 陈世文 +9 位作者 郭衍 王敢 高文伟 曹合利 居世明 陈浩 林在楷 袁方 徐涛 田恒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29-831,共3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 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D-二聚体在创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吴炳山 田恒力 +5 位作者 林在楷 王韧 曹合利 胡锦 徐涛 陈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54-155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颅脑创伤患者(PHI组48例,非PHI组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凝血酶原...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颅脑创伤患者(PHI组48例,非PHI组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PHI发生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PHI组的D-二聚体浓度为(7.08±3.87)mg/L,非PHI组为(4.34±3.21)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和D-二聚体浓度与PHI的发生有关(分别为OR=0.407,95%CI:0.132—0.825,P=0.018和OR=1.254.95%CI:0.980~1.374,P=0.021)。ROC曲线推算D-二聚体浓度的最佳临界值为4.05mg/L,此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70%,大于此值PHI的发生率达74,1%。结论颅脑外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PHI发生的一个预判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可以更好地预判和及时诊断颅脑创伤后PHI的发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D-二聚体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早期CT征象及复查时机 被引量:16
8
作者 郑平 童武松 +6 位作者 郭义君 曾劲松 杨文进 李高义 何斌 俞辉 徐俊法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7期439-44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PH)患者的早期CT征象及CT复查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3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连续头颅CT扫描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H。分析PH与非PH患者在受伤到首次CT检...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PH)患者的早期CT征象及CT复查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3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连续头颅CT扫描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H。分析PH与非PH患者在受伤到首次CT检查时间及伤后早期CT征象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H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89例(30.0%)发生PH,其中有155例在伤后2h内行CT扫描(82.0%)。受伤到首次CT扫描时间越短以及伤后首次CT表现为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挫裂伤、脑肿胀、中线移位、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内多发血肿患者越容易发现PH(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组与非PH组在伤后早期CT表现为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以及初发血肿类型为硬膜外血肿是预测PH发生的最佳因素(P<0.01)。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早期(2h内)即行首次头颅CT检查的患者,如果CT表现为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者,应进行更早的连续CT扫描以期能早期发现PH,进行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进展性出血 早期CT征象 CT复查
下载PDF
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进展性出血性颅脑损伤PHI及其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章国海 过宓 +8 位作者 黄杭斌 李赵 杨春松 周晶 吕庆伟 吕志坚 沈良军 杨松斌 张铖 《浙江创伤外科》 2016年第2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100例颅脑创伤患者(PHI组和非PHI组各50例)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100例颅脑创伤患者(PHI组和非PHI组各50例)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 PHI组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5.57±6.05),(7.11±6.03),(4.90±4.54),(2.71±3.63),(1.56±3.11),对照组分别为(3.06±3.92),(1.90±3.26),(1.52±2.67),(0.93±1.68),(0.58±1.33),两组间同一时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浓度与PHI的发生有关(OR=1.018,95%CI:0.894~1.158,P=0.034)。ROC曲线推算D-二聚体浓度的最佳临界值为1.245mg/L,此时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7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PHI发生的一个预判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可以更好地预判和及时诊断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D-二聚体 进展性出血性颅脑损伤、
下载PDF
脑挫裂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防治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仍利 田素臣 +1 位作者 孟凡鹏 韩帮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0期623-62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收治的213例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均无或仅有较小颅内血肿,均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组106例脑挫裂伤患者早期用速尿脱水,7h内不用甘露醇;对照组107...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收治的213例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均无或仅有较小颅内血肿,均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组106例脑挫裂伤患者早期用速尿脱水,7h内不用甘露醇;对照组107例早期用甘露醇脱水,其他止血、护脑等基本治疗两组相似。72h内动态复查头颅CT,观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率及手术率,伤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出现颅内PHI36例(34.0%),对照组为62例(57.9%);治疗组需开颅清除血肿者12例(11.3%),对照组为27例(25.2%);GOS评价预后,治疗组恢复良好者73例(68.9%),对照组53例(49.5%),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挫裂伤后早期应用速尿脱水,不用甘露醇,能减少颅内PHI的发生率及因此而需手术患者的比例,降低脑挫裂伤患者的残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裂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甘露醇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炳山 洪文明 +3 位作者 单明 包明月 王卫红 程宏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7期486-487,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损后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7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H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中,58例(45.7%)发生PHI,69例(5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损后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7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H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中,58例(45.7%)发生PHI,69例(54.3%)未发生PH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伤后瞳孔异常(OR=5.944;95%CI 2.139~16.515;P=0.001)、血清D-二聚体浓度≥5 mg/L(OR=4.308;95%CI 1.685~11.013;P=0.002)是颅脑损伤后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后建议早期头颅CT检查,如果存在瞳孔对光反射异常、D-二聚体浓度升高,提示PHI风险较高,应及时复查CT,了解病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辉 钱志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0-61,共2页
对106例头部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PHI发生于额颞部者占81.1%,出现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者占68.9%,伤后24 h内发现者占96.2%;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有无蛛网膜... 对106例头部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PHI发生于额颞部者占81.1%,出现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者占68.9%,伤后24 h内发现者占96.2%;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密切相关。认为PHI最常出现于颅脑损伤后24h内,好发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以额颞部多见,并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是否伴有SAH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下载PDF
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沈良军 章国海 +1 位作者 黄杭斌 吕庆伟 《浙江创伤外科》 2012年第3期289-291,共3页
目的调查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168例脑外伤患者。收集年龄、性别、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环池形态、瞳孔散大、急诊... 目的调查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168例脑外伤患者。收集年龄、性别、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环池形态、瞳孔散大、急诊手术、首次CT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等资料。计算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63例(37.5%)脑外伤患者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OR=12.421,95%CI=1.263~42.715,P=0.001)和首次CT时间(OR=0.421,95%CI=0.263~0.715,P=0.002)是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率较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短时间内完成首次CT检查是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发生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106例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马辉 钱志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2期75-77,80,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发生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颅脑损伤后出现PHI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无PHI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颅脑损伤后是否出现PHI与患者的年龄是否超过50岁(P<...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发生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颅脑损伤后出现PHI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无PHI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颅脑损伤后是否出现PHI与患者的年龄是否超过50岁(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低于2g/L(P<0.01)及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P<0.05)密切相关。PHI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是否超过50岁(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低于2g/L(P<0.01)、有无SAH(P<0.01)及入院时的GCS评分(P<0.01)密切相关。结论PHI最常出现于颅脑伤后12h内,好发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以额颞部为主,与患者的年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是否伴有SAH等因素密切相关;其预后与患者的年龄是否超过50岁、入院时GCS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低于正常及是否伴有SAH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46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潜 李光远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255-1256,1259,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PHI)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46例PHI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距首次CT检查时间、血肿类型与PHI发生的关系,PHI部位分布情况及治疗、预后等因素分析PHI的临床特点。结果:颅脑原发...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PHI)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46例PHI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距首次CT检查时间、血肿类型与PHI发生的关系,PHI部位分布情况及治疗、预后等因素分析PHI的临床特点。结果:颅脑原发损伤越重,伤后首次CT抢救时间越早,PHI的发生率越高;PHI类型中,颅内血肿25例,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痊愈和恢复良好20例,轻残12例,重残8例,病死6例。结论:对于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尤其伤后2 h以内首次CT检查者,要在之后的6 h内行CT复查,以便及时发现PHI,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137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栾晓祖 高广文 +1 位作者 肖德勇 陈刚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7年第9期58-59,61,共3页
目的总结和提高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P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距首次CT检查的时间、血肿类型与PHI发生的关系,PHI部位分布情况及治疗方... 目的总结和提高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P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距首次CT检查的时间、血肿类型与PHI发生的关系,PHI部位分布情况及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因素分析PHI的临床特点。结果颅脑原发性损伤越重、伤后距首次CT检查的时间越早,PHI的发生率越高;PHI出血类型中,脑内血肿(ICH)、硬膜外血肿(EDH)、硬膜下血肿(SD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别占40.88%、27.74%、17.52%和13.87%。结论对于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尤其伤后距首次CT检查时间在2h以内者,要在之后的6h内行CT复查,以便及时发现PHI,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动态CT检查
下载PDF
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蔚东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脑损伤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2月我院未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闭合性颅脑损伤101例,根据颅内有无发生进展性脑出血分为进展型脑出血组(48例)和非进展型脑出血组...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脑损伤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2月我院未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闭合性颅脑损伤101例,根据颅内有无发生进展性脑出血分为进展型脑出血组(48例)和非进展型脑出血组(53例),分析2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相对年龄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高、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是颅脑损伤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外伤到行第1次头颅CT时间短和第2次CT复查血肿量多可能是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对颅脑损伤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提前做好预防和治疗准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损伤 闭合性 颅脑损伤 颅内进展性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宝普 《当代医学》 2014年第13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PHI)的特点,为临床治疗PHI提供依据。方法选择PHI患者70例,分析PHI部位分布及手术时机对病情的影响。结果24 h内出现血肿54例,占77.1%,24~48 h出现血肿16例,占22.9%,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有...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PHI)的特点,为临床治疗PHI提供依据。方法选择PHI患者70例,分析PHI部位分布及手术时机对病情的影响。结果24 h内出现血肿54例,占77.1%,24~48 h出现血肿16例,占22.9%,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GCS评分:重型17例,占24.3%;中型40例,占57.1%,轻型13例,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70例患者中痊愈和恢复良好44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10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11.4%。结论颅脑外伤患者中在首次CT存在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再行开颅手术后可能会发生PHI,故应尽可能在12 h内进行复查CT,以便及时发现PHI,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进展性出血 脑挫裂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培军 程林贵 +1 位作者 包柳明 叶显文 《浙江创伤外科》 2014年第5期773-774,共2页
目的揭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168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血... 目的揭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168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关系。结果行t检验,颅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1.74±0.85)mg/L较对照组(0.16±0.05)mg/L显著升高(P〈0.001)。45例(26.8%)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行t检验,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2.62±0.72)mg/L较非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1.36±0.67)mg/L显著升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OR=1.220,95%CI=1.109-2.408,P〈0.001)是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48,95%CI=0.784-0.907,P〈0.001),且判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大于2.17 mg/L,对预测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有84.4%的灵敏度和73.2%的特异度。结论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D-二聚体
下载PDF
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0期63-63,71,共2页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4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诊治资料,计算其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并将脑外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4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诊治资料,计算其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并将脑外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患者与未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患者做比较,分析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48例脑外伤患者中共有17例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率为35.42%。17例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患者与31例未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患者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率与首次CT检查时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首次CT检查时间长是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避免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临床上应当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监控和防治力度,并注意复查头颅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