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水模式对植被浅沟雨水水文调控效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潇月 张炜 +1 位作者 时真男 李思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290-294,共5页
进水模式是影响植被浅沟雨水水文调控效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设计植被浅沟人工模拟试验装置,探讨不同进水模式下植被浅沟对径流量及径流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 m^3/h恒定进水条件下,源头集中进水、沿途多点进水和沿途漫流进水3种进水... 进水模式是影响植被浅沟雨水水文调控效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设计植被浅沟人工模拟试验装置,探讨不同进水模式下植被浅沟对径流量及径流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 m^3/h恒定进水条件下,源头集中进水、沿途多点进水和沿途漫流进水3种进水模式下植被浅沟的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别达到7.06%、8.33%和9.51%,径流峰值削减率分别为2.67%、5.83%和6.44%,峰现时间较传统管道排水分别延后9.6 min、10.3 min和12.2 min。以上表明采用沿途漫流进水的植被浅沟对雨水各水文参数的调控效能均优于其它进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浅沟 进水模式 文调控 径流总量 径流峰值
下载PDF
连续进水模式下电容去离子技术除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帆 张峰 +4 位作者 王东升 李红艳 崔佳丽 王朝旭 崔建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采用连续进水模式电容去离子技术(CDI)进行除氟研究,探讨了原水质量浓度、电压、流速、pH、共存离子、离子交换膜对除氟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分析探讨了其去除机理,并考察了电极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在原水质量浓度为50 mg/L、电压为1.5 ... 采用连续进水模式电容去离子技术(CDI)进行除氟研究,探讨了原水质量浓度、电压、流速、pH、共存离子、离子交换膜对除氟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分析探讨了其去除机理,并考察了电极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在原水质量浓度为50 mg/L、电压为1.5 V、流速为7 mL/min的条件下,电极吸附量可以达到3.17 mg/g。原水质量浓度越高、电压越大,电极的吸附量就越高。撤去电压电极即可高效再生,5次循环后,电极吸附能力可保持86%。离子交换膜可有效减弱pH波动,提高电极再生性能,但吸附量降低。连续进水模式下CDI除氟过程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与剩余电容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去离子(CDI) 连续进水模式 除氟 膜电容去离子(MCDI) 电极再生
下载PDF
进水模式对强化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金正宇 郗皓 +1 位作者 苑泉 王凯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35-942,共8页
针对不同进水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强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的问题,系统比较研究了快速进水直接曝气、快速进水厌氧搅拌和厌氧推流慢速进水3种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特性及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快速进水直接曝气模式所... 针对不同进水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强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的问题,系统比较研究了快速进水直接曝气、快速进水厌氧搅拌和厌氧推流慢速进水3种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特性及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快速进水直接曝气模式所形成颗粒污泥表面易生长丝状菌,颗粒粒径可达2.0mm以上,但易解体;快速进水厌氧搅拌模式可形成粒径多为1.5~2.0mm的好氧颗粒污泥,TN去除率达到80%,优于前种模式,但未能避免颗粒解体;厌氧推流慢速进水可获得粒径多为1.0~1.5mm的颗粒污泥,常规负荷下出水COD浓度约10~15mg/L,TN浓度小于1mg/L,TN去除率达90%,满足地表III类水标准.系统比较证实,厌氧推流慢速进水方式是实现强化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强化脱氮 进水模式 高品质
下载PDF
进水模式对SBBR性能及氮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孙赛武 杨朝晖 +3 位作者 曾光明 徐峥勇 许朕 曹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0-126,共7页
通过对4种不同进水模式下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氮形态转化的差异分析,比较不同进水模式对SBBR性能和氮形态转化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机制.结果表明,分散式进水模式表现出比一次性进水更好的脱氮效率和更高的... 通过对4种不同进水模式下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氮形态转化的差异分析,比较不同进水模式对SBBR性能和氮形态转化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机制.结果表明,分散式进水模式表现出比一次性进水更好的脱氮效率和更高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达到相同的处理效率的前提下,分散式进水模式M4的COD和氨氮负荷最高可达2 540和540 mg.(L.d)-1,而一次性进水模式M1仅能分别达到2 000和420 mg.(L.d)-1;分散进水模式能降低一次性进水所带来的冲击性负荷,将负荷均化分散到周期内的各个时段,同时也减少了进水对微生物的稀释作用,使得单位体积内有效微生物的数量相对充足,从而提高反应器的负荷能力.在分散进水模式下,从M4与M2、M3的对比来看,分散模式的进水规律越接近运行模式的循环规律,反应器的氮素转化效率就越高,残留的氮素总量也就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 分散式 进水模式 性能 形态转化
原文传递
稀土尾水脱氮处理中厌氧氨氧化滤池活性恢复策略
5
作者 张树德 杨忠平 +2 位作者 李艳梅 陈宏坤 王占生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862-865,共4页
在应用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PN/A)工艺处理稀土尾水过程中,采用静置自循环+连续进水模式对厌氧氨氧化滤池进行活性恢复,即向稀土尾水补充氨氮和亚硝酸盐氮作为原水,注满厌氧氨氧化滤池静置自循环,每个周... 在应用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PN/A)工艺处理稀土尾水过程中,采用静置自循环+连续进水模式对厌氧氨氧化滤池进行活性恢复,即向稀土尾水补充氨氮和亚硝酸盐氮作为原水,注满厌氧氨氧化滤池静置自循环,每个周期为24 h,静置5个周期后关闭自循环,滤池进行连续进水方式。装置运行20 d后,在滤池进水氨氮58.7~130.9 mg/L、亚氮75.8~168.5 mg/L时,滤池出水氨氮低于10 mg/L、亚硝酸盐氮低于10 mg/L,完成厌氧氨氧化滤池活性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 厌氧氨氧化滤池 活性恢复策略 静置自循环 连续进水模式
下载PDF
厌氧推流进水对反硝化除磷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冬 曹思雨 +1 位作者 王琪 张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399-4405,共7页
实际生活污水成分复杂,且碳氮比较低,而厌氧推流进水可以通过提供局部高底物浓度来加强好氧颗粒污泥对进水中COD的利用.实验采用间歇曝气的方式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以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接种污水厂污泥.R1采用厌氧... 实际生活污水成分复杂,且碳氮比较低,而厌氧推流进水可以通过提供局部高底物浓度来加强好氧颗粒污泥对进水中COD的利用.实验采用间歇曝气的方式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以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接种污水厂污泥.R1采用厌氧快速进水,R2采用厌氧推流进水,探究不同进水模式对生活污水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快速厌氧进水条件下,R1中更早出现颗粒结构,但在运行71 d时出现颗粒破裂的现象;应用厌氧推流进水模式的R2生成的颗粒结构较R1的更为致密,颗粒表面更加光滑,且反硝化聚磷菌(DPAO)的富集效果更好.最终R1和R2反应器内DPAO占聚磷菌(PAO)的比例分别为14.17%和22.07%.结果表明,厌氧推流进水模式能够加强颗粒污泥对进水中COD的利用,有利于富集DPAO,生成结构更加致密稳定的颗粒,实现"一碳两用",获得更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AGS) 厌氧推流 反硝化除磷菌(DPAO) 进水模式 生活污 脱氮除磷
原文传递
Shallow Water Modal Evolution Due to Nonlinear Internal Waves 被引量:3
7
作者 Mohsen Badiey Lin Wan Jing Luo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17年第3期362-369,共8页
Acoustic modal behavior is reported for an L-shape hydrophone array during the passage of a strong nonlinear internal wave packet. Acoustic track is nearly parallel to the front of nonlinear internal waves. Through mo... Acoustic modal behavior is reported for an L-shape hydrophone array during the passage of a strong nonlinear internal wave packet. Acoustic track is nearly parallel to the front of nonlinear internal waves. Through modal decomposition at the vertical array, acoustic modes are identified. Modal evolution along the horizontal array then is examined during a passing internal wave. Strong intensity fluctuations of individual modes are observed before and during the internal waves packet passes the fixed acoustic track showing a detailed evolution of the waveguide modal behavior. Acoustic refraction created either uneven distribution of modal energy over the horizontal array or additional returns observable at the entire L-shape array. Acoustic ray-mode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phenomenologically explain the observed modal beha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water acoustics three-dimensional sound propagation modal behavior horizontal ray nonlinear internal waves
下载PDF
UNITANK工艺降低污泥产率操作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明远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5年第7期93-97,共5页
随着改善环境的需求和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的处置已经成为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无论何种方式的污泥处置都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针对UNITANK工艺分析了工艺运行的操作特点,并根据SBR反应器中进水与曝气方式对... 随着改善环境的需求和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的处置已经成为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无论何种方式的污泥处置都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针对UNITANK工艺分析了工艺运行的操作特点,并根据SBR反应器中进水与曝气方式对活性污泥产率的影响这一实验结论,论述了UNITANK工艺降低污泥产率操作的可行性。通过对UNITANK工艺进水和曝气阶段操作模式的选择确定工艺操作参数,并对生产采取过程控制,降低污泥产率这一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TANK工艺 与曝气操作模式 降低污泥产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